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全套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研究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2. 种植土3.4. 观察记录表实验步骤1. 将填满种植土。

2. 播种植物种子,覆盖一层薄土。

3. 每天定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4. 持续观察并记录一周。

实验结果1. 植物种子在土壤中发芽,逐渐生长。

2. 观察到植物的茎、叶、花等生长变化。

实验结论1. 植物需要土壤、水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

2. 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有助于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

实验二: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2. 研究使用实验仪器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 光源(如手电筒)2. 透明材料(如玻璃板、塑料袋)3. 实验仪器(如光屏、光具座)实验步骤1. 将光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处,对准透明材料。

2. 通过透明材料观察光源在另一侧的光影。

3. 改变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观察光影的变化。

4.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观察到光源通过透明材料传播形成光影。

2. 发现光影的形状和位置会随着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实验结论1. 光可以通过透明材料传播,形成光影。

2. 光影的形状和位置受透明材料的形状和位置影响。

实验三:制作简易电路实验目的1. 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

2. 研究制作简易电路。

实验材料1. 电池2. 导线3. 灯泡4. 开关5. 绝缘材料实验步骤1. 将电池、灯泡、开关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

2. 使用导线将电池、灯泡、开关连接起来。

3. 确保电路连接正确,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4. 尝试改变电路连接方式,观察灯泡亮起的情况。

实验结果1. 成功制作出简易电路,灯泡亮起。

2. 发现改变电路连接方式会影响灯泡的亮起情况。

实验结论1. 电路需要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等元件才能形成。

2. 电路的连接方式会影响电路的通断和灯泡的亮起情况。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18个)实验名称:1.2水沸腾了实验器材:温度计、水、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蜡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石膏上2、点燃酒精灯,把酒精灯移的外焰燃烧石棉网3、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谷种现象。

4、沸水的烧杯上套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实验记录:水在沸腾时,烧杯底部形成大量气泡,上升变化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水烧杯上套的袋子鼓涨起来。

实验结论:我认为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加热。

实验名称:1.3水结冰了实验器材:碎冰、试管、温度计、烧杯、记号笔、食盐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41的水,记号笔在水面好标记,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烧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子里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5、观察水结冰后的高度。

实验记录:1、管插入碎冰里,水温开始下降,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2、水结冰后变高了,说明体积变大了。

实验结论:水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了。

实验名称:1.4水融化了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温度计、冰块、观察皿、吸管实验步骤:1、取冰块放在观察皿上,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

2、试管装水结冰,在冰面处做标记,把试管浸入烧杯的热水里,观察冰的融化过程,等冰完全融化后,观察水面与记录的冰面距离。

实验记录:1、冰块在融化。

吹气的地方融化快。

2、试管里的冰慢慢在融化,完全融化后,水面比冰面低。

实验结论: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实验名称: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实验器材: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实验步骤:1、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性质实验目的:1、了解水的颜色、气味和透明度。

2、探究水的流动性和形状变化。

实验材料:一杯清水、一个透明塑料杯、一个勺子实验步骤:1、用眼观察杯中水的颜色,发现水是无色透明的。

2、凑近杯子,用鼻子闻水的气味,没有闻到特殊的气味。

3、将水缓慢倒入另一个杯子,观察水的流动情况,发现水能够顺畅地流动。

4、用勺子把水舀起来,再倒回杯子,观察水的形状变化,发现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结果: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且没有固定的形状。

二、实验名称:溶解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实验材料:食盐、沙子、白糖、三个透明杯子、搅拌棒、水实验步骤:1、在三个杯子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

2、向第一个杯子中加入一勺食盐,用搅拌棒搅拌,观察食盐的溶解情况。

3、向第二个杯子中加入一勺沙子,搅拌后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情况。

4、向第三个杯子中加入一勺白糖,搅拌后观察白糖的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食盐和白糖能在水中溶解,而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实验名称: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实验目的:证明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实验材料:一个塑料瓶、一个气球、水槽、水1、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

2、将塑料瓶底部扎几个小孔,放入水槽中,观察气球的状态。

3、挤压塑料瓶,再次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结果:未挤压塑料瓶时,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挤压塑料瓶后,气球鼓起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受到挤压时会排出。

四、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材料:温度计、热水、冷水、杯子实验步骤:1、观察温度计的刻度和单位。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入冷水中,等待一会儿,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3、将温度计从冷水中取出,擦干,再放入热水中,读取温度计的示数。

冷水的温度较低,热水的温度较高,温度计能够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五、实验名称:磁铁的性质实验目的:探究磁铁的吸引和排斥性质实验材料:条形磁铁、回形针、铁钉、塑料片、纸片实验步骤:1、用磁铁分别靠近回形针、铁钉、塑料片和纸片,观察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6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6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转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我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景总结如下: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必做试验一、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实验名称: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实验目的: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实验器材:一杯温水、温度计、毛巾或卫生纸、烧瓶刷、抹布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

3.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稍等几分钟,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实验结束后用布或卫生纸擦干温度计上的水渍,放入盒中以备下次使用。

6.记录实验数据。

7.整理实验器材。

二、热水温度的变化实验名称:热水温度的变化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温度计、烧杯、计时器、烧瓶刷、抹布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并调整与温度计的位置,是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到热水中,但不要接触杯壁和杯底。

3.当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99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温度填写在表格内。

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4.记录实验数据。

5.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降至室温时,温度不再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室温相同。

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实验名称: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实验目的:正确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实验器材:合适规格的量筒、胶头滴管、烧杯、水、烧瓶刷、抹布。

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量筒放置平稳。

先用烧杯向量筒中倒入水,当量筒内液体接近目标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刻度位置。

3. 读数,使视线与液面凹面最低处相平,写下体积数。

4.整理实验器材。

【说明】1、水面接近刻度线时再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2、读数时,要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用手拿起。

四、改变浮和沉实验名称:改变浮和沉实验目的:探究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比较有盖和无盖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塑料薄膜、橡皮筋。

(2)实验步骤:①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②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另一个不盖。

③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④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两个杯子中水的高度全部低于标出的高度,没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比有塑料薄膜杯子中的水少。

②塑料薄膜上有水珠出现。

(4)实验结论:水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

实验二:观察倒扣在地面上的塑料盒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盒。

(2)实验步骤: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盒中的变化。

(3)实验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內部岀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4)实验结论:地面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变成水珠重新落回到地面上。

实验三: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烧杯、清水、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温度计。

(2)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清水,放在火上加热。

②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记录水沸腾时的温度。

③观察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④将套有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塑料袋被挤压过),观察袋子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烧杯壁开始变模糊并且水面冒热气,杯底开始产生小气泡,气泡上升;随着加热进行,小气泡越来越多,上升速度越来越快;烧杯口有水汽形成,加热一段时间后,液面开始沸腾。

②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上升,温度升到100℃时,水出现沸腾现象;再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移走酒精灯后,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③漏斗上的塑料袋鼓起来。

(4)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水会沸腾。

水加热后有气体产生。

实验四: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姓名:XXX 年级:三年级学校:XXX小学科目:科学
实验日期:XX年XX月XX日
实验名称:静电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静电的概念与发生原因
实验材料:塑料膜、梳子、纸片、玻璃棒
实验过程:
1. 将塑料膜盖在纸片上,用梳子摩擦塑料膜。

2. 使用摩擦后的梳子将玻璃棒擦过,然后将梳子靠近拉曼纸片,纸片会受到电力的影响,开始动起来。

3. 将电力带有电荷的梳子靠近电力带有相同电荷的另一枚擦过的玻璃棒,两者将互相排斥,不会再吸引。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梳子和玻璃棒擦过后会发生电化学反应,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梳子则带上了负电荷。

带电的物体会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电荷的物体会相互吸引而点荷的物体则会相互排斥,这就是静电的现象。

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当两个物体带上了相同的电荷时,它们会互相排斥不再吸引。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了静电的概念和发生原因,学会了一些静电的常识与规律。

实验员:XXX 实验验证员:XXX
教师评语:
本次实验,同学们认真听从安排,按实验步骤进行,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一些小问题,也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实验结果表明,他们掌握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场地的安全保障。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名称:观察水的特征。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二)实验器材。

透明水杯、水、牛奶、白醋、筷子、水槽。

(三)实验步骤。

1. 观察水的颜色。

- 将水倒入透明水杯中,透过水杯观察水的颜色,记录下来。

2. 闻水的气味。

- 轻轻扇动水杯口的空气,闻水的气味,与闻白醋和牛奶的气味方法相同,进行对比并记录。

3. 观察水的透明度。

- 在明亮处观察装水的水杯,看能否透过水看到水杯后面的物体,再与装有牛奶的水杯对比观察,记录结果。

4. 观察水的流动性。

- 将水杯中的水缓慢倒入水槽中,观察水的流动状态,并用筷子在水中搅拌,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

(四)实验现象。

1. 水在透明水杯中看起来没有颜色。

2. 闻不到水有特殊的气味。

3. 能够清楚地透过水看到水杯后面的物体,水是透明的,而牛奶是不透明的白色。

4. 水从水杯倒入水槽时呈柱状流下,用筷子搅拌时水会随着筷子的搅动而改变形状,证明水会流动。

(五)实验结论。

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二、实验名称:探究纸的吸水性。

(一)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种类纸张的吸水性强弱。

(二)实验器材。

卫生纸、打印纸、牛皮纸、滴管、红墨水、同样大小的纸片(每种纸若干片)、盘子。

(三)实验步骤。

1. 在盘子里倒入适量的红墨水。

2. 用滴管吸取红墨水,分别在三张同样大小的卫生纸、打印纸和牛皮纸的一端滴上一滴红墨水。

3. 观察红墨水在不同纸张上的扩散情况,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红墨水扩散的范围大小,持续观察5分钟。

(四)实验现象。

1. 卫生纸:红墨水在卫生纸上扩散速度非常快,1分钟内就扩散出较大范围,5分钟后几乎扩散到纸张的大部分区域。

2. 打印纸:红墨水在打印纸上的扩散速度比卫生纸慢,1分钟时扩散范围较小,随着时间推移,5分钟后扩散范围约占纸张的三分之一左右。

3. 牛皮纸:红墨水在牛皮纸上扩散最慢,1分钟时几乎看不到明显扩散,5分钟后扩散范围也很小,仅在滴墨水处周围有一点淡淡的红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1、实验名称: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目的: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实验材料: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

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实验现象: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

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

实验结论: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

注意事项: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实验目的: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

实验材料: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

实验步骤: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实验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

注意事项: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目的:学会使用温度计。

实验材料:水温计、烧杯、水操作步骤: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结论: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

注意事项: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

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

注意事项: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

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

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

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补充实验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冷水的水槽,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来回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速读。

其中降温最快的是用两个杯子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

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第8课哪杯水多)实验目的:学会使用量筒。

实验材料:量筒、水、滴管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

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实验结论: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

注意事项: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7、实验名称:认识水( 14.认识水)实验目的:了解水的性质。

实验材料:烧杯、水实验步骤: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

实验现象: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实验结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注意事项: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8 、实验名称:水的浮力(第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目的:认识水的浮力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实验步骤: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

实验现象: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注意事项: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9、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16课改变浮和沉)实验目的: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材料: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实验步骤: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

实验现象:1、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2、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3、塑料泡沫沉入水中4、鸡蛋浮出水面实验结论: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10、实验名称:水面的秘密(第17课水面的秘密)实验目的:了解水面张力。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水面鼓起来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注意事项: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实验材料:硬币、水槽、叉子等。

实验步骤: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11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第18课水往高处走)方法一实验材料:水槽、红墨水两块约20厘米长的透明玻璃片、一个牙签、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1、将水槽里倒上水,加入几滴红墨水2、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牙签将一侧的两块玻璃隔开。

3、将它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两玻璃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牙签的一端空隙大,水上升低;另一端空隙小上升的高。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

实验步骤: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五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我的雨量器)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制作步骤: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注意事项: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实验要点: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 制作风向仪(第20课我的风向仪)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

制作步骤: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

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

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注意事项: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

一种不支持燃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