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教案

唐宋时期,园林达到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观念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当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追求。
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在设计和建筑上都达到了高峰。
3、导游词创作60分钟
4、点评并总结30分钟
作业
P123
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填表说明:1.序号,指该课程授课的顺序号,应与授课计划一致;
2.授课形式在相应的选项打“√”
授课教案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注释
导入
新课
新课内容
导入新课:
园林并非中国所独有,欧洲园林和西亚园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但中国古典园林最富文化特色。构景追求“自然天成”“天人合一”,每一个建筑小品都极富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建设中的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的气候、环境等差异大,园林主题风格也各不相同;中国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不同文化时期园林的构景手法各异;加之园主身份不同,喜好不同,使得园林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东方园林的代表。它在意境表达上以自省、含蓄、内秀、恬静、淡泊、守拙为美。在哲学上追求混沌无象、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在空间处理上追求循环往复、峰回路转,创造山穷水复、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教案
2018 ~2019 学年 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

2
严。例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
3
私家园林则是以文人雅士的宅院为基础,以小巧玲珑、精致雅致为特点。 其布局紧凑,景致细腻,多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为主,体现出文人的
清雅与品味。例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寺庙园林则是以寺庙为中心,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营造出一 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其特点是布局规整,植物繁茂,以佛道教义为主题,
历史发展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当时出现了囿 和圃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不同类型的园林
皇家园林是以皇家禁苑为基础,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规模宏大, 建筑华丽,植物种类丰富,以山水布局为主,展现出皇家的富丽堂皇和威
饰,都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
3
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家思想:儒家 思想强调中庸之 道和礼乐文化, 对中国古典园林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园林布局 上,讲究对称与 均衡;在园林题 词上,注重道德 教化与人文关怀
道家思想:道家 思想追求自然无 为和天人合一的 境界,影响了园 林师法自然的设 计理念以及崇尚 清静、幽雅的园 林氛围
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 自然景色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 承与表达。通过园林的布局、建 筑的形式以及题词、书画等元素,
传达出浓厚的文化内涵
1
2
3
4
5
诗情画意:园林中的景致常常以 诗词、画境为灵感来源,通过借 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诗
意的画面
细节之美:园林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经过精心设计,无论是花木的 种植、山石的摆放还是建筑的装 Nhomakorabea4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一、引言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本文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风格变迁及成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艺术形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沿革1.萌芽期:商周至汉代商周至汉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园林为主,如汉代的上林苑、建章宫等。
这些园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与尊贵。
2.发展期:魏晋至唐代魏晋至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期。
随着士人阶层的兴起,私家园林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建筑为点缀,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
如王羲之的兰亭、谢安的东山等。
3.成熟期:宋代至清代宋代至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园林在布局、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宋代的艮岳、清代的颐和园、圆明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1.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它以自然山水为骨架,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改造和点缀,使自然美与人工美相互融合,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
2.诗情画意的表达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
它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景观。
同时,园中的景题、景联、景诗等也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诗情画意的表达等风格特点,成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的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唐代的皇家园林开始,到清代的私家园林,都各具特色。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再通过人工景观的设计,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自然、宁静、美丽的氛围。
这种设计理念称为“山水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最早的“山水园林”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汉阳陵园林。
汉阳陵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是唐高祖李渊和其妃的陵墓。
园林的设计采用了自然山水、人工园林、宫殿建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风格的陵墓。
唐朝在建筑和园林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代的园林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主,以苏州为代表。
苏州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常常融入了民间的诗词、绘画、雕塑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文化。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多取自自然山水,然后运用人工手段来修剪造景,使园林呈现出自然美的外观。
元代的园林设计大多是仿照唐宋时期的风格,但同时融合了蒙古族的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
元代的皇家园林多以盛况华丽而著称,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园林常常把大自然完美呈现,再加以建筑、雕塑等人工艺术的融入,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宏伟、雄浑的气息。
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清代的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包括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温州的江南岛,杭州的花港观鱼等等。
这些园林在景观和设计上充分表现了建筑风格时代性、地域性和私家韵味,成为了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同时,清代的园林也保持了“山水园林”的特点,追求自然和人文的协调,使园林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绝佳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布局上,古典园林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如建筑的高低、轻重、虚实等。
从气质上,古典园林传达了宁静、悠然、恬淡、自然的审美观念,使人们在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和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巧的布局和细致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重要的一个传统文化是“山水思想”。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理念。
古人认为山水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景观,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将山水元素引入园林中,使其与自然融为一体。
园林中的山水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和崇拜。
另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是“四季文化”。
中国古代园林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通过植物的选择和布局,展现了不同季节的美景。
春天的花朵盛开、夏天的绿荫蔽日、秋天的丹枫如火、冬天的白雪皑皑,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色和氛围。
四季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更表达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四季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和谐共生。
中国古典园林中还融入了诗词文化。
古代园林往往与文人雅士相联系,他们在园林中创作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常常与古诗词相呼应,形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诗词文化赋予了园林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使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和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还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哲学意义的景观,如曲径通幽、回廊转折等。
这些景观通过布局和设计,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宇宙的关系。
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和布局,人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它们以山水思想、四季文化、诗词文化和哲学思想为核心,通过布局和景观的选择,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
这些传统文化赋予了园林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课程代码:建议课时数:64课时学分:4分适用专业:展示专业先修课程:软装设计初步小型展示空间设计与实训后续课程:现代展馆设计与实训计民宿空间设计与实训一、前言<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展示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
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形态之一,以哲学为主要的文化核心,以诗文为主要的精神核心,以绘画为主要的建造核心,与哲学、诗文、绘画等众多的文化形态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人、工匠、画家智慧的结晶。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大量赏析经典中国古典园林案例等资料,使得同学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设计精髓,陶冶艺术情操、提高审美素养。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原则要求设置的。
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1.改革纯软件教学模式,以专业需要为教学方向,课程教学为专业方向服务。
2.以项目任务课程与基本知识学习结合为教学形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程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技能大赛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装饰行业需求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以课程项目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技能模块,以课程技能模块确定课程知识内容。
将素描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则、基本技能循序渐进融入各项目之间及项目之下各模块之中,并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与完成,全面而合理地覆盖服装装饰设计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项目的具体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古典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渊源、特点和精华。
一、历史渊源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贵族府邸的园林建设已经非常发达。
而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则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当时的寺庙和皇家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时期。
那时,园林建筑的主人并不是贵族,而是士绅和文人。
他们利用园林来表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素养,这种情况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发展。
明清时期与宋代相比,建筑风格更加庄重,特别是在景观造型和布局方面,更加精致和独特。
与欧洲的花园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不仅关注园林的视觉效果,同时更注重其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和艺术方面更为独特和瑰丽。
二、特点1. 艺术形式多样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由汉白玉、青石板、丹霞石等地方优秀的自然材料构成。
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中还穿插着雕刻、绘画等形式。
整个园林建筑是一个氛围包容、柔美宁静、欲望和心灵博弈的空间。
2. 充分发挥艺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于园林艺术的发展贡献巨大,它不仅强调“以人为本”,也注重对美的诠释和体现,并将音乐、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水、石、树、花的自然创意和人与自然的合一。
3. 丰富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之一,园林中寓意极多,并不会因文化层级不同而使人无法领会。
三、精华1. 苏州园林苏州被誉为中国园林之都,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非常讲究细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拙政园”,它将传统的古典园林和现代的造园技术完美结合,其中的《春晓》、“太极图”、“帝子楼”、“花园盆景”、“楼之洞”及“谦祥斋”等景点都有着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 游憩园:在城乡内,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
• 别墅园: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供主人避暑、休 养或短期居住。规模稍大。
苏州 拙政园水池与荷风四面亭
• 所以,根据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 史》中所述,将山、水、植物、建筑称为 构成园林旳四个基本要素。
• 相应旳,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 造就成为造园旳思想主要工作。
3、中国古典园林类型(1)
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方式分类: • 人工山水园 • 天然山水园
根据构图布局形式分类: • 整形式、 • 自然风景式、 • 混合式。
北京 香山公园松林
颐和园
颐和园
江南名胜 太湖
左:腊梅
右:苏州郊外
上海豫园 卷雨楼
四川眉县 三苏祠
岭南建筑旳装饰
左:佛山梁园 岭南建筑旳装饰 右:凤凰木
• 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或远郊旳风景优美旳地 方,或远离都城旳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长久居住、 处理朝政旳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络旳政 治中心。颐和园来自承德 避暑山庄 水心榭
• 私家园林:
• 属于民间旳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中称为 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 等。
• 私家园林又分为宅园、游憩园和别墅园。
一、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1、总说
• 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旳国际园景建筑家 联合会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学家杰利 克(G.A.Jellicoe)将世界老式园林大 致分为中国园林、古希腊园林和西亚园林 三大致系。
• 其中中国园林旳起源与发展自成体系,极 少受到外来旳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三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工业大学夏广政教授夏教授(以下简称“夏”):同学们好!学生们(以下简称“学”):老师好!夏:我们今天讲第三讲:摹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
我们前面已经讲到了,中国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那么自然界的美景丰富多彩,有高山大河、平岗小溪,也有茫茫海洋,还有涓涓流泉,相比较有悬崖绝壁,有大漠孤烟,也有长河落日。
你看有气势宏大的那种美,也有秀丽精致的那种美,非常丰富。
我们不能把自然美景照搬到园林里面,园林装不下啊,那么中国古代造园就是把自然美景,进行概括、提炼、浓缩,在赋予它人的感情、人的寄托和人的追求,再把它表现在园林之中。
实际上园林的景观就是进行人化,人化也就是诗化、美化。
自然界的景象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么园林的景观的意境,就是来表现的自然界的景象。
你比方说的西湖就有平湖秋月,这就是表现自然风光,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化,也就是诗化,诗化自然风光的比较成功的例子。
我们看一下非常美是不是。
这就是把自然界的美景进行了人化,把它进行了艺术处理,也就是诗化,再把它表现出来。
这就是诗化自然风光。
你看平湖秋月。
这是的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大家看一下月是自然界的,风是自然界的,把它浓缩了以后、概括了以后,在园林里面表现出来,这就是诗化。
看非常美。
这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一听它的名字就富有了诗意。
中国的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园林的园名和景点的名字都非常的美。
中国人很注重名字,园林耿更是如此。
我们一听这样的园林,没有去就感到有诗意。
看看远香堂,多美。
还有留听阁,多美。
这就是拙政园里面的两处著名景点。
远香堂,它取于宋代著名理学、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里面说到的“香远益清”,这就是它的来历。
拙政园里面还有一处景点叫留听阁,为什么叫留听阁,它也是来源于一些著名的诗。
唐代晚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商隐,大家都比较熟悉,商隐有一首著名的诗,就是《宿骆氏亭寄怀雍兖》,这首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留听”就是取义于这首诗。
你看园名很美,它的取意也是来自与自然界的一些美景。
我们看到这些就想到,我们来诗化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
正如乾隆,清代的皇帝乾隆所说的“贵在神似”(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集景式园林,滥觞于晋,经隋唐宋元,到明清达到顶峰),而不是简单的照搬。
我们看一下中国很多园林,比方说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里面,大概有一百多个景点,都是来自于江南的一些美景,甚至于有一些是直接取意于江南的园林。
比方说我们刚才说到的西湖的一个景点,那是传统的十大景点之一的平湖秋月,是典型的诗化自然风光的一个景点。
那么的圆明园——皇家园林,其中也有平湖秋月,它就是直接仿于西湖的这个平湖秋月,连名字都没改。
我们再看一下,这是圆明园里面武陵春色,大家想一下一想到这个名字,就想到了我们开头说的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的武陵,一看就是来自于大自然的。
这是谐趣园,这个是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园中之园,也就是颐和园里面的一个小园。
我们到颐和园去,一般从东宫门进,进去了右边就有独立成一个小园林的那个园,就是谐趣园。
这个谐趣园怎么来的呢,就是乾隆游江南的时候,看到俺有一个园,就是原来的惠山园,今天就叫寄畅园,就是把这个园的形式模仿到清漪园,当时乾隆时期建的时候叫清漪园,后来不是被慈禧改成了颐和园吗。
我们看到谐趣园这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来自于的惠山园,今天叫寄畅园,很美的。
我们再注意看一下这幅图片,这里我要跟大家讲一个园林构景的一种手法,就是所谓的借景。
这是比较成功的借景的实例,大家看到这个园的这幅图片的背景里面就有山——惠山,山上面有建筑,有塔还有楼阁。
大家想一下,这个山很大,而这个寄畅园围很小,是放不下这座山的,这就用到的所谓的借景的手法。
什么叫借景?就是附近、周边有美景,那么园林在构景的时候,就把这些美景,把它组织到园林的构图之中,以丰富园林的空间。
把不属于园林里面的美景也纳入园林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造园的一个主要方法或者叫手法。
我们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方法的运用。
这就是借景,借景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获得无限的意境,来丰富园林的景观。
正如计成在他的造园专著《园冶》里面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巧就巧在因借,但是要得当,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样的手法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就是小中见大,丰富园林的景观和意境。
大家再看一下借景的例子,这是的拙政园。
拙政园的借景也是很成功的。
我们看这个画面,这就是从拙政园里面借景——北寺塔,有一个旅游的著名景点北寺塔,这个寺后来毁了,这个塔还在。
这个塔据说是权为了纪念他的奶妈而造的这个塔,叫北寺塔。
我们看这个图片里面看到呢,仿佛这个塔就在园林之中,很没效果非常好。
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就是的颐和园鱼藻轩,这个构景里面就是用到了借景西山——玉泉山,玉泉山上边还有塔叫玉峰塔,就把它纳入园林构景之中,效果非常明显。
这里提醒一下,下次去游的颐和园,这是一个很好的借景的例子。
我们学建筑学、学环艺的同学就更应该注意了。
那么还有一个我提醒大家,这个鱼藻轩还是一个很有名的人文景点。
大家晓得王国维——大学者,以后游园除了美景之外呢,还想到当年的大学者王国维,据说跳到湖里了,在哪跳的,就是在鱼藻轩这个地方跳的。
借景有很多种手法,有远借近借,有仰借有俯借。
这就是的北固山就是典型的仰借,从低处借高处的景观,这就是仰借,你看这个借景对园林的意境创造是很有意义的。
借景呢还有味借、声借,我们刚才说打拙政园里面的远香堂,这个香,借荷池里面的荷香,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味借,借荷塘里面清风吹过来的阵阵荷香,典型的味借。
还有声借,刚才我说过了,拙政园里面还有一个景点叫什么呢——留听阁,出资晚唐诗人商隐的那首诗,大家看看这不也是借景的一种吗,借声音——“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商隐当年晚上啊住在一个荷塘的旁边,又是在深秋,满池的荷叶都枯萎了,雨点打在那个枯荷的叶子上产生一种特殊的声响,这就是典型的声借。
声借还有春天夏天要是窗外的芭蕉,雨打芭蕉它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都是中国古典园林里面,经常用到的一些手法,效果非常明显。
接下来我讲第二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园林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涵,为什么有那么浓郁的诗情画意,其中有众多原因,有一个主要的就是文人参与造园。
中国传统是文人造园,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晋南北朝时期。
据古籍记载东晋时候的安,安字安石,所以也有人称安为安石。
那么说到安,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我们在中学里应该学过了,学过什么呢,淝水之战,跟安很有关系。
安是淝水之战里面东晋的最高指挥官。
简单说一下,淝水之战是前的皇帝苻坚当年率90万大军,想征服东晋。
东晋全国聚起来就几万兵,最后聚了8万兵,以少胜多,这一仗东晋取得了全胜。
这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好多成语都源于这次战役,比方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都是源于这个。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这些了。
但是据文献记载,安亲自参与自己的园林的建筑。
那么安在出山以前,他是在会稽东山住的,隐居在这个位置。
当年跟很多文士有交往,比如说著名的书圣王羲之,就跟他是好朋友。
他想过这种隐居生活,后来出于家族、出于国家之计,他出仕了——就出来当官了,这个典故就叫东山再起。
他长期住在东山,出来了任官职,最后做到宰相。
在他63岁那一年,就指挥东晋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这个应该是公元383年,这是我想到的安。
后来灵运有记载,他也参加了造园活动。
再到后来那就多了,比方说唐代的文人参与造园,那就非常多了。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白居易,及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也当着官是士大夫阶层。
他不但在东都造他的私家园林,兴趣来了还跑到庐山,在庐山建了著名的草堂,也就是他的园林。
园、庐山园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当年白居易还在庐山留下了《草堂记》这个名篇,我们今天从《草堂记》里面还可以看到当年白居易在庐山造园的面貌。
那么唐代还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王维,他也是大画家,也亲自参与造园。
当年在辋川他买了一块地方,去经营他的园林。
到后来就更多了,我们就不一一说了。
所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确切的讲它是文人园林,因为大量的文人参与造园,所以使中国的园林就逐步的形成了有深刻的文化涵,有诗情画意这些特点的文人园。
那么有人说好多园林也不属于文人。
比方说你是有钱人,宋代的一些有钱人,他有钱造园,明代的一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也想造园,他们有一些人大字也不识多少啊,他们肚子里面没有多少文墨啊。
那么怎么样呢,他们就请文人做他的顾问,有一些甚至请文人来给他主持造园,所以这些有钱人,这些做生意的人有钱了,他造园实际上也是学了文人怎么造园。
所以确切的说,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文人园林。
我们上面讲了两个方面,现在把我们这一讲做一个小结。
从我们第二讲中讲到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一池三山的这样一种格局,这种格局它源于神仙思想,源于始皇的求仙,很荒唐。
到什么呢,到摹仿各地的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的一步。
这个我们要记得。
那么移天缩地、兼容并蓄,写仿名山胜景,诗化自然风光,就是把各地的美景浓缩于一园,这个就叫集景式的园林。
从这以后,就成为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的发展的方向。
在这次课结束之前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几本阅读书。
有兴趣想继续深入的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欣赏中国园林特色、特点的同学,你可以看这样几本书:第一本是周维权就是清华大学已经去世的一位教授,他写的一本《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的;第二本就是从周先生,刚才我们已经提到的,他的一部著作《说园》,他是用优美的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园林方面的书《说园》,是同济大学出的;还有一本是金学智先生,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的美学家,人,他写的一本《中国园林美学》,是建工出的;还有王一先生写的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的,很有深度。
好,我们这一讲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