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_陈雅莉
大众叙事媒介构建国家形象:从特征、论证到文化逻辑

大众叙事媒介构建国家形象:从特征㊁论证到文化逻辑陈林侠众所周知,国家形象研究是从国际关系与政治㊁传播学等学科开始,主要应对在国际政治交往及政治传播中建构国家形象的具体措施,带有很强的实用性㊁操作性等特征㊂但是,当 中国崛起 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经济㊁政治事实时,这一论题就越出以上学科的领域㊂哲学㊁思想㊁艺术等学科的参与,使之凝聚了更多的精神内涵,演变成向世界阐释中国崛起的现象为何㊁如何及其之后可能性走向等重大命题㊂简言之,在中国形象的研究中,我们不再限定于现有状况的归纳与总结,更需要从文化根源性上深度地阐释形象建构㊂从新闻媒介到叙事媒介的学科延伸是研究深入的表现㊂毋庸讳言,国际关系与政治㊁传播学等学科中的国家形象,所研究的大众媒介仅仅是传播现实信息的新闻媒体,忽视了对大众叙事媒介的考察㊂为此,本文提出的 大众叙事媒介 ,是指借助大众传播技术,以虚构的叙事形态出现并希望唤起某种预期传播理念的大众媒介,如广播剧㊁电影㊁电视剧㊁网络剧㊁微电影等叙事文类,一方面因发达的现代媒介技术㊁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而属于大众媒介范畴,另232一方面,又因虚构的信息㊁完整的故事以及具有感染力的叙事效果,带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内涵㊂大众叙事媒介所呈现的国家形象及其构建特征自然与新闻媒介有所不同㊂更重要的是,这一媒介始终处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的双重语境,之所以是跨文化传播,是因为国家形象从产生到建构目的,都离不开他者凝视的国际维度;之所以是文化消费,就在于大众叙事媒介始终以娱乐休闲面貌出现,融入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㊂双重语境的特殊性使得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呈现出根本不同于新闻媒体的情况,亟待我们研究㊂一 大众叙事媒介中的国家形象特征目前,国际关系与政治㊁传播学等学科对国家形象的研究较为系统,且已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㊂但是,这种形象或是 国际形象 ①,或者是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形成的 媒介形象 ②,未能把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纳入研究视野㊂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的特殊语境中,通过大众叙事媒介的信息刺激,在一系列的符号再现㊁情境再现中产生的关于他国的审美想象㊂它与现实的国家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 合理 错位,并且不再是一个停留在新闻媒体报道的他者形象,而是通过微观动人的叙332①②杨伟芬认为国家形象是 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 (‘渗透与主动 广播电视与国际关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李寿源提出国家形象是 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等,他们强调国际维度,突出 国际社会公众 ,这种概念很难表现出建构国家形象的基本出发点及其动力㊂把国家形象等同于新闻报道的媒介形象,是新闻传播学最普遍的现象㊂如国内最早对国家形象的定义: 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㊂ (徐晓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刘继南主编‘国际传播 现代传播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㊂)事形态,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㊂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有别于新闻媒体,首先在于构成元素的 非政治性 ,即人们在跨文化交流㊁消费语境中对其他国家进行审美想象与主观判断时往往与政治经验无关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国家形象缺乏政治性,而是说,人们用 非政治性 的构成素材及其经验资源,想象出一个具有 政治性 的国家形象来,即便所叙述的故事与政治无关,缺乏明确的政治符号,但仍能塑造出一种虽看不见㊁但能感受到的国家形象㊂贾磊磊说: 在许多中国电影的叙事文本中, 国家形象 是看不见的,甚至与 国家形象 相对应的象征之物 国旗㊁国歌㊁国徽也是 不出场 ㊂ ①事实确实如此㊂在跨文化传播中,海外观众在接受与消费中国电影时,逐渐积累起关于中国的知识㊁经验与印象,成为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元素㊂它们与政治无关,但却产生了带有某种情感与政治判断的中国形象,奥秘就在于 量的积累 产生出 质的变化 ㊂确切地说,单就某一文本来说,政治观念及其倾向隐藏在人物选择㊁情感变化㊁命运安排等诸多方面,并没有显露出来㊂但是,当这种相似的态度㊁经验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故事的世界观㊁人生观㊁政治观就走向前台㊂在接受过程中,人们看到相似的题材㊁人物㊁情感㊁命运等重复出现,也会在相关印象㊁经验的 量的积累 中逐渐产生政治倾向及其相关态度㊂我们不妨以中国电影为例㊂多种题材类型的古装大片层出不穷,如‘英雄“‘十面埋伏“‘大兵小将“等动作类型;‘赤壁“‘墨攻“‘见龙卸甲“‘关云长“等战争类型;‘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铜雀432①贾磊磊:‘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及其表述策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㊂。
内涵、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符号

内涵、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符号学研究述评杨 凯【内容摘要】国家形象的符号学研究可从内涵、建构与传播三个方面展开。
从内涵来看,国家形象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符号表意系统,因此,符号学分析法为国家形象问题的深入剖析提供了重要思路;从建构来看,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个表征意指实践的过程,也是符号双轴关系的作用,更是一个符号互动的过程,同时依赖于符号修辞作用;从传播来看,国家形象的传播依赖于多样化的国家形象符号和视觉化的国家形象文本。
本研究搜索、整理了国家形象符号学研究文献,评述目前相关研究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对未来国家形象研究提出建议,并对影像“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符号学意义上的策略。
【关键词】国家形象;符号学;表意;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从理论层面来说,涵盖了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研究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议题。
建构和传递好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关乎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随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际舞台中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成为我国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因此,将国家形象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也是当代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使命。
作者简介:杨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影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故事的影像修辞系统”(项目编号:18BC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国家形象的理论阐释国家形象研究,最初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国家形象往往被当作一个国家政治实力的象征,也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增进沟通与交流的工具。
基于“形象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一基本原理,通常认为,国家形象分为客观存在的实物和主观存在的意识。
对国家形象的主客观统一的解释,包含了几种比较相似的分类方式。
如,认为国家形象有实体和虚拟的区分,而受众有国内和国际的区分,塑造与传播有不同主体和媒介的区分;1或把受众认知角度的国家形象单独列为一种类型,认为国家形象分为“国家实体形象(客观真实)、国家虚拟形象(媒介符号真实)和公众认知形象(主观真实)”。
从媒介仪式看国家形象塑造

从媒介仪式看国家形象塑造作者:余帅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4期【摘要】随着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我国借着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两大历史机遇,以此为平台开启了树立国家形象的征程。
本文试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媒介仪式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媒介仪式这样的大舞台来塑造国家形象。
【关键词】媒介仪式国家形象开幕式对外传播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
国务院新闻办于2010年专门牵头制作了国家形象宣传片,以此向国际社会主动展示、营销自己。
专家学者也纷纷表示,进入国家公关时代,中国是时候树立起自身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有诸多手段,比如通过文化传播、政府国际公关、媒体传播、品牌传播、媒介仪式等。
本文将从媒介仪式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一、媒介仪式与国家形象建构所谓媒介仪式就是广大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参与某个共同性的活动或者某一事项,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或者象征性符号的过程。
通过电视形成的媒介仪式,往往使得受众从被动的观看变为主动的参与,反过来,这种参与的深度对大众舆论、社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内化为一种文化经验进一步融入到集体的记忆之中。
①中国举办的两大盛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则是媒介仪式呈现的最好例证。
两大盛事的开幕式,无论其谋划、呈现还是展现出来的仪式化氛围、场景都深深刻上了中国式特征。
现结合两大盛事的开幕式谈谈它们是如何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国家形象的。
二、国家形象的传播途径中国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形象?从历史的定位来考察,发现我国形象的塑造过程在不断改变。
如今,在国际传播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定位应该是树立和平、发展、负责任的成长中的大国形象。
②1、议程设置的导向作用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有一定偏见与误读。
这不但与中国和平发展的诉求不相吻合,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努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突破西方国家对华议程设置的框架,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与误读,我们只有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在更大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日本主流报媒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2020年《读卖新
闻》涉华报道为样本
陈婷婷
【期刊名称】《传媒论坛》
【年(卷),期】2024(7)5
【摘要】作为日本三大报之一的《读卖新闻》2020年关于中国的报道较往年明显增多。
其报道文本和风格既关涉中国在日本的国际形象,亦影响着日本民众对中国
的观感和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民间交往。
选取2020年《读卖新闻》报道中国方面新闻的高峰时期的报道样本,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方法,把握其塑造的“疫情下的”中国形象特征。
大流行病这一重大事件令日本主流报媒对中国的集体想象与定位更加鲜明具体。
【总页数】5页(P10-13)
【作者】陈婷婷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
【相关文献】
1.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
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2.哈萨克斯坦主流报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基于《真理报》2013—2017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分析3.世界主要国家主流媒体眼中的
中国形象——基于G20国家主流媒体2018上半年涉华报道的舆情分析4.框架建构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分析样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

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一、全球媒介事件中运用民族符号应注意文化差异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竞技角力的超级赛场,也成为各国演绎民族风的最炫舞台。
当全球媒体镜头与最炫民族风相会于伦敦奥运会,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便成为传播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学以及软实力研究等不可回避的议题。
中国奥运代表团向来非常重视将民族符号运用于代表团服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队服上采用了象征吉庆祥和的祥云图纹,体现了设计者和使用者向世界观众传播民族文化和形象的心思和期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中国奥运代表团设计了一款带有中国龙图案的运动服作为领奖服,称之为“冠军龙服”。
当“冠军龙服”亮相于大众,中外媒体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大陆和香港各大媒体表现出了相当的关注度,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各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通过撰文或转载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报道,标题包括:《体坛无处不“龙”情:中国体育代表团服上的“中国龙”》、《奥运会与中国龙》、《“龙服”成为经典》、《奥运领奖服融入中国龙》等等。
各媒体对事件进展保持了持续性关注,绝大部分报道呈积极认可的倾向,认为“龙”是中国的传统图腾,象征力量、吉祥和腾飞,“冠军龙服”“向全世界展示龙的传人的风采”。
“冠军龙服”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对龙服的期望较高,认为“龙服”可以起到民族形象展示的作用,“龙”图案采用中国草书来表现,具有高辨识度和代表性。
笔者对CNN、NPR、The Times、Washington Post等英美主流媒体的网站进行检索,发现西方主要媒体虽然对中国及中国代表团表示了较高的关注(如英国的BBC和《泰晤士报》两家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9.42%]均高于其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注度[分别为7.48%和5.32%];美国的NPR、CNN和《华盛顿邮报》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18.64%]明显高于对俄罗斯的关注度[14.65%]),但是却对“冠军龙服”视而不见,见而不报。
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

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奥运的视角自上世纪20世纪以来,以媒介为纽带的全球化进程愈加迅速,国际体育盛事奥运会成为了全球大众关注的焦点。
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媒介事件,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既对各参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产生重要影响,又通过媒介的传播方式将国家形象广泛传播给全球受众。
奥运会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更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平台。
举办奥运会是国家吸引全球目光、展示自身软实力、加强国内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全球各国通过申办和举办奥运会,试图通过这一全球性媒介事件来构建和传播自己的国家形象。
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中国继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国家事件之一,中国政府意识到了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奥运会展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国人民的团结自信,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不行轻忽的一部分。
而在奥运会期间,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则主要通过媒介进行。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是塑造国家形象和舆论引导的关键环节。
在奥运会的报道中,媒体选择性地呈现各国选手的形象和奇特故事,通过文化背景、英雄事迹等方式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形成国家形象的认同。
同时,奥运会相关报道也会反映国家的社会和文化面貌。
例如,奥运会期间的文化表演、开幕式等内容,不仅展示了东道国的丰富文化底蕴,也向全球传递了国家的软实力。
奥运会作为全球性媒介事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会引发许多国家形象因素的综合作用。
起首,奥运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了其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不行轻忽。
通过奥林匹克的历史和国际性的社会认同,奥运会向全球传递了权威性信息,同时也使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媒介事件具有公信力。
因此,在奥运会上,国家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不仅仅是由政府和媒体的意志主导,还有着全球大众对于奥运会的普遍认同和信任。
其次,奥运会还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一种体现。
国家软实力包括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进步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媒介的传播呈现给全球观众。
国家形象塑造视域下文化符号传播对比分析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31第14卷第06期 Vol.14 No.062023年3月 March 2023作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彰显国家形象和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
从功能上看,这类赛事的举办能达到对内凝聚民族情感、对外塑造国家形象的双重作用。
奥运会的开幕式更是万众瞩目,主办国不约而同地在开幕式上展现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
开幕式理念的转变,反映出了中国社会观念的变迁。
作为一种象征物,符号同时承载信息与意义。
在国际传播领域,善用文化符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到2022冬奥会,中国从欢迎奥运到续写奥运,从“我”(中国)到“我们”(世界),从“讲历史”到“向未来”,让更多人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到了解人类共有的精神和理念,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2-3]。
一、文化符号传播(一)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极具特点的一种特殊符号形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跨度大、内容繁杂。
文化符号也代表一个过程,即将思维活动从抽象转化为具象以进行符号意指的过程。
20世纪后半叶,洛特曼提出了“文化符号”的概念。
以此为界,符号学研究实现了向文艺学和文化文本方向发展的转变,这为文化符号理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
符号是文化的起点,依托符号,文化与共同体才能形成。
文化符号要进行要素提炼,首先要关注民族文化对象。
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化的起点和代表内容,民族文化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其次是精神意象要素,其为中华文化符号赋予灵魂。
中华文化的符号化经由“三化”达成,即文化的对象化、对象的意象化、对象与意象的形象化。
符号化过程的渐进使文化对象、文化形象和文化意象三个核心要素的重要性逐渐被把握。
中华文化符号的核心意义得以彰显,并昭示中华民族的主体身份、气质尊严与名誉形象[6]。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文化符号表征系统内容繁杂,有会徽、奖牌、火炬这类明显的载体,比赛场馆、图标、吉祥物、邮票这类赛事周边,还有开幕式、闭幕式这样的动态载体。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2007年06月02日18:49新华网国家形象塑造是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已经有了越来越强的国家形象意识,各种形式的对外传播活动也相继展开。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对中国而言,国家形象塑造毕竟是一个全新的实践领域,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没有把握好,一些观念与思路也没有调整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效果。
鉴于此,对国家形象及形象塑造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国家形象的内在要素,探讨有效进行国家形象传播的途径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行为主体"塑造"与"传播"的基础,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塑造"与"传播"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有一种误解,以为国家形象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化的东西,只要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位就大功告成了,这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国家形象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是核心,是基础,它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
没有内容,形式无所依托;内容不明确,表现形式也必然是飘忽不定的,无法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国家形象的内容是什么?它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
它是在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要素,经萃取、提炼而成。
作为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一个鲜明的、一贯的国家形象。
出于自身发展及扩大影响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于其丰富的精神、智慧资源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开掘与萃取,并加以发扬光大。
比如美国的"星条旗永不落",英国的"创意英国",日本的"国益至上"(以及"武士道"精神),韩国的"身土不二"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系的原因。
我们最缺乏的是一个让新闻事实可以依附的、同时可以让国外民众可以接纳的价值体系。
这意味着我们有必要让自己的文化变得清晰起来,塑造一个以国民形象为出发点的鲜明价值观,寻找一个与国际社会相遇最恰当的交汇点。
因此,尽早建构一套可与输出新闻事实相应的价值体系是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战略目标。
二是要有借势意识,积极与海外华文媒体进行文化对接。
在一些全球性媒介事件的报道中,我国本土媒体需要善于利用全球性事件制造并引导恰当的国际舆论。
在笔者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几乎鲜有引证我国媒体相关报道的海外评论文章。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国媒体在报道全球性事件时缺乏相应的跨文化国际视野,往往将目光集中于本土市场,导致海外华文媒体难以找到与内地媒体的文化对接点,我们自身的舆论立场无法被海外华文媒体所认知和接纳,则更加难以通过他们作为桥梁传播到国际舆论场中。
因此笔者认为应积极与海外华文传媒开展合作,协助他们全方位且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媒体,从而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描述中国国家形象。
三是提升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技巧。
我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主要以政府和官方媒体为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在快速改变着这一传统现实。
目前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信息渠道已由微博、论坛等社会化媒体占据主导,这种“全媒、全民、全球”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改善传统的舆论传播技巧,将关注重点转移至新媒体的使用人群,提高全民媒介素养,这样才能全方位地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11&ZD024)、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国家形象之海外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1YJC86005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明华,女,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媒体社会学博士(武汉430074)。
全球媒介事件中的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陈雅莉一、全球媒介事件中运用民族符号应注意文化差异奥运会不仅是各国运动员竞技角力的超级赛场,也成为各国演绎民族风的最炫舞台。
当全球媒体镜头与最炫民族风相会于伦敦奥运会,民族符号与国家形象传播,便成为传播学、文化研究、国际关系学以及软实力研究等不可回避的议题。
中国奥运代表团向来非常重视将民族符号运用于代表团服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中国代表团队服上采用了象征吉庆祥和的祥云图纹,体现了设计者和使用者向世界观众传播民族文化和形象的心思和期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中国奥运代表团设计了一款带有中国龙图案的运动服作为领奖服,称之为“冠军龙服”。
当“冠军龙服”亮相于大众,中外媒体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反应。
中国大陆和香港各大媒体表现出了相当的关注度,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各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通过撰文或转载的方式进行了相关报道,标题包括:《体坛无处不“龙”情:中国体育代表团服上的“中国龙”》、《奥运会与中国龙》、《“龙服”成为经典》、《奥运领奖服融入中国龙》等等。
各媒体对事件进展保持了持续性关注,绝大部分报道呈积极认可的倾向,认为“龙”是中国的传统图腾,象征力量、吉祥和腾飞,“冠军龙服”“向全世界展示龙的传人的风采”。
“冠军龙服”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对龙服的期望较高,认为“龙服”可以起到民族形象展示的作用,“龙”图案采用中国草书来表现,具有高辨识度和代表性。
笔者对CNN、NPR、The Times、Washington Post 等英美主流媒体的网站进行检索,发现西方主要媒体虽然对中国及中国代表团表示了较高的关注(如英国的BBC和《泰晤士报》两家主流媒体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9.42%]均高于其对美国和俄罗斯的关注度[分别为7.48%和5.32%];美国的NPR、CNN和《华盛顿邮报》的官方网站对中国的平均关注度[18.64%]明显高于对俄罗斯的关注度471中州学刊2013年第7期[14.65%]),但是却对“冠军龙服”视而不见,见而不报。
为什么被各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并被国内高度评价的“冠军龙服”(民族符号),无法进入国外主流媒体的报道议程?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其一,民族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否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其二,民族符号与传播情境是否具有正向的关系;第三,民族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否产生了“文化折扣”。
二、民族符号的现代感设计和恰情景使用能有效提升国家形象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服饰属于静态的、视觉的、实义的非语言符号;服饰上的民族符号属于静态的、视觉的、抽象的非语言符号。
“图腾”(totem)类的民族符号,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标志的一种,具有对内强化身份认同、对外区别彰显的作用。
某一个国家所认定和维护的民族图腾,正是对其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符号化。
民族符号是视觉性的,要在全球媒介盛宴中发挥国家形象传播的作用,关键在于他国受众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对抽象的民族符号赋予积极正面的意义。
服装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一直是许多国家在国际性重大场合进行对外展示、自我传播的重要载体。
最为成功的案例要数中国影人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连续三年的成功演绎中国风:从2010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黄金龙袍,2011年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大红“仙鹤装”,到2012年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的“CHINA瓷”,范冰冰以“Chinese girl”的身份,被国际权威RED CARPET评价为一整幅充满了东方风情的画;登上了法国戛纳影展官方酒店杂志《Majestic》和法国版费加罗《Madame Figaro》纪念刊的封面,获得世界主流媒体和时尚界的一片叫好。
范冰冰通过极具民族符号的着装成功吸引世界媒体的眼球,原因有三方面:首先,中国元素走红西方红毯是因为这些带有东方元素和中国符号的礼服与西方服饰风格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暗合:范冰冰的“龙袍装”是西方流行的鱼尾裙造型,其斜肩低胸设计也是西式礼服的设计主流;“仙鹤装”在凸显唐风汉韵的同时,采用了西式礼服的成衣理念;“CHINA 瓷”鱼尾式礼服也是将西式的简约抹胸式设计与中国青花图纹相结合。
民族符号、中国面料、精良剪裁、现代审美,四者平衡整合的设计理念使得东方美获得了全球镜头的关注和媒体的好评。
这一设计理念也与伦敦奥运会西方媒体对奥运代表团入场式着装的评判标准基本吻合:简约时尚的设计,明快现代感的色彩,精良的剪裁。
其次,根据符号学的观点,符号的意义的生成依赖于其所属的系统,服饰效果和符号情境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华服中的华美的刺绣、绚烂的色彩和大气华贵的整体风格,与国际电影节盛大的开幕式红毯仪式这一特殊场合相得益彰,优化了中国风服饰符号的传播效果,提升了国际关注度和形象好感度。
最后,国际电影节的明星红毯仪式与明星服装秀两者高度契合,使得明星着装成为媒体报道议程中的重要章节。
三、减少文化折扣,巧妙运用民族符号传播国家形象在《如何通过全球性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一文中,C.Anthony Giffard和Nancy K.Rivenburgh 把那些具有全球影响而非仅仅在某一国具有影响的媒介事件,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全球各国关于某个议题的大会等,称为“全球性媒介事件”(参见袁玥:《全球性媒介事件的中西舆论互动与国家形象塑造———基于中西方主流网站的个案比较》,《媒体时代》2011年第10期)。
一方面,按照梅罗维茨的媒介情景论的观点,电子媒介能够促进情境的合并。
全球性媒介事件使人们突破了地理限制和物质场所的界限,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目睹”全球重大事件的始末。
另一方面,按照詹姆斯·凯瑞的媒介仪式观,全球性媒介事件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全球性的媒介仪式,参与其中的各个国家通过仪式表演和符号运用,向全球受众呈现其优质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色。
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建立在本国媒体所传达的与目标国相关的符号系统的基础上。
这个庞大的符号系统,既包括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就如何运用民族符号在全球媒介事件中提升国家形象,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必须找好形象定位,选择具有高区别度、代表性和积极内涵的民族符号。
在表现方式上,民族符号的设计和呈现要基于现代性和普世性,将中西审美冲突带来的“误读”降至最低。
几千年以来,中国都将“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自喻为龙的传人,认为龙的跃跃腾空、吉庆祥和、大气磅礴、威严571“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笔谈(三篇)和悦的形象也正是当代中国意欲向世界展示的大国形象。
但是由于中国龙英译为Chinese Dragon,容易和西方宗教典故中的Dragon(象征邪恶)发生混淆。
为考察当前国外受众对中国龙的认知和态度,笔者就此问题对八位外籍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
访谈发现,现在的西方民众对中国的民族符号和文化已经开始以开放和宽容的心态来接受和理解:外国受众对中国的龙形象有了一定的认知,没有反感的态度。
受访者表示出对中国龙的兴趣和喜爱(beautiful/in-teresting/pretty),认为龙是许多动物力量的结合,对中国龙的各种神力表示惊奇(amazing skills—fly with no wings);认为以龙形象作为中国的象征符号,代表力量、守护和骄傲(power/protection/pride),具有代表性和区别度(great identifier/part of Chinese culture/an appropriate and good symbol)。
访谈证明,从文化隔阂的层面,选择中国龙作为民族符号来传播国家形象是不存在“误读”问题的,而且中国“龙”形象的代表性和区别度也获得了异文化受众的肯定。
问题在于,中国龙大部分是以威严的形象出现以突出皇权的气势,这使受访者感觉中国龙看上去危险凶恶(threatening)。
威严的龙形象具有威慑性,有强化西方对中国刻板印象的风险,对中国建构和平、和谐、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产生消极影响。
这提醒了“中国龙”形象的设计者和传播者在呈现方式上应注意东西方审美和认知的差异。
第二,民族符号传播要与特定的语境和情境结合,使符号的意义在和谐、恰当的传播环境中得到积极、明确、有效地传递。
奥运会中,民族符号的传播应注意在全球受众普遍热衷的体育项目或仪式活动中突出使用。
“全球受众热衷的体育项目或仪式活动”意味着更高的收视率和更广泛的媒体报道,更容易引发社会热议,扩大国家影响。
“冠军龙服”的目的在于,中国运动员站上领奖台的特殊时刻,身着带有“中国龙”符号的服装,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体育实力和国家形象。
但是,中国的传统强势项目除体操、游泳和跳水外,大都只是国内或亚洲范围内的热门赛事;西方主流媒体的赛事焦点并不在于此,而是集中于西方受众喜爱的田径类、团体大球类、帆船类、拳击类等赛事。
因此,应注意在凸显国家体育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赛事场合使用民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