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
萧何夜下追韩信

萧何夜下追韩信
“萧何夜下追韩信”是一则历史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秦朝末年,韩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将领,但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赏识,他离开了项羽的军队,投奔了刘邦。
然而,刘邦并没有立刻重用韩信,韩信因此感到非常失望。
一天晚上,韩信离开了刘邦的军队,打算再次投奔项羽。
萧何得知此事后,立刻骑上马,连夜追赶韩信。
最终,萧何在一个山坡上追上了韩信,并劝说他回到刘邦的军队中。
韩信被萧何的诚意所感动,最终回到了刘邦的军队中。
刘邦得知此事后,对萧何大加赞赏,并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全军。
这个典故体现了萧何对人才的重视和对韩信的赏识,也反映了韩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无奈和失落。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典故,被广泛地引用和传颂。
精选出自史记的故事三篇

【导语】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
下⾯是分享的精选出⾃史记的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篇⼀:⼀饭千⾦ 帮助汉⾼祖打平天下的⼤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侯,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便可以解决⽣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
幸⽽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布的⽼婆婆)在河边作⼯的,其中有⼀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勉强糊⼝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
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兴,表⽰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
它的意思是说:受⼈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但在困难时,即使⼀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才是合理。
我们运⽤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真⼼诚意的乐于助⼈的⼈,是永远不会想⼈报答他的;第⼆,有钱⼈对穷⼈的救济,那是⼀种捐助,即使穷⼈真有⼀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饭千⾦”;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也⼗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这样的帮助,在别⼈看来,确是“⼀饭”值得“千⾦”的。
篇⼆:纸上谈兵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亲赵奢议论过⽤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赵奢)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定是赵括了。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原文及译文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原文及译文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原文:
高祖十一年,封韩信为昌平君。
昌平君少时,为樵夫。
见战士行列,身长八尺,心慕之,乃脱去衣裳,径入军门,从军。
项羽与刘邦共争天下,昌平君从项羽。
及楚败,昌平君亡命汉中,为郎中,又迁为郎将,将卒万人。
高祖时,昌平君属陈平司马下辅政,击败彭越、韩信等叛乱者。
高祖初封诸侯,王彭越为南郡王,故昌平君为都尉。
及彭越反,属昌平君讨之,昌平君兵破彭越,擒之。
其后,又封昌平君为楚相,治楚国八年。
八年后,高祖封为齐王,奉国八年,又封为楚王,奉国三年,卒于楚。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译文:
刘邦在位第十一年,封韩信为昌平君。
韩信年轻时是个樵夫,看到战士们的队伍,自己身材高大,便心生崇敬之情,便脱下衣服,直接走进军营,加入军队。
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韩信加入了项羽的一方。
当楚国失败时,韩信逃亡到汉中,成为一个郎中,后来升任为郎将,统领万名士兵。
在刘邦当政时期,韩信作为陈平的副手,击败了彭越、韩信等叛乱者。
刘邦初次封王时,王彭越被封为南郡王,因此韩信被任命为都尉。
后来,当彭越叛变时,韩信被派去讨伐他,韩信的军队打败了彭越,将其擒获。
之后,韩信被封为楚相,治理楚国达八年之久。
八年后,刘邦封他为齐王,八年后,又封他为楚王。
最终,韩信于楚国去世。
史记中的故事韩信之死

史记中的故事韩信之死《史记》这部书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
那你知道史记中的故事韩信之死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的故事韩信之死,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的故事韩信之死汉十年,韩信命令部将王黄等人游说、陷害汉朝的代国国相陈豨,迫使陈豨反叛。
次年的春天,韩信又伙同匈奴骑兵屯驻参合,抗拒汉军,为了对抗汉朝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于是,汉朝派遣柴去攻打他们。
柴到达预定地区,先是写信给韩信,信中说:“当今陛下宽厚仁慈,诸侯之中即使有反叛、逃亡的,只要他们改邪归正,再度归附,陛下还是会恢复他们原来的职位与称号的,不会加以诛杀,这您是知道的。
如今,您因为战败才逃亡到匈奴,这不是大罪,希望您赶快自觉地前来归附!”韩信则回书说:“陛下把我从一介平民提拔成一国之主,这是我的荣幸。
当初,荥阳战役,我不能英勇就义,被项羽俘虏,这是我的第一条罪过。
后来,匈奴围攻马邑,我不能固守,弃城投敌,这是我的第二条罪过。
现在,我反而为敌寇带兵,准备与您决死一战,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过。
从前,文种与范蠡没有任何罪过,竟然免不了一死一逃;如今,我对天子犯有三条罪过,却想要苟活于人世,我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我逃避在荒山野谷之间,日夜向蛮夷乞讨过活。
我想回家的心情,就好比瘫痪的人想要站起身,失明的人想要复明一样迫切。
但是,形势是不容许我这样做的。
”于是,双方交战。
结果,柴将参合的匈奴军队击败,并且杀死了韩信。
韩王的后裔韩信进入匈奴地区的时候,他的太子与他一同前往。
一行人到达了颓当城以后,韩信的王后又为他生下了一个王子,韩信便给他取名为韩颓当。
不久,太子的妻子也生下了一个男婴,韩信为他取名叫韩婴。
到了汉文帝十四年,韩颓当与韩婴率领他们的部属投降了汉朝。
汉文帝封韩颓当为弓高侯、韩婴为襄城侯。
吴、楚等七国之乱的时候,弓高侯参加了朝廷的平乱之战,由于奋勇杀敌,战功高过其他将领而受到了奖赏。
后来他的侯位传给了儿子直到孙子。
但是,由于他的孙子没有后代,爵位从此就失去了。
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

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韩信是汉初名将,为西汉的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你知道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项羽三杀韩信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
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
楚霸王还不想去。
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
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
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项羽和韩信打赌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
夜里,霸王和众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
”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
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
”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
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
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
那你知道史记中韩信的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史记中韩信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计擒韩信公元前201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刘邦征求各位大臣的意见,将领们都主张发兵征讨韩信。
刘邦认为这样太冒险,胜算不大,便默默不语。
随后,他把陈平找来询问计策,陈平一再推辞,反问刘邦:“各位将领都说了些什么?”刘邦把各位将领的话都告诉了陈平。
陈平又问:“有人上书说韩信谋反,有外人知道这件事吗?”刘邦回答说:“没有。
”陈平接着问:“那么韩信本人知道这情况吗?”刘邦想了一下说:“不知道。
”陈平说:“陛下的精锐部队跟楚国比哪个强?”刘邦惭愧地说:“楚国军队兵强马壮,我们没有与它相抗衡的力量。
”陈平问:“陛下的将领中用兵有能超过韩信的吗?”刘邦摇摇头说:“韩信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没有谁赶得上他。
”陈平于是总结说:“如今陛下的军队不如楚国精锐,将领的才干又赶不上韩信,却要发兵攻打他,这是逼他同我们作战,我们并没有取胜把握,我私下里为陛下的安危感到担忧啊。
”刘邦着急地说:“那你说该怎么办呢?”陈平回答说:“古时候天子经常巡察各地,会见诸侯。
南方有个地方叫云梦泽,陛下假装出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
陈县就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到天子出游,看到安定无事,必然到郊外迎接拜见陛下。
到那时,陛下趁机将他拿下,这只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
”史记中韩信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
刘邦到达南郑时,手下将领有许多不愿去蛮荒之地,思乡心切,在半路上就有几十人逃跑了。
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但汉王瞧不起自己,也跟随他人逃走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连夜亲自追赶他。
有人不了解情况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汉王十分生气,萧何如同自己的左右手,现在左右手都跑了,自己就成残废了。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尖叫道:“你为什么也逃跑?”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
史记主要人物及故1

史记主要人物及故事《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人物及故事如下:1.韩信受胯下之辱韩信是汉初著名军事家,曾被封为淮阴侯。
年轻时,他喜欢佩刀,一日,他在街上行走时,被一屠夫挡住去路,屠夫对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你若怕死,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听后,竟真的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2.赵括纸上谈兵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熟读兵书,年少轻狂,曾“指目而语”,“言必称希腊用兵之道”。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赵括率领四十万赵军与秦军对峙,战争初期赵军稍占上风,秦军因兵力处于劣势而暂时撤退。
赵括以为秦军退却,便令赵军全线出击,秦军立即实施包抄,将赵军截为两段,赵军粮道被断,赵括只好率少数亲兵突围。
在最后一次突围中被秦军射死,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赵军被俘后被秦军坑杀。
赵括的轻敌和自以为是,使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3.伍子胥过昭关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画家。
因受楚平王陷害,父兄被楚王所杀,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庐重用。
后与孙武辅佐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因伍子胥的劝谏吴王阖庐拒绝称霸而称王。
吴国攻越国时,越国派使臣向吴国求和。
吴王准备答应,遭到伍子胥的反对。
吴王很生气,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说:“请用此剑将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观看越国军队攻入都城的道路。
”不久后,吴国被越国所灭。
4.荆轲刺秦王荆轲是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图穷匕见”的故事就与他有关。
燕国太子丹曾在秦国做人质,逃归燕国后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献上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时行刺失败被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荆轲在告别太子丹时所吟唱的。
荆轲的壮志、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成为历代人民的楷模。
这些故事只是《史记》中众多人物和故事的一部分,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背水一战》故事启发

《背水一战》故事启发
“背水一战”的故事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讲述了韩信在井陉口背水列阵,最终大破赵军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人们带来了以下几个启发:破釜沉舟,激发潜能:韩信在背水一战中,让士兵陷入绝境,无路可退,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潜能,取得了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不给自己留后路,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取得成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在作战前,对赵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针对赵军统帅陈馀的性格特点和作战部署,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这表明在竞争或挑战中,了解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自己的实力和不足是非常重要的。
灵活应变,出奇制胜:韩信在背水一战中,灵活地运用了兵法,让敌军误以为汉军后无退路,从而轻敌冒进,最终陷入汉军的包围圈。
这教育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需要灵活应变,不拘泥于常规,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韩信作为汉军的统帅,在背水一战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他能够鼓舞士兵的士气,让他们在绝境中奋起抵抗。
同时,汉军的团队合作也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
不畏惧失败,勇往直前:背水一战是韩信在军事生涯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尽管他在之前的战役中也曾失败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总结经验,继续勇往直前。
这教育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而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信在史记中的故事
韩信跟楚霸王打赌赢了之后,楚霸王的军师范增对楚霸王说:“韩信这个人,要么就
重用,要么就杀掉,可不能让他跑到刘邦那块去。
”
楚霸王眼里没得韩信,还是不肯重用他呀,韩信不得志,就偷偷跑了,想去投奔刘邦。
范增听说韩信跑了,就劝楚霸王赶紧去追。
楚霸王还不想去。
范增说:“这人是你的死对头,在这块不把他杀掉,将来要杀就难了。
”
楚霸王被范增说动了心,就带了兵马追杀韩信。
韩信跑着跑着,看看楚霸上已追到跟前,就停下,顶着上风撒尿。
风一吹,撒的尿,全洒在白己的脸上、身上。
楚霸王看到了,又好笑又好气:“这人好呆,顶着风撒尿,撒在自己身上还不知道,
杀他何用?白白污了自己的宝剑不说,还坏了自己的英名,还是不杀好!”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
夜里,霸王和众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
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
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
”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
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
造城吧。
”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
这样嘛,就各领
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
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
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
韩信又问井挖得
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
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
咬了耳朵,二人就分
头去了。
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
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
”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
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
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
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
那晓星也是假的。
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
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
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
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
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汉高祖刘邦曾问大将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斜了刘邦一眼说:“你顶多
能带十万兵吧!”汉高祖心中有三分不悦,心想:你竟敢小看我!“那你呢?”韩信傲气十
足地说:“我呀,当然是多多益善啰!”刘邦心中又添了三分不高兴,勉强说:“如此大才,我很佩服。
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向请教,凭的大才,答起来一定不费吹灰之力的。
”韩信满不在乎地说:“可以可以。
”刘邦狡黠地一笑,传令叫来一小队士兵隔墙站队,刘邦发令:“每三人站成一排。
”队站好后,小队长进来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又传令:“每五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三人。
”刘邦
再传令:“每七人站成一排。
”小队长报告:“最后一排只有二人。
”刘邦转脸问韩信:“敢问,这队士兵有多少人?”韩信脱口而出:“二十三人。
”刘邦大惊,心中的不快已
增至十分,心想:“此人本事太大,我的想法找个岔子把他杀掉,免生后患。
”一面则佯
装笑脸夸了几句,并问:“你是怎样算的?”韩信说:“臣幼得黄石公传授《孙子算经》,这孙子乃鬼谷子的弟子,算经中载有此题之算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