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论文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经济增长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经济增长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多个领域的关系与发展,包括了区域发展与经济增长。
在地理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区域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一、自然环境与经济增长地理学强调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与地理条件不同,决定了其经济增长的潜力与方向。
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实现经济增长,因为这些资源可以用于制造和生产。
同时,地理位置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与通信网络可以促进贸易与流通,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二、人口与经济增长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迁移与增长等现象,进而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往往有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供应,促进经济活动与生产。
此外,人口的教育水平与技能水平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高素质的人口更有助于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
三、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地理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逐渐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城市的规模与人口不断扩大。
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条件。
城市中更密集的商业、工业和服务业活动,以及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创新与经济繁荣。
四、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等条件,直接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方向。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拥有更好的港口和航运资源,往往能够更快地实现经济增长。
而山区、沙漠等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由于限制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可能相对较慢。
五、区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区域发展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与发展速度。
一些发达地区通常具备技术和经济优势,有更多的投资、人力资源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

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自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使市场成为资源分配的决策中心。
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自然资源市场化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市场化改革使资源的配置更加灵活和高效,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资源开发。
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自然资源价格能够反映供需关系,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够激发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以能源资源为例,市场化改革推动了能源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
其次,自然资源市场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资源市场化改革使得资源价格和利益分配更加市场化,激发了企业的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
这促使企业根据资源市场的需求和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市场机制的引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然而,自然资源市场化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过度市场化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可能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对一些非市场价值的自然资源无法有效考量,导致这些资源的损失。
因此,自然资源市场化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使用。
最后,自然资源市场化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机制引导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有利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低碳经济转型。
同时,市场化改革也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适应性,使得区域产业更具活力和韧性。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它促进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禀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将针对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石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如果一个地区缺乏自然资源,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吸引外来投资。
例如,中东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石油输出的重要地区,其经济也因此得以迅速崛起。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等,这些资源的开采可以促进地区的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例如,澳大利亚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四、科技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科技资源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拥有先进的科技资源可以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科技资源对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硅谷地区在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资源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论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按照其能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它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其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便利,当地的资源需求可以由本地解决,而不用费尽周折从外地转运。
我国存在许多因自然资源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比如大庆因石油而生,株洲因有色金属而生,本溪因铁而生等。
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也逐渐微弱,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也发展起来。
2.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如果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比如粮食单产一定的情况下,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高;相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了限制。
3.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就不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殴辱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巨大差距。
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美国原油开采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量是美国的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在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其成本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再如,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花质量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
所以,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
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这种背景下,资源禀赋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资本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资源禀赋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例如,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丰富可以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一些地区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可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腾飞。
而资本资源则为地区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和资本支持,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然而,资源禀赋并不是唯一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事实上,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并不能简单地认为资源禀赋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好。
事实上,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却陷入了资源型经济的困境。
这是因为沉沦在资源禀赋的“馅饼”之中,这些地区忽视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过分依赖于资源的开采和出口,进而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和不可持续发展。
而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却通过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这说明了资源禀赋并不是唯一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同样重要。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资源禀赋在不同时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会发生变化的。
例如,过度依赖某一种资源可能会导致该地区经济的脆弱性增加,只要这一种资源价格出现波动,该地区的经济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因此,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而言并非永恒不变的“命运”,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地区应该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创新和结构调整来减少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最后,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干预和引导。
政府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有利于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政策,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财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首先,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投资、推动产业发展。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等相关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矿山开采、矿产品加工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还能够拉动周边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
而技术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够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
因此,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保护自然资源不仅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可以建立水资源使用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实行可持续林业管理,确保林木的种植和伐割达到合理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回收利用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资源管理方式,通过对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本文将探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而这些原材料和能源大多来自于自然资源。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没有这些能源,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限制。
此外,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农业生产将无法进行。
因此,自然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其次,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例如,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不仅导致资源枯竭,还会引发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源污染等。
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也会导致生态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不同的自然资源适用于不同的产业和经济活动。
例如,煤炭等化石能源适用于重工业和能源行业,而水力资源适用于发电行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替代能源逐渐得到应用,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例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内陆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能源产业。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同地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2013221112210045 铁扬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资源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条件、水平,政策制度,地方文化等。
本文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二者的关系,我认为: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在资源指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中,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良好的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生产社会化,在区域发展后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受其制约。
在区域和社会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为区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都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丰裕的自然资源使美国获得了更高的生产率,由此带来了19世纪的繁荣局面,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与其在煤、铜、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产品的开采和生产分不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同样因为资源而兴盛的还有南非、秘鲁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内也有两类典型依托资源发展而成的资源型城市: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
图一为中国1985—2003年间以原煤、原油和生铁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演变特征。
由图一可见,资源产品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同向上升趋势,只是在不同的区间范围内,这种趋势相关性程度各异。
在1993年之前,相关性程度更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
1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徐康宁王剑这是否意味着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好呢?历史表明,在20世纪中后期,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促进作用。
“资源诅咒”论、“荷兰病”也随之而来。
“资源诅咒”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摘要】本文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使用了1999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内部地区层面存在一定的资源诅咒效应,并进一步阐述了其传导机制。
【关键词】自然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增长;资源诅咒
一、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发展自然界为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但在经济实践过程中,自然禀赋丰富的区域,未必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从表面上看,丰富的资源反而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这就是“资源诅咒”。
gylfason,papyrakis等相关学者的研究都从理论和实践上支持这一假说。
从世界经济的实践来看,也有类似的趋势。
例如,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了现代化,而自然资源丰富的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如墨西哥、尼日利亚的经济则陷入困境。
就是在同一个国家以内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二、文献回顾
auty首先提出了“资源诅咒”这个概念,即丰裕的资源对于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
sachs和warner 开创性的用实证检验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论证,他们以95个发展中国家1970年-1989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丰富的国家与地
区经济增长与资源稀缺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较慢。
国内学者对于能源部门所引起的“资源诅咒”效应,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都有相关的实证分析,如邵帅、齐中英(2008)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多数省份丰裕的自然资源并未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反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除此之外,有学者从理论上对“资源诅咒”效应进行探讨,如wenar(2007)认为引起该效应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源产权不清晰。
邵帅、齐中英通过1991年-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能源开发负向作用于对外开放度、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但“资源诅咒”效应尚未明显产生,而实施大开发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负向作用有所增强,从而导致诅咒效应明显出现。
三、我国不同省份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统计分析
(一)各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我国不同省份能源产量、gdp平均增长率和城镇居民年均家庭可支配收入三个指标考察地区资源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选取本文选取了1999—2009年10年间的历史资料进行时间分析,以原煤、原油、天然气来衡量自然资源开发程度。
gdp平均增长率=[ln(gdp2009)-ln(gdp1999)]/11
原煤、原油和天然气产出为11年均值
能源产量=原煤产量×0.714t/t+原油产量×1.43t/t+天然气产量×0.133t/1000m3(中科院折算公式),单位:万吨标准煤表1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能源产量在全国排名前5名的省份分别是:山西、黑龙江、山东、河南和辽宁,其gdp的平均增长率全国排名分别为:4、8、15、16、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排名分别为:2、19、8、4、3。
可以看出,黑龙江能源开发全国排名远高于辽宁,但其gdp增长率低于辽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也远低于辽宁。
山东、河南两省跟辽宁相比,也存在类似的发展状况。
资源开发对资源依赖度大,相对制约了其经济发展活力。
表1显示海南资源匮乏,但其平均gdp增长率高出了比其资源相对要丰富的青海、重庆两个省份。
海南省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青海省能源产量全国排倒数第二,其经济增长排29。
可以看出部分省分能源产量与平均gdp增长率保持一致. 表1充分说明我国部分省份资源诅咒效应明显。
(二)各省份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在上面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我国资源开采排名前后各五名省份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表1对我国能源资源开采度靠前的五个省份作了能源产量与gdp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列示。
总体上,我国经济增长跟能源资源开采度呈正比例关系。
但个别省份跟其他省相比,资源诅咒效应显著。
表中还对对我国能源资源开采度靠前的五个省份作了能源产量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之
间的关系分析。
可以看出,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来度量资源诅咒效应更加有效。
出现资源诅咒效应的省份明显增多。
说明自然资源开采多的地区中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相应的好处,资源的开采并没有带来强区富民的效果。
表1还针对我国资源开采度最低的五个省份的能源产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列示,反映了能源产量排名后五位的省份能源产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省份相比,能源产量相对较高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呈现出相应的较高增长率。
在这五个省份中,资源开采力度相对较大的省份同样呈现出资源诅咒效应。
四、资源诅咒传导机制及研究结论
(一)资源诅咒传导机制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某些省份自然资源富集度与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呈现负相关关系。
针对我国不同省份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以便使资源利用更加合理高效。
有关资源诅咒传机制,很多学者对其作出了一定的解释:1.“荷兰病”效应;2.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影响;3.制度因素。
1.早期文献认为“荷兰病”效应是“资源诅咒”最主要的机制,自然资源通过挤出效应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从机械制造业中挤出;并通过资源类部门较高的工资吸引劳动力从机械制造业脱离,加入资源采掘和加工行业。
自然资源的支出效应还能通过将大量的
资源收益转化成增加的总需求抬高实际汇率,削弱机械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除“荷兰病”外,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的影响也是诅咒发生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learneretal.(1999)认为自然资源采掘要求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这会使教育系统在人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生前还不能够提供足够的条件,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在大力发展资源行业时会重视物质资本而非人力资本,导致地区在教育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上的不重视。
3.制度因素。
korhonen等人的研究认为导致“资源诅咒”的根本因素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制度。
当一个地方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人就会缺乏创新、增长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则更容易使人变懒。
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的资源优势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
也有学者认为资源丰富型发展中国家一般的存在着法制不健全,官僚治理能力低下,产权的不完整和模糊等等制度幼稚病。
同时大多数国家的自然资源至少在名义上都归国家所有,这无疑会导致大量的寻租行为和掠夺性开采。
(二)研究结论
本文对我国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各省经济层面的资源诅咒效应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和图表对照分析,在省际层面检验了自然资源开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验证了资源诅咒现象的存在。
从
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我国不同省份自然资源的开采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关系,我国某些省份确实存在资源诅咒现象。
主要作用机制有“荷兰病”效应、人力资本的投入还有制度因素。
通过图表对照结果显示,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在我国不同省份对经济发展的资源诅咒效应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此,应该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资源禀赋丰富的省份及地区摆脱资源诅咒的有效途径。
同时,各地区应该做到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利用资源红利进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和科技创新,提高租金管理的透明度以及从租金中提取建立公共基金等方式有
助于租金的有效使用,改变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才是破解“资源诅咒”的法宝,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
究[j].经济研究,2006.
[2]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4).
[3]张亮亮.自然资源富集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文献综述.
[4]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经济资源诅咒——基于我
国省级层面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
[5]景普秋,王清宪.煤炭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与
“祸”:基于山西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2008.
[6]徐盈之,胡永舜.内蒙古经济增长与资源优势的关系[j].资源科学,2010.
[7]刘红梅,李国军,王克强.中国农业虚拟水“资源诅咒”效应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