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通过猪的唾液、血液、粪便等途径传播。

这种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严重影响了猪的生产和养殖业。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下面将从疫情监测、隔离措施、病原净化、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疫情监测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首先要做好疫情监测工作。

疫情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猪群中病情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测方法,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来进行监测。

一旦发现疫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情的蔓延,确保猪的健康和生产。

二、隔离措施一旦发现猪群中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的猪只,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主要是将疑似感染或确诊病例的猪只隔离开来,避免与其他猪只接触,防止病毒的传播。

要对接触过病猪的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确保病毒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扼杀。

三、病原净化病原净化是猪伪狂犬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

病原净化主要是通过彻底的清洁消毒,将猪场和周边环境中的病毒得到有效地清除和消灭。

在病毒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还要做好环境的净化工作,确保猪群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

四、疫苗接种在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中,疫苗接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提高猪只对伪狂犬病病毒的抵抗能力,降低疾病的传染率和致病率。

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工作,是确保猪只健康的重要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管理和实施。

只有充分认识到猪伪狂犬病对猪类养殖业的严重危害,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猪只健康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为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可怕、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

猪伪狂犬病主要通过病毒携带者猪的唾液、血液和组织液传播,对人和动物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并净化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净化措施。

一、加强疫苗预防伪狂犬病是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疾病,所以在猪场和养殖场,必须做好猪的疫苗接种工作。

养殖人员需要定期给猪接种伪狂犬病疫苗,做好疫苗的存储和管理工作,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要做好疫苗接种记录,及时追溯疫苗来源。

二、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高度传染病,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必须做好严格的传染病防控措施。

在猪场和养殖场,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特别是对猪圈和饮水设施进行消毒处理。

要加强猪场和养殖场的管理,做好病猪的隔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猪,确保病情不扩散。

三、强化监测和报告制度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制度。

猪场和养殖场要及时上报猪伪狂犬病的疫情,确保信息的畅通和二传感染的防控。

要加强疫情的监测,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确保猪场的传染病风险评估。

四、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为了净化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对疫情爆发的猪场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清除病毒和细菌的残留物。

清洁和消毒要涵盖猪圈、运输车辆、器械和设备等。

要对死亡的猪进行安全处理,包括焚烧和无害化处理。

要对疫情爆发地的周边环境进行检测和监测,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案和措施。

养殖人员需要加强动物管理,加强疫苗接种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监测和信息报告,做好环境净化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爆发,保障人和动物的健康与安全。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制与防控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猪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猪伪狂犬病的致病机理较为复杂,主要表现为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系统,合成大量病毒颗粒并不断释放。

病毒进一步破坏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导致猪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痴呆、狂躁、抽搐等。

猪伪狂犬病传播范围广,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报道,且疫情呈上升趋势。

该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咬伤、抓伤、吞服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等途径。

目前,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强养殖场管理
提高养殖场的卫生条件,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对于携带病原体的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

2.强化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猪伪狂犬病疫苗供应,对于养殖场动物,应该定期接种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3.加强检测监测
定期开展疫情监测和检测工作,对于患病动物及时及时隔离和治疗。

4.提高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于猪伪狂犬病等病害的认识,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减少病害传播。

总之,对于猪伪狂犬病,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病害的传播,保障人畜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原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猪伪狂犬病对猪的健康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疫苗接种、环境净化、动物管控等方面介绍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猪伪狂犬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猪伪狂犬病疫苗,猪场养猪户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养殖环境等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接种程序和剂量进行,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效果。

在接种前,应对猪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评估,确保猪的健康状况符合接种要求。

接种后应及时记录接种情况,定期进行疫苗效价检测,并及时补种,确保猪的免疫力在高水平上。

二、环境净化猪伪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食物传播,在猪场环境中容易存活和传播。

对猪场环境进行定期的净化工作非常重要。

环境净化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饲料槽、饮水设备等,及时清除猪粪尿、厨余垃圾,保持猪场环境的卫生与干净。

在日常养猪过程中,要做好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工作,确保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三、动物管控猪伪狂犬病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因此在养猪的过程中要做好动物的管控工作。

要加强对疫病症状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病猪和可疑猪,隔离治疗或淘汰病猪,防止病毒的扩散和传播。

要做好猪群的数量控制和密度控制,避免猪群之间的过度接触和拥挤,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四、人员防护在进行猪场防控及净化工作过程中,养殖户和相关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包括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病猪和病毒携带物。

在疫情期间要避免外部人员、车辆进入猪场,确保猪场的封闭和隔离。

五、信息报告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法定传染病,养殖户要做好相关疫情信息的报道和汇报工作。

一旦发现猪伪狂犬病疫情,要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动植物检疫部门和养猪协会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工作。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 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

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该病特点是能够长时间带毒、散毒,且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导致这种潜伏感染暴发疾病。

所以必须加强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猪伪狂犬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临床症状随着猪年龄的不断增长,患病后会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新生仔猪患病后会表现出眼睛周围发红,双眼紧闭,陷入昏睡,体温升高达到41-42°C,呼吸困难,有混杂泡沫的黏液从口角流出,部分发生呕吐、腹泻。

乳猪患病后两耳后倾,初期受到刺激会兴奋且呜叫,后期受到任何刺激都不会叫出声,只会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震颤;眼睑发生水肿,腹部存在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部分甚至全身都呈紫色;初期行走摇晃,部分甚至后退行走,非常容易跌倒,之后会倒地不起,四肢不断划动,头颈后仰,往往呈现间歇性抽搐,肌肉痉挛,角弓反张,经过4T0min又能够站起。

病程持续最短时只有4-6h,最长时可达到5天,通常在2-3天。

患病仔猪断奶前后如果排出黄色水样稀粪,死亡率能够达到100%。

大于2月的猪患病后具有较轻的症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咳嗽,呼吸困难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体温能够升高大约o.5C,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咳嗽,呈现腹式呼吸,伴有便秘,且容易发生延迟分娩、流产以及死产。

对于妊娠后期患病的母猪,尽管能够产出活仔猪,但由于其具有较差的生活力,一般会在出生1-2天内表现出神经症状,最终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脏、脑组织进行抹片,接着进行染色镜检,没有发现细菌。

同时,将以上病料在马丁肉汤及鲜血琼脂平板接种,置于37°C体条件下进行24-48h培养,也没有长出细菌。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以下防控和净化措施:
1. 建立猪伪狂犬病的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猪伪狂犬病监测网络,加强对猪群的监测,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并进行相应防控措施。

2. 严格管控猪只进出场所:加强猪群的管理,禁止未经检疫的猪只进入场所,确保猪群的健康。

3. 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保持猪群干净、清洁和通风良好,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风险。

4.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同时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猪只的健康状态。

5. 加强疫苗接种:猪可以接种伪狂犬病疫苗,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的传播。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养殖户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猪伪狂犬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掌握病猪的识别和报告方法。

7. 严格消毒措施:对猪棚、饲料槽、饮水设备等进行定期消毒,杀灭病原菌,减少病毒的传播风险。

8. 加强动物检疫:加强对输入猪只的动物检疫,确保猪只的健康,防止病毒的传播。

9. 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对病死猪进行及时和合理的处理,杀灭病原菌,避免病毒的扩散。

10. 加强猪类屠宰场的监管:严格控制猪类屠宰场的卫生条件,规范屠宰过程,确保屠宰猪只的质量和安全,防止病毒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包括建立病毒监测网络、管控猪只进出场所、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接种疫苗、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消毒措施、严格动物检疫、合理处理病死动物和监管屠宰场等措施。

只有全面实施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的传播。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和净化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

同时,定期对猪进行检查,发现疑似感染猪,要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2.实行分批饲养:尽量避免大量猪同时饲养,要采取分批饲养的方式,每批猪之间要隔离至少15天以上,避免病毒在猪群之间的传播。

3.对猪进行疫苗预防:猪伪狂犬病是一种疫苗预防性疾病,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建议在猪出生后60天左右进行第一针疫苗,之后每隔30天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二、控制措施
2.严格管控进出口:加强猪场的进出口管理,对于疫区猪的进入要经过检疫和隔离观察,对已经发生疫情的区域要采取封闭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3.做好疫情报告: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要及时报告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按规定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三、净化措施
1.消毒:及时进行猪舍、工具、设备、车辆等物品的消毒,以杀灭病毒。

2.清除污染源:及时清理猪场周围的垃圾和排泄物,防止病源的积聚和传播。

3.堆肥发酵:对猪舍内的粪便和垃圾等进行营养物质和菌群的合理调控,利用好发酵得到的有机肥,从根本上减少污染源。

综上所述,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措施,关键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情监测和管控,并及时进行消毒、清除污染源和堆肥发酵等净化措施。

只有综合实施,才能有效防止和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猪的健康和生产。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又称禽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分布,是人畜共患病之一,能够影响人和家畜的健康,因此对于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非常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

1、加强生猪检疫:不合格的猪及其产品不得流通,在进口时也应该加强检疫,对于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防止其传播。

2、控制病媒:猪伪狂犬病是通过蜱传播的,因此要加强蜱的防控,对于疑似带有蜱的猪,要驱蜱、消灭蜱在环境中的滋生源。

3、加强免疫:对于生猪要进行定期免疫,以增强猪体的免疫能力,预防病毒感染。

4、消毒净化:在养殖场内进行消毒净化,定期清理粪便,以减少病毒的扩散范围和感染程度。

5、控制饲养密度:猪伪狂犬病易在猪群中流行,因此要严格控制饲养密度,避免交叉感染。

6、不擅自前往流行区:对于疫情较重的地区不要前往,以免被病毒感染。

1、绝育隔离:对于疑似感染的猪进行隔离,并进行绝育处理,以防止病毒的扩散。

2、熏蒸消毒:对于猪舍内和周边环境进行熏蒸消毒,将病毒从环境中彻底消灭。

3、物品器具消毒:对于使用过的器具和物品进行专业消毒,不得随意丢弃,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4、病死猪处理:对于病死猪尽快处理,以避免其对周围环境和其他猪的污染。

通过以上的防控和净化措施,能够有效地预防猪伪狂犬病的扩散和感染,在抗击猪伪狂犬病的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加强科学防控、科学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从卫生防疫、PR检疫、PR免疫、生产管理、猪场建设、药物使用等方面制定了“PR 防控措施”。

提出: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性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猪场、不同类型猪定期按比例检疫,引种实行PR检疫隔离;规范PR的免疫制度。

当PR阳性率高于10%时,实行密集免疫策略;当PR阳性率少于10%时,实行检疫掏汰策略。

落实各项生产管理制度,科学用药,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 PR的防控措施1.1 PR防控的总则1.1.1建立健全猪场的生物安全性体系。

做好猪只、人员、栏舍、车辆、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建立健康的种群,加强兽医管理,改善猪只生长环境,保证营养充足。

1.1.2强化PR检疫隔离制度。

不同类型的猪场根据不同类型的猪,定期按比例抽血检测PR 野毒抗体。

引种必须经过隔离检疫。

1.1.3规范PR的免疫制度。

当PR阳性率高于10%时,实行密集免疫策略;当PR阳性率少于10%时,实行检疫一淘汰策略。

1.1.4落实各项生产管理制度,采取综合防控措施。

1.1.5科学用药,减少猪群的混合感染、继发感染,降低并发症。

1.2 PR防控的具体措施1.2.1卫生防疫制度要求猪场所有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树立起卫生防疫的观念,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自觉地在生产各个环节认真贯彻执行该制度的各项条例。

此项工作由猪场兽医负责执行并检查监督,实施绩效与相关工作人员的酬劳挂钩。

1.2.1.1车辆、人员进出场的消毒制度。

猪场大门消毒池、更衣室设消毒池、各猪舍出入门口消毒池,要经常保持有消毒液,每个星期更换一次,换药要有记录,并有专人检查。

所有进出车辆一律清洗消毒,进出人员脚踏消毒。

1.2.1.2猪场人员净化制度。

在猪场生产区工作的人员,凡休假后上班的前3天为净化期,不能进入猪场生产区,安排在非生产区从事其它工作,满3天后才能消毒进入生产区。

1.2.1.3进入猪场生产区的消毒更衣制度。

饲养员、饲料运送员、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一律要在更衣室淋浴、更换消毒过的衣帽、胶鞋,清洗消毒双手,任何人不得违反,被批准进入生产区的外来人员需要在非生产区净化3天,才能消毒进入生产区。

1.2.1.4猪舍猪体的卫生消毒制度。

猪舍地面及渠道每天清扫冲洗2次,天花板不能有蜘蛛网,猪舍周围环境每周清理一次,饲料间每用完一批饲料清理一次。

夏天每天冲洗猪身1~2次,每月用复合酚消毒猪身一次(哺乳及妊娠后期的母猪除外)。

栏舍每周消毒1~2次,栏舍周围环境每月用生石灰消毒1次。

每次消毒都要有记录。

1.2.1.5母猪分娩的卫生及护理制度。

密切注意观察母猪的分娩时间,做好接产前的准备工作,接产的工具和器械要经消毒,整个分娩过程要有专人护理。

仔猪产后24个小时内一律剪脐、剪牙,并用碘酒消毒。

仔猪产后3天内注射含铁补血剂,并编耳号。

分娩过程中的胎衣及排泄物及时清理,作无害化外理。

1.2.1.6引种隔离制度。

从非疫区引进的种猪实行隔离饲养,观察45天,经检疫合格才准进入生产区,隔离期间负责的专人不准进入生产区。

1.2.1.7疫情紧急应对制度。

发现疫情要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扑杀发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场内建立隔离区,暂时封锁,严格消毒,积极治疗,并有专人负责;对易感猪群紧预防接种;确认最后一头病猪痊愈或不存在后,经14天观察不再出现新病猪时,经彻底消毒,才能解除封锁,隔离区三个月内不准猪只出场。

1.2.2检疫制度根据不同的猪场类型、猪群类型,定期按比例抽取血样(见表6.1、表6. 2 ),送往兽医监察部门或指定的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查,检测方法用鉴别ELISA法区分野毒抗体。

1.2.3免疫制度根据自身猪场的生产情况和PR流行的实际情况,适当考虑当地PR流行情况和疫苗厂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制定出符合各猪场切实有效的免疫程序。

由专职兽医具体落实,猪场负责人亲自来抓。

免疫程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但不能随意更改。

1.2.3.1根据猪场PR的检疫情况、猪群类型,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于种猪场,当猪场的PR阳性率平均高于10%时,采用密集免疫的制度,疫苗用PR基因缺失弱毒苗,同时淘汰所有阳性种公猪,猪苗场、肉猪场的种群同样适用以上原则;当PR阳性率低于10%时,采取检疫一淘汰制度,淘汰所有检疫出的阳性猪,采用一般的免疫程序,疫苗用PR基因缺失弱毒苗;经检疫,猪场PR阳性率连续两年为零时,全场改用基因缺失灭活苗,按阴性场的免疫程序进行。

.1.2.3.2 PR疫苗的选择PR阳性场统一使用某一基因缺失的弱毒苗,阴性场统一使用某一基因缺失的灭活苗,以便配套的鉴别诊断试剂盒区分免疫抗体与野苗抗体。

1.2.3.3接种途径和方法坚持专职兽医负责免疫接种,接种疫苗的器械要事先高温灭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消毒不能用消毒药液浸泡,以防消毒药残留影响疫苗效果。

免疫接种前仔细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病弱猪暂时不能接种。

使用专用稀释液,以防自配稀释液影响疫苗的效果。

每打完一头猪要更换针头,做到一猪一针,防止人为传播疫病。

确保每头猪都接种,防止漏种。

免疫后注意观察猪群的反应,如发现异常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做好免疫登记工作。

1.2.4生产管理制度1.2.4.1自繁自养的原则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控制引种,为了改良血缘种质,非要引种时,要先调查和了解引种地区疫病流行状况,不要盲目从疫区引种。

.如果对方为非疫区,还要了解对方猪场是否曾经发生过PR,是否进行疫苗免疫。

对方出具猪只检疫阴性报告后方能引种。

引进种猪应隔离饲养一个月,经检疫为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1.2.4.2全进全出的原则全出全进可以避免不同批次的猪群之间传播疾病。

空栏期间,有利于猪舍彻底清洗消毒和自然净化,同一批次的猪群生长较为一致,易于管理。

空栏时间为1周左右。

对于因猪场建设问题难以做到全进全出的,可对猪舍进行改造,将保育舍隔断,使每周断奶猪饲养于同一保育舍内。

至少做到育肥猪的全进全出。

1.2.4.3隔离饲养的原则猪场各区之间要有隔离措施,不同的猪群和猪舍之间也要有隔离措施,生产区只有一个出入口,严禁外来人员进场挑选种猪,杜绝外来车辆进场。

不同类型猪群间人员不能任意走动,生产用具不得交叉使用。

严格执行猪肉自宰,严禁员工从猪场外购买猪肉,防止疾病传染。

严禁猪场内养狗、猫、牛、羊、家禽等动物,避免交叉感染。

种猪场严禁饲养肉猪,选种淘汰的猪只要及时出售,还可以在猪场5公里以外建立肉猪饲养分场,坚决淘汰猪的问题,总场与分场之间,猪只实行单向流动。

1.2.4.4饲养员应使猪舍保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室内干燥,冬暖夏凉。

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的各项条例,精心饲养、护理猪群,认真观察,及时报告病情,协助兽医人员的治疗工作。

1.2.4.5猪场内的饲料加工厂要严把原料关,原料应来源一无疫情产地,无污染、无发霉变质,质量稳定可靠。

饲料原料与成品存放也要防止霉变和鼠害。

1.2.4.6加强灭虫灭鼠。

每年自春夏蚊蝇大量繁衍之际,及时清理沟渠、低洼地的积水,喷洒氯氰醋等杀虫剂,猪舍清理后喷洒“蝇蛆净”。

在老鼠出没的地方,如饲料房旁、鼠洞口周围、鼠道上等投放毒鼠药,鼠药应放置在专门的毒饵盒内。

1.2.4.7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减少因配种而引发相互传染。

1.2.4.8早期断奶隔离饲养技术(Segregated Early Weaning SEW)。

根据各场的生产水平,将仔猪的断奶时间提早到21日龄之前,要特别注意早期断奶对仔猪产生的应激,及早与母猪隔离饲养,减少PR接触传播的机会。

运用高水平的断奶饲粮,加强仔猪护理。

1.2.5猪场建设应有利于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原则1.2.5.1场址选择猪场选址应远离居民区、养殖场、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但又要与交通干线保持适当的距离,保证饲料的就近供应、产品的就近销售及粪污和废弃物的就地利用和处理。

地形要求开阔整齐,有足够的面积。

地势要求较高、干躁、平坦、背风向阳、有缓坡。

便于排水和采光防寒,保证场区有较好的小气候环境。

猪场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并易于净化和消毒。

猪场还应建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流、电力干线附近。

1.2.5.2场地规划和建筑布局场地的规划应根据有利防疫、改善场区小气候、方便饲养管理、节约用地等原则,考虑当地气候、风向、地形地势、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的尺寸及功能。

以种猪场为例,以主导风向按顺序分为六个功能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生产物资准备区、隔离区和污水处理区,以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

1.2.5.3猪场绿化要重视猪场周围和场区环境的绿化,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

植树造林可使冬季有效降低风速,使夏季的气温下降,能使场区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臭气、尘埃、细菌数减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猪群的生活环境,阻止了疫病的传播。

猪场的绿色带可在场区冬季上风向植5~10米宽的防风林,其他方向及各场区间种植3~5米宽的防风林和隔离林。

道路两旁应种植行道树,猪舍前后可进行遮荫绿化,场区的空闲地面应遍植花草,以改善并美化环境。

1.2.5.4猪舍的设计猪舍设计应综合考虑猪只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因素,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猪舍环境带来干扰,对猪群产生不良应激,影响猪群的生一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易感性。

一般认为仔猪舍冬季温度不应低于23℃,肥育猪舍夏季气温不应超过30℃,猪舍适宜的湿度为65-75%。

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强制通风,夏季应采取强制通风,冬季自然通风。

仔猪对光照的要求较高,要进行适量的人工辅助光照,种猪也需适当的自然光照,40公斤以上的肥育猪对光照的需求较低。

除此之外,猪场在设计上应考虑防疫设施;猪舍应能实行全进全出;猪场四周建有围墙或防疫沟,并有绿化隔离带,猪场大门入口处设车辆强制消毒设施;生产区应与管理区严格隔离,在生产区入口处设人员更衣沐浴消毒室,在猪舍入口处设地面消毒池;装猪台应建在猪场边缘,与生产区应保持一定距离,猪装车外运后,不可返回;饲料库房应设在生产区与管理区的连接处,场外饲料车不允许进入生产区。

在隔离区内设兽医室、隔离猪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及粪尿污水处理设施。

1.2.5.5猪场污水的无害化处理对于新建猪场,必须与养猪场同步建设相应的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

固体粪污以高温堆肥处理为主,处理后粪肥应符合GB 7959-87的规定,方可运出场外。

污水必须经过生物处理,处理后应符合GB5984或GB11607的规定才能排放。

1.2.6合理使用药物、疫苗,防止混合感染,继发感染1.2.6.1合理使用疫苗,防止混合感染在当前猪病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根据猪场生产的实际需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兽医专家的基础上,制定了猪场推荐免疫程序和用药程序。

1.2.6.2合理使用药物预防适当使用药物预防,不但可以预防细菌性寄生虫性疾病,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有些抗生素还有刺激机体生长发育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