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5个短的真实宪法案例

5个短的真实宪法案例十大宪法事例1、三鹿毒奶粉事件2、北京机动车限行令3、广东法院判决企业禁止员工外宿违背宪法精神4、重庆等地出租车集体停运事件5、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事件6、电影《苹果》遭禁7、《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8、律师依据《律师法》会见当事人遭拒9、贵州瓮安县群体性突发事件10、国务院为汶川大地震死难者设立全国哀悼日2007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山西黑砖窑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是一个涉及到人权保障、政府责任的宪法性事件。
它反映的是当地政府在人权保障职责上的缺席和失职。
在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我们正式确认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这一原则不仅仅是国家在人权保障方面的态度宣示,同时意味着国家要对人权保障承担尊重和保障的现实责任。
因同居者“不签字”致孕妇胎儿死亡案件: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中包括生命权的内容。
生命权是承载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
该案件将生命权与制度规范的关系、紧急救助与责任机制的关系问题摆在了政府与公众面前。
69名专家学者签名建议废除劳动教养制度事件:目前劳动教养制度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全国人大的直接立法,特别是缺乏与立法法的衔接。
在此背景下劳教制度的合宪性,以及,法律保留原则的贯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深圳华为公司七千员工辞职等事件: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将更有利于保障《宪法》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权利这一基本的权利。
但如何解决劳动责任规避现象,以及政府在此中的管理职责需要人们的思考。
山东淄博淄川区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人大代表事件城乡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对现行选举法的突破,有利于公民平等权的实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与厦门PX项目事件此二事件直接体现了现代法治中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自由表达权应当得到保障。
上海市人大否决上海市政府医保议案事件:人大监督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
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1、唐慧案唐慧案本身涉及了多方面的宪法性问题,其中劳动教养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8日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围绕着唐慧案对劳动教养制度,从人身自由和行政强制、处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结合着十八大报告,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齐小力教授主要从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的角度,介绍了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背景,结合法律保留的原则,法律程序从法律层面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分析,并基于劳动教养制度所反映的瑕疵提出两点立法方面的建议。
2、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回顾了2013年宪法学的发展,从宪法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包括该实例在内的以上三个案例进行了综合性的点评,通过综合性地分析,莫教授对我国宪法学的发展进行了宏观的评价和对目前的现实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针对设立自由贸易区,莫教授从宪法权利,负面清单,法律保留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具体的解析。
通过法制变革的视角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展开评议,围绕着设立的争议,通过对法律滞后与国家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探讨,凭借立法学的理论视角,以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为点进行了全面的点评。
3、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评议:从言论自由的和诽谤罪,言论自由的监督,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这几个角度,对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案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并围绕着两高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评价,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与各个机关间的关系提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的分析。
从事件本身出发,以言论自由为切入点对该事件中初中生言论本身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更进一步指出在该事件中还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问题。
并针对500次的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4、交通运输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以生产经营领域的自由与秩序关系,公共政策乃至行政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的应用以及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法在现实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在生产领域中需要注意和以国家权力在宪法上的边界这一问题,即国家对于经营自主权的限制的标准,对该事例在宪法学上存在的理论问题,结合现实背景,对政府这种对基本权利的限制进一步展开讨论,指出政府作为公权力在以公共安全作为主要限制原因背后的规范性思考的缺位。
与宪法有关的事例素材

与宪法有关的事例素材
1. 1987年,菲律宾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实现了从独裁统治到
民主制度的过渡。
2. 1995年,南非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结束了种族隔离政策并
确立了公民权利和自由。
3. 2013年,尼泊尔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结束了十年的内战,
并建立了联邦制度和多党民主体制。
4. 2011年,突尼斯通过了一部新宪法,结束了本·阿里总统的
独裁统治,并启动了阿拉伯之春运动。
5. 1787年,美国通过了一部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度和三权分
立原则,并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6. 2019年,苏丹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废除了长达30年的伊斯
兰教法,以实现宗教和谐与平等。
7. 2015年,法国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增加了紧急状态和反恐
措施,以应对恐怖主义威胁。
8. 1973年,智利军政府推翻了合法政府并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导致了1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
9. 1990年,蒙古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实现了从社会主义到多
党制的转型,并确立了人权保护机制。
10. 2003年,伊拉克通过了一部新宪法,重建了伊拉克政府,
并确立了宗教、民族和政治权利的平等保护。
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

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规范国家机构行使职权、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在实际运用中,宪法的具体实施需要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介绍宪法实施中的一些案例,深入解析宪法中的规定,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宪法的实施。
一、案例介绍1.案例1: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涉嫌违法收取费用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李某,因涉嫌违法收取费用被提起诉讼。
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国家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在公共场所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最终,法院判定李某犯有违法收费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款人民币五万元。
2.案例2:某公司员工劳动纠纷某公司员工张某,因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纠纷,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仲裁部门认为,张某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公司的劳动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劳动权利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最终,仲裁部门判定张某获得赔偿人民币十万元。
二、案例分析1.案例1中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国家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在公共场所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平等原则。
在实践中,如果政府或公司工作人员涉嫌违法收取费用,或存在歧视行为,均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案例2中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劳动权利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劳动的管理和保障。
在实践中,如果公司存在劳动纠纷,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0大宪法典型案例

10大宪法典型案例摘要:1.导语: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重要性和价值2.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3.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3.6 案例6:特别行政区制度案例3.7 案例7:立法制度案例3.8 案例8:司法独立案例3.9 案例9:选举制度案例3.10 案例10:环境保护案例4.结语:总结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价值和对我国宪法实施的意义正文:一、导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宪法案例是宪法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和内涵。
本文将介绍10 大宪法典型案例,以期对我国宪法实施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情况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修改,现行宪法为2018 年修改的版本。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等内容。
在实际运作中,宪法案例对于宪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10 大宪法典型案例的介绍和解析3.1 案例1:基本权利保障案例基本权利保障案例主要涉及公民的人身权、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方面的权利。
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3.2 案例2:政府权力制约案例政府权力制约案例主要关注政府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如何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
这些案例有助于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权力滥用。
3.3 案例3:民主制度建设案例民主制度建设案例主要涉及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些案例的解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4 案例4: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案例主要关注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些案例有助于我们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
3.5 案例5:民族区域自治案例民族区域自治案例主要关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2019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2019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止有关收容教育法律规定和制度的决定
2.贵州省修文县强制农户土地流转事件
3.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权国家监察委制定监察法规
4.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5.浙江省建立律师与法官互评机制
6.福建县级人大常委会审查纠正本级政府关于因超生开除公职的规范性文件
7.郭某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采集游客人脸信息案
8.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处理省级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交警检查通讯记录的规范性文件
9.中央要求行政长官就依法禁止“香港民族党”运作等有关情况提交报告
10.湖南新宁县人民医院要求护士应聘者“两年内不准怀孕”。
2013年中国法治进程巡礼——2013年中国法治大事记(上)

2 0 1 3 年1 1 月初 , 十 二届 全 国人 大常 委会 立 法规 见 。4 月2 5日, 《 旅 游法 》 。五年立法规划将 打造 部新法交付表决之前, 也经过 了评估 。表决前评估 法律体系升级版, 提高立法质量是重中之重 。 是开门立法的创新实践 , 通过把立法质量 的关 口前 这份沉甸甸的立法清单, 包括条件 比较成熟 、 本 移 , 有助于实现科学立法 , 对于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
邀治塞鳗建
2 0 1 3 年 帼 黼 勰 L _2 帼 大 事 记 ( 上 )
口 刘 武俊
2 0 1 3 年, 是 中 国法 治 建 设 全 面推 进 、 稳 健 发 展 届任期 内拟提请审议的第一类项 目共 4 7 件; 需要抓
的一年 , 也是法治亮点频频出现的一年 。立法领域 , 紧工作 、 条件成熟时提请审议 的第二类项 目2 l 件; 立 全 国人大常委会公 布了未来五年 的“ 立法清单 ” , 中 法条件 尚不完全具备 、 需要有关方面继续研究论证 共 中央也公布 了党内法规制定 的五年规划 , 备受关 的第 三类 项 目。 注的新环保法正在长出“ 牙齿” 来, 大修后的“ 消法” 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 以来就非常重视提 亮点颇 多, 修订 中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 让中国版“ 清 高立法质量 。张德江委员长多次强调, 要把提高立 洁空气法 ” 值得期待 , 3 0 年磨一剑 的首部《 旅游 、 法) ) 法质量作为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的主要任务。 让游客权益有了保护伞 ; 司法领域 , 司法改革 已经吹 法律体 系形成 的新起点上, 修改和完 善法 律的 响攻坚战 的号角 , 深化 司法体制改革将有望为落实 任务越来越重 。新时期 的立法工作将致力于打造 中 独立审判 的宪法原则提供制度环境 ; 薄熙来案的公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升级版, 而提高立法质量 、 开审判堪称生动 的全民普法课 ; 年度最热 门的李某 实现科学立法将是关键所在 。立法就是打造关好权
宪法十大案例

宪法十大案例1. 诉讼权保障案件:2003年,王云山因为抗议垃圾场被捕后,被关押五天。
他起诉警方非法拘禁,案件最终上诉到最高人民法院,最终法院确认了市级以上政府的有关部门和公民的诉讼权利和自由,保障了公民的诉讼权利。
2. 言论自由维护案件:2015年,一位网民发表带有侮辱内容的评论,被指控犯有诽谤罪并判刑一年。
但最高人民法院在处理上诉时进行了侵权行为的界定,维护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3. 工人权益保障案件:2016年,SSF-ROHTAK工厂的工人提出工资欠薪、伤亡赔偿等权益维护要求,最高法院裁定支持工人要求的所有权益,保障了工人的合法权益。
4. 人权保障案件:2003年,江苏南通市少女陈小叶因违反校规被罚站后,被教师殴打致死。
最高法院在处理此案时,确认校方应为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行为负责,加强了人权保护。
5. 民众团体参与案件:2003年,四川省绵阳市木里藏族自治县群众集体上访要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开发。
最高法院支持民众团体参与司法程序,保障了环境权益等。
6. 刑事过程保障案件:1998年,一名被告在陕西省洛南县被警方非法逮捕、拘禁、鸡肋审判,刑期十年。
最高法院破案,确认被告人原司法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加强了刑事过程中被告及辩护人等权益保障。
7. 选举权维护案件:2011年,南阳市政府决定将扶风县晋安镇一座民房重划,在计划中将此地址列为“无人居住”。
但结果居住在该房屋的陕西省人大代表杨广涛无法选举。
最高法院确认选举权的重要性,维护了杨广涛的选举权。
8. 合同权益维护案件:2013年,一位消费者因虚假承诺购买商品,向法院提出请求。
最高法院裁定其中违反合同权益,给其赔偿,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
9. 诉讼费用减免案件:2017年,一名农民工起诉金盈泰公司拖欠工资,最高法院遵循诉讼费用总额不能超过实际收入的法定原则,减免农民工诉讼费用,减轻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
10. 建设工程索赔案件:2021年,顺德加油站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1、唐慧案
唐慧案本身涉及了多方面的宪法性问题,其中劳动教养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8日通过废止劳教制度的决定,围绕着唐慧案对劳动教养制度,从人身自由和行政强制、处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结合着十八大报告,对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齐小力教授主要从劳动教养制度的法律依据的角度,介绍了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背景,结合法律保留的原则,法律程序从法律层面对劳动教养制度进行分析,并基于劳动教养制度所反映的瑕疵提出两点立法方面的建议。
2、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回顾了2013年宪法学的发展,从宪法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包括该实例在内的以上三个案例进行了综合性的点评,通过综合性地分析,莫教授对我国宪法学的发展进行了宏观的评价和对目前的现实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针对设立自由贸易区,莫教授从宪法权利,负面清单,法律保留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具体的解析。
通过法制变革的视角对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展开评议,围绕着设立的争议,通过对法律滞后与国家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的探讨,凭借立法学的理论视角,以上海设立自由贸易区为点进行了全面的点评。
3、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
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评议:从言论自由的和诽谤罪,言论自由的监督,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两高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这几个角度,对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案进行了法律层面的分析,并围绕着两高的司法解释的合宪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与评价,并对全国人大常委与各个机关间的关系提出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理论的分析。
从事件本身出发,以言论自由为切入点对该事件中初中生言论本身的定位进行了进一步的剖析,更进一步指出在该事件中还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问题。
并针对500次的规定以及司法解释的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4、交通运输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
以生产经营领域的自由与秩序关系,公共政策乃至行政立法的民主性与科学性,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的应用以及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强制法在现实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四个方面,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在生产领域中需要注意和
以国家权力在宪法上的边界这一问题,即国家对于经营自主权的限制的标准,对该事例在宪法学上存在的理论问题,结合现实背景,对政府这种对基本权利的限制进一步展开讨论,指出政府作为公权力在以公共安全作为主要限制原因背后的规范性思考的缺位。
5、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
从宪法文本的角度解读税收法定原则,指出我国宪法文本中是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的,之后进一步结合目前的税务实践来分析授权立法的问题,从绝对法律保留的角度论证了当前的税收立法体制存在着的法律问题,以及在分税制的大背景下指出收回税收立法权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宪法学角度肯定了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对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也同时提出人大收回税收立法权是否其中无法回避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以及税收的用途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姚国建教授进行了理性地分析和深刻地点评。
6、广西武鸣错发二胎准生证
从依法行政原则(或合法性原则)以及信赖利益保护原则两方面分析,指出根据严格的依法行政原则,广西武鸣县错发二胎准生证属于违法行政行为,即使行政机关存在过错,也并不表明违法状态要继续。
同时本案适用了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但信赖利益原则目前在我国学理上尚存争议,成文法上也缺乏支持,因此本案结果符合实质法治,但是违反形式法治的。
广西武鸣县计生委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是一起错误的行政执法案件,适用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既符合实质法治也符合形式法治。
他指出,计生部门不应该收回错发的二胎准生证,如果唐女士坚持生下小孩也不应该征收社会抚养费,并且如果唐女士因为生下小孩受到计生部门处罚,可以获得司法救济。
该案件的宪法意义在于,生命权是第一人
权,收回准生证是侵犯胎儿隐含的生命权,同时该行为也侵犯了当事人(唐女士夫妇)的人格尊严。
7、司法公开破除“司法神秘主义”
从司法公开的形式、方式、价值目标和原则等对司法公开做了进一步剖析,指出司法公开的价值功用在于通过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
民主政治的事实和司法独立是司法公开的前提,而实现公正审判是司法公开的最终目标。
对于审判流程公开的问题,其前提应当征得当事人尤其是被告的同意。
因为司法公开其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当事人权利,而司法公开可能与当事人的隐私权和尊严保护存在冲突,此时应当赋予当事人一定范围的公开或不公开请求权;对于裁判文书公开,其公开程度不仅取决于当事人利益,还要考虑法官利益。
因为对于特殊敏感问题,法官观点的过度公开可能反而会影响司法公正。
8、北京市门头沟区法院判决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有效案
对于此案判决,法院很好地坚持了依法独立审判原则,坚持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市场经济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
根据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找法律规定转让。
在法律无明文禁止的情况下,小产权房使用权当然可依法转让。
从《土地管理法》出发,对小产权房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述。
他认为,小产权房使用权转让是否合法关键在于对《土地管理法》第63条的理解。
综合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精神,该行为应是违法的。
但土地管理法第63条是违背宪法规定的。
因此真正违背法治精神的应是土地管理法。
9、最高检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腐专项报告
从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院的监督、检察院和纪委的关系及权力交接以及检察院的性质三方面对该事例进行了剖析。
他认为检察院对人大常委会做专项工作报告强化了人大对检察院事的监督,厘清了人大和党委对干部监督权的界限范围。
此外,宪法对于检察院的定位和赋予它的职权是疏离的,理解的不同也导致在制度建构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高检检察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腐专项报告这一事例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简称《监
督法》)的规定,贯彻了宪法关于全国人大监督权的有关规定,并且对加大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院工作的指导作用有积极意义。
10、“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
宪法第49条关于子女对父母赡养义务的规定需要具体的法律规范落实。
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现实推动了探视父母义务的立法化、家庭宪法保障的具体化。
同时,法律应当符合道德,探视父母正式属于义务道德。
法律也需要社会文化认同的支撑,不能只讲权利义务的平衡而忽视正确的是非观的构建。
质疑精神文明能否被规定为行为规则。
她认为,即使通过法律规定了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休假制度等也无法直接保证基于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物质需求。
精神需求是没有办法通过外加的强制力予以实现的。
因此“常回家看看”只是一个倡导性规范而非强制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