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案例分析.
宪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正在进行,全市共有1000多名选民参加投票。
在选举过程中,甲、乙两名候选人因得票数接近,甲候选人的得票数略高于乙候选人,因此甲候选人当选为该市人大代表。
乙候选人及其支持者对选举结果提出质疑,认为选举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要求重新选举。
市选举委员会接到申诉后,经调查核实,发现选举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于是决定重新选举。
二、案件分析(一)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1. 宪法法律问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本案中,选举人大代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有权依法参加选举,选举过程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 选举法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规定了选举的基本原则、程序和保障措施。
本案中,选举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违反了选举法的相关规定。
(二)案件争议焦点1. 选举过程中是否存在舞弊行为乙候选人及其支持者认为选举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导致选举结果不公。
市选举委员会调查发现,选举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如部分选民被非法拉票、部分选票被篡改等。
2. 重新选举是否合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选举结果经确认后,不得随意更改。
但在本案中,市选举委员会认为选举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公正性,因此决定重新选举。
三、案例分析(一)选举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1. 违法违纪行为的具体表现根据市选举委员会的调查结果,选举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违纪行为:(1)部分选民被非法拉票,违反了选举法关于不得进行拉票、赠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2)部分选票被篡改,影响了选举结果的公正性;(3)选举工作人员在选举过程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纪行为。
2. 舞弊行为对选举结果的影响由于选举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导致甲候选人当选为人大代表。
乙候选人及其支持者认为选举结果不公,要求重新选举。
(二)重新选举的合法性1. 重新选举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选举结果经确认后,不得随意更改。
宪法平等权案例

宪法平等权案例宪法平等权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因种族、性别、宗教、身份等因素而受到歧视或限制。
在现代社会,宪法平等权已经成为了各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关于宪法平等权的案例。
首先,我们来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宪法平等权案例——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
在这个案例中,布朗一家人因为美国南部各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他们的女儿无法就近就学,只能去远离家乡的黑人学校。
布朗一家人认为这种种族隔离政策违反了宪法平等权原则,他们将此事告上了法庭。
最终,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历史性的裁决,宣布种族隔离政策违宪,这一裁决成为了美国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宪法平等权在美国的确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我们来看中国的宪法平等权案例——“小乔案”。
小乔是一名女性,她在申请成为中国铁路警察时,因为性别原因遭到了拒绝。
小乔认为这种性别歧视违反了宪法平等权原则,她将中国铁路警察告上了法庭。
最终,法院判决中国铁路警察违法,并赔偿了小乔的经济损失。
这个案例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为宪法平等权在中国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最后,我们来看印度的宪法平等权案例——“萨巴里马拉姆案”。
在这个案例中,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妇女有权继承父亲的财产,这一裁决打破了印度传统社会对妇女继承权的限制,也为宪法平等权在印度的实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的来说,宪法平等权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它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宪法平等权在不同国家的实践和落实情况,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希望各国能够进一步加强宪法平等权的保障,让每个人都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案例分析法律宪法法规(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公民权利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案例中,宪法法规在维护公民权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一起涉及宪法法规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宪法法规在维护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
二、案例介绍(一)案情简介某市居民张某,因房屋质量问题多次与开发商协商未果。
在无奈之下,张某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
在诉讼过程中,开发商以张某未履行合同约定为由,主张自己无过错。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判决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
(二)争议焦点1. 张某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2. 开发商的抗辩理由是否成立?三、案例分析(一)宪法法规在维护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1. 宪法法规是维护公民权利的基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在上述案例中,张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提起诉讼,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充分说明了宪法法规在维护公民权利中的基础性作用。
2. 宪法法规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宪法法规明确了公民的权利范围,为公民提供了实现权利的法律依据。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判决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保障了张某的合法权益。
这体现了宪法法规在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3. 宪法法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宪法法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在上述案例中,法院依法审理案件,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宪法法规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1. 张某的诉讼请求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张某与开发商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开发商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张某的诉讼请求成立。
2. 开发商的抗辩理由不成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
十大宪法经典案例

十大宪法经典案例1事件概要在18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联邦党人遭到惨败,但即将卸任的联邦党人总统约翰?亚当斯利用仍然在职的机会任命了42名联邦党人担任哥伦比亚特区的治安法官。
不过时任亚当斯总统国务卿的约翰?马歇尔却没有把委任状全部发出。
当新总统托马斯?杰弗逊继任总统以后,他命令其国务卿詹姆士?麦迪逊不向其中的17人颁发委任状,其中包括威廉?马伯里的委任状。
马伯里决定提起诉讼。
他所依据的理由是1789年《司法法》第13条的规定,即,“最高法院??有权在法律制度和习惯授予的权限的范围之内??向在合众国任职的人员??发布法院的命令状”(命令状是法院签发的一种要求具有法律责任的官员履行职责的命令)。
马伯里通过他的律师向最高法院提出申诉,要求最高法院向国务卿麦迪逊发布一道命令状,命令他发放委任状。
但最高法院的发言人约翰?马歇尔(当时已经成为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则认为,1789年《司法法》第13条与联邦宪法第3条第1款相抵触,因为宪法本身把最高法院的初审权限制在“涉及到大使、公使、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案件”。
由于马伯里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类,最高法院不愿意受理此案,尽管《司法法》第13条与宪法相抵触。
判决内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此案中主张:尽管马伯里的权利受到了侵害并应当得到法律救济,但是,联邦最高法院对这一属于政治性的问题却没有管辖权,并且最高法院认为,马伯里所依据的1789年的《司法法》的有关规定违宪无效,不能适用于本案。
据此,最高法院驳回了马伯里的诉讼请求。
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J.Marshall)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首创联邦最高法院有违宪司法审查解释的权力。
马歇尔在判决中详细地阐述了联邦最高法院享有违宪司法审查解释权的理由一、马歇尔认为,美国国会的立法权是有限的,限于宪法列举为国会有立法权(美国宪法第1条第8款),而又未曾禁止国会行使立法权(第1条第9款)的事项。
人民组织政府,给予各种机关以各种权限,不许各种机关有越权之事;议会也不能例外,其行使立法权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或不看他的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或不看他的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性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2.案例二3.案例三四、结论正文:【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遵守宪法不仅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法治的基石。
本文将结合三个案例,分析宪法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重要性】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明确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能,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遵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企业违法用工,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劳动仲裁部门的调解下,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予了员工相应的赔偿。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劳动者的保护作用。
2.案例二:某地方政府滥用职权,损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环保部门的监管下,地方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纠正了违法行为,保护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的维护。
3.案例三:某公民因言论不当被有关部门处罚。
在司法部门的审理下,公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言论自由》的规定,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案例体现了宪法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
【结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宪法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遵守宪法,不仅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还能够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

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宪法真实案例故事和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规范国家机构行使职权、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在实际运用中,宪法的具体实施需要符合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
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介绍宪法实施中的一些案例,深入解析宪法中的规定,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宪法的实施。
一、案例介绍1.案例1: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涉嫌违法收取费用某市政府工作人员李某,因涉嫌违法收取费用被提起诉讼。
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国家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在公共场所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最终,法院判定李某犯有违法收费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罚款人民币五万元。
2.案例2:某公司员工劳动纠纷某公司员工张某,因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纠纷,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
仲裁部门认为,张某与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公司的劳动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劳动权利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最终,仲裁部门判定张某获得赔偿人民币十万元。
二、案例分析1.案例1中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国家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在公共场所非法歧视任何人或者任何组织。
”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平等原则。
在实践中,如果政府或公司工作人员涉嫌违法收取费用,或存在歧视行为,均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案例2中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劳动权利和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该规定体现了国家对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劳动的管理和保障。
在实践中,如果公司存在劳动纠纷,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宪法的十大经典案例

以宪法的十大经典案例作为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和最高法律文件,宪法在维护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分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宪法所规定的条款和原则是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执行法律和政策的基础。
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存在一些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对于理解宪法的适用和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宪法的十大经典案例,这些案例在不同国家的宪法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美国《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 Board of Education of Topeka):这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954年做出的历史性裁决,宣布根据种族对学校实行隔离是违宪的。
这一裁决结束了种族隔离政策,对美国的种族平等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印度《总统对安尼罗德案》(Kesavananda Bharati vs. State of Kerala):这是印度最高法院于1973年做出的裁决,确认了宪法的基本结构原则,规定国会对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修改不得影响宪法的基本结构。
这一案例奠定了印度宪法的基本框架,确保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3. 南非《春日亚诉内拉伟案》(S v. Makwanyane and Another):这是南非宪法法院于1995年做出的裁决,宣布死刑违反宪法。
这一裁决标志着南非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废除死刑的国家之一,为人权和法治的推进做出了重大贡献。
4. 加拿大《军队退休金案》(Reference re Pension Benefits Act):这是加拿大最高法院于1991年做出的裁决,确认同性伴侣在军队退休金和其他福利方面享有平等权利。
这一案例为加拿大同性婚姻合法化奠定了基础,对同性恋权益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
5. 法国《卢姆案》(Lama v. France):这是欧洲人权法院于2014年做出的裁决,宣布法国对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拒绝违反欧洲人权公约。
这一案例推动了法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进程,为欧洲其他国家的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了借鉴。
宪法法律宣传小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宪法和法律宣传成为提高全民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宪法法律宣传活动,旨在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宪法法律宣传小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宪法法律宣传的意义、方法及效果。
二、案例描述某市某社区开展了一次宪法法律宣传活动,活动主题为“宪法在我心中”。
活动前夕,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在小区内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活动当天,社区邀请了当地法律专家为居民进行宪法知识讲座,同时还设置了法律咨询台,为居民解答法律问题。
活动过程中,居民们积极参与,认真聆听讲座,踊跃提问。
法律专家针对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房产纠纷、婚姻家庭、劳动权益等,进行了详细解答。
在法律咨询台前,居民们纷纷咨询自己遇到的法律难题,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耐心解答。
三、案例分析1. 宪法法律宣传的意义宪法法律宣传对于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宪法法律宣传有助于普及法律知识,让公民了解国家的根本法,增强法治观念。
其次,宪法法律宣传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后,宪法法律宣传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宪法法律宣传的方法(1)多渠道宣传: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海报等形式,将宪法法律知识传递给居民。
(2)邀请专业人士:邀请法律专家为居民进行宪法知识讲座,解答居民的法律问题。
(3)设置法律咨询台: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解答居民的实际法律难题。
(4)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宪法法律知识,扩大宣传范围。
3. 宪法法律宣传的效果通过本次宪法法律宣传活动,居民们对宪法和法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法治观念得到了增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活动后,居民们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注重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王某在初中读书时,由于好打架斗殴,不思证书,成绩不 佳,多次被老师批评,1985年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在家住闲。 此期间,其父因犯强奸罪被判刑。1986年其父托人将他送入职中, 因为其父犯罪,使他受连累,同学骂他是杂种。同时,又因学习不 好、好斗,老师也歧视他。这使他心理受压抑而不满,乃至怨恨这 个社会不公平。于是他偷偷写了一张攻击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连 夜贴在县政府大门口的墙上,3天后被捕。 评析: 王某由于家庭和个人的问题,由怨恨而牵怒于政府,进而仇视 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 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社会主 义制度。”王某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构成的破坏社会主义 制度的行为,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王某理应 受到法律的惩罚。
案例:汉族青年谢某与一回族发青年马某相恋。不久两人到婚 姻登记机关领取了结婚证。正当他们准备举行婚礼的时候,马某 和马某的父兄向谢某提出一个要求,要谢某必须信仰伊斯兰教。 谢某不答应,马某的弟弟就要纠集一些族内的人“好好教育”一 下谢某,一时搞得剑拔驽张,难以收场。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6条规定:“任何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 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婚姻法》第2条和 第9条也分别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 姻制度”;“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依照我国婚姻自由的 原则,法律并不限制不同民族男女之间的婚姻。但是,由于民族 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作为非少数民族一方,应尊重少数 民族一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同样,作为少数民族一方,也 应尊重非少数民族一方的习惯和自由,而不能因双方结婚就强迫 对方信仰某种宗教。双方应从有利于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出发, 互谅互让、求同存异,创造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所以说,马某 及其父兄强迫谢某信仰伊斯兰教的作法是错误的,是违反宪法精 神的。
案例:青年工人何某与女工李某自由恋爱结婚。婚后不久,李某告 诉何某自己已怀孕,何某乐不可支。谁知李某分娩后,发现婴儿 患唇裂。夫妻俩嫌弃生的是女孩,并且患有先天性疾病,于是何 某主张把婴儿“弄死”,李某问:“弄死不犯法?”何某说: “弄死畸形和残疾的婴儿不犯法。”于是二人共同把婴儿溺杀。
评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9条规定:“婚姻、家庭、母亲 和儿童受国家保护;”“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 女和儿童。”婚姻法第15条规定:“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 行为。”我国法律禁止任何虐待、遗弃、残害和溺杀婴儿和儿童 和行为。出于人道主义,对于那些残疾和畸形的婴儿和儿童,更 应给予特殊的照顾和保护。因为他们缺乏一般儿童应有的身心健 康,为了保证这些儿童和其他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社会、家庭 都应更加精心的抚育和照顾。本案中的何、李二人,以婴儿先天 畸形和残疾为由,而加以残害的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溺婴 和用其他手段杀死婴儿的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的故意杀人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 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所以说,何、李二人溺杀婴儿的行为不仅“犯法”而且 是犯罪,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案例:林甲,男,17岁,汉族,河北省某县中高三年级学生。林乙,男,15岁,汉 族,河北省某县中高二年级学生。林甲、林乙二人系同乡同村同姓叔伯兄弟,在 县中读书,并住校。1988年春的一天,林甲因个人卫生不好,被班级同学、班卫 生委员田某(回民)指出,并要求他在三天内将个人卫生搞好,要求他不要因为 一个人影响班级评比。林甲对此很不满,认为田某故意使其难堪,不买账,待田 某离开林甲宿舍后,大骂田某,并有侮辱回民的言论。林甲辱骂田某的事,当天 晚上就传到田某的耳朵里,田某火冒三丈,立即去责问林甲,于是两人大吵起来 后被同学们劝住,从此两人结下仇。田某因为是班干部,过后没有把这件事放在 心上。林甲则不然,过后时时想报复。于是他去找林乙,两人商讨报复的方法。 两面三刀个经过一番密谋,由林乙放哨,林甲找来一块熟猪肉皮,给田某的饭碗 擦上猪油。田某吃饭时总觉得味道不对,但头一、二次他没有在意,第三次觉得 对劲,于是田某就暗中留意,在某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他发现了林甲、林乙两 人鬼鬼祟祟的溜进宿舍,直往饭碗上抹什么东西,他立即冲进去,看见二林正在 拿猪肉皮擦他的碗。田某怒发冲冠,冲上去有力打了林甲一拳,于是二对一的撕 打起来。田某吃了亏,又发现二林是侮辱回族,他跑到各年级,把回民同学叫在 一起,并把二林侮辱回族的言行叙述一遍。回民的激情奋起,立即去找二林,找 把二林痛打一顿。当天晚上同宿舍的同学,发现林甲鼻青脸肿,就问他是谁打的 林甲添油加醋的说是田某带领全校的回民打的。于是有几个好斗的“仗义之士” 出头联络汉族同学,并煽动说:“回回结伙打老汉”,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一 哄而起,追打回民同学。第二天回民同学罢课,并要求学校保护回民。学校经过 调查,是因为林甲、林乙的行为造成的,学校给了他们应有的处罚。
评析:林甲、林乙两个人由于对田某同学不满进而发展成为歧视回民,谩骂回民和 向田某饭碗上抹猪油是侵犯他人信仰自由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四条 规定:“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林甲、林乙两个人的言论 和行为,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上都构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应受到必要的 处罚。
பைடு நூலகம்
案例:苗某,男,16岁,汉族,安徽省合肥市某中 学学生。昌某,男,16岁,汉族,安徽省合肥市某中学 学生。苗某、昌某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由于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会吸烟和赌钱,经常旷课。 1988年秋的一天,两人又想赌钱,但手头又没有钱,于 是两个人一商量,乘天黑没有人注意,把马路上的下水 井盖搬走,拿去卖废铁。苗、昌二人一连干了三个晚上, 砸破了六个下水井盖子,后来被人发现抓获。 评析:苗某、昌某两个人,为赌博玩乐,偷搬马路下 水井盖子,砸碎卖废铁实属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用任何手段 侵占或者破坏国家和集体的财产。”苗福生、昌会民偷 马路下水井盖的行为,属于破坏国家财产的行为,应受 到相应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