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器械公司三十强在的投资情况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长,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就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展开论述。
一、国内医疗器械现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超过千亿元,其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逐渐崛起。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实力得到不断增强,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还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但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产品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虽然国内有一些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其次,市场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管非常重要,但当前的监管措施还不够严格,存在一定风险。
最后,医疗器械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价格战问题,低价竞争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
二、国外医疗器械现状在国外,医疗器械行业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这些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和产业优势。
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之一,其医疗器械产品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在全球具有较高影响力。
在国外医疗器械行业中,关键技术为王。
这些国家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科研投入非常大,不仅在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也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很大功夫。
因此,国外医疗器械行业往往能够取得创新突破,并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
三、医疗器械发展趋势1.人口老龄化将推动医疗器械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疾病和慢性病的发生率将增加,这将刺激医疗器械市场增长。
养老机构和家庭护理设备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
2.智能医疗器械将成为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医疗器械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例如,智能诊断设备能够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3.创新技术将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变革。
随着科技的进步,诸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将在医疗器械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2022年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伴随着医疗器械行业的蓬勃进展,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5233. 4亿元,家用医疗器械也迎来了快速进展。
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重大大事规模达29亿美元。
下面进行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家用医疗器械市场起步较晚,我国居民对于家用医疗器械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消费习惯。
但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内居民将越来越关注医疗保健这一方面的消费。
医疗器械行业分析表示,人口老龄化也是家用医疗器械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24090万人,占比达到17.3虬老龄化的趋势必定会带来相应的医疗消费,提高家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
通过对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医疗器械产业是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和医学影像等高新技术领域复合交叉的学问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
风险投资在新兴交叉领域较为活跃,2022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投资规模达29亿美元,美国仍旧是投资聚集地,这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分布不谋而合,核心技术是行业进展之本。
从全球医疗器械融资的区域分析,2022年,美国获得融资有16起,占比59. 3%;中国有3起,占比1L1%。
由此可见,美国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聚集地,这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市场规模的分布不谋而合,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大部分都聚集在美国,核心技术仍旧是行业进展之本。
通过对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是结合医学、计算机、物理等多门学科的高技术产物。
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进展和进步,患者和医院对诊疗的精确性、牢靠性和可跟踪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将来家用医疗器械产品将朝着智能化、可穿戴、多功能及远程医疗方向进展。
从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所涉及的领域来看,2022年,主要的投资活跃于给药系统、体外诊断、骨科矫形、神经、心脏等新兴技术渗透和应用较多的高值医疗器械领域。
伴随技术进步,全球不断研发高新技术,使医疗器械在灵敏度、适用性、早期诊断、微量分析、诊断治疗的特异性和有效率等方面得到大大提高,从而满意医疗器械市场需求。
医疗器械及耗材企业一览表

医疗器械及耗材企业一览表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医疗器械及耗材成为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普通的一次性注射器到高精度的激光手术设备,医疗器械及耗材行业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世界最大人口的国家,在医疗器械及耗材领域也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
同时,中国也逐渐崛起为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及耗材生产制造国家。
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推动了中国医疗器械及耗材行业的发展。
在医疗器械及耗材企业中,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领跑着这个行业。
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器械及耗材制造商之一,美敦力医疗器械公司(Medtronic)便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多元化医疗技术公司,美敦力经营着许多领域的产品,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除了美敦力外,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在医疗器械及耗材领域崭露头角。
上海康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制药企业。
康达药业致力于提供系列化、分层次的全口腔修复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体验。
泰尔茂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医疗器械及耗材供应商之一,业务覆盖医用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技术服务等。
该公司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神经外科、肿瘤诊疗、产科等医疗领域。
在医疗器械及耗材领域,还有一些公司专注于特定的领域和产品线。
例如,中山医疗器械集团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端的大容量注射器和静脉输液器,为临床医疗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产品。
江苏爱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则致力于研制和销售各类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器械,为医生在手术中提供更精确的操作指引。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及耗材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许多公司开始将科技与医疗器械结合,推出智能化、便携式的产品。
例如,松下医疗软件研发有限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出一款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为病患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服务。
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前景分析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医疗器械行业逐渐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前景进行深度分析。
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概况1.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预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在未来数年内保持年均增长率超过5%。
这主要受到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患者数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2. 市场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愈发明显。
新技术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同时,随着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高质量、高性能的医疗器械也将得到更多市场认可。
三、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情况1. 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并呈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
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快速,市场需求增长迅猛,这主要得益于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人口老龄化和新兴市场的崛起。
2. 行业政策支持为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该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例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投资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医疗器械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
3. 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些热门领域,如医用高性能显微镜、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医学工程等。
同时,保健品和康复护理器械等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具有较好的投资潜力。
四、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与挑战1. 技术风险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风险与发展密不可分。
医疗器械产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研发和严格的监管审批程序,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 法规风险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受到政府法规和监管的严格限制,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产品将面临被召回和处罚的风险。
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医疗器械行业时必须注意合规性和监管风险。
3. 市场竞争风险随着市场的发展,医疗器械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内外医疗器械市场在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创新促进医疗器械发展在当前医疗器械领域,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变化,医疗器械技术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医疗器械的研发方面占据着领先地位。
他们通过不断创新医疗器械的科技内容,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而在国内,随着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企业也逐渐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发展。
二、政策引导助力医疗器械发展政策引导在医疗器械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内外医疗器械市场都在加大对该行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
为了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质量,国内外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促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市场需求带动医疗器械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人们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也愈发增多。
此外,互联网+医疗的兴起,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医疗器械的需求。
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智能穿戴设备等方式进行自我检测和监测,这也推动了医疗器械在智能化和便捷化方向的发展。
而在国外市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医疗器械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四、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国内外医疗器械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首先,技术创新将继续推动医疗器械的发展。
随着临床需求的不断变化,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其次,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行业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此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将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向智能化、便捷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重视,医疗器械行业成为各国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展望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国内医疗器械现状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0%,市场规模已超过4000亿元。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主要以进口产品为主导,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
然而,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加大了研发和生产的力度,开始逐步打破国外的垄断地位。
国内一些企业在医疗器械技术和品质上已有了较大突破,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二、国际医疗器械现状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欧美国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
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巨大,并且具备较高的品质和技术水平。
这些国家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
另外,一些亚洲国家也在医疗器械领域崛起。
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医疗器械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些国家在进口商品的同时也开始扩大医疗器械的出口,进一步提升了本国医疗器械产业的竞争力。
三、医疗器械发展趋势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升级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将被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如人工智能、3D打印等。
这将大大改善医疗器械的功能和效果,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的崛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将会迎来快速发展。
个人可在家中进行自我监测和治疗的医疗器械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
3. 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的融合:随着医疗器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医疗器械将逐渐从单纯的产品转变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医疗器械现状及发展趋势医疗器械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们在医疗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内外在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不仅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市场竞争和国内外贸易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
本文将从国内外医疗器械的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来看国内医疗器械的现状。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人民币,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具体来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医院、诊所、家庭护理和疾病预防等领域。
在医疗器械的种类方面,国内不仅拥有大量的传统医疗器械,如手术器械、口腔器械等,还逐渐涌现出一些高科技医疗器械,如电子医疗器械、激光医疗器械等。
这些高科技医疗器械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医疗质量和效率,而且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虽然国内一些医疗器械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其次,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给患者带来了健康风险。
此外,医疗器械的价格也比较高昂,使得一些贫困人口难以负担。
因此,在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中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技术创新能力,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并降低价格,提高医疗器械的普及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国外医疗器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医疗器械市场是一个竞争激烈且充满活力的市场。
欧美国家在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国家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技术人才,能够不断推出创新的医疗器械产品。
目前,国外医疗器械市场的主要需求来自医院和个人家庭,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例如,欧洲国家对药物输注器械的需求较大,美国则对微创手术器械和激光医疗器械的需求较高。
国外医疗器械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世界医疗器械公司在各国现状

科技 坪沦
Hale Waihona Puke 地 ,住 我国生产 的 C 0 用于 出 I。G T7% Z l E
医疗未 来的 目标是 , 0 5 2 0 年不仅要在我国
住 已经进 人我 国的跨 围公 司 中,有 美国 G E 、德 国西 门 1 、荷兰 利浦 、 . 虽然 E前世界上最火的医疗 器械市场 l
维普资讯
过 去 3年增长 了 6 % ,中 国是其业 务增 4 长的关键 因素 。 工厂 产品不仅满足本地 新
的 9 %完全 由企业 自己承担 ,9 0 %得到加
拿 大政 府 贷款 、拨 款 和投 入 的支 持 。
需求 , 而且供应全球市场 。 工厂 的投资 新
并没有将所有精力集 中在如f 片面提高销 n 1 售额 而是 投资 伍我 国进 行生 产和 研
弥补 中低端市场 , 将推 出全 中文界面 的 还
C 机。 T
发 , 为我 吲 市场 提 供一 流 的医 疗 器械 。
20 0 0年 ,GE中国研究 中心征上海高科技
园 成 立 ;20 年 ,位于 北京 经济 技 术 开 发 03
是 美 国 、 欧 盟 、 日本 和 加 拿 大 , 但 认 为
实现 5 亿元的销售额 , 0 同时其全球市场从 我 国的采购额 也要 达到 ¥ 1 元 , O" L 并希望在 未来 6年里 ,中国将取代欧洲成 为其 i美 芏 围本土以外 的最 大医疗设备 市场 。 19 年开始 , 门干 医疗 集团在上 海 99 两 投产 C T机 ;2 0 年 l 0 1 0月,“ 星”型 C 欢 T
日本东芝也想得 到与 GE、西 门子一
业 ,员工 2 2 . 万人 。2 0 0 4年 ,加拿大 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医疗器械公司三十强在中国的投资情况1、美国强生公司1985 年,强生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一一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此后,强生公司又于1988年、1992年、1994年及1995年分别在中国建立了多家子公司,包括上海强生有限公司、强生(中国)有限公司、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等。
2006年,强生又分别在中国成立了强生视力健(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和强生(苏州)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2008年,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成为强生在华大家庭的一员。
目前,强生在华企业共拥有约1万名员工,产品系列及服务领域覆盖消费品、药品、医疗器材及诊断产品等。
同时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
2、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医疗集团从197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于1986年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办事处。
1991 年,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成为GE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
目前,GE医疗集团在中国建立了包括独资和合资企业在内的多个经营实体,拥有员工6,000 多名。
GE医疗集团在中国共拥有七个全球生产基地:在北京建有CT扫描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和X光成像系统工厂,在上海有生命科学基地,在无锡建有超声和患者监护仪设备工厂,在桐庐建有滤纸生产基地,在深圳建有医用面罩生产基地。
其中,在北京的GE叶国)医疗工业园区,占地6万平方米,是GE医疗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之一。
GE医疗集团在中国的业务范围广泛,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营销和服务等各个领域,涵盖了集团在全球范围提供的所有技术与服务。
基于GE中国研发中心和GE^ 球其他研发中心的基础性研究,由在中国的1,000名工程师组成的GE医疗技术研发团队,正为中国和全世界开发领先的医疗产品与技术。
3、西门子医疗西门子已在中国建立了90多家公司,61个办事处。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下属的独资公司。
目前公司致力于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设备(CT)、X光机诊断设备、及其零部件的研发生产。
4、美国美敦力公司美国美敦力公司(Medtronic,Inc.)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是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致力于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终身的治疗方案。
其主要产品覆盖心律失常、心衰、血管疾病、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心脏支持、微创心脏手术、恶性及非恶性疼痛、运动失调、糖尿病、胃肠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脊椎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五官科手术治疗等领域。
2008年,美敦力投资20多亿人民币入股威高,成立了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力推广美敦力的脊柱产品及威高的脊柱、关节、创伤产品,并合力开发合资品牌骨科产品,在业界被誉为合资公司的典范。
2011年9月14日,在北京顺义开发区,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技术支持(研发)中心正式落成。
5、百特国际百特是一家全球性多样化经营的医疗用品公司,专注于慢性病及危重治疗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销售治疗血友病、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病、癌症、肾科疾病,以及深度创伤等复杂重症的产品。
百特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之一。
上海为百特中国的总部,其他办事处分布于北京、广州、杭州、南京、天津等9个城市。
百特中国还在上海、苏州、广州、天津建立了5家大规模的合资及独资工厂,共有正式员工近2,000名。
2006年,百特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亿3千万美元。
6、飞利浦医疗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PNMS足由东软集团与荷兰皇家飞利浦共同出资组建的合资企业。
PNM独立于2004年5月24日,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以生产、研发包括X线、核磁共振、CT和超声设备等医疗影像系统和相关产品的部件为主要经营项目,产品同时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
7、美国雅培公司雅培1995年以子公司瑞士雅培在中国北京和上海设立办事处,之后相继于广州和深圳增设办事处。
1998年与上海美优制药厂合资成立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工厂位于上海奉贤,并于2000 年通过GMPI证。
2001年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成立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目前雅培在中国的员工有1200多名,分别从事药品、营养产品、医学诊断和设备的营销工作。
中国总部位于上海。
8、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美国卡地纳健康集团(CardinalHealth),是全球百强企业,专业从事健康营养品、保健食品科研、生产及医疗健康的全球性销售的跨国集团。
2010年,卡地纳以亿美元收购中国最大药品进口企业之一的永裕医药管理公司,以扩大在中国业务,此收购案也是美国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亚洲的首次重大投资。
9、柯惠医疗Covidien(柯惠医疗)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医疗产品公司,致力于打造创新的医疗解决方案,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凭借其在临床领域的领导力与卓越品质传递价值。
Covidien制造、销售和服务产品在各行业都处于领先地位,分布在三个领域:医疗设备、医药产品和医疗用品。
2010年,Covidien的营业收入高达104亿美元,在全球65多个国家拥有41,000名员工,产品销售范围遍及140多个国家。
2011年9月15日中国上海全球领先的医疗产品企业柯惠医疗宣布在中国上海投资成立旗舰级研发中心。
10、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是专注于微创伤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跨国公司,目前全球约有17,500名员工。
1997年波士顿科学在中国成立了波士顿科学国际医疗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从一个不到10 名员工的代表处发展至今,在北京,上海,沈阳和广州建立了四个办事处。
在中国,目前有近200名员工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003年4月,波士顿科学国际医疗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成为行业内第一家开始采用直接面对医院销售的公司,此举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里程碑。
2006年通过对佳腾公司的并购,增加了心率调节管理业务部。
11、碧迪医疗?碧迪是世界上最大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医疗设备,医疗系统和试剂的医疗技术公司之一,致力于提高全世界人类的健康水平,碧迪专注于改进药物传输,提高传染性疾病和癌症诊断的质量和速度,推进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与生产。
碧迪公司于1897年在纽约成立,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富兰克林湖,业务遍及全球。
公司的业务可分为碧迪医疗、碧迪诊断和碧迪生物科学三大类。
生产销售包括医用耗材、实验室仪器、抗体、试剂、诊断等产品。
公司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机构、生命科学研究所、临床实验室、工业单位和普通大众。
碧迪于1949年正式派员在中国注册建立代表机构,开展对华业务。
碧迪1995年8月投资2500万美元在中国江苏苏州工厂园区建立产生企业“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08年碧迪又投资2400万美元用于厂房扩建,该扩建工程于2010年5月顺利完成,厂房面积由原先的10000平方米扩大为26000平方米。
碧迪自2005年起总计投资4800万美元在中国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建立“碧迪快速诊断产品(苏州)有限公司”。
碧迪于2012年5月宣布,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二区项目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动。
项目占地面积47866平方米,累积投资额将达到近20亿人民币,其中初期投资将超过8000万人民币。
碧迪在中国发展迅速。
通过整合,目前成立了以上海为碧迪中国区总部,北京、广州等十四个办事处为核心的业务格局,带动辐射全国;有员工近2500人。
碧迪目前在中国市场推出的产品包括三大部分:医疗产品、诊断产品和生物科学产品。
12、美国史赛克公司美国史赛克(Stryker)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骨科及医疗科技公司之一,总部设于美国密西根州的克拉马苏市,在全球有14个生产研发及销售分部,员工超过一万六千多人。
产品涉及关节置换、创伤、颅面、脊柱、手术设备、神经外科、耳鼻喉、介入性疼痛管理、微创手术、导航手术、智能化手术室及网络通讯、生物科技、医用床、急救推床等。
早在1986年及1988 年便通过代理公司分别进入台湾及中国大陆市场,并于1994年正式在香港成立办事处,于2000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成都设立代表处。
13、贝朗医疗贝朗医疗拥有170年历史,是世界领先的专业医疗设备、医药产品以及手术周边产品供应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拥有超过38,000名员工。
贝朗医疗(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是贝朗医疗大中国区总部。
在中国主要城市如北京,成都,广州,香港,沈阳,武汉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共有员工800多人。
此外,贝朗于2004年在苏州工业园成立了2个全资工厂,于1995年在沈阳成立合资工厂。
14、圣犹达公司圣犹达医疗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被称为医疗科技之都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Minnesota)。
圣犹达医疗已经发展成一个为众多专业医疗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领先的国际化专业公司。
专注于心脏节律管理、心脏电生理、心脏外科、心血管介入诊疗和神经调控五大领域,产品包括:心脏起搏器、ICD、CRT/D电生理三维标测系统、消融及诊断导管、人工心脏瓣膜及修补产品、血管推送和闭合系统、以及神经刺激仪等。
圣犹达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主要涉足心脏节律管理、房颤、心血管和神经调控。
2011年8月,圣犹达医疗(亚太区)高级技术中心在北京开幕。
15、东芝医疗东芝于1914年开始制造和销售医疗机械,1979年设立东芝那须工厂,2000年该工厂在形式上从东芝独立出来,成为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本社。
东芝医疗系统的动态体积CT扫描仪、超声波系统、磁共振成像系统、X射线诊断装置、全自动生化仪等的制造和销售均居日本第一和世界第四。
1982年东芝医疗设备进入中国市场,2002年率先在中国大连建立工厂并投入生产。
2006年成立东芝医疗(中国)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16、3M医疗3M公司创建于1902年,总部设在美国明苏达州的圣保罗市,是世界着名的产品多元化跨国企业,在医疗产品、高速公路安全、办公文教产品、光学产品等核心市场占据领导地位。
1984年11月,3M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是在经济特区外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在中国投资超过7亿美元。
目前,3M公司在中国已建立了12家公司、7个生产基地、25个办事处、1个研发中心和3个技术中心,员工超过5,700人。
17、捷迈公司捷迈公司创立于1927年,并致力于研发投资快速成长及人工关节置换的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总部设在印第安纳洲华沙市,专业经营骨折、人工关节、关节镜及骨、外科器械等医疗产品,是世界领导品牌地位的美国公司,行销网遍布全球140余国。
中国分公司:捷迈(上海)医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捷迈公司北京办事处、捷迈公司广州办事处、捷迈公司成都办事处。
18、丹纳赫集团美国丹纳赫集团成立于1984,是美国领先的制造商之一,也是一家年销售额超过80亿美元的快速成长的世界500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