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

《论语》读后感10篇《论语》读后感1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论语》读后感2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
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论语》读后感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它涉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我认为《论语》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学习和教育的道理,为政之理,礼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
第一,做人要正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也就是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 读完⼀本名著以后,⼤家⼀定对⽣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烦恼吧,下⾯是⼩编精⼼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27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1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及其弟⼦⾔⾏,集中体现了孔⼦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它是孔⼦死后,他的弟⼦及再传弟⼦编撰⽽成。
⽽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其。
“君⼦”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对之极为重视。
那么在孔⼦眼⾥何为君⼦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对君⼦的看法并作了解释。
有⼦⽈:“其为⼈也孝弟,⽽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务本,本⽴⽽道⽣。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后国治。
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的调教之所,在家⾥把⼈调教好了,知道孝顺⽗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
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母、善事兄长,是⼀个⼈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所以作为君⼦⾸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母、善事兄长”。
⼦⽈:“巧⾔令⾊,鲜矣仁。
”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眼⾥是⼗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的⼀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明⽩,怎样才能得到我们⼼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活。
⼏棵挺⽴在岩⽯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座绵延的⼤⼭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座散落在⼭间的⼩屋在等待,即使已被⾼⼤的岩⽯遮蔽。
《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种强⼤的⼒量,那就是信念的⼒量,它从未被⼈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地之厚的精华融⼊到⼈们的内⼼,使天、地、⼈成为⼀个完美的整体,让⼈们有着⼀种⽆⽐强⼤的⼒量。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读后感篇1孔子,中国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
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当我们吟咏他的话语之时,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一、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该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
老师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如果,当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这些不是我们想要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学而不厌”。
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孔子的学习“三月不知肉味”,“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足以见孔子的勤奋。
读书论语心得感悟简短(精选10篇)

读书论语心得感悟简短(精选10篇)读书论语心得感悟简短篇1《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仔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
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
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
孔子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论语》卫灵公篇)”。
按照孔子说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见到一个没悟性或者这人太差,你追着、赶着跟他说话,那对不起,你话多了。
《论语》读后感(11篇)

《论语》读后感(11篇)《论语》读后感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二十个篇章,言简意赅而又面面俱到地讲述了人世之道。
《论语》的学而第一篇中,我记忆犹新的是这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白话文的说法就是:花言巧语,一副讨好别人的脸色,这种人很少有仁慈的。
细想之下,与现实生活非常贴切。
这些人,之所以讨好他人,无非是看在那个人的地位、权利与金钱上,希望这样的虚情假意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许,使自己在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得到官职、金钱与权势。
如果所讨好的人失去了金钱,失去了各种权利,这种伪君子就会翻脸不认人,将原先不能称之为交情的“交情”一笔勾销,绝口不提。
就算原先被讨好的人问起,也只会被很不耐烦地打发走。
这时,后悔、愤怒都因为金钱与地位的失去而丧失了发泄的权利。
花言巧语的人,通常都心怀鬼胎。
真心的赞美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词藻。
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用关系登上高位,再用言语迷惑当时的上级,讨的欢心,再借此关系高升……如此循环。
这类人,在社会上,更确切地说是在职场上早已数不胜数。
在生活上,这类伪君子也不算少。
一些小贩,为了推销不合格的商品,除了夸大商品的功效外,还会百般讨好客人:事业有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万寿无疆、万事如意……说这些话的时候还满脸堆笑。
这些假心假意的祝福让顾客盛情难约,不由自主地掏钱买下。
等到发现商品的劣质后,十有八九,小贩早已不知去向。
做一个真实的人,杜绝虚伪。
脚踏实地,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努力所换来的一切。
无论如何,都问心无愧。
《论语》读后感2《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
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
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
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

论语心得读后感10篇论语心得读后感(一):《于丹论语心得》透过乾坤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普通人非常难知道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并且也非常好地启示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一辈子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一辈子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开心地、幸福地日子。
下面我就说两点体味。
一、做一具有信仰的人书中说到对子贡咨询政一段的解读,子贡咨询政原文是如此的,子贡咨询孔子一具国家安定平稳需要啥孔子讲:脚食,脚兵,民信之矣。
脚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咨询: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别立。
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算是一死,自古而今谁别死,死亡别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具国家没有信仰往后的崩溃和涣散。
啥是政治政治并别必须让大伙儿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日子,他仅仅是一具标志,真正来自于心里的那种安定和关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基本上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脚矣把一具国家凝结起来。
事实上,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味到。
在中国,往常因为有XXX人信仰,才取得XXX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XXX,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别得别令人佩服。
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XXX、政府执法别严、商人金钞票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基本上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具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正如于丹所讲,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心里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算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XXX伍,惟独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清纯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养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精选19篇)学习论语十则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
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篇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
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
《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
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年论语读后感(精选10篇)论语读后感篇1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
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
《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
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
”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
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
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
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
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
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读后感篇2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孔子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任何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欢声笑语,再好的朋友也会发生矛盾。
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要斤斤计较,把不顺心的事情都压在心底。
太计较心里就会产生怨气和怒气,时间长了排不出去,也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我想聪明的人肯定不会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心得读后感(一):《于丹论语心得》透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
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
子贡又问: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必须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
在中国,以前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
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
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
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
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
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
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二、做一个独立的人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
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
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十分认同。
近几年我爸是lǐ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
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但是三代,为什么说富但是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代替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
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工作的潜力。
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
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
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
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
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工作中,每个人都就应各司其职,承担职责,不能寄期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忙,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潜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
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
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
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
我们既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论语心得读后感(二):《论语心得》读后感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
《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
其实我们这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
其实有很多事情就应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务必应对的问题。
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
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持续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持续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了头,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则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场。
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把握分寸做事,是一个明智的人就应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过失也就能够了。
于丹教授告诉大家,要是有人对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
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来对待他,不要让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不是随便可欺的人。
以前我们总认为,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了,你还是对他好。
这样长久下去,那个人总觉得你是可欺负的人,于是他便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让你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长久下去,只能增长了那个人嚣张的气度,反而更加欺负你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们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原谅、宽容,即使他到你的头上来欺负,你还是忍受,还是对欺负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个人欺负你的程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会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好方法。
能有一个教会你做人处世的经验。
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论语就是为我们带给了一个最好的为人初始的好方法。
对别人要持续沉默的关爱。
孔子说: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责之。
当人家不喜欢听的时候,要赶快停下来,好朋友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以欢乐对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是一个人的万幸。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
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
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一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潜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三):《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
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
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
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一)为人之道。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这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好处,做一个真正好处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好处,做一个有好处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用心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职责,又要对他人负职责。
《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
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能够说人与人更远了。
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