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
探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

探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中医内科急症治疗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中医学内部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主要是针对人体疾病发生急性症状或者急性发作的情况,采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治疗,有效地缓解甚至治愈患者的病情。
本文将探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原理、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问题,旨在加深人们对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了解。
I.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原理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主要是以证型为基础,结合对各种急性症状的认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治疗思路一般包括病情的分析、辨证施治和预防后遗症三个方面。
1. 病情的分析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中,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
这需要目测、问诊、听诊、触诊等一系列中医基础诊断方法的应用。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医师可以较为完整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确定患者的证型。
2. 辨证施治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核心在于针对患者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要依据患者的证型来运用中医药物治疗疾病,达到舒缓病情,恢复健康的目的。
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医师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或者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段来协助治疗。
3. 预防后遗症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不仅要关注当下患者的病情,也需要预防后遗症的产生。
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医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手段,比如说中药外敷、针灸等方式,防止后遗症的产生,保证患者能够更好地恢复到健康状态。
II. 中医内科急症治疗的应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范畴极为广泛,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急性胃肠炎、急性心梗、高血压急症等。
下面将针对几种典型病例进行探讨: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病情轻重不一。
在中医内科急症治疗中,感冒一般按照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对于风寒感冒,中医医师可以选择用葛根汤等中药组方来治疗;而对于风热感冒,则可运用麻黄汤等方剂来治疗。
2. 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是由病菌等引起的一种急性胃肠炎症。
中医急症源流及发展的探讨

中医急症源流及发展的探讨中医对内科急症的诊断和治疗,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资料,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为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四方面来论述。
1 中医内科急症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对内科急症最早的论述,从现有文献资料查证有据者,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
以后经过汉代张仲景,晋代葛洪,隋代巢元方和唐代孙思邈等先贤的不断实践和充实,再经宋元明清历代医家的验证和提高,从理论到实践,从方药到急救处理,都有不断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独特理论。
如《素问?举痛论》对“五脏卒痛”的临床表现描述,就达14种之多,并对其病因病机—进行剖析,简明扼要地指出,“卒痛”乃“寒气”内袭为其主要病因;气血凝滞不通,则是其病机特点。
《灵枢·厥病》篇对真心痛的临床特征,作了这样突出的概括:“真心痛,痛如以锥刺其心”。
关于热病急症的论述,《素问·热论》对其病因、主证、传变、治疗、护理和预后都作了系统的探讨,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概括的病机十九条,其中“诸热瞀瘈”、“诸暴强直”、“诸躁狂越”、“诸厥固泄”、“诸痉项强”等,对以后急症的辨证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问世后,对内科急症的辨证论治,又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该书的论述内容,可以说是治疗急性热病的专著。
仲景所创六经辨证提纲,对急性出血,急性脘腹痛、急黄、暴喘、暴吐、暴利、高热、昏迷、谵妄、厥逆等急症,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法方药证治规律,为后世内科急症的急救处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晋代总结出治疗急症专著《肘后备急方》,所载急救之剂,药专而效高,后世诸家争鸣,急症治法更有新技,理法方药均有阐发,成效卓著。
2 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势在必行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是在朴素的辩证唯物论和自然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急症发展研究

中医急症的特点
重视整体观念
中医急症治疗注重从整体角度出发,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 的发展过程,综合调理机体功能,达到治疗急症的目的。
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急症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即针对不 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注重预防与治疗相结合
中医急症治疗不仅注重治疗已病,还注重预防未病,通过调理身 体、增强体质等方式预防急症的发生。
环境改善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整洁的住 院环境,以减少不良刺激。
05
中医急症的现代研究与 发展趋势
现代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成果
针灸治疗
针灸在中医急症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研究主要集 中在针灸对急性疼痛、恶心呕吐、急性腹泻等病症的治 疗效果。
药物治疗
中药在中医急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现代研究涉及中 药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消化 系统疾病等病症的治疗效果。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是中医急症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急症的病因和症状,选取不同的经络和穴位进 行刺激,如头针、耳针、腹针等。针灸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对于一些急性病证疗 效显著。
推拿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手法按摩推拿人体特定穴位和经络,达到舒筋活络 、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缓解急症病情。
病机原理
邪正盛衰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之间 的盛衰关系决定病情的轻重和转归。
气血失和
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疾病 发生。
脏腑功能失调
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会影响气血运行及津 液代谢,进而引发疾病。
痰瘀互结
痰浊和瘀血在体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复 杂化和顽固性。
中医急症的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如何发挥创新

中医急症的中医临床思维特点如何发挥创新中医急症,是中医诊疗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面对紧急病情时,中医临床思维特点的发挥与创新显得尤为关键。
中医急症的处理,首先要依靠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急症的诊治智慧。
然而,仅仅停留在对经典的研读和遵循上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进行创新。
中医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处理急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症状,而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
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不仅要关注心脏的病变,还要考虑到患者的情志、饮食、睡眠等方面对病情的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的专科细分模式下,往往容易被忽视。
我们要发挥这一特点,就需要在诊断和治疗中,更加全面地收集患者的信息,综合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维方式。
在急症中,准确、迅速地辨证尤为重要。
传统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为急症的辨证提供了基本框架。
但在现代临床中,病情往往更为复杂多变,单一的辨证方法可能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创新辨证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指标,如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更精准的辨证。
同时,还要注重动态辨证,即随着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案。
中医急症的治疗,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不同的季节、地域和个体,对急症的反应和治疗需求可能不同。
比如,夏季炎热,人体多汗,容易耗气伤津,在治疗急性热病时,要注意顾护气津;北方寒冷干燥,在治疗急性呼吸道疾病时,要考虑到燥邪的影响。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在用药时要谨慎,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理念,在现代医学追求标准化治疗的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通过更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为患者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药的运用是中医治疗急症的重要手段。
中医急症发展研究论文

中医治疗急症的平均费用相对较 低,中医药的价格相对较便宜, 且中药的副作用也较少,因此中 医治疗急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较高。
04
中医急症的康复与保健
中医急症康复理论
01
02
03
综合调理
中医急症康复理论认为, 康复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药 物、饮食、运动、休息等 多种调理方法。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在急 症康复过程中要注重人体 内部各脏腑器官的协调平 衡。
临床治愈率提高
症状缓解迅速
整体观念强
费用相对较低
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治愈率较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常见急症如感 冒、中风等,中医治疗的效果较 为显著。
中医治疗急症可以迅速缓解症状 ,如中药煎剂可以迅速缓解高热 、腹痛等症状,针灸可以迅速缓 解中风患者的瘫痪等症状。
中医治疗急症强调整体观念,从 患者的全身情况出发制定综合治 疗方案,有利于患者全面康复。
明清温病学派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提出诸多新见解,如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
中医急症的现状与问题
中医急症临床现状
目前,中医急症临床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医 院急诊科建设和管理水平不一。
诊疗手段与技术
中医急诊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 拿等,但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法律法规保障
中医急诊在临床的应用前景
要点一
扩大应用范围
要点二
联合西医治疗
中医急诊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 包括急性发热、感冒、咳嗽、呕吐、 腹泻等常见疾病。随着中医急诊的发 展,其应用范围还将不断扩大。
中医急诊在临床应用中可以与西医治 疗相互配合,形成互补,提高临床疗 效。同时,中医急诊还可以为西医治 疗提供辅助和支持作用。
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

・
3 29 ・
・
专
论
・
中医 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 术
乔 之 龙
中 图分 类 号 : 28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号 :0 4— 4 X(09 0 0 2 0 R 7 A 1 0 7 5 2 0 )3— 3 9— 2
【 摘要 】 笔者认为 , 中医 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有三 : 1 加强学科建设是 中医 内科急症学发展 的前提 ()
条 件。 应建立高起点 、 高水平 的学科诊治体系及人才 梯队 , 而政策扶持和强化管理亦 十分重要 。() 2 剂型手段 改革是 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 急症用药剂型 的改 革 , 应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 在制剂时需考虑
何 使 中医 内科 急 症学 得 到更 好 发 展 , 目前 亟需 解 决 是
的关 键 问题 。
1 加强 学科建 设是 中医 内科急症 学发展 的前提 条件
中 医 内科 急症 学 是 中 医急 诊 学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是 中医急诊 学学 科 的一个 分支 ,随着 中医 急诊 学学科
第三 , 政策 扶持 及强 化管 理 。 中医急诊 工作 是振兴 中医事业 的重要 战 略举措 , 要 国家予 以政 策倾 斜 , 需 加 大专项 经 费 的投 入 和管 理 ,这样 才能从 战 略高度 上重 视发 展 中医 内科 急 症学 的重 要性 。 同时在 中医 院建设
过程 中 , 同样需 要 紧紧抓 住 中医急 诊这 个 中心环 节 , 从
复杂 系统科 学理 念 为指导 , 理好 整体 与局 部 、 处 系统 与 还原 之间 的关 系 , 开展动 物 实验研 究 , 形成具 有 中医特 色和 优势 的 内科 急症 诊 治体 系 。
中医急症发展的思考

中医急症发展的思考【摘要】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扬长避短”,注重中西医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将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促进中医急症现代化。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 should adopt one’s good point and avoid one’s shortcomings and to think highl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measurement should include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diseases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diagnosis, the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the change in form of dosage and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integration of form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with the 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 Only in this way, it can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Modernization of TCM in emergency medicine.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in TCM; 〜Combination of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Modernization of TCM in emergency medicine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
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发展思考

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发展思考一、前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逐渐被忽视。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如急症治疗中,中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发展思考。
二、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背景1. 现代医学在急救领域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在急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例如,心肺复苏技术、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心脏骤停等危重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中西医结合在急救领域的应用尽管现代医学在急救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或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可能会更加有效地治疗急症患者。
三、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发展思考1. 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实践为了更好地应对急症治疗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实践。
这将有助于提高医生们对中医治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2. 推广中医药在急救领域的应用目前,中医药在急救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推广中医药在急救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缓解心绞痛、抢救突发性肝衰竭等方面,中药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3. 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在急救领域的作用,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
这将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
4. 支持中医急症治疗的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推广中医急症治疗方法,我们需要积极支持相关科研工作。
例如,开展中医药在急救领域的临床试验,探索中西医结合在急救领域的最佳实践等。
四、结语总之,现代诊疗环境下中医急症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培训和实践、推广中医药在急救领域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以及支持相关科研工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医在急症治疗方面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思路探讨
发表时间:2016-03-28T16:36:40.8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作者:孙野
[导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急症学结合了中医学理论和内科的专业知识,描述了常见的急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辨证救治的规律。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
摘要:中医内科急症学结合了中医学理论和内科的专业知识,描述了常见的急症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辨证救治的规律。
从古至今,中医学在内科急症的救治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临床成果,带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化医疗技术逐渐引入到各大医院中,中医急症科也应该如此,因此我们应该抓好中医急症的研究,逐步实现中医现代化,为中医急症学的发展提供发展思路。
关键词:中医内科急症;发展思路;探讨
中医内科急症是指内科所属起病急暴、变化迅速或慢性疾病积渐突变、病势危重的一系列病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外感病急症的辨证论治建立了圭臬;火热论、攻邪论为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救治指明了方向;补土派、养阴派的学说则成为内科非感染性疾病急症治疗的重要内容[1]。
所以中医学术发展的标志就是中医内科急症学的理论和临床水平,它们是中医药创新的关键所在,怎样使中医内科急症学得到更好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加强学科建设
中医内科急症学是中医急诊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急诊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学科建设也需要尽快开展起来。
学科建设,首先应是理论、临床、科研三者相结合,建立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诊治体系。
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危急重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更加有效地抢救生命。
临床上应当选择中医在危重病急救领域中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病种进行深层次研究和探索,在中医传统救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急救技术和方法,总结其证治规律,努力提高临床疗效。
学科研究上,倡导多学科交融,以复杂系统科学理念为指导,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还原之间的关系,开展动物实验研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内科急症诊治体系。
其次是中医内科急症人才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是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迅速发展,内科急症学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必须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方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最后,加强政策扶持和管理。
中医急诊工作是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国家予以政策倾斜,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战略高度上重视发展中医内科急症学的重要性。
同时在中医院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紧紧抓住中医急诊这个中心环节,从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医疗科研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中医急诊科室的诊疗水平。
2、剂型手段改革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内科急症,一般病势危急,病情严重,因此需要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及时遏制病情的恶化。
中医学传统在治疗急症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如口服汤剂、鼻饲散剂、针刺、灌肠、刮痧、人工呼吸乃至手术等,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上述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瞬息万变的严峻形势,中药传统方剂体积笨重、难以吸收、起效慢、使用不便等不足,已成为阻碍中医急症学发展的桎梏。
中医急症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急症用药剂型的改革。
剂型改革首先应当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尝试,如在制剂时首先应当考虑各种药物的特性及适宜的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1]如将大黄黄连泻心汤改为注射剂,由于制备工艺中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法后大黄中的鞣质与黄连中的黄连素产生沉淀,过滤时将其一并除去,致使整个方剂的药效几乎丧失,此种剂型改革与临床需要可谓背道而驰。
临床应用制剂时还应考虑剂型本身的作用特点。
李东垣曾谓:“汤者荡者,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症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也。
”在临床上应当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剂型。
在上述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中医急症药物方剂的剂型改革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现代中药方剂剂型有中药注射剂、气雾剂、口服液、速效溶剂、栓剂、舌下含服等新剂型,这些制剂疗效可靠、安全、使用便捷,为中医急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生物药剂学的兴起,使得人们对药物剂型与疗效的关系更加关注,研究表明,常用各类剂型的释药速度一般依次为:注射剂>气雾剂>栓剂>膜剂>纸型片>口服液体制剂>冲剂>煎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包衣片、缓释片、糊丸。
临床急症抢救过程中也是以注射剂应用为主,因此,大力开展中药方剂注射剂的开发和研制是提高中医急症学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
3、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急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特色和灵魂,将其践行于中医内科急症的诊治过程是发扬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
内科急症,具有自身独特的病机变化特点和证候表现,在论治过程中尤以标本缓急的判断和处理最为关键;同时,依据辨证结果,在药物使用上不仅单纯应用中药制剂,还可以筛选相应的西药制剂,即对于西药也可以通过辨证后选择性使用。
首先,急症的“急”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临床症状的急迫、危急,对于此种情况,中医学主张“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2]。
可见,内科急症在症状上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谵、二便不通、腹胀满等;病机演变则主要表现为内外合邪;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病性多实,常见虚实夹杂,多证相关;若邪实机闭,邪陷正虚,可以由闭转脱。
治疗时除采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同时辅助多种手段,如针灸、药物吹鼻、冷敷、热汤外渍、蜡疗、醋疗、膏药等,多途径、多剂型、多方法兼蓄并用,如此才会效如桴鼓。
其次,根据临床抢救的实际情况,也要适时使用西药及现代化仪器设备。
然而,在西药使用过程中如果能根据中医辨证结果,结合西药的四气五味性质加以使用,将会使中医学辨证论治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将极大地拓展中医学药物使用的范围。
目前已经有专
家学者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4、结语
总之,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发展不仅要传承中医学的特色,还要注意和西医的有效结合。
当前的中医内科急症科在临床救治过程中要适时的采用现代的急救策略,运用现代先进的设备,辅以中医独特的药物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给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建成,刘萍,符德玉,陈汝兴.21世纪中医内科学发展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02:151-152.
[2]陈尚莲,李巧兰.中医内科急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陕西中医函授,1988,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