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你二战真实的日本陆军

还你二战真实的日本陆军
还你二战真实的日本陆军

屏幕上看到的日军总是显得那么二,荧幕上这样的敌人不但侮辱了对手,同时也是对抗战的国共双方的侮辱。今借强人的文章还大家一个真实的日本陆军,也诉说下对国共抗日将士不屈斗争精神的钦佩。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正视日本和我们自己,让我们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日本,一个怎样的民族。思考自己的弊端和优点,总结战争中我们被激发的潜力和暴露的不足。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一) [ a618 ] 于:2009-08-30 20:51:25

当前有许多热播的影视节目描述战争故事,穿插了许多战斗场面。这些战斗场景是作为全剧亮点编排的,其摄制成本也是高于一般戏份,但实际上多为戏中最大的败笔。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编导人员缺乏最基本的军事及历史常识。

例如《亮剑》的开场戏: 曰军一个联队合击我军李云龙一个团,战斗起始于我军依壕坚守,日军攻击。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剧导开始恶搞。他先让我军参谋人员盛赞日军最高指挥官军事教育背景,然后让日军未经炮火准备, 甚至还没有设置压制火力,就发动步兵密集队形的冲锋。李团长一声令下,我军长短枪一齐开火,百米开外的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类似的场景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抗战剧中见到。这是对我军前辈英烈们的污蔑,也是对历史无知的歪曲,因为人们会讲同这么烂的军队打,还搞出八年抗战,我们的父辈可真够无能的。

照这样的打法,冲来百十来个小鬼子根本不够李团填牙缝的,而且这样的冲击搞上三五次,双方兵力对比会反转,介时谁消灭谁都很难讲,这样算来一个联队千余鬼子敢合击李团简直是军事恶搞。然而所有知道抗战史及我军军史的人都知道, 如果我八路军一个团被日军一个大队(1/3个联队)缠住就十分危险; 被一个联队合击, 损失过半就是个很好的结局了。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敌我装备、单兵技战术及战术指挥水平有关。

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个主力团应有轻机十挺,重机一至三挺,轻迫一至五门,平射炮(山步炮)一至二门.但是炮弹奇缺, 一般所有口径炮弹总数不会过百。重机枪配弹不会多于六百,轻机枪配弹不会多于五百;而步枪配弹不会多于三十。土八路的团编制从人数上讲比较乱, 少至八百, 多至五仟都称一团。一般主力团都在二千五至三仟左右。但其中许多人的火器太差, 不能算火力; 这些人的作用是分散敌人火力及白刃战。

李云龙团是个军分区主力团,应配轻机九至十二挺;重机一;轻迫一至五门.配发常备弹药大约为主力团之1/3至2/3强。全团总兵力应在一千二至二千左右。

日本驻华派遣军每联队(驻地军)辖一个联队司令部,一个联直(110人),一个炮排(两门92山),一个重机连(92重机十二挺),一个运输排(四辆中卡),以及四个步兵中队。每个中队辖三个小队,每小队辖三个班,每班步兵九.轻机一,掷弹筒一.通常每中队另加有一门轻迫或重机.由于日军控制了战区交通线,故而没有弹箹限量。日军步兵携弹在50至200之间。低于20则可再行补给。日军一个联队的火力超出我军三至伍倍.考虑装备因素,抗战前半期日军单兵战力比红军老兵略强,较之一般八路军平均水平则高很多.一个日军联队战力大体相当于两个师(6个团).

日军攻坚战法效法西方而超越英美(至少在1943年底以前如此).讲究侧翼攻击.联队攻击时,

一般先以一个中队抵近佯攻,引诱敌人暴露其火力支撑桌及兵力配置,同时以一中队实施侧翼过回。一旦迂回中队(一般加强有多挺重机及轻重迫)到位.联队以重炮进行火力准备, 然后发起攻击.攻击中队应呈楔形推进, 从四百米外开始, 交替掩护前进。由于三八步枪射程远,精度高,加之日军步兵出色的射击技术,经常能于攻击行进中大量杀伤试图向日军射击的中国官兵. 而且对于已经疲于应付正面进攻的守军, 日军侧翼火力加入会使情况急剧恶化,从而引发守军全线崩溃.日军迂回部队还常常抽出多亇小股部队再行迂回至守军撤退路线上, 对溃退之军进行突袭, 更是屡收奇效. 由于这些日军不是从正面攻击部队中出发,其突袭时间无从估量, 张自忠等多位国军将领均是倒在这种阴狠的突袭中.

对付这个战术的方法有二:一为积极防衘,一为防守反击。积极防衘的重奌在于消除敌人侧翼威胁, 迫便敌人在我防衔正面攻击, 从而予敌以最大杀伤. 防守反击重点在打破敌人合击态势,常见于突围及扮猪吞虎之战例. 亮剑剧首战斗中,李云龙部突围是典型的防守反击。片中李云龙所言‘仗打到这份上, 我就只会进攻了’切中要害。

具体打法应为分三步,第一步是准确地算出敌人迂回部队出发之时间,在敌迂回部队行至半途,迅速作后撤状,引诱敌正面部队提前转入强攻;第二步放敌正面攻击部队接近我军,再以迅猛动作将攻击之敌击溃;第三步对溃退之敌衔尾猛追,以造成敌人更大的混乱,然后迅速转身脱离战场。

这里面又有许多小伎俩可以用来制造混乱,不再一一缀述。

二战日军战术(二) [ a618 ] 于:2009-09-05 19:47:43

二战日军战术(二)

河里真是有能人,各位回贴均有道理. 在扛铁牛之前,先回一下各位的置疑.

先回有关编制的问题, 河友目光犀利, 一眼就发现了问题, "为什么联队下面没有大队呢?" 这个与日本军制有关. 二战中的日本军队不设战略预备兵源.日军大本营象个不生产备件的汽车厂,即产即销.一个个的师团、旅团顺应战略需求而生.在前线应战役需要频繁重组,而战役结束后又没有一个归建的制度,从而使日本军、师团、旅团至联队各级编制极其混乱(又曰灵活).这样做有许多好处,而战损较大时弊端更大.日军组织一场战役时,经常从各占领区的驻军中抽调,而且经常不还建.久而久之,日军干脆在原编制上加个形容词(乙、丙、丁、守备役等),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不归建产生的一些问题.前文中提到的联队编制是老A我找到的最小的联队.这个属乙种守备联队,多见于驻防于战线大后方或险要地区.这种联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加强了火力(重机及山炮)的大队.之所以挑这么个编制,就是要给李云龙团能够炮击日军联司并突围而去一个有一点历史依据的可能性.事实上,日军在对我晋察冀地区的扫荡中的确常用此类编制,日军在晋察冀的大队编制经常只有600-800人. 这个作法相对于我八路军及新四军化整为零、深入敌后的策略,有很大威胁.而在正面战场上,日军联队编制基本就如各位所述.

如果硬讲李团能在抗战初期从齐装满员的日军常规联队(大约是5000多人至少9倍于我的火力)即成合围圈中没伤筋骨地突围出来,这就突破了文学范畴,达到了YY的境界.

日本人在二战中相当于班的建制确是分队,这是从日文中来的.老A用班而不用分队是有用意

的.往后看各位自然会明白.

刊(一)所提及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晋察冀的八路在五一大扫荡结束半年后总结并推荐的一系列战术之一.其缺点就是对守军全体指战员素质要求甚高,的确不是随便一支部队就能打出来的.稍有不慎,就有灭顶之灾.其优点则很简单--如果正确实施,这是于强敌合围中,使自已损失最小且予敌以最大杀伤的战术.其成功原因简单说就是利用了日军弱点.细节以后再讲.

现在扛铁牛.

二战中的日本军是一支军事一流强悍却非常畸形的军队.它的强大不同于任何其他一流强国.苏德美英陆军的强大是全方位的,从单兵素养到战略战术,从军事装备到后勤补给,每一项上都各有千秋.日本陆军战略很烂但战术很强,装备很烂但使用很得法.除此之外日本军队,尤其1943以前的日本军队有一个远超西方列强的世界第一强项--步兵基本战术.在同等后勤条件下,不配装甲兵及其它兵种支援,在任何一种地形条件下,日军步兵可以打败任何一支同等数量的军队(TG的八路除外)!

当然,加上装甲兵,日本就不行了.

为什么呢? 二战初期,日本步兵基础技战术及作战效能是世界第一.

砖头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哈勒欣河谷被苏军打得那么惨?

原因很多,但基本是技术兵器,特别是有效便用的装甲集团,是那个战役的决定性因素.

砖头又来了,那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国打得大败呢? 答案就点专业了,日本人在太平洋上是败在海空军上的. 事实上,在美军没掌握彻底的海空优势的绝大多数战役中,美陆战部队鲜有胜例,但多数是溃败及至全灭之局.这一点美国人看得清楚讲得明白--决胜于海上.日军陆战能力在太平洋战争中前期,基本上可讲是所向披糜.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蝗军势如破竹地消灭了所有美英战略力量.若不是中途岛海战大败,澳大利亚也危矣.

究竟日军步兵强在哪里? 下一刊讲日军单兵技能.

二战日军战术(三) [ a618 ] 于:2009-09-07 02:05:55

古往今来,任何军事单元的强弱都可从三个方面评估:一曰机动能力; 二曰打击与抗打击能力;三曰侦知与隐秘能力.

若两军对垒中一方在全部这三个方面都强于另一方,这个战斗将是毫无悬念的一边倒.

老a就从这三个方面讲日军步兵单兵技战术能力.

先看看日军步兵标准制式装备: 钢盔一,皮鞋一双(通常后跟有铁掌,这个东东确保日兵可在任何地方使用手榴弹),军服一套,寝具一套,水壶一只,三至十日口粮一份,急救包一个,防毒面具一(通常缺省),步枪一,刺刀一,枪弹一至二百,手榴弹四.全套装备重15至20公斤.

二战中前期参战的全部日兵均要受过最少11个月的军训.这一年军训的前五个月是新兵集训,

训炼课目包括队列,刺杀,打靶及拉炼.这期最少要有一次在严冬条件下的五天野营拉炼,训炼士兵严寒耐力及夜间应战能力.

接下来的两个月是常规单兵综合素质训炼,强调排(小队),连(中队)一级作战协调.在这期每天必须有30km以上行军耐力训炼.由教官掌握其中强行军比例,但不得低于每日5km强行军.

再下来一个月是连营(大队)级作战训炼.此时的新兵打靶成绩已趋稳定,基本要求是应在四百米打出10枪800环的成绩.新兵从这个月开始接受野战射击训炼,游泳训练及强化刺杀训练. 除此之外,另有每天40公里行军.

再下来两个月搞营(大队)团(联队)级作战协同,高级技战术动作及火线机动,这个就是我军后来的摸爬滚打.

经此训炼,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单兵技能,而大多能对更大的战局有很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常常能在失去指挥官的条件下保持其战力的原因.

现在可以对日军士兵的战力做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了.

机动能力,鬼子士兵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车辅助,其战役机动能力平均可达每日100km以上.强行军每日可达到80公里以上,并能于当日再战斗6小时.这样的战斗可以持续约一个月.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般国军部队持续行军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强行军一天也可达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会造成大幅减员.简言之,日军机动能力相对国军一直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决定了国军在大多数情况被动受攻的态势.

土八路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80公里之间.强行军能力可以在持续以上!恐怖吧,但却没什可惊讶的.若非如此能跑,土八路主力早给鬼子打光了.跑得过对手是游击战略的先决条件. 当然这不是体育比赛,拉开架式跑就行, 实际战斗中八路决不可能跑直线,鬼子也决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八路轻易逃脱自已占优的战局.这其中又加杂许多斗智斗勇的情节.最终结果是,尽管八路如此能跑, 抗战中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数以百万八路军、新四军指战员及根椐地地方武装壮烈殉国;TG军民则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

OOPs, 有点跑题了.

再谈打击与抗打击能力.

二战初,日本步兵射击技术普遍高于中国军队. 日军上等兵可以在800米外打中在城墙垜口处探头观察的士兵.其首发命中率可以达到80%以上. 行进于四百米外可迅速击中只露一小部身体的静止目标.命中率可以达到80%. 二百至一百米外射杀机枪射手或移动目标,命中率可达70%(注:这是在对射且对方有一定压制火力的情况下);50米以内顿停射击一切目标,首发命中率均在90%以上.概率学得好的朋友可算算几枪可以达到95%的命中率,而每名日军携带的150发子弹又可造成多大的伤亡.

一般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压制火力占优势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个日军突击小队的士兵在冲锋过

程中都能射杀3至25名中国守军, 跟您的计算差得多吗? 听来覚得接受不了吧?

设想一下您自已就站那样一个阵地上,你和你的战友被敌人的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已方的压制火力逐一被敌人打哑,而敌人在一步步地迫近,战友们奋起还击,虽然一个又一个被敌人打倒,但你们仍然坚持战斗.此时传来你们的长官已经吓得逃跑的消息,你还能打下去吗? 这个故事重演过无数次,却没有几位我国军高级将领认真地研究过有效的对策.人人都喜欢高谈战略战役构想,却没有几人知晓可以与日军抗衡的技战术.到头来是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而这一切本不必如此.

日军士兵还有很坚忍的抗打击及吃苦能力.武士道及日本民族稳忍特性是其基础.关于这方面的东东很多,不再缀述.

最后一个方面是侦察与隐秘能力.

这里只讲日军步兵侦察与隐蔽.日军极为重视侦察与隐形能力.士兵训练中都含有忍术介绍及基础训炼.东洋忍者及忍术世界闻名,但中国方面却出奇地忽视它.深究其理,竟然是这样一句话"这不过是我们祖上玩剩下的".盲目的优越感害死人.纵观日本军队各兵种的侦察及隐秘方法,虽千变万化,却可归纳为忍术中变形、潜踪、暗袭三法则的现代版.

日本兵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战争初期略强于国共军队.而在战争中后期则是逊于八路,却仍强于国军.这个体现在抗战中后期,八路经常能打鬼子埋伏,鬼子虽时有偷袭却少有成果.而在正面战场上,国军仍然屡遭日军迂回与袭击.而且在许多战役中饱受日军残兵冷枪之苦.

这方面细节涉及的东东很多,且很枯燥,本文就先到这里.

在这里老A出个题目: 日军步兵冲锋时动作要领是怎样的?

给个提示,这动作不止一个,而且与距离有关.

下刊讲日军步兵班攻防战术!

土蟞扛铁牛.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四) [ a618 ] 于:2009-09-20 17:17:05

这一节本想专写步兵班的战法,后来发现有点困难:日军常规战术中较少以班(日人叫作分队)为独立单元作战,其最小战役执行建排小队(就是排).所以,日军步兵班战术是其小队战术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其装备密切相关.既然不好分,索兴一勺烩了,结果整体结构有点乱.

日本步兵小队(排)也有甲乙丙三种常见编制.甲种为加强编制,辖三个步兵班及一个掷弹步兵班,小队长及其助理;步兵班配轻机枪一挺,其余均为步枪手,其中一人常会加配一具10式掷弹筒,共十五人; 掷弹班有三具89式掷弹筒,每具掷弹筒应有正付射手各一名,其余皆为步枪兵. 甲种小队应有62人. 乙种为标准编制,与甲种编制的唯一区别在于其每班只有十三人,故乙种小队应有54人.

日军步兵班战法源于西方步兵班战法.本来这个战法的特点是发挥机枪火力.简单讲来就是先

用机枪压制,用步兵将敌人从掩体中赶出来,再用机枪把敌人放倒.到了日本人这里就变了味道. 打法的前两步不变,但在第三步上,日军则强调用步机枪共同杀伤敌人,而且偏重步枪. 这里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节省弹药及减小对机枪的依赖.另一个就是发挥步枪的优势.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国资源及后勤能力有限,再就是日军班用机枪有性能缺陷.

二战中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主要有三种: 11型,96型和99型. 11(即歪把子)机枪是改进法国的Hotchkiss M1909而来的.射速550发/分,射程1500m, 用6.5x50mm日军步枪制式弹.这个枪的原设计有个致命的缺点-遇泥土灰尘必定卡壳. 也就是说遇上这种机枪, 只须胡乱用小型爆炸物在其周围引爆,不必伤及人枪,只须把泥沙尘土掀到枪上, 敌机枪十有八九会哑火片刻. 没有爆炸物时,机步枪集火射击打出的沙尘也成. 也幸亏如此,我抗战军民避免了多次灭顶之灾. 96和99型都是在11型基础上改的.96型改进主因之一就是为解决沙尘卡壳问题.却又引来了其它问题-此枪采用枪弹润滑,火药燃烬及灰尘易在枪机处积累,从而卡壳. 也就是说,这个枪虽不大容易立即被掀来的沙土卡住,却常常打上几百发自已就卡住了. 99型改进是将弹径加大为7.7x58mm,这个原本是92重机枪弹,不能用于日军的制式步枪. 在一个步兵班中,机步枪弹口径不合,是个很大的缺点. 99式与96式除弹径外几乎完全一样,优缺点也就完全相同.不过这个99型机枪出现的很晚,影响有限,不必另论.总体说来,日军班用机枪的主要缺陷有:

1)容易卡膛,不甚可靠

2)枪弹口径偏小,侵彻力低下. 6.5mm口径弹打人可以,打掩护物就不够劲. 一百多米的距离上一千发子弹打不烂一个普通沙垒. 作为压制火器,这个机枪威力偏低.

3)后座力大,非训练有素的射手很难打得好

4)11式机枪弹鼓在一侧,整枪重心不正.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射手,长时间射击也会非常疲劳.

日本的制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式,却很有几个长处. 最主要的就是其弹道非常稳定,这个是源于其原型德国毛瑟枪的优点. 三八枪6.5x50mm弹比德造G98的7.92x57mm子弹小,但其膛速比毛瑟要高.这就使38枪在射击精度及射程上都不输于G98. 同时由于子弹小,大大地增加了日军单兵携弹量. 这个是鬼子兵连续作战能很强悍的一个重要基础.

既然机枪不够可靠,而且还要消费大量的资源去制造及供给,发挥步枪上的优势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日军基础训练科目. 日本人步枪射击训练很有其民族特点. 虽然其基础训练有统一纲目,但其时日本盛行"下克上",新兵转入连排级协同战术训练时,大都加入该部队老兵们的"私货". 这些私货练起来都很苦,但非常实用. 例如立姿加重物持枪长瞄,打夜间100公尺外香火头,避弹奔跑及针对避弹奔跑的射击方法,狙击与反狙击术,突发情况下防守与反击等.经过这些训练,二战前期的鬼子兵多数人都有现代狙击兵射击水平,当然这是在同等装备条件下的比较.

为进一步加强步枪兵的远程压制能力,日军从1937年开始,列装97式狙击步枪.这个枪就是从批量的38枪优选后,改装97枪栓及一个2.5倍光学瞄准镜,没有消声器. 由于优选及配制枪栓,97枪在二战中前期的精度好过普通38枪.到了二战后期,日本因为资源限制而普遍粗制滥造,质量上就没了保证.这种枪在中国战区上常常装备到中队一级的,但从未听说装备给任何伪军部队.在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区,则装备到了小队一级.

同时,针对38枪弱点,主要就是常说的38枪侵彻力差,经常是清洁的贯穿伤的问题,也做了弥补.许多活下来的二战老兵都有38枪杀伤力差的说法. 大家似乎很少主动提及一种38枪的凶弹:炸子儿.日本军队二战中大量使用炸子以加强标准38枪弹杀伤力.38枪有两种制式炸子:燃爆

弹及汞爆弹. 前者与普通弹一样,只是在弹头根部有个红环,这里简称红弹. 汞爆弹不同,其弹头无尖,是平台形状,根部有个紫环,简称紫弹. 美国人曾做过实验,紫弹在任何距离上打中1/8"高强度铝合金板,可炸出一个3"直径的大洞.红弹打中后炸出的洞稍小,但有很强的燃烧力. 战斗中被这样的子弹打中后,死状极惨.活下来也是100%致残.不愿想起战友牺牲时的惨烈,或许是老人们不愿提及炸子的原因吧. 这个炸子是有违国际公约的, 盟军方面的记载印证了老人们的叙述,但末见过日本文献. 或许日文好的河友可以帮忙查查.

日军同时考虑到了反压制火力:在步兵班内配10式掷弹筒,可精确打击200公尺以内敌压制火力点.一般日军小队配置的三具掷弹筒中至少有一具是89式,可打击700公尺内目标.日人掷弹筒使用可谓训练有素,虽没有赵顺章式奇才,但多数老鬼子二发夹叉后都能于第三发直接命中目标.

武士道崇尚进攻.其步兵班排的战术是以攻击为根本的,很强调部队在行进间展开接敌的速度和方法.日军步兵班级战术多是从600--400米之间某点(LOD: Line Of Departue)开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结分组,补充弹箹,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全班应于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敌人火力点,及兵力密集的阵地.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夜间战斗)为日军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标.在这里,一般应有两轮打击,第一轮是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守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守军力量,为最后攻击做准备. 在炮火准备尾声,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 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这是教科书版但很全面的战斗方式.实际战斗中会有许多走样版本.但却是鬼子在明确对面有坚决防衘之后,屡屡采用的攻击术. 一个优秀的日军基层指挥官可以让成百上千人倒在他这几十个鬼子的攻击中. 在这个战术中,鬼子在面对坚强防衘逐步逼近,利用机动能力及火力上的优势大量杀伤守军. 许多久经沙场国共老兵都自已有效射程外被鬼子射杀.当鬼子推进到200米左右时,其火力精度强均迟到顶峰,守军将承受炮火,伤亡,心理等多方面冲击. 这就是抗战初期,一小队鬼子依托其配置的优势火力,屡屡击溃我营团级防衔的一个主因.鬼子打仗鬼得很!

现在电视剧那样,一开始就端着枪,扎着堆儿直挺挺地冲过来. 那个就不叫鬼子,充其量一群野猪. 杀鬼子之所以是英雄,就因为鬼子的凶狠和难杀.把鬼子弄得象猪一样,岂不是说我们前辈英烈只是一群屠户吗?

老A百般不解,为什么那么多聪明人对此无动于衷. 我们总呼珍视那一段不堪的历史,怎么就没人关心我们为什么会不堪,我们面对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 为颜面或其它原因而掩盖历史真相,受害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已及下一代.

二战日军战术(5) [ a618 ] 于:2009-09-26 22:38:56

二战日军战术(5)

关于6.5x50mm子弹

这是美国人对这种弹的标称. 英美习惯上用弹头直径加装药长度标定子弹口径.而不用子弹全长. 这个是有道理的. 从这两个数据可算出装药量,若知枪膛长度,就可以估算出膛压,膛速及射程等重要数据.

关于G98

这个又是美国人搞的.德国造出的Mauser 1898步枪为G98,这个G是Gewehr(德语中的步枪)的缩写.这是德国一战时的制式步枪.二战中德国步枪被称为K98,比G98短一点.德国人好像不太区分这二者,都叫M98.但美国人工作态度好,将其认真区分开来.实际上G98的改进型好像就是德国人二战时的狙击步枪.

关于炸子

红弹、紫弹都是老A自已为偷懒而提出的,都是机步枪射出的子弹.不是用弹头涂色区分的日本化学弹,那些都是炮弹或航弹.而涂色部位及面积不同.

老A手头仅有7.7及7.92,(日92重机及99步枪用弹)资料. 老A不会发图,只好描述.

红弹弹头中空,以白磷装药,药尾有个活铅块,弹头尾部用铅封口,不会曵光. 击中目标后,活铅块压缩装药引发爆炸.爆炸后残余白磷继续燃烧.由于装药量太少,其烧灼力远逊其爆破杀伤力,否则这个弹就应称为是燃烧弹.

紫弹内装压敏髙爆炸药(含汞),装药下面用铜帽顶上,弹头底部铅封.击中目标后,铜帽压发爆炸.

关于日本的"下克上":

这个可以概括为道统之争,但涉及范围既广且深.日本陆军是其主要根源之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极其深远.想弄明白这三个字的一切,并不是个简单的事.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话,这"下克上"影响可以一个双面刃:一方面造成了战略思想混乱,髙层指挥权威不足,中髙级指挥员应变学习能力低下等等间题;另一方面却达成了很大程度的军事民主,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日军中低级指挥官的能动性及其实战经验优势. 文中提及的诸多技战术都不见于日军步兵操典,却在实战中发挥出极大效能.这些技战术得以在呆板的日军训练中大范围推广,是源于某高人教唆,日军中下层军官及军士发起的所谓"武士道精神训练"(这个是老A自创的,真名记不得了,大致上是这个意思).这其实是个由中下级军官指定的多元化训练,而这个"武士道精神训练"奠就了日本陆军"下克上"现象的物质及精神基础.这其中故事多多,老A这算是抛砖引玉了.

关于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中,中方是掌握有限制空权的,这个其实是日军最终放弃常德的主因. 这一仗国军认为杀伤日军60000. 日军认为国军伤亡十万,自称伤亡8000,实应为2--3万. 此役,国军以伤亡90000代价,守住了常德、石门一线的战略要地. 国军余程万部8000多官兵,表现出色.技战术得法.全体将士前仆后继,奋勇杀敌,堪为抗战中最出色防衘战例之一.这个战例说明,只要我国军队纪律严明, 应对得法,鬼子不是不可战胜的.只是不会象扛猎枪打野猪那样简单轻松,这个才是老A想说的.

然而历史没有这个"只要",事实上是,抗战中数万兵力以上的会战数百例,我国军打得这么好的不超过二十.而且多数此类出色战例的结果,总是中流砥住的优秀守军损失惨重,甚至全灭之局.这个从表面上看,人数不多,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很多外行会认是创造战机所做的必要的牺牲.实则不然,而且其危害是很深远的.

最后,作为后人对经验的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检讨,老A以为国军此役在其它方面作战有失紧凑,对常德守军增援、协助不力.虽然阻住一部分日军合击部队,却未能对常德守军施以有效的增援或协助;虽然在其它方向上杀伤了一些敌人,却导致常德8000精锐全没,不够合算.

在常德失守后,中美空军轰炸了常德日军及其物资补给点,造成深入我纵深之日军弹药奇缺,虚弱之极,狠狈后撤时,国军各部作战松驰,竟然让这股深入我纵深的疲兵全身而退,实为一大憾事.美军也犯过类似错,但逃敌已全无再战之力. 与此间逃脱日军主力有本质区别.此战逃脱的日军经过补充,迅速恢复对我军正面的压力,而且又参与了长衡会战等.

若非常德守军异乎寻常地顽强且有效地抗击强势日军,极大消耗了日军弹药及兵力,使日军在攻下常德后无再战之力,我们这个大捷就又是腹背受敌的溃败之局.然而战后论功行赏之时,此战最大的功臣却锒铛入狱,其挥下8000儿郎功绩几乎被人春秋掉. 国军中有些人,自已吃肉,还不愿拉啃骨头的兄弟一把, 殊不厚道.长此以往,怎能不令将士寒心.

但不管怎样,常德会战是个胜仗. 国军官兵在恶劣指挥系统条件下的浴血奋战,始终维持着正面战场的存在,功在千秋.

再回到日军班排战术问题上来. 上一文大致介绍了日军甲乙两种小队编制. 这次讲丙类小队编制.这类编制的小队是应中国游击战特点而生的,是个反游击战术的编制. 这种小队设六个步兵班,每班有8人,但只有三个班配有机枪,其他三个班全是轻装步枪兵.有时配一至两具10式掷弹筒,全小队50人.

这个编制有个特别狠辣的战术,交替追击术,专门对付分散脱离战场的撤退之敌. 具体做法是将全小队分成三个战斗群,每个群有一个(配了)机枪(的)班及一个纯步枪班.追击时先以反三角队列,二群在前,一群在后,追击敌人并压制其左右机动意图,迫使被追者走追击者预想的路线.这样的追击常常能把被追击者一路赶到绝路上去.尤其在被追者地形不熟,或缺乏游击战经验,一上来几乎注定要吃亏.

好在许多时候,这个绝路并不存在,这时候就拚体力和意志了.对此,这个编制真正狠辣之处就显露出来了. 这三个追击群中通常总有一个群处于正常行军状态,轮番上来狠追死打. 这里要提醒的是,被追者的跑法要比追击者复杂,因为你必须避弹, 所以必须跑小曲线而不能是直线. 记得前文中提过难以置信的鬼子机动能力吧, 在那个基础加上交替追击,就是TG军游击战术面对的敌人. 而游击战中跑不过敌人的两条腿,是要出大问题的. TG军初时并不适应敌人这等死缠烂打,不死不休的追击(好像这个战术是从1940以后出现的),很是吃了几个亏. 许多老文学著作中描述被敌人缠住追斗时,提及体弱者或是女战士跑吐血的场景.实战中比这个残酷,许多人被敌人追上杀害了,有些人跑着跑着,倒在地上就再没起来.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被凶狠的敌人难住或吓倒,他们中活下来的人,拾起牺牲战友的老套筒和边区造,唱着那歌,想出了各种对策,机智顽强地与敌人战斗周旋,并在战火中成长壮大,直至胜利. 那是何等的不易,所以才无愧于"民族英烈"的提法. 我中华文字中,是不把杀猪好手,混称为英雄的.

二战日军步兵战术(6) [ a618 ] 于:2009-10-10 22:27:03

这一节讨论连营及以上编制的战术.日军连级编制是中队, 前面有网友跟贴中提及日军编制,很详尽. 这里就只补充几点.

日军中队编制比较稳定,是最小战役任执行单元.有两种编制.甲种中队有205人,步枪105,轻机9,掷弹筒12.可加强一个重装小队,重机2,20mm 反坦枪2,及辎重小队(步枪30). 乙种中队181人,步枪139,轻机9,掷弹筒9.单独执行战役任务的中队还会得到进一步火力加强.这个加强通常是1至2门90重迫,或92式步炮(射程2700m).

日军大队(营)而其大队(营),联队(团)及以上编制很乱.标准大队应有1100人,辖4个中队,又一个重机枪中队(8--12重机)及一个炮排(92步炮2). 可加强一个重装中队,配20mm反坦枪8,37mm反坦炮4,步炮2.加强大队有1600多人.但有的大队可以仅辖3个步兵中队及一个重机中队,仅670 人.

日军标准联队(团)应有3800多人, 三个大队(营),一个通讯连,团属炮连,及装甲或反坦连.除上述营火力外,另有4门75mm山炮(射程8000m).及辎重大队,运输马600多匹.

日军师团编制就更多了.标准师团应编有三或四个团(联队),师直,通讯营,运输连(卡车32),卫生连,师属炮营(远程火炮4-8门,射程18km)等.

这就需要论及日人军事思想的本源--武士道. 讲武士道的文献太多了,这里只提及武士道对日人战法的影响:

1)崇尚进攻.任何一支军队都应该崇尚进攻.美英苏德的任何一位名将都喜欢进攻,这个没有错. 日本人认识到其国小物贫,如果任由其敌人积攒力量,日本将是最终的失败者. 进攻,出奇制胜,是日本从上到下秉承的宗旨. 问题是不应盲目崇尚进攻. 日本人在这点上偏执到认为在进攻中阵亡比防守中被打死要光荣得多. 在战术上,缺乏对防衘打法的总结发展.

2)崇尚光荣地死:这个就是日军的特色了.日人认为杀死几名敌人后战死就算尽忠国家与天皇了.相形之下连滚带爬地逃生,再继续战斗就不够cool. 这种愚昧的思维让日本弄出神风队,自杀鱼雷,自杀反坦克雷等诸多疯狂战法. 这个看上去是英勇无畏,实则愚不可及.大量优秀官兵的损失使日军战力迅速消亡.抗战初期,三个老红军拚刺刀,未必干得过一个鬼子.1941时加上耍赖打枪,可以2个拚一个. 到了1945年,老八路一个排可拚下鬼子一个小队,而且自已损失很小.这里面八路军固然是发展壮大了,鬼子战力衰退也是重要原因. 太平洋战争后期,许多人

会发现顽强好战的日本兵,在持续打击下,竟会失却战斗下去的信念及韧力.以死为荣的军队虽然能欺压弱者,却不可能在残酷的逆境中生存.

攻击作战:

这是日军的根本战法.分遭遇作战及主动攻击两类.

遭遇战指在行进间对敌作战的战术. 正常行军时,多组日军斥侯在行军队列前方350m外进行三角形侦察机动.为确保日军所偏好的迂回侧击战术顺利实施,其斥候在联队以上编制兵锋两翼活动范围可达三千米. 发现敌情后应迅速接敌. 炮兵应首先展开,压制敌方炮火,掩护部队主力完成攻击部置.步兵发起攻击后,炮兵应全力压制敌人支援炮火及前沿火力支撑点;若攻击成功,则应以炮火封锁敌人可能机动或撤退之路.步兵攻击要旨为穿插渗透,分割包抄.

主动攻击

这是对有坚固工事的守军的攻击.多数情况下日军会在夜间发起攻击. 日人崇信夜暮掩护的效果.而且实战中证明也确实有效.夜袭是八路对付鬼子,鬼子对付国军及盟军的常见打法. 在白天强攻时,日军多采用持续的试探性进攻. 与中国军队作战日军会在四百米左右处停顿,等待作战指令,补充弹药,协调火力. 在这个距离上,日军前钱步兵会以曵光弹,烟幕弹为日军直瞄火炮指示目标.待已方完成炮火准备之后,发起梯次性攻击.此类攻击多以步枪小组机动为主,旨在寻找守军火力配置及死角,并利用已方炮火,及远程火力大量杀伤守军有生力量,为随后的攻击做准备.但鬼子也经常虚实结合,一旦发现守军防线弱点,则立即突破渗透.

日军在开始攻击后,会以分散为大大小小的多股部队实施多点渗透进攻,强调利用非正面火力,打击守军.力求打乱守军通讯指挥及火力支撑体系. 这种乱战的打法非常凶狠,常常给守军造成全线崩溃的错觉,屡屡造成严重后果.实际上,一直到瓜岛,美陆战队精锐在一位杰出的将领统率下,依托有效的工事, 强有力的空中打击,及优势火力及兵力,在日军战术战役指挥失调的情况,才真正挫败了鬼子这一战法中各种伎俩. 从此全面掌握了对付这种战术有效方法.

防衘战法

日本人防衘作战鲜有成功约. 这个与日人看不起战略防衘有关.日军较好的防衘战大都是给予攻击者以一定的杀伤,最终是被各个击破.日防线设计基本上是一线多点的格局.即一条主防线,多层多个火力支撑点.

火力点设置要旨是交叉火力,互相掩护.主防线前出2000m有外围据点,后退2000m左右是炮兵阵地, 5000m是预备队及装甲兵基地.日军防衘一大通病就耐不住进攻及杀敌的性子.这个以后可以用战例说明.

日本经典大片《战争与人(三部曲3)》[中字译制片]

日本经典大片《战争与人(三部曲3)》[中字译制片] 日本经典大片《战争与人(三部曲3)》[中字译制片] 日本电影《战争与人(3)》[中字译制片] 【看点】: 日本二战巨作《战争与人》三部曲,全片将近十小时,讲述侵华战争,是一部相当杰出的反战大片,导演山本萨夫,他试图通过五代一家的兴盛、衰落来完成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史。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社会,五代家本身就参与了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描写这一家的发展变化自然可以举重若轻地体现出那段时间的日本侵华过程。该片是日本史上场面最为浩大的战争大片之一,拍摄于70年代初,影片场景豪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同期的诸多西方巨作。全明星阵

容,动了多名群众演员和陆上自卫队参与拍摄。是一部反日侵华并公开承认日本在南京大屠杀事件,死亡人数采用了“30万”的说法的影片。作为一部由日本共产主义资助的作品,影片的意识形态基本与中国大陆一样。... 关于导演:山本萨夫是日本共产党员,曾受到我国总理周恩来的接待。他同时也是日本著名的社会派导演大师,拍过不少抨击日本政府的影片,甚至多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批判当时还活着的裕仁天皇。他的作品在70年代是日本民众最喜爱的热门之一。 《战争与人》是山本萨夫第三部批判侵华战争的作品,之前在同样讲述二战的《真空地带》、以及反映工人运动的《没有太阳的街》就已经涉及到了这一点。山本导演曾想以731部队的人体实验为题材拍摄一部影片,可惜他在拍摄过程中去世了,影片中途流产,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战争与人》的主演泷泽修(饰五代由介)在二战时因为反对侵略战争被捕入狱,直到战后才被释放。 【剧情简介】:《战争与人(三部曲)③》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由介长女由纪子受父亲的影响,加上相爱的对象柘植因卷入刺杀军务局长永田案而失去一切联系,渐渐放弃了当初对爱的执著,答应嫁给一名金融巨头的儿子。由介三女儿顺子与所爱的应征入伍的左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二战经典电影77部

[原创]经典二战影片77部 美国(23部):☆《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巴顿将军》、☆《最长的一天》、☆《辛德勒名单》、☆《卡萨布兰卡》、《父辈的旗帜》、☆《中途岛》、《沙漠之狐》、《英国病人》、☆《音乐之声》、☆《虎!虎!虎!》、《坦克大决战》、《大独裁者》、《生死大逃亡》、《丧钟为谁而鸣》、《德国好人》、《兵临城下》、《风语者》、《U-571》 德国(20部):☆《从海底出击》、☆《帝国的毁灭(加长版)》、☆《决战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玛莲》、《欧洲!欧洲!》、☆《伪钞制造者》、《玫瑰围墙》、《希望与反抗》、《纳粹军校》、《悲情火绒草》、《大迁徙》、《欧洲特快车》、☆《铁十字勋章》、《极地重生》、《何处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后的桥》 中国(8部):☆《血战台儿庄》、☆《鬼子来了》、《紫日》、《栖霞寺1937》、《东京审判》、《七七事变》、《我爱夜来香》、《梅花》 俄国(6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解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儿》 南斯拉夫(4部):☆《没有天空的都市》、《逃离索比堡》、《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波兰(3部):☆《钢琴家》、《战争三部曲》、☆《卡廷惨案》 英国(3部):☆《遥远的桥》、☆《桂河大桥》、《空军大战略》 法国(3部):☆《虎口脱险》、《光荣岁月》、《广岛之恋》 意大利(3部):☆《美丽人生》、《血战阿拉曼》、《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删节版)》 日本(2部):☆《望乡》、《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妈妈》、《命运无常》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日本十部最佳电影简介

十部日本影视最佳电影 10《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名字听起来 就让人感觉很悲凉,这部影片被誉为日本版 的长恨歌,但是整个片子拍的还是很轻松幽 默的,也许是在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道出 人生的凄凉和无奈吧。 故事内容以一名担任国中老师的女性 川尻松子为主角,她的人生充满波折,过程 不断被严酷的命运捉弄,但她也不气馁的持 续追求爱情。松子的外甥遇到她的杀人犯前 男友,以及松子过去的好友,轮流透过这两 个人的角度,描写松子从小到大的人生。 9《花火》 纵观当今日本影坛,北野武或许是在 世的导演中在人气、知名度和成就这三方 面综合系数最高的一个,早年传奇般的经 历以及兼具编导演于一身的才华更是为 他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北野武执导的电影甚多,但若要举出 几部代表作,那么《花火》必定榜上有名。 该片曾收获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诸 多奖项,是九十年代日本电影复兴的标志 性作品,并一举奠定了北野武在国际电影 界的地位。 -----卡斯蒂亚公爵

8《千与千寻》 此剧为宫崎骏本人带来另一个事业辉 煌的成就,宫崎骏凭这部电影获得2002年 初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十多个 日该国内外奖项,这是一部让宫崎骏在世界 上家喻户晓的影片。 故事是叙述十岁女孩千寻跟著父母前 往新家,途中行经一座废弃的游乐场,一家 人无意间步入一个到处都是神、鬼、幽魂、 巫师的魔法国度,为了解救因贪吃而变成动 物的父母,千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生意志 终于被激发,由一个不谙世事、胆小的女孩 变得勇敢无畏、热情! 7《楢山节考》 本片根据深则七郎 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 贫困农村中舍弃老人的残 酷习俗。影片并没有强烈 渲染这一旧俗的非人道, 而是着重展现出老人的从 容和亲人们的复杂心情, 令本片成为一部描绘普通 农民家庭温情故事的作品。导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剧的风格,采用舞台剧的手绘大背景作为布景;场面切换时采用幕布来表现,画面的构图也充满了日本传统艺能的样式美。这些都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效果。影片获得了当年度电影旬报和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木下惠介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十大二战经典影片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1 《西线平魔》 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 《沙漠之狐》 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 《桂河大桥》 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 《最长的一日》 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 《坦克大决战》 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

《大布列颠之战》 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 《巴顿将军》 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 《虎!虎!虎!》 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 《中途岛》 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 《拯救大兵瑞恩》 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历程GDP

1955-2010年日本GDP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日本统计局 年份名义GDP(亿日 元)名义增长 (%) 实际增长 (%) 名义GDP (亿美元) 年平均汇率(美 元兑日元) 1955 83,695.0 232.49 360 1956 94,222.0 12.6 7.5 261.73 360 1957 108,583.0 15.2 7.8 301.62 360 1958 115,383.0 6.3 6.2 320.51 360 1959 131,903.0 14.3 9.4 366.40 360 1960 160,097.0 21.4 13.1 444.71 360 1961 193,365.0 20.8 11.9 537.13 360 1962 219,427.0 13.5 8.6 609.52 360 1963 251,132.0 14.4 8.8 697.59 360 1964 295,413.0 17.6 11.2 820.59 360 1965 328,660.0 11.3 5.7 912.94 360 1966 381,700.0 16.1 10.2 1060.28 360 1967 447,305.0 17.2 11.1 1242.51 360 1968 529,749.0 18.4 11.9 1471.53 360 1969 622,289.0 17.5 12 1728.58 360 1970 733,449.0 17.9 10.3 2037.36 360 1971 807,013.0 10 4.4 2241.70 360 1972 923,944.0 14.5 8.4 2999.82 308 1973 1,124,981.0 21.8 8 4150.15 271.07 1974 1,342,438.0 19.3 -1.2 4591.89 292.35 1975 1,483,271.0 10.5 3.1 4989.81 297.26 1976 1,665,733.0 12.3 4 5622.73 296.25 1977 1,856,220.0 11.4 4.4 6953.96 266.93 1978 2,044,041.0 10.1 5.3 9833.27 207.87 1979 2,215,466.0 8.4 5.5 10007.53 221.38 1980 2,401,759.0 8.4 2.8 10592.57 226.74 1981 2,579,629.0 7.4 3.2 11696.88 220.54 1982 2,706,007.0 4.9 3.1 10864.01 249.08 1983 2,817,671.0 4.1 2.3 11863.38 237.51 1984 3,005,430.0 6.7 3.9 12653.38 237.52 1985 3,204,187.0 6.6 4.4 13432.49 238.54 1986 3,354,572.0 4.7 2.9 19906.08 168.52 1987 3,497,596.0 4.3 4.2 24181.39 144.64 1988 3,739,732.0 6.9 6.2 29182.46 128.15 1989 3,999,983.0 7 4.8 28993.79 137.96 1990 4,300,398.0 7.5 5.1 29700.93 144.79 1991 4,582,991.0 6.6 3.8 34021.16 134.71 1992 4,710,207.0 2.8 1 37190.74 126.65 1993 4,753,811.0 0.9 0.3 42750.10 111.2 1994 4,884,500.0 2.3 0.6 47788.87 102.21

日本经典电影排行榜

日本经典电影排行榜 喜欢日本电影吗?想知道经典的日本电影都有什么吗?下面是分享的日本经典电影排行榜,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经典电影排行榜第一名:《大逃杀》 它是深作欣二临终前赠给我们的一曲饱含热泪和爱与悲悯的末世预言。或许很多人觉得本片故事很荒诞,但如果对人类自身的欲望不加控制,谁又能说这则寓言不会成为现实呢?看着电影中曾经的同窗好友,瞬间为了生存而自相残杀,那种情感和视觉上的冲击几欲令人心理崩溃。幸好并不是所有人都泯灭了人性,在这场灭绝人性的杀戮中秋也和典子相互扶植的情景令人动容,这也是本片一潭死水中惟一的一朵小花。 第二名:《血与骨》 如果非要选出一部北野武演技巅峰之作,这部《血与骨》绝对当之无愧。在本片中,北野武将一个极度自我和个人主义的男人形象演绎的令人毛骨悚然又不得不佩服其个人勇力。从此,男人在我心目中的定义就是《血与骨》中的北野武。血与骨,一个男人所能拥有的血性和骨气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俊平身上。 第三名:《维荣的妻子》 二战后的乱世,整个日本弥漫着悲观气氛。男人,不能再理智地判断变风改俗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崩溃。女人,在紊乱之中变得更坚

壮,乐观展望将来。浅野忠信所饰演的才华洋溢的小说家大谷以生活填补内心的迷失和空虚,与之截然相反的则是妻子佐知的勤劳质朴,任劳任怨,女人坚守传统的价值观,甘愿逆来顺受当男人的贤内助。以ldquo;樱之桃rdquo;微妙地描绘了男人的心灵纤弱,蒲公英比喻女人的温婉坚韧,精辟地刻画已婚男女的爱情关系。 本片在我心中是09年最打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松隆子和浅野忠信奉献了各自从影生涯最令人难忘的演出,尤其是松隆子,自《四月物语》那个单纯执着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坚强质朴的女人,使人对其演技刮目相看。 第四名:《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岩井俊二总能通过一个个或残酷,或悲伤,或唯美,或温暖的故事直刺我们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令我们惶然不知所措,最后唯余伤感,彷徨,抑或有几丝淡淡的忧伤,莉莉周到底是什么呢?以太又是什么?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每当我们说到莉莉周就会回忆起那个带着耳机,独自站在一望无际麦田,头顶蔚蓝色天空的少年,还需要更多吗 第五名:《千与千寻》 每次看《千与千寻》都有一种恍若重生的感觉,它里面包含了太多东西需要我们静静体会,千寻救赎了自己的父母,自己也通过这个过程完成了成年洗礼。电影中有那么多魅力四射的人物,惟一念念不忘的只是千寻 第六名:《入殓师》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原因 学生姓名:李富侠学号:200602020004 政法系历史学 指导教师:苗杨职称:讲师 摘要: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这对加速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覆灭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起了重要作用。但当时及战后至今,对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一人类史上仍属第一次的军事行动的,还存在着争议。对此,本文作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日本;原子弹;原因 Abstract:On August 6th and 9th , 1945, the United States voted down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spectively, that completely collapse of Japanese militarism and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But at that time and after the war, the U.S atomic bomb in Japan throwing this human history is still the first military action,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In this connection, 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USA; Japan; Atomic bombs; reason. 前言 二战末期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行为受到了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谴责,日本则充分利用这种形势来宣传自己所受的灾难,而原子弹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却被忽视了。在冷战时期,原子弹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热点之一。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做具体分析,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二战后期的形势来分析原子弹的投掷原因。 日本投降是在美国投掷原子弹之前就已经定局了,当时苏联即将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正在酝酿投降。美国的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此情况下,美国还要在1945年8月6日向日本投掷第一颗原子弹,又在8月9日向日本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一探讨。

12部经典二战电影 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12部经典二战电影连起来就是一部完整二战史 国内图片拇指阅读军武菌2015-07-08 12:09 我要分享 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二战的电影,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在所有的二战电影中,哪些是最经典的呢?今天给大家推荐12部二战片,从头到尾连起来看更有意义,这12部片子加起来,刚好展示了整个二战的前因后果。 二战萌发:1939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

超写实主义风格,为你还原了希特勒是如何从一名男童黑化成一个“男魔”。也许有不少人的三观还处在抛弃人道主义去崇拜这个“男魔”的阶段,但这部影片深刻的揭露了一个心术不正的投机主义者是如何蛊惑人心成为大独裁者,并让今天的德国都无法原谅自己曾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维也纳的流浪汉、慕尼黑的“小透明”、啤酒馆的法西斯,希特勒用“极端民族主义”绑架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给全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正如影片片头所言,“恶人得逞的必经之路,就是让好人无所事事!”该片对希特勒进行了栩栩如生的解构,警醒我们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 防御阶段:1940-1941 《不列颠之战》

这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以颇为精彩的空战镜头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不列颠空战。对比今天动辄上亿人民币的“五毛特效”,这部影片以满满的诚意从多个国家调度现役的几百架真正战机,并佐以极尽考究的军械装备,火爆的还原了当时的空战场景。 更让军事电影爱好者热血沸腾的是,你还可以看到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喷火”激战德国战机“BF109”的大场面!但好的影片难免有那么一点点的不足,比如这部影片中就缺少了本次空战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扶不上墙”的德军战斗机BF11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部

至少值得看三遍的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 部——兼向网友古纳和同好郑重推荐 笑独行精心编评 编评者按: 该目录纯以一己喜好为之,旨在向同好推荐知见二战经典,只代表在下个人的审美趣味。此间“战争电影”的概念限制为: 故事发生在战场上、军营中,以战争为主背景、以军人为主人公(所以不取《北非谍影》、《辛德勒的名单》、《苦海余生》、《英国病人》、《第八个是铜像》、《小兵张嘎》、《地道战》、《鬼子来了》等众多绝对一流或另类的二战经典);选择标准主要是美学的和商业的(即不是政治的、历史的或军事的,所以未取《莫斯科保卫战》等难得壮观和惨烈的二战经典),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既好看又耐看,既过瘾又够味,也就是“至少值得看三遍”—经得起推敲、琢磨、品味、摩玩(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莫斯科保卫战》这样几乎长达六个小时的电影也是不合适的,而《巴顿将军》、《西线平魔》等经典也略嫌余味不足了)…… 1. 《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英国、法国,1962)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2. 《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美国、英国,1977) 盟军荷兰空降兵的命运。可能是盟军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异想天开与急切冒进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其间一位德军将领的风度和气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3. 《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 战线过长与补给不及让德军功亏一篑,失败令人扼腕、顿足。 4. 《马耳他攻防战》(Malta Story,英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英军在马耳他捉襟见肘的遭遇。

日本经典电影简介

1. <七武士> (Shichinin no samurai)(1954) 【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 【编剧】桥本忍(Shinobu Hashimoto) 剧情简介 本片可说是日本名导演黑泽明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时代剧,内容描写日本战国时代,贫穷家村百姓为保卫家园,与雇来的七位武士共同联手击退强盗的故事。导演黑泽明虽然意图将这部片子拍成彻底的娱乐动作片,但事实上,整部作品仍充分流露著黑泽明式的人道精神。至于七武士的性格塑造,整体而言可说诠释得相当成功,尤其是饰演堪兵卫的志村乔,将这个角色的智慧与成熟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本片战争埸面采取了许多连续复数镜头,较一般西部片更具张力与震撼力,充分流露黑泽明运镜功力的深厚。因此这部兼具娱乐与艺术价值,又不失日本风味的时代剧,为日本《电影旬报》杂志标为日本影史上“十大佳片”的第一名。 2 《浮云》(Ukigumo) 英文别名:Floating Clouds 上映日期:1955年1月15日日本 导演:成濑巳喜男 编剧:Fumiko Hayashi novel 水木洋子 制作:藤本真澄 脚本:水木洋子 摄影:玉井正夫 音乐:斋藤一郎 主演:高峰秀子、森雅之中、北千枝子、冈田茉莉子、山形勋、加东大介 剧情梗概: 《浮云》,由高峰秀子扮演林芙美子悲剧原作中的女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年轻的女人在战争期间(绵延到战后)与一个已婚的男人的爱情故事。 家有妻室的富冈兼吉是农林部的接枝师,战争时期被派往日本侵略下的印度,担任管理森林资源的工作。与一名因遭到表兄强奸而主动要求来这里当打字员的幸田雪子的相恋。战争结束后,富冈向雪子保证回到日本便与妻子离婚后她一起生活。不久,雪子回到日本找到雪冈,富冈惊慌失措,向她解释没有离婚的原因。雪子只好默默离去,借了一间破旧的仓房住下。富冈又来找雪子,俩人缠绵的情感仍然藕断丝连。富冈经营事业失败,带着雪子来到伊香堡温泉,又与温泉酒吧老板的妻子阿势发生了关系,雪子一气之下回到了东京。后来她发现自己怀了孕,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肮脏阴谋 2006-06-01 1949年7月的一个拂晓,在东京的北千住车站发现了一具碎尸,尸体的碎片沿铁路散落达100米。由于尸体被切割得很厉害,性别难以辩认。天亮后,人们在铁路边发现了死者的身份证件,并找到一只震碎的手表,手表指向死者死亡的时间:凌晨12:20分。受害者是49岁的下山,全日铁的总裁。为了回击右翼“雅库扎”(日本的黑社 会),他解雇了成千的二战士兵,没想到铸下大错。不寻常的是,当下山谋杀案见报后,马歇尔的占领军总部――当时是盟军最高司令部所控制下的报纸,均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下山的被害,是日本共产党阴谋的一部分。几天以后,一辆火车遭阴谋破坏失事,导致3人死亡。日本共产党再次遭到谴责,20个工人被指控和受审(其中19人是工会组织者或传单散发者)。在随后的20年中,这些工人的厄运成为日本最大的司法丑闻之一。这件案子一直拖到1970年,这些工人才被无罪释放,但因为

受到陷害而得到政府的赔偿。那时,甚至现在很 多日本人都深信:下山的被杀和火车失事,都是 由日本“雅库扎”帮忙的美国特工人员的“杰作”。 半个世纪过去了,真相仍然不为人所知,因为美 国占领日本时的所有资料都被严密封存。下山的 尸体,是华盛顿和东京在占领的6年里不寻常的 共谋中许多受害者的一个象征,这种共谋一直延 续到今天。直到今天,那种勾结仍被认为是歇斯 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 底里反对共产主义的一个逻辑性结果。美国在日 本建立了秘密政治活动基金,用来影响皇族、统治精英和黑社会,支持右倾政权,维持它们的统治。有资料显示:起初在麦克阿瑟司令部高级军事官员控制下的基金,被用来贿赂东京战争犯罪审判的目击证人,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还被用作刺杀进步的政治家、左翼组织头目的经费。我们在《大和王朝》一书中证实,日本极右的政治首脑,很清楚美国当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反共的打算,于是积极而又策略地向美国靠拢。日本的民主化被颠倒,遭起诉的战犯,尤其是以岸信介为核心的人重新控制了日本政府。岸信介的政党――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是黑社会教父儿玉创立的,得到了儿玉在二战中聚敛的大量财宝的资助。华盛顿也全力支持自民党,并提供实际上是无限的、无需担保的基金。 从黑钱中来的成千上百万美金,一旦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以这样的秘密渠道流通起来,谁也不会去追查它的用途。无论罗斯福和杜鲁门总统最初的战略意图是什么,这些钱落入了那些腐败者手中,他们随心所欲地花钱,也不必担心会有什么麻烦。紧要关头有意煽动对共产主义的恐惧,转移了美日两国民众的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造 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姓名:楚效童 学号:201503010507 历史上总计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一战和二战,一战是由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及其仆从国发起的,二战则是由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发起的,形成了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对世界经济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战场由德国法西斯开辟,亚洲战场由日本法西斯开辟,逐步蚕食侵略企图称霸世界。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从而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但是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了针对美国的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在这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文件,指示美国参与对日本法西斯的打击,从而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美国参战后,进行了中途岛战役,重创了日本法西斯,再加上美国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了两颗原子弹,摧毁了日本法西斯的心理防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投降而落下帷幕。盟军投降之后,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主持召开了波茨坦会议,会议主要讨论德国,日本的领土归属问题,会议决定将德国划归英法美苏四国,而日本则由美国接手改造。日本因此由战争的战败国摇身一变成了最幸运的一份子,迎来了属于他的发展契机。 战后美国按照波茨坦会议内容的要求,接手了对日本的改造,在日本本土进行了民主化改造,日本趁着这次美国对其进行的改造,大力发展自己,并在后来追上美国,和欧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切都是拜美国所赐,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美国棋差一招,算中了开头,却没算中结局,原来是想培养日本稳固自己在太平洋的地位,没想到日本趁机做大,渐渐追上了美国,我们下面看一下日本是如何利用这次机遇来发展自己的。 日本的战后改革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一个是美国政府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方针》,另一个是1945年11月1日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向盟军司令官发布的《投降后初期对盟国最高司令官占领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该文件非常严厉地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苦难境地”“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美国指导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化”改革。改革从修改宪法开始。1945年10月,盟军最高司令官D.麦克阿瑟指示日本政府修改1889年制定的《明治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新的《日本国宪法》,翌年5月3日正式实施。新宪法第 9条规定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手段。通过修改宪法,改革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同时,还在教育制度和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首先在政治领域进行的,虽然说是经济是根本,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政

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部

至少值得看三遍的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部——兼向网友古纳和同好郑重推荐 笑独行精心编评 编评者按: 该目录纯以一己喜好为之,旨在向同好推荐知见二战经典,只代表在下个人的审美趣味。此间“战争电影”的概念限制为: 故事发生在战场上、军营中,以战争为主背景、以军人为主人公(所以不取《北非谍影》、《辛德勒的名单》、《苦海余生》、《英国病人》、《第八个是铜像》、《小兵张嘎》、《地道战》、《鬼子来了》等众多绝对一流或另类的二战经典);选择标准主要是美学的和商业的(即不是政治的、历史的或军事的,所以未取《莫斯科保卫战》等难得壮观和惨烈的二战经典),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既好看又耐看,既过瘾又够味,也就是“至少值得看三遍”——经得起推敲、琢磨、品味、摩玩(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莫斯科保卫战》这样几乎长达六个小时的电影也是不合适的,而《巴顿将军》、《西线平魔》等经典也略嫌余味不足了)…… 1.《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英国、法国,1962)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2.《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美国、英国,1977) 盟军荷兰空降兵的命运。可能是盟军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异想天开与急切冒进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其间一位德军将领的风度和气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3.《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 战线过长与补给不及让德军功亏一篑,失败令人扼腕、顿足。 4.《马耳他攻防战》(Malta Story,英国,1953)

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姓名:祁琳 班级:09会展 学号:22(20号)二战后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 “日本设计”一词常会使联想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一类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如木制家具、漆器及瓷器等,这类手工艺品朴素、清雅、自然,具有浓厚的东方情调;另一类则是批量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如高保真音响、照相机、摩托车、汽车及计算机等。这种高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现代设计的一个特色。近代西方设计概念是19世纪末开始传入日本的,当时西方设计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英国的德莱赛和奥地利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瓦格纳等都先后到了日本,从而开创了持续的东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流。 日本工业设计的特点 日本工业设计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传统文化、传统设计的和谐共处,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双轨并行。既没有因现代设计的发展而破坏传统文化和设计,也没有因传统设计的博大精深而阻碍现代设计。其次,日本工业设计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集体主义工作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日本的民用工业和工业设计并不发达,很多工业产品直接模仿欧美的样本,价廉质次,即这时日本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工业特色。1932年日产公司生产的“达特桑”牌小汽 车,显然是刻意模仿当时欧美流行的车 型,特别是福特T型车。20世纪20年 代由夏普公司的前身生产的收音机,也 是欧美产品的复制品。由于政治、经济 等方面的原因,战前日本与德国关系密 切,有些日本人曾去德国学习设计,将 包豪斯的设计思想和教育体系带回了 日本。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切 工作都陷于停顿。战后日本经历了恢复 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在经济 上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工业设计也有 了很大进步。今天,日本工业设计已得到国际设计界的高度重视,有很高的地位。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二战老电影三十部汇编(十六)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二战老电 影三十部汇编(十六)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二战老电影三十部汇编(十六) 1. 【佳片U约】瑞士.西德.奥地利电影:《船已满员》 2. 【佳片U约】欧美电影:《二次大战全彩实录》<全13集> 3. 【佳片U约】法国电影:《二次大战启示录》<全六部>

4. 【佳片U约】英国电影:《二次大戰秘辛》 5. 【佳片U约】美国电影:《历史频道.高清二战》<全十集> 6. 【佳片U约】德国电影:《战德军狙击手教学影片》 7. 【佳片U约】日本.法国电影:《二战开战70周年纪念纪录片》<全三集> 8. 【佳片U约】UK电影:《二战日本实战录》 9. 【佳片U约】英国电影:《丘吉尔的保镖》<全13集> 10.【佳片U约】英国.美国电影:《战争与冒险》 11.【佳片U约】法国.意大利.西德电影:《再见,孩子们》 12.【佳片U约】美国电影:《血战莱茵河》 13.【佳片U约】美国电影:《安妮日记》 14.【佳片U约】二战经典电影:《贝尼托·墨索里尼与二战》<共10辑> 15.【佳片U约】电影:《日本关东军与731部队》 16.【佳片U约】波兰电影:《夜的第三章》 17.【佳片U约】波兰电影:《华沙一条街》 18.【佳片U约】英国电影:《温莎备忘录》 19.【佳片U约】美国电影:《战地尤物》 20.【佳片U约】美国电影:《三十六小时谍报战》 21.【佳片U约】美国电影:《地狱男爵》

22.【佳片U约】美国电影:《神枪勇士》 23.【佳片U约】美国电影:《少年汉尼拔》 24.【佳片U约】美国电影:《铁登雄风》 25.【佳片U约】法国/意大利电影:《夏日单车》 26.【佳片U约】美国电影:《真相大白》 27.【佳片U约】意大利. 法国.南斯拉夫电影:《零点地带》 28.【佳片U约】美.德.意.法电影:《没有青春的青春》 29.【佳片U约】美国.匈牙利电影:《贺根森林战役》 30.【佳片U约】德国电影:二战珍贵史料《帝国五部曲》<全五部> 点击观赏汇编(17) 欢迎光临我馆首页(鄙人的追求:不仅大而全**而且多而精**藏好华章十万卷---贡献馆友与馆家---请多多关照与支持!) 100多个大类500多个子项图书大全大家讲座 有声读物音乐15类音画美文朗诵 戏剧曲艺电影电视40项网络知识名人轶

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部

至少值得看三遍的二战经典战争电影35部 ——兼向网友古纳和同好郑重推荐 笑独行精心编评 编评者按:该目录纯以一己喜好为之,旨在向同好推荐知见二战经典,只代表在下个人的审美趣味。此间“战争电影”的概念限制为:故事发生在战场上、军营中,以战争为主背景、以军人为主人公(所以不取《北非谍影》、《辛德勒的名单》、《苦海余生》、《英国病人》、《第八个是铜像》、《小兵张嘎》、《地道战》、《鬼子来了》等众多绝对一流或另类的二战经典);选择标准主要是美学的和商业的(即不是政治的、历史的或军事的,所以未取《莫斯科保卫战》等难得壮观和惨烈的二战经典),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既好看又耐看,既过瘾又够味,也就是“至少值得看三遍”——经得起推敲、琢磨、品味、摩玩(从这个意义上说,像《莫斯科保卫战》这样几乎长达六个小时的电影也是不合适的,而《巴顿将军》、《西线平魔》等经典也略嫌余味不足了)…… 1.《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美国、英国、法国,1962) 全景式记录盟军诺曼底大反攻的史诗。盟军最大的一个成功案例。公认的二战战争电影盖棺之作。告诉我们成功中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2.《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美国、英国,1977) 盟军荷兰空降兵的命运。可能是盟军最大的一个失败案例。异想天开与急切冒进让盟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其间一位德军将领的风度和气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3.《坦克大决战》(Battle Of The Bulge,美国,1965)

战线过长与补给不及让德军功亏一篑,失败令人扼腕、顿足。 4.《马耳他攻防战》(Malta Story,英国,1953) 早期二战经典。英军在马耳他捉襟见肘的遭遇。 5.《雷玛根大桥》(The Bridge at Remagen,法国,1969) 情节紧凑,精彩纷呈,一气呵成,淋漓尽致。 6.《红一纵队》(The Big Red One,美国,1980)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活着”就是硬道理。 7.《雷霆战将》(When Trumpets Fade,美国,1998) 告诉你一种反英雄主义的战场生存之道。 8.《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美国,1998) 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9.《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德国、瑞典,1993) 斯大林格勒漫无边际的雪原就是德军士兵的坟墓。未见德军与苏军的正面对峙而惨烈、惨淡之情弥漫荧屏,挥之不去。 10.《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大敌当前》,美国、德国、英国、爱尔兰,2001) 苏军与德军决战中狙击手之间扣人心弦、震撼人心的较量,穿插苏军男女狙击手之间的爱情。 11.《星星敢死队》(The Star,《东部战线1944》,俄罗斯,2004) 诗化的意境,信念的力量,内敛的情感,不朽的军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