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和矿井涌水量预测探讨
《2024年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范文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篇一一、引言矿井涌水量预测是矿山安全生产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矿井涌水不仅对矿山的生产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环境。
因此,开展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某矿区的涌水量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为矿山安全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区域为某大型矿山,地处山区,地质构造复杂。
矿区范围内有多个含水层,且地下水活动频繁。
矿井涌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渗透和降雨,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因此,研究区域的矿井涌水量预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三、研究方法针对研究区域的特点,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
首先,通过对矿区地质资料和历史涌水量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运用水文地质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其次,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等数学方法,建立涌水量预测模型。
最后,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
四、模型建立与分析4.1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质构造、含水层分布、地下水补给与排泄条件等进行分析,明确矿井涌水的来源与途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涌水量数据,分析涌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4.2 预测模型建立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两种方法建立涌水量预测模型。
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和周期性分析,提取出影响涌水量的主要因素,建立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则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和不完全信息进行建模和预测,揭示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
4.3 模型验证与修正利用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与修正。
通过对比实际涌水量与预测值,分析模型的精度和适用性。
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结果与讨论经过对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和分析,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域的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矿山安全生产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

《矿井涌水量预测研究》篇一一、引言矿井涌水量预测是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准确预测矿井涌水量,不仅有助于合理安排矿井排水,防止水灾事故的发生,而且对于矿井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矿井涌水量预测的研究,分析影响涌水量的主要因素,探讨预测方法及模型,为矿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井涌水量的影响因素矿井涌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地质因素、气象因素、采矿因素等。
地质因素如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岩性等;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采矿因素如采矿方法、开采深度等。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矿井涌水量。
三、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及模型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法、统计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等。
其中,水文地质法主要依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分析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从而预测矿井涌水量;统计分析法主要依据历史数据,建立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影响因素与涌水量的关系,预测未来涌水量;数值模拟法则是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的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运动过程,从而预测矿井涌水量。
四、具体预测模型介绍1. 水文地质法模型:根据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建立水文地质模型。
通过分析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过程,确定地下水位、含水层厚度等参数,从而预测矿井涌水量。
该方法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适用于具有较为完整水文地质资料的矿井。
2. 统计分析法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建立统计模型。
常用的统计模型包括线性回归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与涌水量的关系,建立数学表达式,从而预测未来涌水量。
该方法需要考虑影响因素的选取和数据的质量等因素。
3. 数值模拟法模型: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动的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运动过程。
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包括FEFLOW、MODFLOW等。
该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但需要较为复杂的建模过程和计算过程。
五、实例分析以某矿山为例,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矿井涌水量预测。
邹庄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及矿井涌水量预测

3 . 2 新 生界松 散孑 L 隙水
新 生界松散 含水层系统 下部第 四含 水层覆盖于煤 系地 层上部 ,特 别是浅部地 区,第 四含 水层通过基岩 风化裂隙
带将对煤 系含水层产 生一定补 给量 ,另 一方面 ,受煤矿开 采 影响 ,采 空区塌 陷裂隙带可 能进入第 四含 水层 中,从而
平一 7 0 0 m 时,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不具有承压性 ,此时地
下水处 于承压转无 压水流状态 ,故采用 以下公式进 行矿井
无直接水力联系 。
、
二 、三 隔水层 ( 组 )分布 。它们 主要 由粘 土、砂质粘
土及钙质粘 土组成 ,分布稳定 ,隔水性能较 好 。尤其是 第
三隔水层 ( 组 ),以灰绿色粘土 为主 ,单层厚 度大 ,隔水 性能 良好 ,是区域 内重要的隔水层 。 二叠系 砂岩裂 隙含 水层主要 由量指 标 ,是井 田开采设计 中制 定
防治 水 方 案 的依 据 。
本文 以邹庄 煤矿 为例 ,分 别采用解析法 和 比拟法两 种
方 法对该煤矿矿 井涌水量进 行预测 ,并对两种预测 结果进
行综合分析 ,从而寻找较 符合本矿井 实际情况 的矿 井涌水
量,为今 后防治水措施 的制 定提供依据 。
涌水量 预测是对矿井 充水条件 的定量评价 ,也是对矿 井需 要排出水量 的估 计 。矿井 涌水量 的大小是反映一定 条
成 ,根据 地层岩性组合特 征及可采煤层 赋存位置 ,该含水 层可 细分为 :3 , 煤顶底 砂岩裂 隙含 水层 ,7 、8 煤顶底 板砂
岩裂 隙含 水层 ,1 O 煤 顶底板砂岩裂 隙含水层三个含 水层 , 对应 各主采煤层砂岩 裂隙含水层划 分为四个 隔水层 :1 ~2 煤 隔水层段 、4 ~6 煤隔水层段 、8 煤下铝质泥岩隔水层段和 1 O 煤 下海相泥岩 隔水层段 ,它们隔水性能 良好 。
煤矿开采中的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02
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可能影响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进而
影响煤炭产量。
水文地质问题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03
地下水的开采和矿坑排水可能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水位下降
等问题,进而影响矿区生态环境。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 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和监测
未来研究应更加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和监测,提高对地下 水运动规律的认识,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煤矿开采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矿井 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开采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概述
地下水位下降
大规模开采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 ,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地面塌陷
采空区地面塌陷,造成建筑物、 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坏。
01
矿井突水
由于地下水压力过大或采空区积 水等原因,导致矿井突然涌水。
大。
采矿活动影响
采煤过程中破坏了地层原有的平衡 状态,导致岩层裂隙和断层扩大, 为地下水涌入矿坑提供了通道。
缺乏有效监测
采煤前未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全面调查和评估,缺乏有效的地下 水监测系统。
矿山水文地质问题对煤矿开采的影响
安全风险
矿山水文地质问题可能导致矿坑突水、淹井 等安全事故,威胁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煤矿开采中的水文地质问 题分析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目录
• 引言 • 矿山水文地质类型及特征 • 矿山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 矿山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研究背景
随着煤矿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 水文地质问题逐渐凸显,对矿井 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研究目的
13矿井涌水量预测

巷、斜巷、石门)在开拓过程中的涌水量。
疏干工程的排水量:指在规定的疏干时间内,将水位降到某
一规定标高时所需的疏干排水强度(疏干流量) 意义:它是对煤田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合理开发的重要指标, 也是设计和生产部门制订采掘方案,确定排水能力和防治措 施的重要依据。在矿区勘探和矿井建生产中有重大意义。
1 a
1 b
二、涌水量-降深曲线法(Q-S曲线法)
原理:根据稳定井流抽水试验资料建立涌水量与降深的
关系方程,根据勘探试验阶段与未来开采阶段水文地质 条件的相似性,外推预测未来矿井的涌水量。
优点:避开求取各种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简便
应用条件:避开了求取各种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简便,
适用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且难于取得有关参数的矿井及 矿区。
n=2 抛物线 n>2 对数曲线
下一页
图解法
1.作图法 观测历年最大涌水量和最大水位降深, 得(Qi,si)(i= 1,2,…,n),在Q─s坐标系上投点,称散点图(或相关 图),用直尺凭视觉画大致平分散点的直线,量斜率和截距, 写方程。此方程因人而异,不唯一,误差大。
2.近似图作法 在散点图上平行于纵轴作直线e 左右平分所有散点,再e1平分右 边散点、e2平分左边;同理,以 平分散点为前提作平行横轴的直线 h、h1、h2。设h1、h2与e1、 e2的交点为A、B、C、D,按 散点展布趋势连B、D(或A、C) 点,求出直线的斜率及截距,即可 图7-1 回归直线散点图 得回归方程Q=f(s)。
Q0 Fs Q F0 s0
优点:简单、应用方便。
有时涌水量随开采面积(或巷道长度)、水位降深的增加不具
有线性关系,但能用幂函数关系来比拟。
甘肃环县马福川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量预测

第37卷第9期2021年5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〇1.37 N〇.9May. 2021甘肃环县马福川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涌水量预测李麒麟(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摘要:马福川煤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西南50k m处,矿区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延安组,共有6层可采煤层,矿 区边界受断层控制,矿区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裂隙潜水和前第四系承压水两大类,含水层主要为基岩裂隙承压水。
采用大井法进行矿井涌水量计算。
关键词:马福川煤矿;构造地质;水文地质;涌水量中图分类号:P641.7马福川煤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西南50km 处(如图1所示),煤矿矿区南北长15.25km,东西宽约 4.22km,面积64.29km2。
主要开采煤有6层,含煤地层 为中侏罗统延安组(Jy),含煤地层平均厚度301.25m,煤 层累计平均总厚度19.56m,共含10个煤组。
1矿区地层岩性及煤层矿区发育的地层自老而新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I'表1)。
延安组(Jy)是本矿区的含 煤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煤层自上而下编 号分别为煤1层(组)、煤2层(组)、煤3层(组)、煤 4层(组)、煤5层(组)、煤6层(组)、煤7层(组)、煤 8层(组)、煤9层、煤10层。
主要开采煤1-1、2-1、3-1、3-1、5-1、7-1、8-3 层。
2矿区构造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断褶带 的次级构造带-沙井子断褶带的中部,构造线方向 呈近南北向、S形弯曲%其内发育断裂及褶曲构造。
沙井子断褶带东以萌城-张家山逆断层(F1)为界,西以青龙山-彭阳逆断层(F2)为界(图2),具有东西 向高低分带明显、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
萌城-张家山逆断层P_3i(F l)北起萌城以北(向北与惠安堡大 断裂相连),向南经罗家川、老南漱子东、花家湾西、马福川沙井子背斜东侧、车道坡,冯庄、在城阳和大 小龙河一带减缓,全长184km以上。
浅谈某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及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

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区域 地 貌 属 中 山地 貌 . 地形标高 1 8 0 0 ~ 2 0 0 0 m。 山脊 走 向 与 主 要 构 造 形 态基 本 一 致 . 呈 北 东~ 南 西 向展 布 。 区域 气 候属 高 原 亚 热 带 山 地 季 风 气 候 。 每 年 1 2月一 次年
薄。 断 层 地 面 控 制 点 2个 , 中深 部 钻 孔 控 制 点 1 个 。 断 层 角砾
由泥 岩 、 泥 质 粉砂 岩 组 成 , 泥质胶结 , 胶 结 程度 较 好 , 导 水 性 和
灰 色薄层状泥质粉 砂岩 、 粉砂质 泥岩、 泥岩为 主 , 夹粉 砂
岩、 炭质泥岩 , 厚 1 0 9 . 7 4 m。 富 水性 极 弱 , 可视 为相 对 隔水 层 。
2 . 2 . 3 二叠 系 上统 龙 潭组 第 二段 及 长兴 组 ( P 2 l 2 + P 2 c 】 砂、 泥 岩裂 隙 含水 层
富 水 性 差, 对 煤矿 床 开 采 有 一 定 的 影 响 。
2 . 4 矿床 水文地 质条 件类 型
矿 区地 层 构 造 上 为 一 向 南 东倾 斜 的 单 斜 构 造 ,地表 排 水
育. 未见 泉水 出露 , 推 测 地 下水 位 埋 深较 大 。
2 . 2 8 第 四系( Q) 孔隙含水层
3 4 . 9 ℃, 最低气温一 6  ̄ C, 年 平 均 气温 1 5 ℃。 按 岩 性 及 地 下 水赋 存 空 间特 征 可 分 为 孔 隙 含 水 层 组 、 裂
隙含 水层 组 及 岩 溶 含 水 层 组 。
2 . 3 . 2 F 2 正 断 层
巴彦高勒煤矿首采面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及涌水量预测

巴彦高勒煤矿首采面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及涌水量预测代凤强【摘要】针对蒙陕接壤区深埋煤层顶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涌水量不清等问题,分析了巴彦高勒煤矿首采面顶板含隔水层结构特征,确定3-1#煤层顶板导水裂缝带范围内的含水层,采用动静储量法计算得到首采工作面不同回采阶段涌水量,涌水量计算值与实际值较吻合,为工作面排水系统建设和矿井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Aiming at the complex hydrology condition and uncertain mine water inflow of deep buried coal seam roof of contiguous are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and aquifuge of first mining face roof at Bayangaole Coal Mine and determined aquifer in scope of water-conducted fractured zone of 3-1# coal seam roof. Static and dynamic reserve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mount of water inflow during each back-mining period at first min-ing face. The calculated water inflow magnitude was fabricated with the actual value and provided drainage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mining face and mine water safety with scientific evidence.【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7(043)001【总页数】4页(P108-110,115)【关键词】工作面;水文地质;导水裂缝带;含水层;充水通道;涌水量预测;实际涌水量【作者】代凤强【作者单位】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省西安市,71007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TD742.1311101工作面为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巴彦高勒煤矿首采工作面,位于首采区最东侧,主采3-1#煤层,311101工作面北以井田边界、南以3-1#煤层辅运大巷(初期)、东以回风巷、西以运输巷为界,工作面推采长度2589.3 m,倾斜长260.0 m,煤层平均厚度5.72 m,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和矿井涌水量预测探讨
发表时间:2019-04-19T16:29:12.7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杜继国魏修立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煤矿生产安全一直受到矿井涌水的威胁,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皖淮南市淮浙煤电公司顾北煤矿顾北煤矿调度信息中心安徽淮南 232151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我国科技在不断的发展,煤矿生产安全一直受到矿井涌水的威胁,对煤矿的正常生产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基于此,需要切实加强对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并积极预测矿井涌水量,这是不容忽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矿的水文地质特征,并对几种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显著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更好地促进煤矿的发展。
关键词:煤矿;水文地质特征;矿井涌水量;大井法
引言
矿井涌水量是指矿井开拓与开采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涌入矿井(包括井巷和开采系统)的水量,它不仅是一个表征了矿井充水强度和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矿井排水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矿井涌水的组成十分复杂,体现在突水水源和通道的复杂性上。
目前矿井涌水量预测大体上可以分为确定性预计方法和非确定性(随机)预计方法两类。
其中确定性预计方法主要包括解析法、模拟法、数值法与水均衡法;非确定性预计方法主要包括水文地质比拟法、回归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关联法、神经网络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混沌模型法等。
1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上部含水层(组),含水层段厚度72.54~122.89m,矿化度0.469~0.675g/L,水质类型为HCO3-Na及HCO3·SO4-Na型。
该含水层中等~强富水性。
矿区水量充沛,水质良好,为生活饮用水主要水源。
中部含水层(组),含水层段厚度22.82~224.81m,矿化度1.388~
2.571g/L,水质类型Cl-Na、Cl·SO4 -Na和SO4·Cl-Na型。
该含水层中等~强富水性。
由于上部隔水层隔水性不稳定,厚度变薄地段,上含与中含可产生水力联系。
下部含水层(组),含水层组厚度0~68.90m,矿化度1.319~
3.059g/L,水质为Cl-Na、Cl·SO4 -Na型。
下含于东北方向最厚逐渐向西南方向变薄至缺失。
该含水层弱~强富水性。
中部隔水层岩性主要由厚层粘土、砂质粘土和薄层细砂组成。
粘土质细、纯,可塑性较强,具有膨胀性,厚度大,分布稳定等特点,阻止了中部含水层(组)及以上含水层与下部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
底部“红层”含水层,厚度为0~15.20m,矿化度1.768~2.301g/L,水质为Cl- Na型;主要零星分布,为弱富水性。
下部隔水层平均厚度13.71m。
岩性主要由固结粘土、砂质粘土、固结砂质粘土混和构成。
固结粘土和固结砂质粘土中富含钙质,具良好隔水作用。
下部隔水层在井田内总体上分布较稳定,下含对基岩不产生直接补给,但局部存在缺失区。
1.2充水因素分析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会对新生界松散层孔隙含水层进行补给,大多数时候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让大气降水向煤系含水层渗透,难度是非常大的。
除此之外,由于下部隔水层分布稳定,且有着非常强的隔水性,因此在下部隔水层的作用之下,大气降水与煤系含水层之间并没有较大的关系。
2)断裂构造带煤矿内的大多数断层处于天然状态,并没有较好的富水性和较强的导水性。
在井巷施工的过程中将断层穿通,这样断层裂隙带的地下水就会进入到煤矿中,只是并没有很大的水量。
但是因为已经破坏了天然的平衡状态,断层的导水性会相应地增强。
一旦主采煤层对口,或者沟通富水层,就极有可能发生突水的状况。
3)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不管是太原组,还是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水,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对煤层开采造成直接的充水影响。
但是当发生断层或者出现陷落柱的时候,煤层就开始与石灰岩对口接触,缩短了两者之间的距离,这会直接对矿坑造成充水影响,或者使巷道发生底鼓的情况,进而间接地使得该煤层成为充水含水层。
2矿井涌水量的预测
2.1选取计算方式
如果矿坑在疏干当中有着比较稳定的涌水量,就可以认为地下水辐射流场是以矿坑为中心点形成的,与稳定井流的条件相符。
因为矿坑的形成并不具有一定的规则,尤其有着广泛的坑道系统分布,所以使得其边界构建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理想化处理。
从理论层面来看,可以将具有复杂形状的坑道系统看成是一个工作的大井,而将不具有规则性的坑道系统圈定的面积看成是大井的面积,那么整个系统的涌水量就接近于大井的涌水量。
在对涌水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稳定流基本方程的方法进行计算。
此种方法也被称为“大井法”。
具体的计算方式就是通过对坑道系统长度(A)和宽度(B)大小的测量,确定半径R,最后在预测涌水量时再采用大井法进行预测[3]。
实际中,在对矿井的涌水量进行预测时,需要充分考虑选择何种计算方式。
“大井法”详细的计算方式分析如下。
2.2计算方式分析
可以选用承压转无压水的方法对矿坑的涌水量进行计算,即:
式(1)中,Q为拟建新矿井的涌水量,m3/d;K为渗透系数,m/d;M为承压含水层所具有的厚度,m;H为承压水由井底开始到水头的平均高度,m;h0为含水层底板至井中动水位的高度,m;R0为引用影响半径,m;r0为引用半径,m。
2.3数值模型
根据本区渗透介质空间分布特点,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岩层中地下水的渗流状况,在满足模拟精度的前提下,模型剖分初期以100m×100m等间距剖分。
考虑了采掘后出现的冒落带和导水裂缝带情况,经过初期剖分和后期加密剖分,模型横向上共剖分成263个单元格,纵向上共剖分成253个单元格,且工作面区域以剖分线与工作面边界线重合为原则剖分;垂向上共剖分成9层,模型最终剖分成
263×253×9个单元体,每层平面上共剖分成67045个单元格,单元格总计603405格。
2.4分析预测结果
对于一些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的矿区,可以采用大井法对矿井的涌水量进行预测,通过此种方法对用水量进行计算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因为大井法在地下水动力学当中属于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型,其有关的计算公式大多用于各向同性含水层,或者是均质上,应用范围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对于各向异性、不完全均质的裂隙含水带,在进行计算时也把其视为均质层,进而获取到一些渗透系数等。
除此之外,因为在实际抽水的过程当中,含水层厚度、水头还有井中动水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就会对所选用的这些常量数据的计
算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最后所预测出来的结果和实际相对比就会有非常大的误差存在。
同时,因为含矿破碎带的含水带是一种弱含水带,在对其进行勘探或者是揭露时,会发现其有着比较大的涌水量,之后会开始慢慢地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矿床开采到一定程度后,矿井储水量为静储量,越向深处挖掘,水量不但不会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反而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因此,当最后的预测计算结果出来之后,就会发现其实与实际对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鉴于此,在对矿坑涌水量进行预测的过程中,需要全面地分析有关的影响因素,多种方法相互验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预测的结果与实际更加接近,充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分析并研究矿井的涌水量及其所具有的水文地质特征,才能够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提高实际开采工作的效率,帮助煤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为其发展提供强大的后盾和支持。
在此次的研究中,主要对矿井涌水量的两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包括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
对这两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际中应用大井法进行计算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水文地质比拟法的预测结果有着更高的准确性。
不过需要重视的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充分考量相关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虎维岳,闫丽.对矿井涌水量预测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煤炭科学技术,2016,44(1):13-18.
[2]沈慧珍,许光泉.多元统计方法在矿井地下水中的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1-5.[3]尹尚先.煤矿水害防治基础科学发展思考[J].煤炭工程,2016,48(S2):96-100.
[4]田洪胜.浅析矿井涌水量预测中的常用方法[J].地下水,2013,35(3):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