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 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楚国历史上卓越的地
位备受推崇。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对屈原进行了评价,其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他认为屈原有睿智的
决策能力和出色的才华,能够观察时势,洞察国家的政治状况。
屈原
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
政府财政制度、军事改革和国家教育制度的建设等,这些措施使得楚
国在当时达到了较为繁荣的状态。
司马迁对屈原的诗歌才华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赏。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
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不仅在舞文弄墨方面具有非凡的才华,而且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政治、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司马迁认为,屈原的诗歌表达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司马迁对屈原的悲剧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
迁描写了屈原因受到政敌的陷害而被赶出楚国,最终自杀的悲惨经历。
他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认为楚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政治
家和文学家。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体现了屈原在政治、文学和个人遭遇等方面的
卓越才能与悲剧命运。
他赞赏屈原的政治才能和文学天赋,对其悲剧
遭遇表示了同情和遗憾。
这种客观公正的评价表明屈原在历史上的重
要地位与价值。
两汉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与原因

摘要:屈原《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屈原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对于两汉文人也有较大影响,在汉人对他的各种崇高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在国人政治、道德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屈原;《离骚》;政治;道德;文化引言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及他的作品对汉以前的文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而在两汉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却逐步发展壮大,其高度的政治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的人格和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都使汉文人钦佩不已,而其坎坷的政治遭遇,深表同情,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使汉代文人引以为榜样。
西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与东汉相比,西汉文人主要侧重于对屈原的政治与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对于文章本身的文化内涵评价甚少,西汉文人多评价屈原为而东汉文人则侧重于对屈原文化地位以及诗歌内涵的评价与道德人格方面的评价。
对于西汉与东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与东汉都有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的贾谊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有着坎坷的政治经历,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于政治角度评价,和对于屈原的个人遭遇的评价。
司马迁则是政治坎坷,身体遭逢迫害,政治方面颇多不忿,而遭遇方面与屈原有有些相似,且他是史家,故而对于屈原的评价躲在政治角度和生活遭遇方面,对于屈原的道德情操又深感钦佩,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政治角度与道德情操的角度。
扬雄则是因其40岁开始出仕,而后政治道路坎坷,而其在四十岁之前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所以其对于屈原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文学成就的钦佩,对于他的道德情操也深表钦佩,对于他的政治方面的评价少一些。
所以,西汉文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对他政治角度的评价和道德角度的评价,对他文化做平的评价略少一些。
东汉时期班彪因经历了朝代的变更所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在于文化角度。
《史记》和《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史记》和《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史记》和《汉书》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史书,对于屈原(约公元前340年-278年)这位楚国文学家、政治家有所记载。
1. **《史记》对屈原的评价:**
-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历史学巨著,其中记载了关于楚国的历史。
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评价是正面的。
记载了屈原的卓越才华和他在楚国的政治事业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记述了他因政治斗争被流放、投江自尽的悲壮经历。
屈原被描述为一个爱国、忠诚、具有文学天赋的人物。
2. **《汉书》对屈原的评价:**
- 《汉书》是史学家班固所著,对屈原的评价也相对正面。
在《楚元王世家》中,屈原被描述为楚国的忠臣良将,对国家的忠诚程度受到强调。
然而,也提到了他因政治事务上的不得志而导致的流放和自杀。
总体来说,屈原在《汉书》中被描绘为楚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这两部史书对于屈原的评价都突显了他的爱国精神、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政治上的坎坷遭遇。
这些评价为后来对屈原的传承和纪念奠定了基础。
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概述

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概述在汉代,屈原的楚辞作为独特的文学形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评价。
这些评价涉及多个方面,从文学价值、思想内容、历史地位到艺术风格、语言特色、影响后世等。
以下是对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评价的概述:1.文学价值:汉代学者普遍认为屈原的楚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们赞扬屈原的文采和独特的创作技巧,认为他的作品在语言、韵律和意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思想内容:汉代学者对屈原楚辞的思想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和斗争,同时也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3.历史地位:汉代学者认为屈原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不仅代表了楚国的文化传统,也代表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水平。
屈原被视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巨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艺术风格:汉代学者赞扬屈原楚辞的艺术风格独特。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在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和渲染气氛等方面都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这些技巧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语言特色:汉代学者认为屈原的楚辞语言优美、精练。
他们赞赏屈原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包括对楚地方言的运用和对古语的改造,这些特色使得屈原的作品在语言上独具魅力。
6.影响后世:汉代学者认为屈原的楚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认为屈原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还对后世的诗歌、戏曲等文学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屈原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作品评价:汉代学者对屈原的具体作品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离骚》、《九歌》等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在思想、历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作品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8.情感表达:汉代学者认为屈原楚辞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
他们赞赏屈原在作品中展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认为这些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

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的评价,总的来说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 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在《吊屈原赋》最后, 贾谊写道; “般纷纷其离此尤兮, 亦夫子之故也, 历九州而相其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这表明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继贾谊之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第一,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第二,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第三,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司马迁, 和屈原一样, 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 并且以“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评论屈原: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强调《离骚》是悲愤衰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 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从西汉后期室汉末, 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
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扬雄对屈原的批评, 主要从道家思想结合儒家明哲保身为立论根据, 认为屈原不应投江自杀, 君子知命不优, 既然生不逢时, 就应该远祸避害。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影响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汉人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及其作品的历史影响
• 一、精神上 •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 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 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 • • •
二、艺术上 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 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 影响。
什么是“经学”?
• 一门训解或阐释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
西汉初期
• 贾谊《吊屈原赋》
• 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 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 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嗟 苦先生,独离此咎兮!
发愤著书说
• 《论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 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 • 司马迁:……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 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 刘勰《文心雕龙》: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 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 韩愈 :物不平则鸣 • 欧阳修 :诗穷而后工 • 李贽: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 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 孔广德:或则感愤而抒议论,又或则蓄其孤愤而 形之于咏歌,无非愤也,即无非忠也。
刘安
•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 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蝉蜕于 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泥而不滓。 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 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 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屈原放逐,著《离骚》;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屈原啊,这个名字,就像一滴热泪滚落心间。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几可概括为"才高望重、忠言逆耳、含冤自尽"。
然而,司马迁这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屈原的评价,却远不止如此。
"屈原之赋,推陈致新"——这是对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度赞誉。
别看他生于战国纷争之世,却自有一股返朴归真、破釜沉舟的浪漫气质。
他的离骚奇思妙想,恣意遨游于神话传说之中,时而挥斥方折,时而穷经皓旧,前无古人可法,后无来者能绝其伟大。
读之令人如置身广袤无垠的诗海,浪涛万顷,意蕴悠远。
"屈原放旷多闲,赘益无穷"——这又是对屈原为人处世的一针见血之评。
放眼当世,哪个诗人儒雅闲逸如他?他本该可以做一个阖家宠儿,却偏要卷起诗稿,游手好闲于四方。
可更令人哂足的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居然被人诬蔑谗佞,被君王所弃。
好一个"赘益无穷"的怪才! "始作,气盛而体奇"——这无疑是对屈原诗歌风格的精辟概括。
他的诗篇之初,气势磅礴,意象奇崛,惊心动魄。
可到了后半,却又忽然"累牍之阙,终不可观"。
读到这里,我不禁沉思:是否这就是命运对他的报复?上天让他先尝一把才情横溢的滋味,继而把他打入寂寥无闻的深渊。
也许,正如司马迭评所言,"屈原贵而无位,才至而时穷"。
这才是命运对这位诗仙最大的嘲弄吧?他的诗才出众绝伦,却只换来了"沉疴""放逐"的下场。
而那些同时代的俗人,却能够权傥一时。
读到此处,我对屈原由衷地生出一股同情和敬佩之心。
他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宁可抛家舍业,漂泊四方,最终选择了一种高贵而悲壮的了结方式。
这份矢志不渝的精神,恐怕只有司马迭这样睿智的史家,才能将之完全领会和赞赏。
司马迭对屈原的评价,着实是中肯而精辟。
他从屈原的创作、人品、命运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述评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
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
家。
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