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屈原

合集下载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

司马迁屈原列传评价屈原的句子屈原,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人们所传颂。

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了评价,他在评价屈原时,用了很多精辟的语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句子。

1.“屈原,名平,楚之卿士也。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的开头,他在这里介绍了屈原的姓名和身份。

屈原是楚国的卿士,也就是说他在楚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

这句话的用词简洁明了,表达了屈原的身份和地位,也为后面的评价打下了基础。

2.“屈原虽贵,而好自为之。

”司马迁在这句话中表达了对屈原的赞赏。

屈原虽然身为楚国的卿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自我坚持的精神令人敬佩。

这也是屈原被后人称为“忠臣孝子”的原因之一。

3.“屈原以忠贞自守,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

”这句话是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

屈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屈于权势,不附于时俗,这种忠贞不屈的精神令人钦佩。

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忠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体现。

4.“屈原之志,岂在乎鱼鳖之乐哉?”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引用的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志向不是追求享乐和荣华富贵,而是追求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幸福。

这种追求高尚的理想和抱负,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5.“屈原之所以自杀,岂不以忠义感天地,愿以身殉国乎!”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自杀的原因进行的评价。

屈原之所以自杀,并不是因为个人的私利或者是追求某种享乐,而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忠诚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称颂的原因之一。

6.“屈原之诗,有七十篇,皆发愤之作,含哀之声。

”这句话是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屈原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个人情感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担忧。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热爱,也是屈原被后人所传颂的原因之一。

对屈原的评价800字

对屈原的评价800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诗歌才华和政治智慧都为后世所景仰。

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悲剧和苦难,最终以自杀告终。

对于屈原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

首先,从屈原的诗歌才华来看,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情感真挚、思想深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诗歌一直被传颂至今,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其次,从屈原的政治智慧来看,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中的佼佼者。

屈原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对于国家大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然而,在那个时代,屈原的理想和主张并不被接受,反而遭到了排斥和打击。

这使得屈原的政治生涯十分坎坷,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最后,从屈原的人生态度来看,他是一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斗士。

屈原在遭受排挤和打击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断与现实抗争。

他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使得他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在困境中,屈原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最终以自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反抗和不满。

屈原的人生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

在评价屈原时,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屈原的诗歌才华、政治智慧和人生态度都是他成为一位伟大人物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地评价屈原的功过是非。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屈原的经历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境界。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仍然可以从屈原的诗歌中感受到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从他的政治主张中领悟到对于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屈原那种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斗士精神,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屈原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第一篇:关于对屈原的评价关于对屈原的评价一、前人评价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简短评价屈原200字

简短评价屈原200字

《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屈原。

屈原呀,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咱们国家古代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爱国,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国家怎么样才能变好。

为了国家,他努力出主意,想办法,哪怕遇到很多困难,也从不放弃。

他还写了好多好多优美的诗歌,那些诗里呀,充满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心。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次,楚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屈原一心想要帮忙解决,可是那些坏人却不听他的,还排挤他。

但是屈原没有灰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屈原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他的坚持,他的爱国,都值得咱们好好学习。

同学们,这就是屈原,一个伟大的人!《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咱们来说说屈原。

屈原是古代很厉害的一个人哟。

他对自己的国家那叫一个忠诚。

他总是为了国家的事情操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都写进了诗里。

比如说,当他看到国家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心里特别着急,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还有一次,别的国家想欺负楚国,屈原就站出来,坚决抵抗。

尽管最后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好结果,可他的爱国心一点儿也没变。

同学们,屈原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值得咱们尊敬呀?《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今天讲讲屈原。

屈原这个人可了不起啦!他特别特别爱国。

楚国就是他心里最重要的。

他为了楚国能变好,付出了好多好多。

他写的诗,可美啦!诗里都是他对国家满满的爱。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回楚国要打仗,屈原想方设法出主意,想让楚国胜利,可惜呀,没能成功。

但就算这样,屈原也没放弃爱国。

同学们,咱们要像屈原学习,热爱自己的国家哟!。

屈原人物评价作文

屈原人物评价作文

屈原人物评价作文
要说起屈原啊,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

屈原就像一颗璀璨又倔强的星星,闪耀在春秋战国那片混乱又精彩的天空下。

他出身贵族,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可他没把心思都放在吃喝玩乐上。

这人心里啊,装着的是楚国的大好河山和黎民百姓。

但是呢,屈原这人也是个“轴脾气”。

他看不得楚国被那些奸臣搞得乌烟瘴气,总是一个劲儿地向楚王进谏。

他以为只要自己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楚王就能听他的,把楚国治理得好好的。

可他不知道啊,楚王就像个糊涂蛋,被那些奸臣的甜言蜜语哄得晕头转向,根本就不理会屈原的良苦用心。

屈原就像一个在黑暗中呐喊的人,可周围的人都装作听不见。

楚国一天不如一天,屈原那个痛心啊。

他想改变,却无能为力。

最后呢,他实在是太绝望了,就选择了一种很壮烈的方式——投江。

这一投啊,可不得了,就像往历史的长河里扔了一颗重磅炸弹,激起了千层浪。

后人对他那是又敬佩又同情。

敬佩他的爱国情怀,为了国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同情他的遭遇,这么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而且啊,因为他投江,就有了端午节这个节日。

咱们现在每到端午节,吃着粽子,划着龙舟,就会想起屈原。

这也算是他给咱们留下来的一个特别的“遗产”吧。

屈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永远地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卷上,也刻在了咱们中国人的心里。

他让我们知道,爱国不是一句空话,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信仰,付出一切。

名人屈原评价

名人屈原评价

名人屈原评价
屈原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国的官员。

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最终被流放于洞庭湖畔。

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被誉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屈原的贡献之一是他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担任楚国官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国家的状况,如加强军队管理、提高人民的福利、改革政治制度等。

这些措施为楚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然而,屈原也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最终被流放于洞庭湖畔。

他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他被流放后,写下了许多表达对国家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离骚》。

屈原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楚辞”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屈原被视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遭遇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贡献和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对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和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的评价

屈原的评价

屈原的评价屈原,中国南方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人物。

他的诗作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屈原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1. 诗人之才屈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思想内涵。

他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刻画出了南方楚国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生活。

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道德伦理的追求。

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离骚》以其浩渺壮丽的诗情和深邃的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屈原心系楚国、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他希望楚国富强、人民幸福的愿望。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神奇、广阔世界的渴望,对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通过优美的语言、寓言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意象,将爱国主义情怀和个人的痛苦体验相融合,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2. 政治家之智除了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屈原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他曾在楚国负责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事务,对于推动楚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倡导改革政治体制,提出“宽政惠民”的政策主张,力图实现社会平等和公正。

然而,屈原的坚持和追求并没有得到当时的政治家们的理解和支持,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嫉妒和排斥。

最终,屈原被迫离开楚国,在归宁途中,他写下了《离骚》这首深情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思念和关怀。

3. 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屈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

他的诗歌从自然景物到社会生活,从个人体验到政治理念,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主题和精神追求。

他的思想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爱国情感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之一,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创作源泉。

4. 对屈原的评价和地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和政治理念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人评价屈原的诗句

古人评价屈原的诗句

古人评价屈原的诗句
1.屈原的诗句充满了激情和情感,令人陶醉。

2.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3.屈原的诗句流露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4.屈原的诗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

5.屈原的诗句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6.屈原的诗句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动人的情感。

7.屈原的诗句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打动人心。

8.屈原的诗句流露出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9.屈原的诗句反映了他对人性的独特见解。

10.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和理解。

11.屈原的诗句饱含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12.屈原的诗句展示了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和理解。

13.屈原的诗句揭示了他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14.屈原的诗句中有着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内涵。

15.屈原的诗句直击人心,触动思绪和情感。

16.屈原的诗句构思精巧,用词贴切,意味深长。

17.屈原的诗句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18.屈原的诗句富于艺术感染力,鲜明而深刻。

19.屈原的诗句充满了对理想追求和精神力量的呼喊。

20.屈原的诗句犀利而坚毅,展示了他对人生的坚守和勇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国古代哲人中,屈原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恐怕只有孔子这样圣人可与之相比。

孔子的影响,主要在他的思想。

不管后世的人们怎样崇扬他,也不管近代以来人们怎样企图打倒他,他所提出的社会思想,他所规范的伦理道德,毕竟笼盖了二千余年的中国历史,成为今天人们所不能不面对的巨大存在。

屈原则是一位行动者。

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除了《离骚》、《天问》等一篇篇回肠荡气的辉煌诗作外,他自身的遭际和在其中所显现的道德、人格,似乎更为人们所瞩目。

——他是作为一个为黑暗时代所埋葬的伟大悲剧人物出现在历史上,并震撼了整个民族心灵。

在许多时代人们的心目中,他似乎成了某种精神道德的体现者或楷模,高高屹立在苍黄翻覆的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百代千秋。

有趣的是,屈、原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方式,又与孔子如此的不同——屈原的意义和价值,几乎在每一历史时代,都须经历激烈的争辩,才得到一部分的实现。

从汉代到明清,从“五四”时期到抗战阶段,以至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历史新时期,每个时代几乎都有自己的“屈原问题”。

人们在探讨时代的命运和做人的规范时,往往把屈原作为一种历史参照进行比较,作出选择,从而对他的精神、人格实行再认识、再评价。

正是在这种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历史中,屈原显示了精神风貌的左右偏移,并牢牢地保持了对一个民族的影响。

这种情况是由什么决定的?对屈原的评价历史曾经有过些什么争议?它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人们什么样的需要或心理?这是颇有意义的课题,我们不妨作一简要的探讨。

一、屈原——投影于历史的双重精神任何伟大人物能够对后世发生久远的影响,都是他们自身的功业或精神,给予历史以巨大投影的结果。

所以要探讨屈原如何影响于后世,须得考察在他的一生中,究竟有些什么功业或精神品格,足以震撼后人的心灵?人们常常只把屈原视为诗人。

但据司马迁、刘向记载的屈原事迹,他在当时显然是作为一位非同寻常的辅弼之臣,而登上楚国的政治舞台的。

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一旦出现在楚朝廷中,便以卓绝的治国才华得到了楚怀王的倚重。

《史记》说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惜墨如金的史家笔下,这数十字的概述已完全足够证明,屈原早期在楚国政治生活中,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影响了。

但屈原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引人瞩目的功业——因为他不久就被贵族党人进谗诬陷,遭到了怀王的疏黜;接着而来的两次放逐,更把他远远地隔绝于政治生活之外。

一位有志于辅助楚王,成就五帝、三王之业的大贤,就这样论为流落江上的憔悴迁客。

在屈原被重用期间,楚王君臣曾励精图治、整刷朝政,迎来了称雄南天的短暂兴旺。

弃逐屈原以后,楚国之航船便在风雨飘摇中一再触礁搁浅,迅即降为睥睨天下的强秦之附庸。

数十年后,便以灭国之祸在历史上从此消失!屈原的遭际,就这样与一个国家、民族(楚人)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他沉身汨罗的悲壮一幕,似乎也成了泱泱雄楚一朝覆灭的历史悲剧的序幕。

倘若屈原退出政治舞台后,从此以屈从命运的达观“明哲”自命,颐养天年,默默地老死于山野荒村,他便不会给历史留下多少记忆。

但屈原却奋身抗争了——他忘不了曾寄予莫大期望的楚王,忘不了他曾为之奋斗的复兴楚国的梦想,更忘不了“筚路蓝缕”、经历了多少世纪艰难创业而终于自立于南方的楚民族的命运。

他虽已不再能为这个民族的兴旺贡献心力,却要用自己尚存的生命,为它的苦难凄怆呼号。

长长的十多年放逐生涯,由此成了屈原不屈不挠与党人群小斗争的延续。

在他身上两种最主要的精神品质,在这段最黯淡的生涯中,得到了最光彩耀眼的闪射——那就是对于恶势力所施加的压迫、摧残所表现的无畏抗争精神,和即使蒙受多大冤屈、遭受多大摧残,也决不背弃祖国、民族的忠贞精神。

屈原对恶势力的抗争,早在从政时期就有锋芒锐利的显露。

他亲眼目睹过朝中党人怎样狗苟蝇营地追逐于势利,“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竟不惜走那败国亡家的“幽昧”、“险隘”之路。

楚王呢,居然也“昌被”放纵,“无辔御而自载”、“背法度而心治”。

屈原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关注,不顾自身的安危,起而揭露党人的罪恶,并不怕触犯楚王之逆鳞——“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就是他拼将一身捐弃,也要与恶势力抗争的铮铮自白。

这种不屈的抗争精神,在屈原遭受两次放逐之中,表现得就更鲜明了。

黑暗的王朝满心以为,长期的放逐可以摧折这位耿直之臣的傲骨,迫使他噤若寒蝉,任凭党人们倒行逆施而缄默不言。

屈原的亲朋则出于对他命运的担忧,也纷纷劝告他折节改行、装聋作哑,免遭伯鲧那样“殀乎羽野”的杀身之祸。

屈原却毫不屈服——他回顾历史兴衰的教训,把抚平生奋斗的历程,对自己所追求的“美政”、所坚守的操节,充满了无悔无怨的自信。

面对着“瓦釜雷鸣”的黑暗王朝,和“邑犬群吠”的党人群小,他响亮地宣告,“阽余身以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在无法再参预朝政的情况下,屈原举起了自己的笔,用《天问》、《离骚》、《九章》等蓄满忿火的诗篇,向昏庸的楚王、嚣张的党人开战了。

这些诗作,正如恩格斯在称赞歌德时说的那样,“完成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

从民间传说的情况看,屈原的抗争遭致了楚王最严重的“逼逐”(《屈原外传》)。

而诗人则用了更激烈的反抗,来回答这种逼逐——那就是发生在汨罗江畔的最悲壮一幕:屈原终于以自己的“忿怼激发”之举,实践了他早就立下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的誓言。

这赴身江涛的悲壮音响,从此成为屈原抗争黑暗的生命之音,成为屈原精神的浩然迸发,而久久地回荡在数千年历史的长流之中了。

不过倘若只是这一方面,屈原对一个民族的影响还不会如此深沉动人。

屈原之所以极大震撼人们身心的,更还在于这种不屈抗争中所交织着的,对于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那种万劫不移的忠贞精神。

谈到这种忠贞精神,人们似乎总要联想到“忠君”上去。

其实,“忠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形成为一种道德伦理的规范。

当时的一些哲人贤士在君臣关系上,倒是提出了一种相对的原则。

诸如“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孟子)、“君道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友道君逆,则率友以违君”等等,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屈原之于楚王,显然表现过非常的忠贞。

“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惜诵》),“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抽思》),都表明了“忠君”在屈原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即使在屈原遭到楚王疏黜,以至横暴地再迁江南期间,他对君王的忠贞之情,似乎也还未改变。

《思美人》所呜咽诉说的“思美人兮,览涕而竚眙”,《哀郢》所凄凄叹息的“哀见君而不再得”,都说明他纵然对君王的狂悖之行已极度失望,但“忠君”之情仍还溢满胸际。

只是到了君王的昏愦已无可救药,楚国眼看就要断送在楚襄王这样的壅君手中时,屈原对君王的忠贞之思终于因绝望而幻灭。

当他在沉江前夕,怒斥楚王朝廷的“腥臊并御”、“阴阳易位”,并以激烈的言辞直斥楚王为“壅君”的时候,人们便很难想象,他此刻对楚王还怀有多少“忠”情了。

但是,屈原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民族的忠贞,却又不同——这种在楚民族长期独立发展中,在苦难和奋斗中养育和强化起来的乡国之思和民族感情,在屈原身上可以说是得到了最热烈、最动人的表现。

从屈原的青少年时代,对祖国的热爱便已在《桔颂》中,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动情诗句,作了明白无误的表述。

所以屈原从政后急于“奔走”于君王前后,大声召唤君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就决不只是希望个人的建功立业、留名后世,而更多是出于振兴楚国、把本民族引向“国富强以法立”的兴旺之路的素志。

现在的人们大约己很少能感受到,“楚国”对于屈原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了,但屈原当年却很清楚这一点。

特别是当他遭受放逐,处在远离国都、身心交瘁的绝望、傍徨之中时,它便几乎成了维系屈原生命的唯一支柱。

《哀郢》描述他远放江南途中,一次次回首“龙门”,一次次噙泪“西思”,一次次对着“辽远”的“郢路”“侘傺而含戚。

”《离骚》描述他在绝望之中,忽生“去国远逝”的奇思,然而他那云旗龙驾、车仗雍容的出行,终竟只在故国“旧乡”的上空周游盘旋而已——“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他明知楚国已无人知己,他明知君王已“莫足与为美政”,按说应该对自己的祖国绝望了,按说可以满怀怨愤地象战国许多贤人志士那样去国离乡,去另觅个人的出路了(包括孔子、孟子也都曾如此)。

但屈原不能——“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这就是屈原对于祖国象征的郢都所发出的最凄怆的呼唤。

它唱出了一个被放逐、被摧折的伟大灵魂在诀别人世前夕,对自己祖国、乡土多么深切的眷恋之情。

至于他最后的自沉汨罗,更奏响了一支虽遭万劫,也不离弃祖国,宁肯将自己纯洁的生命葬于祖国江流之中的壮曲!屈原的伟大也正在这里:他无所畏惧地抗争黑暗,但这种对黑暗世道的不屈抗争,并没有导致他对祖国母亲的任何抱怨,更没有想过欲借他国之力来伤害自己深爱的祖国。

倒是可以这样说:正因为他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才有那样的勇气向祸国殃民的黑暗王朝抗争,才有那样不折不挠的韧性,支持了十数年孤苦绝望的放逐生涯。

他的死,既是不妥协抗争精神的最后迸发,也是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精神的灿烂升华——这两者的交汇、激荡,才使屈原的死产生了震撼千年历史的大回响。

后世无数的志士仁人,难道不正是因了这才临流扼腕,痛惜于屈原的逝去;才衔泪含悲,“想见”于屈原之为人?闻一多先生曾经指出:“我们要注意,在思想上存在着两个屈原,一个是‘竭忠尽智以事其老’的集体精神的屈原,一个是‘露才扬己、怨怼沉江’的个人精神的屈原”(《屈原问题》)。

通过上文的考察,我们无妨可以再引申一句:在屈原身上,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而其实统一的“屈原精神”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执争精神”和不为任何摧折而移易的“忠贞精神”。

所以,投影于历史的屈原精神,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这双重的精神投影,对于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利益和需要来说,无疑会有某种侧重并有所排斥。

正因为如此,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才会经历意想不到的激烈争辩,才会发生一次次单向的改造或重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