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合集下载

王夫之评价屈原的句子

王夫之评价屈原的句子

王夫之评价屈原的句子1. 王夫之说屈原“忠贞之志,坚贞之操,真可与日月争光。

”嘿,你看那梅花在寒冬中独自绽放,不管风雪如何肆虐,它就坚守着自己的那份高洁。

屈原在那浑浊的世道里,不也像这梅花吗?众人皆醉他独醒,坚守自己对楚国的忠贞,这种品质就像那日月的光辉,永远闪耀。

2. 王夫之觉得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打个比方,就像那清澈的溪流,即使流经满是淤泥的地方,它也不会被污染。

屈原身处乌烟瘴气的官场,周围的人都在追逐名利、阿谀奉承,可他呢?他就像那溪流一样,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行,多让人钦佩啊!3. 王夫之评价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这就好比一个孩子,心里总是念着自己的母亲。

屈原对楚国的眷恋,对怀王的牵挂,在他的文章里不停地体现。

就像我们写日记,心里有个念念不忘的人或者事,那笔下肯定会反复提及,屈原对楚国那是满满的深情啊。

4. 王夫之讲屈原“其为性褊狭,而不能自克也。

”有人可能觉得这是在批评屈原。

可是你想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精致小盒子,它只能容纳那么多,因为里面装的都是宝贝。

屈原心里装满了对楚国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他容不得那些损害楚国的人和事,这在某些人眼里是褊狭,但在我看来,这恰是他纯粹的体现。

5. 王夫之提到屈原“以绝世之姿,处离乱之世。

”哇塞,这就像一朵绝世的花绽放在战火纷飞的战场。

那花儿的美是那么独特,可周围却是一片混乱与破坏。

屈原有着非凡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璀璨星辰,格外耀眼,却又显得那么孤独。

6. 王夫之指出屈原“怀沙之赋,辞情哀恻。

”你感受过那种深深的悲哀吗?就像你最心爱的东西被夺走了一样。

屈原写的时候,那悲哀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

他对楚国的绝望,对自己命运的无奈,都在这篇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哭泣,那哭声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7. 王夫之评屈原“忠君爱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多像那些勇敢的战士啊。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九歌》和《离骚》更是经久不衰,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著名诗人李白曾说:“屈原把江湖的悲情写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悲情,他的诗歌把江湖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把古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怎样评价屈原

怎样评价屈原

怎样评价屈原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

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他在漫漫长路上的执着求索,在颠沛流离的坎坷境遇里的不断歌吟,在青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一、屈原所处的时代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这个时期,曾经辉煌灿烂过的泱泱楚国开始逐渐显出颓败的景象。

屈原降生的半个世纪前,令尹吴起鉴于当时楚国“贫国弱兵”的现状,向楚悼王提出了变法主张。

楚悼王不顾贵族的反对,采纳了吴起的建议,“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可是,悼王不久病死,楚国贵族集团乘机起而政变,杀掉吴起,使变法归于失败。

楚国从此更加走向没落。

相反,公元前361年楚国的对手秦国任用商鞅,积极推广新法,“居五年,秦人富强”。

秦孝公死而商鞅被车裂后,新法仍然贯彻了下去,结果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

屈原生活的楚怀王、顷襄王两朝,“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怀王朝,权臣佞幸“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并且“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使楚国滑到了危亡的边缘。

顷襄王朝,“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疎,百姓心离,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最后弄得郢都陷落于秦军之手。

屈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走上了政治舞台。

二、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出生于楚国王室的贵族之家,为楚王的同姓。

其生卒年据郭沫若考证,为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

他青年时代就开始从政,《史记》本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一段时期,他身居要职,颇受信任,极力施展济民匡世的雄才大略。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第一篇:关于对屈原的评价关于对屈原的评价一、前人评价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对屈原的简单评价

对屈原的简单评价

对屈原的简单评价一、屈原,那个“愁眉苦脸”的诗人说到屈原,真是个“愁眉苦脸”的人物。

你看,古时候的他,心里那是相当复杂,谁敢说他不是个大写的“悲情人物”呢?作为一个国君的忠臣,他本来应该大展宏图,光宗耀祖才对,可偏偏就被那些小人给整了个“下马威”。

我知道,他那时一定想:“天啊,真是天理难容!”再加上他自己的心胸那是宽得无边无际,看到国家的,心里不急才怪呢。

可想而知,他真的是一个心系国家、关心百姓的人。

那种“欲报国恩未曾得,长歌当哭泪满巾”的心情,真是让人看了也会一阵子鼻酸。

你说,他不悲伤才怪吧?但这种伤感、这种愁绪,也恰恰成就了他那种“诗人气质”。

不是吗?要没有那种“心如刀割”的情感,怎会写出那么让人心碎的《离骚》?这个屈原吧,性格特别直接,表里如一。

从头到尾,他都把自己的情感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你看他的诗里,情绪那叫一个奔腾!有时候一读,简直像看一部大戏:有怒有悲有无奈,时而激昂时而低沉,整个人就像是被生活一阵暴风雨吹得东倒西歪的样子。

但他好像永远都没放弃过,他把那些无法释怀的情感都倾注在诗歌中,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都表达出来。

屈原就是那种人,心里有话说,一定要说出来。

二、屈原的诗,绝对是“别具一格”说到屈原的诗,真的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你要说其他诗人的诗,也许比较文雅、含蓄一点,但屈原的诗,直接、豪放,简直是一股“洪荒之力”!你看《离骚》,这首诗就是他那颗满腔怒火和深深忧虑的产物。

诗中有很多让人想不通的地方,好像他也在问自己:“我到底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但是你再细读,你会发现其中透着一股子不服输、不低头的劲儿。

就像他在跟命运斗争,像是跟天说:“你也未必能打倒我!”这些诗行,有时候你会觉得有点沉重,有时候又会觉得无比鼓舞。

你看屈原,他真的是挺“肆意”的,完全不拘一格,不像有些诗人还要顾忌“风花雪月”,他直接写自己,写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对腐化的愤怒。

没有什么“修辞小技巧”,更多的是直白的情感流露。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正直:屈原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直,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在楚国政治腐败、国家危亡之际,多次上书劝谏楚怀王,但都被奸臣排挤,最终被贬谪流放。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2. 坚持理想:屈原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即恢复楚国的强盛和尊严。

他不畏权贵,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怀。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 坚韧不拔:屈原在遭受贬谪和流放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屈原评价作文发言稿

对屈原评价作文发言稿

对屈原评价作文发言稿首先,屈原的诗歌才华让人叹为观止。

他的《离骚》被誉为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其中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意象,辞章独特而富于美感。

他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兴衰融为一体,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疾苦的深切关怀,又展现了他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离骚》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屈原作为政治家,有着不凡的眼光和胆识。

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抱负远远超出了常人。

在他的执政期间,他积极推动改革和进步,努力提升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他提出了“官非吾官、吾非予民”的观点,主张立国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尽管在当时屈原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但他的观点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屈原的人格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且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动。

他在面对逆境和挫折时,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风言风语所动摇。

他积极批判社会的黑暗面,并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不平和对社会的期望。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正义感的人。

然而,屈原的一生并不幸福。

由于政治上的迫害和流言蜚语的攻击,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他的离世给中国文化界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屈原的离世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一个具有远见和决心的改革者往往会遭遇到来自现实和社会的阻力,但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世俗的目光和道德绑架,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公义。

总的来说,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极具审美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政治观点和品德魅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壮和坎坷,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屈原虽已逝世千年,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为我们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力量与启示。

屈原人物短评800字高中

屈原人物短评800字高中

屈原人物短评800字高中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与文化巨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

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作品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屈原生平、政治理想、文学成就、精神品质等方面的详细评述。

屈原生平简介屈原,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贵族之后。

他历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深得楚王信任。

然而,在政治斗争中,屈原遭到了排挤和流放,最终在公元前278年投江自尽。

屈原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国,主张“美政”。

他认为国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基础,重视民生,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同时,屈原反对贪腐和权谋,追求公正和仁慈的政治氛围。

屈原的文学成就与影响屈原的文学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深远,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其中,《离骚》、《九歌》等作品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

屈原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楚辞”的开山鼻祖。

屈原的精神品质与价值观屈原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他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操守上。

他以国为重,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抨击时弊。

同时,屈原重视诚信和节操,倡导高洁的人格。

他的价值观成为后世士人的典范。

屈原的悲剧结局与后世评价屈原的悲剧结局是由于他坚持正义、不肯妥协的性格所致。

他的离世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同情,成为文学史上最为感人的故事之一。

后世对屈原的评价极高,尊他为“诗魂”、“国士”。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他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强权,勇于献身。

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挚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屈原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更是一位文化巨匠。

他的作品和思想代表了楚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屈原的文化意义在于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屈原的诗风与特色屈原的诗风独特,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富有音乐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一、前人评价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

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二、今人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
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