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名家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九歌》和《离骚》更是经久不衰,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著名诗人李白曾说:“屈原把江湖的悲情写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悲情,他的诗歌把江湖的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曾说:“屈原的诗歌不仅是抒发悲哀的诗歌,更是把古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
屈原是一位传奇般的诗人,他的诗歌把古人的悲哀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古典文学的经典”。
怎样评价屈原

怎样评价屈原屈原,一位让世代中华儿女年年记起的先祖,一个让历代文人仕子朝诵夜吟的巨擘,是我们这个民族灿烂精神篇章中的一个厚重的标题。
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历数古今中华先贤,列在前几位的,当有屈原。
更有人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他在漫漫长路上的执着求索,在颠沛流离的坎坷境遇里的不断歌吟,在青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一、屈原所处的时代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
这个时期,曾经辉煌灿烂过的泱泱楚国开始逐渐显出颓败的景象。
屈原降生的半个世纪前,令尹吴起鉴于当时楚国“贫国弱兵”的现状,向楚悼王提出了变法主张。
楚悼王不顾贵族的反对,采纳了吴起的建议,“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可是,悼王不久病死,楚国贵族集团乘机起而政变,杀掉吴起,使变法归于失败。
楚国从此更加走向没落。
相反,公元前361年楚国的对手秦国任用商鞅,积极推广新法,“居五年,秦人富强”。
秦孝公死而商鞅被车裂后,新法仍然贯彻了下去,结果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
屈原生活的楚怀王、顷襄王两朝,“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怀王朝,权臣佞幸“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并且“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多赂诸侯以王之地”,使楚国滑到了危亡的边缘。
顷襄王朝,“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
而群臣相妬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疎,百姓心离,城池不修。
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最后弄得郢都陷落于秦军之手。
屈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走上了政治舞台。
二、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出生于楚国王室的贵族之家,为楚王的同姓。
其生卒年据郭沫若考证,为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
他青年时代就开始从政,《史记》本传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这一段时期,他身居要职,颇受信任,极力施展济民匡世的雄才大略。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第一篇:关于对屈原的评价关于对屈原的评价一、前人评价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简短评价屈原200字

《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屈原。
屈原呀,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是咱们国家古代的一位大诗人。
他特别爱国,心里总是想着自己的国家怎么样才能变好。
为了国家,他努力出主意,想办法,哪怕遇到很多困难,也从不放弃。
他还写了好多好多优美的诗歌,那些诗里呀,充满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心。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一次,楚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屈原一心想要帮忙解决,可是那些坏人却不听他的,还排挤他。
但是屈原没有灰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屈原的精神真的很让人佩服。
他的坚持,他的爱国,都值得咱们好好学习。
同学们,这就是屈原,一个伟大的人!《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咱们来说说屈原。
屈原是古代很厉害的一个人哟。
他对自己的国家那叫一个忠诚。
他总是为了国家的事情操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都写进了诗里。
比如说,当他看到国家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他心里特别着急,就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担忧。
还有一次,别的国家想欺负楚国,屈原就站出来,坚决抵抗。
尽管最后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好结果,可他的爱国心一点儿也没变。
同学们,屈原这样的人,是不是很值得咱们尊敬呀?《简短评价屈原》同学们,今天讲讲屈原。
屈原这个人可了不起啦!他特别特别爱国。
楚国就是他心里最重要的。
他为了楚国能变好,付出了好多好多。
他写的诗,可美啦!诗里都是他对国家满满的爱。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有一回楚国要打仗,屈原想方设法出主意,想让楚国胜利,可惜呀,没能成功。
但就算这样,屈原也没放弃爱国。
同学们,咱们要像屈原学习,热爱自己的国家哟!。
屈原人物短评范文

屈原人物短评范文
说起屈原啊,那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超酷又超让人心疼的人物。
可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在官场里却混得不太好。
他满心都是爱国情怀,一心想让楚国变得强大,可楚国的那些个权贵们啊,就像是一群瞎眼的蝙蝠,根本看不到屈原的好主意。
屈原整天在那儿苦口婆心地劝楚王要励精图治,要远离那些奸诈小人,楚王呢,有时候听一耳朵,有时候就把屈原的话当耳边风。
再说说屈原的性格,那叫一个耿直。
他可不会拐弯抹角,心里想啥就说啥。
在那个满是弯弯绕绕的官场里,他就像个愣头青似的。
那些小人在楚王面前说他坏话,他也不会去讨好人家,或者耍些阴谋诡计来为自己辩解。
他就觉得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不屑于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最后呢,楚国越来越不行了,屈原那叫一个绝望啊。
他对楚国的爱就像熊熊大火,可这火却被一盆盆冷水给浇灭了。
他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打击,就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
这一跳啊,可把全中国的人都震撼了。
他用这种决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楚国的忠诚,也让后世的人永远记住了他。
屈原啊,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在那个时代划过一道悲伤的弧线,但他留下的光芒却永远照亮了中国文化的天空。
他的诗歌,他的精神,就像一笔巨大的财富,世世代代都被人们敬仰和传承。
咱现在吃粽子、赛龙舟,不都是为了纪念这位了不起的人物嘛。
【最新范文】对屈原的社会评价

对屈原的社会评价(一)前人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正直:屈原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直,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在楚国政治腐败、国家危亡之际,多次上书劝谏楚怀王,但都被奸臣排挤,最终被贬谪流放。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2. 坚持理想:屈原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即恢复楚国的强盛和尊严。
他不畏权贵,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怀。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 坚韧不拔:屈原在遭受贬谪和流放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

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作文屈原啊,这个名字,就像一滴热泪滚落心间。
作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几可概括为"才高望重、忠言逆耳、含冤自尽"。
然而,司马迁这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屈原的评价,却远不止如此。
"屈原之赋,推陈致新"——这是对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度赞誉。
别看他生于战国纷争之世,却自有一股返朴归真、破釜沉舟的浪漫气质。
他的离骚奇思妙想,恣意遨游于神话传说之中,时而挥斥方折,时而穷经皓旧,前无古人可法,后无来者能绝其伟大。
读之令人如置身广袤无垠的诗海,浪涛万顷,意蕴悠远。
"屈原放旷多闲,赘益无穷"——这又是对屈原为人处世的一针见血之评。
放眼当世,哪个诗人儒雅闲逸如他?他本该可以做一个阖家宠儿,却偏要卷起诗稿,游手好闲于四方。
可更令人哂足的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文人,居然被人诬蔑谗佞,被君王所弃。
好一个"赘益无穷"的怪才! "始作,气盛而体奇"——这无疑是对屈原诗歌风格的精辟概括。
他的诗篇之初,气势磅礴,意象奇崛,惊心动魄。
可到了后半,却又忽然"累牍之阙,终不可观"。
读到这里,我不禁沉思:是否这就是命运对他的报复?上天让他先尝一把才情横溢的滋味,继而把他打入寂寥无闻的深渊。
也许,正如司马迭评所言,"屈原贵而无位,才至而时穷"。
这才是命运对这位诗仙最大的嘲弄吧?他的诗才出众绝伦,却只换来了"沉疴""放逐"的下场。
而那些同时代的俗人,却能够权傥一时。
读到此处,我对屈原由衷地生出一股同情和敬佩之心。
他为了坚持理想和信念,宁可抛家舍业,漂泊四方,最终选择了一种高贵而悲壮的了结方式。
这份矢志不渝的精神,恐怕只有司马迭这样睿智的史家,才能将之完全领会和赞赏。
司马迭对屈原的评价,着实是中肯而精辟。
他从屈原的创作、人品、命运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解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一、前人评价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
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二、今人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
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
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
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
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
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
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的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