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教案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教案

初中生物两栖动物教案
主题: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分类
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分类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及其生活习性;
2. 掌握两栖动物的基本分类特点;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两栖动物的认识,并提出“两栖”这一概念。

二、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10分钟)
1.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在水陆两栖的两栖动物,如蛙类、蟾蜍类等;
2.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并进行讨论。

三、介绍两栖动物的分类(15分钟)
1. 介绍两栖动物的分类特点:根据皮肤的类型和生活习性,将两栖动物分为两类;
2. 分别介绍无尾类和有尾类两类两栖动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四、实地观察和分类活动(20分钟)
1. 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的水塘或湖泊进行实地观察;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两栖动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归纳。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呈现两栖动物的基本分类图表;
2. 提醒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1. 搭建一个小型两栖动物观察箱,供学生观察养殖两栖动物;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更多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类特点,增加学生对两栖动物的认识。

【课后作业】
观察身边的两栖动物,记录并描述其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尝试进行分类。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和特征。

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

1.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具有四肢,皮肤裸露,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两栖动物通常在水中产卵,幼体在水中生活,成体在陆地上生活,有些种类会在水中度过一段时间。

两栖动物的分布:两栖动物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也有一些种类在温带地区生活。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两栖动物的特征和生态环境。

通过视频或动画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和观察。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通过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2.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特点。

理解两栖动物生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

2.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两栖动物通常通过外部受精,卵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受精卵通常附着在植物上,发育过程中经历蝌蚪阶段,最终发育成为成体。

两栖动物生殖的生态适应性: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需要水的环境,它们通常生活在水域附近,受精和发育过程都离不开水。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特点。

通过案例研究或小组讨论,分析两栖动物生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探讨两栖动物生殖方式对它们生存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方式和特点的理解。

通过作业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3.1 教学目标: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和特点。

理解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性。

3.2 教学内容: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孵化成为蝌蚪,蝌蚪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发育成为成体。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殖和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表达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

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3.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变态现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兴趣。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两栖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两栖动物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的生活习性、呼吸方式等特征。

3.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阐述两栖动物的有性生殖、卵生特点,以及雌雄抱对时的生殖细胞结合过程。

4.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详细介绍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的发育特点,特别强调变态现象。

5. 案例分析: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殖方式和发育过程。

七、课堂练习:(1)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呼吸。

(2)两栖动物的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____的陆地上,主要用____呼吸。

2. 选择题: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内容:1. 引入两栖动物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2. 介绍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皮肤裸露、四肢游泳或跳跃等。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栖动物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习性和生殖器官。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如卵生或胎生。

2.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习性,如产卵地点的选择、产卵数量等。

3.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如精巢和卵巢。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器官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殖行为,让学生了解其生殖习性。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如受精、孵化、蝌蚪阶段等。

2. 讲解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特点,如从蝌蚪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发育顺序。

2. 通过实物或模型展示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变化。

第四章:两栖动物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2.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如水域和陆地。

2. 讲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特点,如皮肤的呼吸功能。

教学活动:1. 展示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生活习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第五章:保护两栖动物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

2. 学生学会保护两栖动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1. 介绍两栖动物的保护意义,如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两栖动物是指能够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如青蛙、蟾蜍等。

它们具有湿润的皮肤,通常有四个腿,一个短尾巴,以及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呼吸的特殊的肺和皮肤。

2. 导入:通过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些动物的名字,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有哪些不同之处。

2.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名字,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特点。

第二章: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

2.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两栖动物通常通过外部受精的方式进行生殖,即雌性和雄性将卵子和精子排放到水中,卵子和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

2.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成为幼体,幼体最终发育成为成体。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章:两栖动物的发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2. 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常包括受精、蝌蚪期、幼体期和成体期。

2. 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为蝌蚪,蝌蚪具有长尾巴、呼吸器官为腮,幼体具有四肢和肺,成体具有湿润的皮肤、四肢和特殊的肺和皮肤。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通过图表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 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章:实验观察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两栖动物》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两栖动物》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一、引言1.1 两栖动物的概念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活在水陆两栖环境中的动物,它们具有适应水中和陆地生活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行为特点。

本章节将介绍两栖动物的定义、特征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 两栖动物的重要性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还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

两栖动物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生理功能,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1.3 两栖动物的研究意义研究两栖动物有助于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物进化等方面的问题。

两栖动物的研究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例如在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教学目的2.1 培养幼儿对两栖动物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对两栖动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意愿。

2.2 让幼儿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通过讲解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如呼吸方式、运动方式等,并让他们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

2.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通过讲解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威胁,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让他们明白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3.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两栖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面临的威胁,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四、教学设想4.1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解、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

4.2 教学手段本节课将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态习性。

4.3 教学评价本节课将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对幼儿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习性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教学重点:1.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2.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难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2. 实物模型或标本3. 教学PPT或黑板学生准备:1. 预习两栖动物相关知识2. 准备好笔记本和笔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物分类知识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吗?新课导入:1. 展示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1. 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2. 讲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3. 通过实物模型或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课堂互动:1. 提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3. 教师点评并总结小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布置作业:1. 让学生绘制一幅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2. 写一篇关于两栖动物的短文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度等方五、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生殖方式:体外受精2. 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注意: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两栖动物特征1.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模型或标本,记录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 各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活动二:探究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1. 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结合教材和实物模型。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教学评价评价一:课堂问答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知识的掌握。

关于认识两栖动物的教案

关于认识两栖动物的教案

关于认识两栖动物的教案认识两栖动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b. 掌握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种类和特征;c. 能够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d. 了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两栖动物的观察和了解;c. 进行互动问答,加深学生对两栖动物的认识;d. 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e. 总结归纳,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两栖动物?a. 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b. 两栖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2. 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和特征:a. 青蛙类:体形扁平,后肢适合跳跃,有各种颜色和花纹;b. 蝾螈类:体形细长,四肢短小,具有明显的外呼吸器官;c. 蟾蜍类:体形圆胖,后肢不适合跳跃,生活在陆地和水域交界处;d. 树蛙类:具有附着器官,善于爬树;e. 巴西爬行鳄:类似鳄鱼,身体扁平,适应水生生活。

3.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a. 栖息地:水生、陆生、半水半陆生;b. 繁殖方式:产卵、孵化、蝌蚪成长过程;c. 食物来源和食性特点;d.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e. 两栖动物的声音和视觉沟通。

4. 两栖动物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a. 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b. 调控生态平衡;c. 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d. 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组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鲜艳的两栖动物,引发学生对两栖动物的兴趣。

2. 学习活动:a.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关于两栖动物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栖动物的了解和观察;b.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互动问答、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了解两栖动物的种类和特征;c. 教师以实地观察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3. 拓展活动: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合作设计两栖动物展览,包括展示板、手抄报等形式;b. 学生进行两栖动物模型制作,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c. 开展校园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李东川使用人:
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两栖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两栖动物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概况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保护青蛙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和认识两栖类动物的外形和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从而建立两栖动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两栖类动物生长发育的共同特征。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预习学案
1、蝌蚪发育成,蝌蚪无论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有尾,用呼吸,并且只能生活在水中,在发育过程中和消失,生出和。

2、青蛙的后面有鼓膜,能感知声波;头部前端有一对,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蛙的前肢,可支撑身体;后肢,趾间有蹼,既能跳跃又能划水。

3、青蛙能在中活动,也能在陆地上生活,这与它能用呼吸密不可分。

4、青蛙的肺结构,不发达。

青蛙的皮肤且能分泌,湿润的皮肤里密布,也可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

5、两栖动物除青蛙外还有、、蝾螈等,他们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中,用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呼吸,可辅助呼吸。

6、稻田中的青蛙既能有效农作物的害虫,以使用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因此,我们应当加大保护两栖动物的力度,同时禁止对它们。

第二部分课中实施
任务一:阅读教材P25-26页内容,填写预习学案,认识两栖动物,知道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两栖动物概念。

一、学习小组交流任务一的内容并展示
青蛙以及两栖动物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概念,对青蛙及两栖动物形成初步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三、【合作探究】
四、精讲点拨:
知识点一:两栖动物的概念形成
认识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变态发育概念,形成两栖动物的概念形成 方法:视频、学生讨论
知识点二:青蛙的形态、结构。

认识青蛙的鼓膜、鼻孔、的位置及作用;四肢的状态以及与运动的适应。

方法:以课本p25页观察与思考为材料学生讨论
1、青蛙的身体表面的颜色,这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2、青蛙握在手中的感觉
3、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
知识点三:青蛙与两栖生活适应特点
四肢、皮肤、
五、拓展反思:课本29页 练习
六、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两栖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

学生讨论并熟记。

两栖动物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

七、限时训练:见《综训》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两栖动物
一、两栖动物概念
二、青蛙 1、 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
2、与两栖生活适应特点
三、两栖动物特征
二、 导入 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___中,用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___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__呼吸,皮肤可____呼吸。

代表动物: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
1.青蛙的受精方式是( )
A.体内受精B.体外受精C.无性生殖D.体内受精或体外受精2.青蛙的发育过程是( )
A.卵细胞→蝌蚪→成蛙B.卵细胞→蝌蚪→幼蛙→成蛙
C.受精卵→蝌蚪→成蛙D.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3.下列哪种动物是两栖动物( )
A.蟾蜍B.龟C.蜥蜴D.扬子鳄
4、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颜色接近
B.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
C.青蛙的肺发达,能适应陆地生活
D.青蛙的后肢发达,适于跳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