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等因素。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既是人们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也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

地形和气候条件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

例如,山地地形的区域往往适合发展林业、旅游等业态;沿海地区则更适合发展港口、航运、水产业等。

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如温带地区适合发展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热带地区适合发展稻米、果树等。

此外,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一些区域是否存在自然资源,如石油、矿产等,这些资源的存在对区域经济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影响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平原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易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而山地地区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特权集团的形成相对困难。

此外,地理环境的差异还会影响区域的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如沿海地区容易形成开放进取、海洋意识较强的文化,而内陆地区则更注重团结和守望相助。

再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生态方面。

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湿润,土壤肥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而冰川地区则较为贫瘠,生物种类较少。

地理环境的变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和稳定。

最后,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塑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例如,山区居民由于地形限制,生活方式通常以农牧业为主,注重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多样,注重个人发展和现代化思维。

此外,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会产生习惯性的影响,如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们更注重保暖和节水。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论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按照其能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它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其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便利,当地的资源需求可以由本地解决,而不用费尽周折从外地转运。

我国存在许多因自然资源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比如大庆因石油而生,株洲因有色金属而生,本溪因铁而生等。

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也逐渐微弱,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也发展起来。

2.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如果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比如粮食单产一定的情况下,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高;相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了限制。

3.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就不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殴辱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巨大差距。

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美国原油开采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量是美国的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在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其成本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再如,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花质量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

所以,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资源禀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禀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禀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资源禀赋是指不同地区所拥有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资源的差异程度。

而这些资源禀赋的差异将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资源禀赋对地区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来促进区域发展。

一、资源禀赋对地区发展的影响1.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地区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差异将会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可能无法发展出一些需要特定气候的产业;而水文条件优越的地区则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旅游等产业。

同时,自然条件也会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问题。

在发展中,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的特点,有选择地开展产业,保护生态环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

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包括不同地区的人口、文化、历史等差异。

这些因素也会对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会更加适合发展服务业、小型制造业等产业;而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可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人口结构的差异也会决定着地区的职业分布和就业形态。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人文因素的特点,科学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影响地区资源禀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会对地区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可以发展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等,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则需要重点发展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

同时,地区的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和地区的发展方向。

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产业政策,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来促进区域发展1.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的前提。

政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地区优势资源,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明确地区要发展的产业和方向,将资源禀赋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竞争。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其次,气候条件对区域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
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利用。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否适宜农业决定了农产品的丰
收情况。

例如,气候温暖、降雨充足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而气候寒冷
的地区可能更适宜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气候条件还决定了水资源的丰缺
情况。

气候干旱的地区可能面临水资源短缺,需要采取节约用水和开发其
他水资源的措施。

然后,自然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巨大。

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森
林资源、水资源等。

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了经济
的发展。

例如,拥有丰富矿藏的地区可以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从
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于发展能源、农业和
工业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对区域的经济结
构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人口分布对区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分布决定了劳
动力资源的供给和市场规模的大小。

如果一个区域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发展产业。

此外,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消费能力
较强,市场规模大,有利于发展商业和服务业。

因此,人口分布对于区域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位置、气候
条件、自然资源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都会对经济、农业、交通、贸易等方
面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和科学利用地理环境,可以更好地推动区域的可
持续发展。

高二地理必修3_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高二地理必修3_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影响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

包括所处纬度,离海洋的距离与气候条件,地形与海拔高度,发生自然灾害的频率与严重性。

(2)区位条件。

反映一个地区和其他地区在空间上的联系,在地理上考虑和主要经济中心、海港、交通枢纽的距离,在地缘政治上考虑和邻国的关系。

(3)资源赋存。

水、土地、能源、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和开发潜力,对经济发展的保证或限制程度。

(4)原有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

反映一个地区创造财富或获得财富的综合能力,可用产业结构、人均GDP或人均GNP、发展速度、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效益、外资比重等指标来衡量。

(5)社会发展水平。

城镇化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素质、民族关系、文化、科技与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和服务设施。

(6)生活质量。

劳动工资与人均实际收入、家庭开支与消费构成、人均居住面积、居住环境质量。

(7)基础设施。

水电供应、通讯设施、对外交通。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财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首先,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投资、推动产业发展。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等相关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矿山开采、矿产品加工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还能够拉动周边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

而技术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够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

因此,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保护自然资源不仅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可以建立水资源使用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实行可持续林业管理,确保林木的种植和伐割达到合理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回收利用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资源管理方式,通过对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死亡率
6.64 6.49 6.57 6.56 6.51 6.50 6.46
自然增长率
11.45 11.21 10.55 10.42 10.06 9.14 8.18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14.03 13.38 12.86 12.41 12.29 12.40
6.45 6.43 6.41 6.40 6.42 6.51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征 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
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UNEP):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
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可更新 自然资源的特性:整体性、有限性、地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
1.3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生产的布局 作为生产主体,人口分布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 作为消费者,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的影响:
1.3.1 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大 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1.3.2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1.3.3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2.3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2.4 区域人口质量分析 2.5 区域劳动力分析 2.6 区域人口分布分析
2.1 区域人口数量分析 区域人口数量=固定人口总数+流动人口 人口数量的动态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
2.2 区域人口结构分析 年龄结构 国际:0-14 少年儿童组;15-64 青年或成年组;65 岁以上老龄组。 国内:0-6;7-12;13-15;16-18;男 16-59,女 16-54;60 以上 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老年系数(65 岁以上)、少年儿童系数(0-14)、老少比。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源 要素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供定需” ,寻求适 度开发强度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模和速度。方法如下: ➢1.单因素评价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 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区域内单一资源的承载力。忽视了各种资源之间的耦 合关系。 ➢2、多目标决策法
将自然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选取 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列出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约束 条件,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具体要构建指标体系,确定 指标权重,计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第四节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二章 作业 1. 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 说明它们的特征? 2. 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5. 说明生态补偿的主题、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2013221112210045 铁扬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自然资源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条件、水平,政策制度,地方文化等。

本文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二者的关系,我认为: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在资源指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中,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良好的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生产社会化,在区域发展后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受其制约。

在区域和社会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为区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都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丰裕的自然资源使美国获得了更高的生产率,由此带来了19世纪的繁荣局面,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与其在煤、铜、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产品的开采和生产分不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同样因为资源而兴盛的还有南非、秘鲁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内也有两类典型依托资源发展而成的资源型城市: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

图一为中国1985—2003年间以原煤、原油和生铁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演变特征。

由图一可见,资源产品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同向上升趋势,只是在不同的区间范围内,这种趋势相关性程度各异。

在1993年之前,相关性程度更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

1
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徐康宁王剑
这是否意味着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好呢?历史表明,在20世纪中后期,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促进作用。

“资源诅咒”论、“荷兰病”也随之而来。

“资源诅咒”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2。

20世纪的非洲等资源丰富国家和日本等资源匮乏地区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便是典型的例子。

同样具有说服力的还有盛产石油的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国与资源贫瘠的东亚新兴经济体(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之间的经济差距。

那些资源缺乏的经济为摆脱资源束缚而主动放弃传统的增长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却陷入资源依赖型的增长陷阱,经济增长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

3
由图(2)可以发现英、美、日发达国家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利用率提升,而发展中2百度百科资源诅咒荷兰病词条
3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徐康宁王剑
国家单位GDP能耗却不断升高,这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过于依赖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粗放,高能耗的发展状况。

(2 不同国家单位GDP能耗图)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早期依赖自然资源而发展的资源型城市也逐步暴露出很多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产业单一、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替代产业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这都是“资源诅咒”的典型表现。

我国也早在2007年38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八大措施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由国际和国内发展历史经验可知,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反而会限制区域内资本和劳动的流通,引发“荷兰病”而妨碍经济增长。

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使经济增长达到质和量的统一,走出依赖自然禀赋增长的陷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