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导读: 干校六记读后感(一)前几天把杨绛的《干校六记》重读了一遍,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花2个小时就看完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灾难的事情,通过杨绛的文字,变得清新又温婉。

文字很朴实,折射出其为人性情的朴实。

她们夫妻间的爱护和情感,不温不火,似秋日的暖阳,明媚又不刺眼,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吧。

除却茅厕积肥,挖井,看菜园子等风趣小事,有两个场景令人深深感喟:夜晚铺天盖地的大雨中,她却不愿呆在屋里,打着伞,迈着到膝盖的泥泞去看望自己的丈夫,按现在的说法,是给丈夫一个惊喜。

另一个是吃完年夜饭,怕丈夫眼睛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先送丈夫回几里地外的家,等自己返回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辨认不出东南西北了。

就这样,艰难的冒着风雪找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件小事,把夫妻之间那种情谊,全部不温不火的表达出来了。

都说知识分子自私,可在杨绛身上,你看到的只是质朴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行动。

她的心是向外敞开的,处处是与任何艰难融合的姿态。

所以,她象柔韧的萱草一样,任何风雨都刮不倒她。

今年她应该是10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很多苦难之后,她享有平静悠长的晚年,能给自己和心爱的家人的人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她应得的奖赏吧。

她是真正美丽动人的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人)。

祝福这位老人!干校六记读后感(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

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着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

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

《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杨绛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她在文革时期的干校生活。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坚韧和智慧,同时也反映了她对人性、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对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深表敬佩。

在《干校六记》中,杨绛以她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干校生活的点点滴滴。

她通过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每个人在特殊时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在这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和磨砺,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杨绛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让人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杨绛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索。

她以她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干校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对自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性的理解等等。

她以她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一个智慧、坚韧、勇敢的女性形象,让人深受感动和敬佩。

除此之外,杨绛在《干校六记》中还对时代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她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她以她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和问题,展现了人们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执着和坚韧。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成长,还可以深刻地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干校六记》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随笔集,通过对作者在干校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的真实描写,展现了她的勇气和智慧。

这部作品不仅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感动,对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深表敬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感受到其中的力量和智慧。

读《干校六记》后感_五年级作文

读《干校六记》后感_五年级作文

读《干校六记》后感读了杨绛的这本回忆录式的《干校六记》,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无论是离愁、闲趣、忧愁或是冒险,书中那些真实的描写都令我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

杨绛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这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道回京和女儿团员。

当终于重获“自由”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东西物是人非,又有很多其他未曾改变。

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许是杨绛所经历的实事之缘故吧?一件事扣着一件事,总引得人不断寻觅下去。

在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可谓都是百感交集——即体会到了“大我”的团结:如杨绛所写的“我们感”;也同样会在孤身一人的时候,觉出徘徊惘然吧?在“记幸”中,杨绛去看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得见一面。

而好不容易见到,又因怕人发现而要匆匆离去了。

看着作者笔下对那泥泞道路的细致描绘,我不禁也在心下感慨:真苦啊!而有苦总还有甜。

“记情”中的小狗“小趋”就令我眼前一亮: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缺乏,但总还是被很多人爱护的。

杨绛对小趋好,它便也懂得,只把杨绛认作了自己跟随的主人。

在那样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有这样一只忠心的小狗相伴,也要算十分幸运的了。

但最终,干校迁移到别处,小趋就还是被遗弃在了原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不过即便结局如此,这还是我最喜欢的“一记”。

因为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文末,作者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杨绛和钱钟书都认为,如果再来一次,也还是不会出国,还将留下去五七干校再教育。

他们这种爱国的精神,令我敬佩。

但是,杨绛也同样提出:“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

我还是依然故我。

”那么,既然“依然故我”,“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又做到了什么呢?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挣扎,却只因得不到而平添了私心。

其中利害,引入深思。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畅销作家邱华栋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校园生活为题材,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干校生的苦辣酸甜,以及他们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读后感如下:《干校六记》通过六个不同的角度,刻画了六位干校生的鲜活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自愿到干校学习的,一些人则是被强制分配到干校的。

作者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和成长,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充满变革和挑战的社会背景下,干校生所面临的特殊困境和特殊机遇。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感触。

通过对不同干校生命运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面临的巨大变革和困境。

首先,书中的主人公们每个人在干校的生活都充斥着压力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困扰等。

尤其对于那些被强制分配到干校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以干校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却面临着要适应这个新环境的压力。

干校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艰辛的磨砺和学习的过程。

其次,干校的学习环境和方法也给了主人公们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干校以其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教师队伍,为干校生提供了很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书中的主人公们在这个相对封闭、严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和实习,获得了真正的学习经验,也得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书中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主题:人的价值和机遇不完全取决于他的背景和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他的努力和追求。

干校生中有的出身农村,有的来自城市,甚至有的是碌碌无为的贫民,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机遇。

最后,这本书还表达了作者对干校生活的深情和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认同和担忧。

作者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真实的感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困惑的时代,揭示出干校生这个特殊群体的价值和挑战。

总之,《干校六记》是一本触动人心的书,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困惑,更提醒我们,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只要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部作品,它以真实的历史事
件为背景,描绘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干校生活的艰辛和磨难。


完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不易,也让我
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对干校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他们要面对饥饿、寒冷、疾病和各种艰难困苦。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
的毅力和勇气来战胜困难,这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他们的坚强和勇敢。

其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
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干校生活中的不同命运和遭遇。

有的人在
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成功,有的人则在逆境中崩溃,这些
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
脆弱和坚韧。

最后,作品中的情节设置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通过对干校生
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

他们在面对饥饿和疾病时,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这种乐观和
积极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干校六记》,我对那个时代的干校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通过对干校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努力,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干校六记读后感1000字

干校六记读后感1000字

干校六记读后感1000字《干校六记》是一本讲述了作者在干校期间的六个真实故事的书籍。

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烈士》、《老班长》、《新生》、《大庆》、《大学生》和《铁人》。

每个故事都充满着激情、勇气和坚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产生了很多感慨。

首先,我被书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所深深吸引。

在《烈士》中,作者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故事。

这个烈士不畏强暴,不屈服于敌人的压迫,最终为了信仰和理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老班长》中,作者描述了一位老班长在干校期间的坚韧和毅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新生》中,作者讲述了一位新生在干校期间的成长和进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大庆》中,作者描述了一群工人在大庆油田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换来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在《大学生》中,作者讲述了一位大学生在干校期间的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铁人》中,作者描述了一位铁人在干校期间的顽强和坚韧,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铁人。

这些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品质和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我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深深感动。

每个故事都充满着激情和感人的情节。

在《烈士》中,作者描述了烈士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他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在《老班长》中,作者描述了老班长在干校期间的坚韧和毅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在《新生》中,作者描述了新生在干校期间的成长和进步,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大庆》中,作者描述了工人在大庆油田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换来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在《大学生》中,作者描述了大学生在干校期间的奋发向上和不畏艰难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毅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杨绛女士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她在文革时期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的经历。

这部作品以其真实、细腻的文字风格,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心生敬意。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

在书中,杨绛女士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她在干校的生活,以及与同事、农民的交往。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和挣扎。

通过她的文字,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真实面孔,也更加理解了那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其次,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她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干校的生活,以及与同事、农民的交往。

她没有被困境压倒,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和坚韧的意志面对困难,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她在艰苦的劳动中,不仅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帮助同事们解决了许多困难。

她的坚韧和智慧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读完《干校六记》,我也对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但他们并没有被压倒,而是以坚韧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面对困难,努力生活。

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生活的美好,也让我对人性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干校六记》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作品。

通过这本书,我对文革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认识,也对杨绛女士的坚韧和智慧心生敬意。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是中国当代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干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干校为背景,以六个孩子的成长为主线,描写了干校的生活、教育和人际关系,展现了当时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光辉。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六个孩子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干校教育的严格和苛刻,以及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中的孩子们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有的顽皮调皮,有的内向害羞,有的聪明伶俐,有的憨厚老实,但他们都在干校的生活中经历了成长和变化。

作者通过这些孩子的成长故事,揭示了干校教育的弊端和不足,也表达了对孩子们的关怀和呵护。

小说中的干校生活充满了苦涩和艰辛,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下,经历了很多的磨砺和考验。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都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充满了感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让人感到无比的敬佩和钦佩。

小说中的干校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干校教育的严格和苛刻,虽然能够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和毅力,但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孩子们的个性和天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展现,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和创伤。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教育体制,让孩子们能够在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干校六记》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干校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

小说中的孩子们,虽然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纯真和善良的心灵,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他们在困境中坚强,面对挫折依然乐观,这种精神和品质,让人深受感动。

小说通过这些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辉,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总之,刘震云的《干校六记》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通过描写干校生活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展现了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或许是我早已熟知了关于文革的固定化表达,也或许是我早已形成了对于文革的始终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我或许会选择“狂风骤雨”和“摧残人性”。

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死去的闪着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记在时代的颠簸中也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刘少奇、彭德怀。

关于那个年代的“虐杀”和“血腥记忆”多得填满了我对十年时光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刚刚捧起《干校六记》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与清代沈复留下的《浮生六记》有着极其相似的体例。

《干校六记》共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都源于杨绛先生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真实经历和体验。

在写作笔法上,《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朴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在书中,杨绛先生以“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穿插具体的小事做详细讲述,比如和年轻人一同开凿水井时每个人投入劳动的场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时候照顾一些前来“偷菜”的老农,还有当杨绛先生目睹人们将没有棺材
盛装的尸体埋藏地下时所表露的悲悯和担忧,日子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杨绛先生的笔触缓缓流淌出来,让人们足以循着墨迹对文革的些许点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过后,“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量兴起,在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聋发聩地号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则细细梳理自己犯下错误的心路历程,前者歇斯底里,后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实也加剧了人们对于那样一个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难。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则独辟蹊径,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甚至在一桩又一桩的趣事当中,让苦闷和埋怨蕴藏于字里行间,不批判也不呐喊,让人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体会那样一个时代的悲痛,去感受作为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难。

这样的“反思”和“伤痕”比血泪书要有意义地多。

反观当代散文,或立足于文化的悲怆大声呼号历史的沧桑,或夸大事实虚假歪曲,只为博得受众关注的眼球。

这样的作品有了关注却失了深度,更失去了作为一个传播者的道德和良心。

“闲情记趣”而非“闲情记妄”,为文正需要这种平和及踏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