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文献综述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修辞学主要研究的是词格(即通常所说的修辞方法)、言语修辞活动(主要与语境、语体有关)、言语风格等。

修辞类型主要有比喻──明喻、暗喻、略喩、借喻排比对比夸饰──(时间、空间、物象、人情、数量)讽刺转化──拟人、拟物、形象化标语映衬──正衬、反衬借代设问──疑问、提问、激问析字镶嵌互文对偶──单句对、句中对、隔句对、叁句对双关层递类迭──迭字、类字顶真回文倒装错纵摹写示现婉曲引用──明引、暗引借代转品象徵倒反藏词感叹呼告仿拟衍文移觉眺脱析数格。

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在中国古代,先秦就已经有了关于修辞的零星言论。例如庄子很重视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视比喻手法。两汉时期的学者曾激烈讨论《诗经》的基本修辞手法:赋、比、兴。魏晋之后,不少文学作品如各式各样的诗话、词话都有谈论修辞,但专门谈修辞学的作品还很少。例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首部“修辞”二字的意思和现代理解相同的作品,书内亦谈了不少修辞手法。而宋朝陈骙的《文则》则可视为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

五四运动以后,修辞学摆脱了文学批评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时的修辞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

模仿西方的修辞著作;

辑录古人的说法。

汉语中最重要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就是陈望道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在研究中借助广博的学科基础和深厚的唯物辩证法、语言学理论基础,采用古今中外法和中国化的研究方法,其具有前沿性、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语法修辞学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语法修辞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中国语法研究的历史贡献在于发动了“文法革新讨论”,提出了功能学说,并以功能学说建构了词类系统和句法体系。他在《文法的研究》这篇重要论文中纲领性地说明了功能理论,阐述了功能词类理念及其在汉语词类划分上的运用,明确提出了汉语词类划分当以功能为中心的观点。《文法简论》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语法体系。书中全面论述了“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的观点,认为功能就是词在语文组织中的活动能力。他的功能观点已被语法学界广泛接受。他的词类体系中的词类理念、划分词类的标准和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望道区分词类的方法,与目前语法学界根据西方认知理论中的原型理论和词类范畴家族相似性来建立词类体系的方法相契合。他的句子分类不分单复句、句法分析时结合语义的句法体系也很有特色。他对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修辞学发凡》这本书及一些修辞学论文中。这本“千古不朽的巨著”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既兼顾文言文修辞,又兼顾白话文修辞,在中国确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这本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确立了语言本位的思想;创立了“题旨情境”说;建立了“两大分野”的修辞系统;按语辞魅力的深浅建立了作为其整个修辞学体系重要构成部分的辞格系统,对汉语

的修辞格作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修辞的极值原则,对后世的修辞学研究影响很大。书中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有独特的创新性。当有些修辞学家把修辞学划入文章学与美学或文学时,陈望道却能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论述修辞学,也就是“以语言为本位”。我们都知道,索绪尔语言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1]所谓“以语言为本位”研究修辞学,按照陈望道的说法,“用的就是语言学的工具,把语言学的原理用到研究写作上来。”[2]在语言学原理的指导下,注重对更多更重要的现象的研究。陈望道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套用、照搬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而是洋为中用,是语言学为修辞学所用,依据语言运用的实际对索绪尔的理论作了创造性的发挥。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的是共时的、静态的语言结构等要素。而修辞学要研究的却是动态的语言的运用,为此,陈望道确立了“以语言为本位”的准则,创造性的区分了语言诸要素的“固有因素”和“临时因素”。这是索绪尔的理论中全没有包含的,是与其与众不同的地方。这种以“语言为本位”中的“语言”并不是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剔除了内容和意义的静态的纯粹的语言结构,而是包括了写说内容和写说形式的完整的语言,是抽象和具体相结合的、包含了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的实际运用中的语言。这正体现了鲜明的结构主义特征。陈望道创建的修辞学基本理论,指引着修辞学研究的新开拓。1961年,他明确宣称:“修辞学的对象是修辞现象”,并说:“修辞现象,就是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多种表现方法,表达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现象。”[3]这是我国修辞学史中最早有关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较为科学的定义,此前还无人明确论述过这一课题。此后,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引起修辞学界对此课题的深入探讨长达几十年。可见,他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对学术界产生了非同的反响,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足够重视。“调整语辞”说是陈望道的创见,他把口语和白话文也纳入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限于修辞现象,还应包括修辞观念。他还提出了修辞的最高原则——体制情景说。我们认为这是贯穿《发凡》全书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陈望道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盛林等说:“…题旨情境说?是提倡在言语交际中、在复杂的预警下考察语言的好坏、考察修辞效果的好坏,是一种辨证的修辞观,一种动态的修辞原则。”[4]这是陈望道对现代修辞学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具有一定的理论超前性,比西方的语境说还要略早一些。另外,他还论及了修辞研究的范围,有时侧重于表达,有时还侧重于理解(接受),有时又涉及言语交际全过程。由此可见,他不仅从表达者的角度,考虑到理解的重要,而且又从理解者的角度,论读听的重要和怎样理解,强调了言语交际两端中,说写者和听读者的重要及两者互相作用和依存的互动。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宗廷虎、赵毅[5]这样评价道:“陈望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最早并不止一次地从理论上阐述听读者在修辞中的重要性的学者”,所以我们说这也是陈望道先生对修辞学的杰出贡献之一。陈望道关于修辞史的论述,引领修辞史研究取得新突破、陈望道在《发凡》中,阐述了有关修辞史研究的重要观点,这在我国学术史上也具有开创性,因为此前还无人有如此集中而鲜明的表述。首先,《修辞学发凡》在“说语辞的梗概”中专列一节论述了“汉语文变迁发展的大势”,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修辞史由古及今的演变大势。其次《发凡》立专篇论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集中提出了“修辞现象的发展观”。其中如“修辞现象也不是一定不易”、“修辞现象常有上落”、“修辞现象也常有生灭”等,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新加坡籍华人郑子瑜教授给了《发凡》很高的评价:“我要从古籍中那些文论、随笔、杂记、诗话、经解之类的著作去找修辞学史的资料,必须先要弄清楚修辞学的范围,这可以不必费力,因为我们有现成的修辞学经典作依据。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这不是经典是什么?半个世纪以来,谈修辞学的……,几乎没有一个不以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作依据。另外,书中建立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修辞学系统。他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虽然这一学说的提出并不是陈望道的发明创造,但是他的理论是最为完善、最有影响力的。我们一提到两大分野说时,首先就会

想到的就是陈望道先生,其实,他在《发凡》里并没有专门解释“消极”“积极”这两个词的含义,但他从修辞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这两种修辞现象的内容和界说。第三篇主要是引出“两大分野”说,简要的介绍了它们的概观,然后用了五个篇幅,详细的分别的介绍了两大分野的内容。他先用力最勤,研究得最深入透彻,成就也最为突出的部分是积极修辞,在这一部分,他用了四个篇幅详细阐明了积极修辞的内容以及它与消极修辞的不同所在。特别是对于辞格的分类和研究。他将辞格分为四大类,进而有在此基础上分为38小类。比以往的修辞学说理论更全面更透彻,充分展示了修辞理论的“丰富多彩”,他还批评了过去把积极修辞看作是修辞现象全部的片面看法,指出“华巧不是修辞现象的全领域”,“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仅仅是语辞的修饰,更不应该是离开情境的修饰。即使偶然形成华巧,也当是这样适应的结果”。这种见解现在已为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但在当时想必一定是非同凡响的。

这种完备的修辞学系统的阐述,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修辞学在此基础上也不断发展而更加完善。

另一座中国汉语修辞学的里程碑则是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三一”理论的对立与统一。

王希杰先生认为:“所谓修辞,其实就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果、充分发挥语言的表达功能,而对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关系模式的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科学的修辞学就是从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的关系模式中考察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得到的规律规则的理论体系。”(王希杰《, 修辞学通论》1996 ,以下简称《通论》) 。《通论》的修辞学理论,反映了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系。不仅整个修辞学理论是个矛盾体系,而且其中的每一组又是一个小的矛盾体,它们之间都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

一、“四个世界”的对立统一

(一) 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语言世界即语言符号的世界,王先生认为:“它具有缺漏性和交际的不自足性。物理世界是独立于人类认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语言既是物理世界的反映,也是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手段和方式。语言只有同物理世界之间具有了某种…同构性?之后,才能够充当人类认识和表达物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但是语言世界并不是物理世界本身,而是人类所认识到的物理世界,是物理世界的有限的一部分,而且是人类加工过的物理世界,是大大简化了的物理世界,是已经模式化了的物理世界,只是物理世界的一个近似的反映,是人类主体有限的认识活动的历史产物。”(《通论》:

P77)

(二) 语言世界和文化世界

文化常被我们“理解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语言负载、传播和创造着文化。汉语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汉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汉人使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和习惯。” 文化是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中介。语言最终反映的是经过丰富的民族文化改造过的物理世界。因此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主要是文化中介加工的结果,其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交际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修辞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语言世界必须同文化世界保持一致性。话语同文化背景的一致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要同民族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二是要同交际活动时特定的文化氛围相一致,三是要同交际双方的文化素质相一致。”

(三) 语言世界和心理世界

“交际活动是一种心理行为。在交际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主体是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机的人,他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他的编码和解码活动。”(《通论》:145) 心理状态是决定交际效果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交际活动既然是一种社会心理行为,那么修辞

原则就是话语同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必须保持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指的是: (1) 话语

的生成和运用应当符合人类的心理活动的规则。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情绪等心理活动都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些规则影响和制约着人们运用语言的活动。(2) 话语应当同特定的交际对象的具体的心理状态相适应。这又分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人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听话人的心理状态。”

(四) 四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关系模式

“一个完整的交际场是由语言世界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及心理世界组合而成的,四者缺一不可。”(《通论》:109)“四个世界”看做是在表达过程中影响交际效果的全部因素,四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这个世界立足语言世界上,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则是其坚基础。语言世界又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之间构成了对应的关系模式:语言是物理世界的近似反映,同物理世界有同构关系,是认识物理世界的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世界同物理世界的中介,交际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成功的交际应同文化背景保持一致性;交际活动也是一种心理和生理活动,因而要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即修辞技巧也是在心理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修辞世界就是一个由语言世界同其他三个世界交融互通而构成的

关系网络。

二、零度和偏离的对立统一

(一) 零度

零度可以分出理论零度和操作零度。理论零度,可以称为绝对零度。在语言世界里,理论上的零度就是语言系统中的规律,即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等等。我们只能无限地靠近这种理论零度,而永远都无法达到理论零度。“操作零度,就是最一般的常规的规范形式,不带任何修辞色彩,相对稳定,被整个语言社会所公认。它看得见也摸得着,便于研究者和学习者把握和操作。在四个世界中,都要寻找到常规的规范形式,作为操作零度。修辞学是一门维护规范的学问,所维护的正是操作零度形式。”(《通论》:185)

(二) 偏离

“如果语言中的一切是零度形式,那么言语中的一切就都是偏离形式,这便是理论偏离。操作偏离同操作零度相对立,是规范形式的对立物。修辞活动就是在零度形式和它的偏离形式之间进行的一种选择活动。”(《通论》:190 - 191) 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偏离和小偏离。同时偏离可区分为好的积极的“正偏离”和坏的不好的反面的消极的“负偏离”。正偏离和负偏离之间,虽然是对立的,却可以相互转化。交际活动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一切都是有条件地变化着的,负偏离可以转化而成为正偏离,即负偏离的正偏离化。正偏离也可以转化而成为负偏离,即负偏离化。

(三) 零度和偏离的统一

零度和偏离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的,零度是标准和规范,偏离是变体和变异。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偏离是从零度派生而来的,零度在偏离中存在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零度和偏离的对立转化。零度和偏离之间的转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零度到偏离的转化,叫做零度偏离化;另一种是从偏离到零度的转化,叫做偏离零度化。正负偏离的对称性。偏离可以分为两种:好的积极的正面的偏离就是正偏离;不好的消极的负面的偏离就是负偏离。二者的区分可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在修辞活动中的每个世界的内部的区分;二是四个世界之间的相对的两种偏离形式。有的偏离对于语言和物理世界来说是正偏离,而对于文化或心理世界却是负偏离。正负偏离的转化。二者虽然是对立的,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朋友之间说“原来如彼”来代替“原来如此”是词汇层面的负偏离,但表达效果却很好,这就是

负偏离的正偏离化。

三、显性和潜性的对立统一

(一) 显性

显性和潜性是世界存在形态。显性现象是现实的,可以被观察到的,可感知的,是明显的而且是表层的。交际活动也是在显性语言世界、显性物理世界、显性文化世界和显性心理世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修辞学是对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的规律的总结,当然必须从显性语言事实出发,把自己的探索建立在显性语言事实的基础之上。显性修辞学是一门实证科学,主要是研究对显性同义手段的选择,它研究的是各种显性现象:显音、显词、显句、显修辞格、显性同义手段、显性交际环境、显性语体、显性风格、显性效果、显

性效果差等。”(《通论》:231)

(二) 潜性

潜性是指可能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但尚未被人们认识到的事物的存在形态。它是虚拟的,隐蔽的,深层的东西。在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心理世界、语言世界中既存在着显性的一面,也有潜在的一面。“现代修辞学不但要研究显性修辞现象,也应当研究潜性修辞现象:潜词、潜义、潜句、潜修辞格、潜修辞手法等。潜性修辞学研究的两个方面:一是交际活动中的潜语言的运动学。二是修辞学未来学。”(《通论》:234)

(三) 显性和潜性的统一

显性和潜性是客观存在的,是辩证统一的。无论我们是否观察或感知到显性和潜性现象,它们都客观地存在着。二者之间有对称的一面,因为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语音、词汇、语义、语法都存在着显和潜的二元对立,凡显必有潜。但却不能说:凡潜必有显。因为潜性现象总是要比显性现象大得多,多得多。所以,显和潜又有不对称的一面。显性和潜性并非是故步自封的永远对立的两大阵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彼此相互转化,这种潜性语言的显性化和显性语言的潜性化是客观存在的。显性语言成分一旦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便会消失,即显性语言的潜性化。潜性语言在它所需要的条件得到了满足之后就可以向显性语言转化了。语言的发展道路是潜性化和显性化的统一。

四、三组概念的对立统一

(一)“四个世界”与“零度和偏离”

零度是“四个世界”的零度,偏离也是“四个世界”的偏离。零度给“四个世界”建构起了标准和规范,使交际活动能够在“四个世界”的基础上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偏离恰恰为“四个世界”打破一元模式,交际活动灵活多样提供了可能。修辞学,首先必须确立语言世界的零度形式,“语言世界的零度形式是历史形成的,是一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整个社会集体选择的结果,是民族的文化和心理对语言的一种评价。”(《通论》:186) 语言世界的偏离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方面,这些偏离是不可避免的。物理世界的偏离形式是不真实的,不存在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不合乎常情的东西。文化世界中对共同的,必须遵守的规范的超越和违背就是偏离。心理世界的偏离是相对于正常心态而言的非理性的、虚幻的、变型的超常心态。其中正、负偏离也存在于“四个世界”之中,从不同世界的角度出发观察到的语言现象是不一样的,从这个世界看是正偏离,而从另一个世界看也许就成为了负偏离,在不同世界的关系模式里,正、负偏离会相互转化。

(二)“四个世界”与“显性和潜性”

“四个世界”都有显性和潜性之分,物理世界的显性和潜性现象,在语言世界就可能有相对应的显性和潜性语言现象。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具有同构性,却不是完全对等的。物理世界存在着的显性现象,语言世界也还可能存在有潜性与显性两种语言现象来反映它。修辞学重点研究语言世界的显性和潜性。“显性语言的潜性化和潜性语言的显性化过程就是语言的发

展的道路。”(《通论》:256)“显性和潜性”的提出对修辞学和语言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及理论意义。语言的显性和潜性是相互转换的。“从四个世界的理论来看,语言世界提供了潜性材料,物理世界的真实性、文化世界的得体性和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则是潜性语言显性化的制

约因素,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语言的潜性化和显性化的道路都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当然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又是通过语言的内部机制即它的自我调节功能来实现的。”(《通论》)

(三)“显性和潜性”与“零度和偏离”

这两组概念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状态,显性和潜性是从存在的角度对四个世界的说明,零度和偏离是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对四个世界的说明。受人文世界的影响,两对范畴既各自独立又密切相连,它们自身都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显性和潜性彼此转化的同时,

零度和偏离也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转化,而正是这种动态的转化过程推进了语言的发展。作为世界存在状显性和潜性需要零度和偏离的描写;零度和偏离的存在也有显性和潜性。

一位十九世纪的大家和一位二十世纪的大家为汉语的修辞学做出了不懈努力,是汉语语法体系更加完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遵循语言研究中国化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我们从新的历史高度认识和弘扬优秀的语法修辞学的学术传统。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王倩老师推荐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倩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传媒业务 使用传播文体写作毕耕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媒介新闻评论学殷俊殷瑜汤丽萍等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和电视制作:第四版美国-林恩.s.格罗斯拉里w沃德华夏出版社2001 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兰-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 新闻媒介通论袁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重组话语频道罗伯特.C.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新媒体艺术张燕翔科学出版社2005 传播制度与实务肖燕雄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二:传媒法规与媒介伦理 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张志安 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美-帕特森威尔金斯 中外广播电视法规比较马庆平 道德恐慌与媒介克里彻 媒介文化中的罪与法布朗 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刘易斯.阿尔文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克里斯蒂安 传播法判例: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泽莱兹尼 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陈绚 传播法学田磊编 传播法:解决信息部队称及相关问题的法律雷润琴 传播法概论夏晓鸣 三:媒介经营管理 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皮卡德 媒介管理:案例研究法索恩等 媒介经济学赵曙光 媒介经济学:经济学在媒介与传统媒介中的应用柯林 媒介组合策略周鸿铎 媒介营销:理论、方法、案例包国强 媒介产业案例分析周鸿铎 媒介管理研究:广播电视管理创新新体系胡正荣 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刘婧一 媒介市场创意策划实务曹鹏 报业的变局与方略:中国报业集团化产业化研究顾涧清 传媒区域化发展方略古保邦 传媒集团运营机制周鸿铎 媒介ceo:广播电视网络实务伊斯曼 媒介营销案例分析张志安 传播产业研究陈炳宏 中国传媒资本运营研究严三九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2007-11-28 00:24:52) 标签:知识/探索图书馆学硕士推荐书目分类:图海情天翩然心 同学晨阳出海前段时间传给我一份张怀涛老师给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推荐书目,如下: 图书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仅供参考;带﹡号者有电子版) 一、补读(本科为非图书馆学专业者阅读) 1.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2. ﹡严怡民.情报学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3. ﹡张琪玉.情报语言学基础(增订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4. ﹡杨玉麟.信息描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沈固朝.信息检索(多媒体)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必读部分 1. ﹡王子舟.图书馆学基础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 3. ﹡徐引篪.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 ﹡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5. ﹡刘昭东.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6. ﹡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 ﹡袁咏秋.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8. ﹡(印)阮冈纳赞著;夏云等译.图书馆学五定律.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9. ﹡米哈依诺夫.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 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 10.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11. ﹡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第二版).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12. ﹡杨子竞.外国图书馆史简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13. ﹡范并思.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4. ﹡吴慰慈.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5. ﹡王崇德.图书情报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16. ﹡付立宏.图书馆管理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7. ﹡程焕文.信息资源共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 胡昌平,柯平.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科技文献出版社,2005 19. ﹡申静. 咨询理论与实务.中国电力出版社出,2000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法学研究生学习推荐阅读书目

法学类推荐书目 一、民商法学类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八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周枏:《罗马法原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4、王利明:《民法总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5、王利明:《民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王利明:《民法典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谢怀拭:《外国民商法精要》(增补版)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0、《拿破仑民法典》商务印书馆 11、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美】科宾:《科宾论合同》(上、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5、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任先行、周林彬:《比较商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张新宝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二、知识产权法类 1、【美】威廉·兰德斯、理查德·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匈】菲彻尔:《版权法与因特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4、彭学龙:《商标法的符号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5、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第2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6、孔祥俊:《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吴汉东:《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曹新明《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李琛《论知识产权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刑法学类 (刑法哲学部分)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美]胡萨克:《刑法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4、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5、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 6、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7、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大全

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如果你希望走学术之路,请按下列书单阅读一些初步的书目。这里开列的是中文书目,红色标注为必读书目,未标注的也为重要的通识性基本书目。暂时没有开英文书目,原因有三,一是从中文书目中可以推导自己应该读哪些英文书目,二是“阅读量要求”部分已经涵盖了相当的英文阅读量,三是课题教学有相应的英文阅读书目要求。当然,我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英文书单。 阅读量要求: 1. 熟悉掌握西方重要文论家的重要文论30部(篇以上) 2. 研究小说要求阅读英美小说20部以上 研究诗歌要求阅读英美重要诗人30人以上 3. 通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学发生背景、基础理论、专题研究15部(篇) 4. 自己打算研究的作者的著作和相关研究成果30部(篇)以上 5.一套比较权威的文学史书籍 1.文学与宗教: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宗教与文学》,加德纳著,江先春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杨慧林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神学与当代文艺思想》,伯尔等著,徐菲等译,上海三联书1995年。

《欧洲中世纪诗学》,陆扬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诠释学、宗教、希望》,特雷西著,冯川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天路、人路:英国近代文学与基督教思想》,卞昭慈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弗莱著,郝振益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神力的语言》,弗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文学理论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 高等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和《西方文论史》(红色封面) 《二十世纪美国文论》,盛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镜与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也可参阅下列书籍: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共9册),王岳川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文论》 《形式主义文论》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 《存在主义文论》 《接受反应文论》 《后结构主义文论》 《女权主义文论》 《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

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2017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本文系统介绍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北大法律硕士考研辅导班,北大法律硕士学费,北北大法律硕士就业,大法律硕士考研难度,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初试经验等九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大法律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大考研机构! 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法律硕士是全国联考考试科目如下: 外语(英、日、俄选一)、 政治、 专业课(包括刑法、民法,总分150,两科各占75分) 综合课(包括法理、宪法、法制史三部分,其中法理比重略高)。 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的专业课的参考书: 例如: 《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初期什么都不会时看看挺好,等有一定基础时就可以忽略了。最有用的是刑法分则部分。其他都以分析为准。凯程老师会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非常专业,非常应试。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联考考试分析》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看好理解好背诵好就一切都好了。凯程要求学生最后考前两天时几乎是整本书都在脑子里。 《2013年考试大纲配套练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这是很好的练习巩固资料。从前期到后期一直很有用。凯程学员是扎扎实实做过的。 《法律硕士联考重要法条释解》,凯程建议找本自己看起来顺眼,查阅方便的。多翻多看。尤其是民法,宪法,非常重要并且非常有效,看了就有感觉。 真题——版本无所谓,例如《2012年法律硕士联考大纲变化解读及历年试题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真题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利用。凯程会专门开设真题讲解课程。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一、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法律硕士是全国联考考试科目如下: 外语(英、日、俄选一)、 政治、 专业课(包括刑法、民法,总分150,两科各占75分) 综合课(包括法理、宪法、法制史三部分,其中法理比重略高)。 北大法律硕士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凯程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的专业课的参考书: 例如: 《法律硕士联考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初期什么都不会时看看挺好,等有一定基础时就可以忽略了。最有用的是刑法分则部分。其他都以分析为准。凯程老师会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非常专业,非常应试。

翻译学研究生一年级阅读书单

翻译研究生阅读书单 Bassnett, S. 1993. Translation Studies (2nd ed). London & New York: Methuen. Bell, R.T.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Benjamin, W. 1923.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Trans. H. Zohn. In R. Schulte et al. 1992. 71-82. Dryden, J. 1680. “On Translation”. In R. Schulte et al. 1992. 17-31. Catford, J.C. 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en-Zohar, I. 1978. “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 he Literary Polysystem”. Holmes, J.S., Lambert, J. & van Den Broeck, R. (ed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Leuven: ACCO. 1978. 117-127. Gutt, E.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atim, B. & Mason, I.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Hermans, T. 1991. “Translational Norms and Correct Translations”. van Leuven-Zwart, K.M. & Naaijkens, T. (eds.) 1991.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Art. Amsterdam - Atlanta, GA: Rodopi. 155-169. Hermans, Th. 1996.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lvarez, R. & Vidal, M. C. (eds.) 1996.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5-29. Jakobson, R. 1959.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Schulte, R. & Biguenet, J. 1992.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4-151. Lefevere, A. 1992.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Nida, E.A. & Taber, C.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E.J.Brill. Snell-Hornby, M. 1988.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Venuti, L. 1995.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Adams, H. & Searle, L.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Tallahass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G. & Y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 Beaugrande, R. & Dressier, W.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Grice, 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 Eds. P. Cole, P. & J. L. Morgan. New York and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5. 41-58. Halliday, M.A.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上海财大经济学社推荐书目 经济学入门读物: 格莱斯皮,经济学专业英语基础:图示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点评:在英国被用于相关专业的大学预科教育,图文并茂、价格低廉、清晰明白,非常适于初学者学习。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点评:尽管第17版中译本已经出版,第18版也已经在国外推出,但这本再版次数最多的经典初级教科书的第16版中译本仍然是最容易找到的。根据已经掌握到的信息,第18版增加了不少时髦内容,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点评:全新体系结构的一本教科书,而且所配教辅读物比较齐全。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点评:曼昆入门教材曾被寄予超越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厚望,该版本的缺点是价格过于昂贵,而且编辑对作者的介绍还犯了可笑的低级错误。相比之下,梁晶工作室的第二版更容易获得。 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点评:用现代经济学基本研究规范解析中国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的一本佳作。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点评:除却对新型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思想的介绍外,起首几章还精炼地综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规范。

史普博,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市场失灵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点评: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对树立坚定的自由市场经济理念非常有帮助。 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点评:详述了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和学术规范,并且以实例讲解了如何开展经济学课题研究。 一些经典著作: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学科教学论必读书目

学科教学论专业硕士读书心得 一、要有历史的眼光,鉴往知来——读一点语文教育史的书 语文不只是工具,语文教师更不是操持工具的工匠,为此,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要有历史的眼光,才能鉴往知来。张志公先生虽然限于历史的原因,主张过“工具说”,但他有一部相当精彩的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后来又增补改写成《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看了这本书至少可以明白:一百年前的教师是怎样教书的?使用的是什么教材?然后才可以思考:这些历史遗产对我们还有多大用途?怎样用它们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白话文运动)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要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演变,可以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而对于这一百年语文教育历史要作一个综览,则可以读一本大书: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了解了过去,还要展望世界,面向未来,华东师大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正是一部闳中而肆外、鉴往而知来的大部头著作。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五四”以来,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大师们,对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十分关注的。他们有的专门为此写过文章,发表过专著。如梁启超就曾作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见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胡适也先后作过《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国文教学》的演讲(见《读书与治学》,三联书店1999年第一版),他还主持过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的制订。 把主要精力放在大中小学语文教育上的大师,当然是三十年代以后的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陈望道、黎锦熙、吕叔湘等人。 叶圣陶的名字在三四十年代,往往与夏丏尊连在一起。他们志同道合,又是儿女亲家。他们以开明书店为基地,编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编杂志《中学生》;共同编写小说体学习语文的专著《文心》,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他们开拓的这条语文教育之道路,是一条正路,一条大路,我们应该沿着这一条“开明之路”走下去。叶先生关于语文教育的论著,收在《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之中,而第16卷则是他编选的教材。这么多著作当然难以读遍,我以为《文心》一书是值得每位教师认真一读的。至于在教学实践方面,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在40年代初合作编写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精读”是对经典名文的品赏和分析,如课堂实录一般;“略读”则是对一本本名著所作的介绍,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我认为他们开启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今天也应该参考、学习和继承。 朱自清先生更多的工夫是在大学教书,但也没有离开语文教育的大范围。在《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有关语文教育的文字放在第二、三卷之中,其中以《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这两辑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切近。 朱光潜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但他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和影响甚大。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先是在叶圣陶主持的开明书店出版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然后在30年代初又在《中学生》杂志上写了“第十三封信”即《谈美》,是最通俗易懂的美学论著。然后又有了《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40年代则有《谈修养》和《谈文学》。我建议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通读朱先生这六本书(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印的单行本)。他的文字十分流畅明白,文理清晰,许多深奥晦涩的理论被他一说就清楚了。尤其是《谈文学》中的几篇论写作的文字,对我们从事写作教学大有帮助。 陈望道先生是修辞学家。他的《修辞学发凡》,应是我们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著作。另外他也是第一个写“作文法”的人。他的《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版)中的主要部分收在《陈望道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之中。 一般人只知道郭绍虞先生是文学批评史家,其实他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也花了不少工夫。他的《学文示例》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大学语文教材,尤其是对文章的比较阅读方面,别开生面。他有关语文教育的论著收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郭绍虞论语文教育》一书中。 在上一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师中,黎锦熙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一位。他早在1916年就倡建“国语研究会”,至1978年3月21日逝世那一天的上午,还在准备“语言学科规划会议”的讲稿。他的论著有具体入微的特色,读

会计学院研究生阅读书目推荐表

会计学院研究生阅读书目推荐表 序号著作名称作者出版社 1 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 顾 (英)斯图尔特.克雷纳(Stuart Crainer) 海南出版社 2 谁说大象不会跳舞郭士纳中信出版社出版(2002年) 3 基业常青吉姆·克林斯中信出版社出版(1994年) 4 沉默领导巴达拉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5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劳伦斯·卡宁汉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6 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机械工业出版社 7 经济解释(三卷本)张五常网上电子版 8 财产权制与制度变迁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9 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译文集卢俊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金融学导论——市场、投资与财务管理(原书第 13版) (美)梅利歇尔(Melicher,R.W.); (美)诺顿(Norton,E.A.)著; 潘永泉等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 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马克·格林布莱特(Mark Grinblatt)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 兼并与收购(美)萨缪尔.韦弗(SAMUEL C.WEAVER)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3 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谢德仁著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 市场经济的分配理论研究王振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 应用经济研究方法(美)唐.埃思里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6 管理研究方法:原理与应用刘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 管理统计学应用与实践:案例分析与统计软件应 用 李金林,马宝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8 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薛薇电子工业出版社 19 会计和审计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张继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0 财务会计理论陈汉文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1 会计理论结构(美)A.C.利特尔顿中国商业出版社 22 会计理论(美)贝克奥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3 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重点文献导读陆正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4 实证会计理论(美)罗斯.L.瓦茨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5 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郭道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6 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吴联生北京大学出版社 27 国际会计前沿王松年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8 国际会计:使用者视角桑德格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民法研究生必读书目

民法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民法总论 1.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底出版) 2. 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 卡尔拉仑兹:《德国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王泽鉴:《民法总则》(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二民法学方法论和案例研究方法 1.梁彗星:《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卡尔拉仑兹:《法学方法论》,台湾五南出版社 3.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4.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王利明:《民法疑难案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 6.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四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 三人格权法 1.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修订版),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四物权法 1. 王利明:《物权法论》(增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轶:《物权变动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债和合同法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1、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利明:《违约责任轮》(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王泽鉴:《债法原理》(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六侵权行为法 1. 杨立新:《侵权法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2. 杨立新:《简明类型侵权法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

考研参考书目

附件二:四川音乐学院2019年研究生招生 学位类型、研究方向及导师 一、学术型学位 (一)艺术学理论(130100) 01(全日制)艺术美学02(非全日制)艺术美学 刘立云教授王世才教授赵崇华教授格桑梅朵副教授李杰副教授彭吉象(二硕导) 03(全日制)艺术史04(非全日制)艺术史 刘立云教授王世才教授赵崇华教授李姝副教授彭吉象(二硕导)格桑梅朵副教授陈洁副研究员 05(全日制)音乐文学06(非全日制)音乐文学 林戈尔教授孙洪斌教授左芝兰教授 07(全日制)艺术传播学08(非全日制)艺术传播学 包德述教授王利剑副教授李波副教授蒋晓丽(二硕导) 王永刚(二硕导) 09(全日制)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10(非全日制)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 徐慧教授付娟教授高迎刚(二硕导) 11 (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音乐) 12(非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音乐) 林戈尔教授杨万钧副教授 13(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像) 14(非全日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影像) 导师指导小组【林华(二硕导)黄心渊(二硕导) 代晓蓉(二硕导)】 (二)音乐与舞蹈学(130200) 01(全日制)中国音乐史02(非全日制)中国音乐史 罗天全教授包德述教授吕畅副教授

03(全日制)西方音乐史04(非全日制)西方音乐史 李兴梧教授杨晓琴教授 05(全日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06(非全日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甘绍成教授朱江书教授杨晓教授颜曼秋副教授肖常纬副教授 朱婷副教授 07(全日制)民族音乐学08(非全日制)民族音乐学 甘绍成教授朱江书教授罗天全教授杨晓教授 09 (全日制)乐律学10 (非全日制)乐律学 吕畅(副教授)夏凡(副教授) 11(全日制)和声12(非全日制)和声 邹承瑞教授李一贤教授姚允文教授胡晓教授高畅教授 陈国威教授白全贞副教授 13(全日制)复调14(非全日制)复调 郭龙教授 15(全日制)曲式16(非全日制)曲式 石小涛教授魏晓兰教授扈滨副教授杨华副教授 17(全日制)配器18(非全日制)配器 林戈尔教授邹向平教授杨新民教授郭元教授杨可用教授 19(全日制)高师音乐理论教学(音乐教学法) 20(非全日制)高师音乐理论教学(音乐教学法) 雍敦全教授孟辉副教授李萍(二硕导) 21(全日制)音乐美育理论22(非全日制)音乐美育理论 柳良教授 23(全日制)高师音乐理论教学(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 24(非全日制)高师音乐理论教学(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硕士生读书计划 西方文论名着 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性学三论》附:欧文·斯通:《弗洛伊德传》 弗莱:《批评的解剖》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加缪:《加缪文集》 考夫曼:《存在主义》 今道友信:《存在主义美学》 列维—施特劳斯:《原始思维》(〈野性的思维〉)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 什克罗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文选》 艾略特等:《新批评文集》 德里达:《文学行动》 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 保罗·德曼:《解构之图》 巴赫金:《小说理论》、《巴赫金文选》、《文本、对话与人文》 福科:《知识考古学》、《规训与刑罚》、《疯癫与文明》 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 张京媛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 文学史名着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陈平原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五卷)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陈思和:《陈思和自选集》 张健:《喜剧的守望》、《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论》 作家作品 鲁迅全集 现代文学大家三至四家(沈从文、老舍、曹禺、张爱玲、钱钟书、巴金)通读 “红色经典”选读 新潮及先锋小说作家至少选读五家(莫言、王安忆、张炜、韩少功、贾平凹、张承志、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东西等) 诗歌散文戏剧方面根据个人爱好安排 书刊 选读理论刊物:《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读书》、 选读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钟山》、《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十月》、《花城》、《天涯》、《大家》、《山花》、《作家》等 读书要求 要求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积累,在上面书目基础上再加强个人的选择性阅读。特别是在作品方面,要求有自己的特殊对象,即别人很少涉猎的更无研究的部分,力求发现其价值。 要做读书笔记,前两年每学期读书笔记不少于五万字。每一个月半月汇报一次,期末总检查。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川大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221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2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1998年。 223日语: 《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24德语: 《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25法语: 《法语》 (第1-2册),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4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财政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地价论》杨继瑞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城市地产经济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5法学综合B: 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刑诉民诉) 411人口理论基础:《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4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研究生阅读书目推荐

一、经济学及方法论基础 1、《经济学》上下册,斯蒂格里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 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4《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商务印书馆,2004 5《高级微观经济学》,哈尔〃瓦里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唐〃埃思里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7、《计量经济学》古扎拉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商务印书馆 9、《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道格拉斯?C?诺斯 10、《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 12曼昆,《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13斯蒂格勒,《价格原理》,商务印书馆。 14弗理德曼,《价格原理》,商务印书馆。 15多恩布什和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余永定等,《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17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二、金融专业(译著) 1、《货币金融学》,米什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金融学》,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货币理论与政策》,卡尔〃E〃瓦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投资学》,William F.Sharpe,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公司理财》,斯蒂芬〃A〃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7、《汇率与国际金融》,劳伦斯〃S〃科普兰,2002 8、《金融经济学》(德)于尔根〃艾希贝格尔,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9、《固定收入证券市场及其衍生产品》 Suresh.M.Sundaresan,北京大学出版社。。 10、《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唐〃M〃钱斯(Don.M.Chanc),中信出版社 11、《货币制度理论》,劳伦斯〃H〃怀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三联书店,1990 13、《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金融控制》,L〃I〃麦金农,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4、《比较金融系统》,富兰克林〃艾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米尔顿〃弗里德曼,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6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中信出版社,2005 17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18拉古拉迈〃拉詹路易吉〃津加莱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捍卫金融市场自由,创造财富和机会] 中信出版社 19《西欧金融史》金德尔伯格,中国金融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