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 ):地名。
唱歌送别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李白)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 竹:虚心、脱俗、孤傲、刚劲
亭: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雁:游子的思乡、鸿雁传书
四.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 平和诗歌风格,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 的其他作品。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 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 和把握。
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降派的排挤和 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 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 风格豪放悲慨。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 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 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 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 别感伤的代名词。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 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 愁的代名词。
一.看标题(序、注)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通过“源活水清”的生活现象,意在说 明什么哲理? 诗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肯定源头活水乃 是方塘明净如镜的根本原因,据此,作者意在对 读书之道作一个总结: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知 识、新思想,才能够明白事理,才能心明如镜。
第二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 “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 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 理,理中含情。 课堂示例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 友 送 别 诗
谢亭送别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 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 这个问题?
1.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 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 渔火、寒山寺、客船等。 特征:秋夜幽寂 凄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的孤独、愁绪满怀和 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读懂写景诗的方法 1.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写景常用的表达技巧。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独坐敬亭山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课堂示例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 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 反衬孤舟。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论道说理诗的鉴赏]
理解下面每首诗各自所蕴含的哲理
1、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苏轼) 本诗借欣赏庐山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待人、事或 生活、社会,都应多角度、多侧面甚至换一个角色去观 察、去体会,这样才会得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2、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 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朱熹)
二.析尾句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表现了羁旅游子的思乡之情。
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
松菊: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香草美人:象征理想 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
三.抓字词、 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 杨花:随风飘散,想到飘零 明意象
这首诗借游春的愉悦启示人们:生活是美好的,只 是你没有留心而已,只要你关注生活,只要你有好的情 致,何愁没有明媚的春光?
3、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 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 本诗揭示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以及新生事物刚一露头,就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这一生活哲理。
五.巧分类 古代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5、边塞征战诗 7、思乡怀远诗
4、怀Fra Baidu bibliotek咏史诗
6、赠友送别诗 8、山水田园诗
9、思妇闺情诗 10、论道说理诗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枫桥夜泊
张 继
写 景 抒 情 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古代诗歌鉴赏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课堂示例
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 “愁”的具体内容。 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1、闺中怀人之愁;
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辛弃疾)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
3、思友之愁;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 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 一梦,堪愁。……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 江空自流。(王安石)
4、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 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 》叶绍翁 )
本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春色”是关锁不住 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 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 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 诵、称引。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 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 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 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 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 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 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 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景物特征:孤寂 表达技巧:拟人 作者情感:孤独、受冷落,寄情自然, 人格的高洁清傲。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的鉴赏]
送别诗的鉴赏要点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 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 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 (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 见的一种主题。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 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 别诗。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 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 有的共性)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 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 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 作品。
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 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作中,尤其是边塞诗, 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 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词人就不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 已经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 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 了。
5、昔胜今衰之愁;
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 清月近人。(孟浩然)
7、羁旅之客愁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 煜)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唱歌送别 3.饮酒饯别
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 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 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 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哲理诗鉴赏要点
第一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 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 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 借形以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 蕴,理解诗的哲理美。
课堂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鹊楼》 ) 在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又要蕴含着深刻哲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李白)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 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 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⑴积累离别诗常用意象。 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⑶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 衬托。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 “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欢傍晚时 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 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 归林、鱼翔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 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于 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 相送亲友,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 别离联系在一起。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 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 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 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8、亡国之愁;
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 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 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 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 雪舞回风。飘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杜甫)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 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思想感 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中肯, 要就诗论诗,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一.看标题(序、注) 二.析尾句 三.抓字词,明意象 四.知人论世 五.巧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