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法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26
3.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中的变量控制
教育实验的变量控制主要是指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 1. 消除法。即把无关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尽可能不让这些 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 平衡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是所有无关变量都以 同一种水平同时作用于这两个组,使之对两个组的教育效 果的影响相同,以此平衡无关变量的影响,再来比较对照 组与实验组的教育效果的差异,从而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3. 抵消法。这种方法是让同样的被试先后接受几种不同的实 验处理,被试自身以及实验顺序造成的练习、适应和疲劳 等无关变量效应在先后轮换过程中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提 高实验精确度。 4. 恒定法。恒定法是使无关变量效应在实验前后保持不变。 5. 随机法。随机是指选择被试、安排实验处理顺序等许多实 验环节上不受实验人员主观意图的影响,随机安排决定, 它是教育实验中唯一有可能控制所有无关变量的方法。
1.历史(或同时事件) 2.成熟 3.测验 4.工具 5.统计回归 6.差异的选择 7.受试者的流失
8.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18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
(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 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或实验情境 以外的其他情境。



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以 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33

上述实验设计在实践中有时被简化为: (RG) Y1 X Y2 X为实验处理,Y1为施行处理前对被试的观测结 果,Y2为施行处理后的观测结果。实验结束后, 通过前测与后测结果的比较,来判别实验处理是 否对实验结果产生明显的效应。这样,实验简便 易行多了。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比较,归因分析是 很不充分的,它没有排除被试本身自然成熟的影 响。为了弥补实验设计的不足,研究者应尽可能 使用有常模参照的各种标准化测验,将实验班学 生的发展同相应的常模比较;寻找可用对照的比 较组。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步骤案例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步骤案例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步骤案例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采取实践探索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将以某中学实施教育实验法为例,介绍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

步骤一:确定实验目标和内容教育实验法的实施首先需要确定实验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育实验方法进行实施。

在此例中,该中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步骤二:制定实验计划和时间表在确定实验目标和内容后,学校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实验的具体安排和时间节点。

实验计划应包括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方式、教师配备和学生参与等要素。

时间表则用于安排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实施进度。

步骤三:教师培训和准备工作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进行教师的培训和准备工作。

教师培训主要包括教育实验法的理论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实验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和教材选择等。

教师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材料的整理和教学环境的准备等。

步骤四:实施教育实验法在教师培训和准备工作完成后,学校可以开始实施教育实验法了。

实施教育实验法时,教师应根据实验计划和时间表,按照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育实验的有效进行。

步骤五:实施效果评估实施教育实验法后,学校需要进行实施效果的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的教学效果等。

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教学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将用于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

结论通过以上步骤的实施,该中学成功地实施了教育实验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学校将会积极尝试并推广教育实验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学实验法名词解释

教育学实验法名词解释

教育学实验法名词解释一、实验法定义实验法是教育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某些心理现象或行为,从而进行研究。

实验法通常在可控制的条件下,对变量进行操纵,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要素实验设计是实验法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自变量:实验中研究者主动操纵,用以观察其效应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2.因变量:实验中研究者所要测量的指标或结果。

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对照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组,通常进行事前或事后比较。

三、实验变量控制在实验中,需要对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变量控制的方法包括前测、匹配、随机化、安慰剂等。

四、实验效度评估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评估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和结构效度。

内在效度主要评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可信度,外在效度则评估实验结果能否推广到其他情境或人群,结构效度则评估测量指标与理论构想之间的符合程度。

五、实验伦理考虑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考虑到伦理问题,保障被试的权益和安全。

伦理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情同意:确保被试了解实验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风险最小化: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少被试在实验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和不适。

3.隐私保护:确保被试的隐私得到保护,不对被试的个人信息进行不必要的泄露。

4.公正性:确保被试在实验中的权益得到公平对待,避免任何形式的歧视或剥削。

六、实验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收集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则包括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

七、实验结果解释与结论在分析数据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总结。

解释结果时需要结合理论背景和实际情境,同时考虑到其他可能的干扰因素。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

简述教育实验法的特点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方式进行教育研究的方法。

它以实践为基础,以实验的形式来验证教育理论,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实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实践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通过实验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它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通过实践,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科学性:教育实验法依据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它要求实验设计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实验方法科学严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科学可靠。

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实验,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可控性:教育实验法注重对实验过程的控制。

实验需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实验标准,以及清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控制,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操作和观察实验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

4.系统性:教育实验法要求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它强调研究问题的综合性和全面性,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实验设计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控制变量和比较分析来研究不同因素对教育结果的影响。

5.可比较性:教育实验法注重比较分析。

它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教育问题,以此来验证教育理论和假设的正确性。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因素。

6.创造性:教育实验法鼓励创新和探索。

它要求教育研究人员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创新思维和想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新的教育理论和假设。

通过实验的创造性研究,可以推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教育实验法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可控性、系统性、可比较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通过教育实验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材就是实验自变量。自变量可以处在不同的变化状态中,如教材便有 甲、乙、丙、丁等等不同种类。它是对自变量变化程度的规定。我们要
解决的问题不是用不用教材,而是采取哪种教材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所以,一个实验因子至少要有两种水平才能进行比较,否则其本身就不 能构成实验因子。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2.因变量 因变量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它是实验变量作用于实验对象之后所出现
第二组
教育实验法
目录
1 2 教育实验法概述 教育实验法的类型
3 3
教育实验法的基本程序 教育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含义:
教育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 设一定条件,人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
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教育科学发展 的基础和源泉
然发展和成熟或词汇的自然增长,都可能干扰实验处理的效果,所 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就难以单纯归因于新的阅读教学法。
一、教育实验法概述
③测验:前测的暗示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在某些教育实验中,为了方便
比较实验前后的情况,往往安排前测,而往往前测的经验有助于后测分数的 提高。尤其是前后测的题型基本相同时,因为实验对象经过前测之后,会熟 悉测验的技巧和题型,即使没有实验处理的效果,也因前测经验的影响,而 导致后测分数的提高。 ④工具(测量手段):指测量手段对实验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如果教育实验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量主持者和评判者分别以不同 的标准和测量工具对自己班进行测量,那么这种测量的结果不能加以比较。
研究者不是被动地等待所要研究的被试心理、行为现象的
发生,而是创设一定的实验情境主动的引起被试的反应, 由此考察被试的反应与条件的关系,探讨事物的本质联系。 这样可以扩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使研究者对在自然教育 情境中难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也可以进行研究。另外,还 可以确定某种特定变量的效果。

第五章教育实验法

第五章教育实验法
1.不要求各组均等,因而省去了均等组别的麻 烦; 2.在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因素对实验对象的作 用次数增多,平均效果正确性可增长; 3.无关因素的影响机会与次数相同,可以减少 无关因素的影响。
• (二)设控制组的配组方法
• 两组设计
• 最简单的有控制组的实验设计只设实验组与控制 组两个组,无前测,符号如下:
• 2、把变量变为常量:即使变量在实验中保持恒定不 变。
• 3、均衡:让无关变量保持基本相同的状态。
• 4、抵消:把无关变量中强弱不同的变量。配置到不 同的组内,通过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消除掉无关变量 的影响。
• 5、统计处理。 • 6、忽略不计或作详细说明。
• 无关变量的控制会在自变量的操纵、因变量的测定、 配组及选择研究对象时同步进行。
O=O3-01
• 二、配组方法 • (一)不设控制组的配组方法
• 1、单组设计 • 单组设计实验,是指同一实验因素X,只对同一组
(或一个)实验对象O施加作用,然后测定对象所 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实验因素的效果如何。
G---O1---X----O2 O=O2-01
• 2、等组设计
•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 象(G1和G2,G1=G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 的以作测用量(和X比1和较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
• 五、变量控制的目的
• 变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提高实验效度 •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 实验效度是由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部分构成。
内在效度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影响到对实 验结果的解释。外在效度则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 可推广性。
第三节 教育实验设计之二 ----配组与实验程序编排
• 一、基本概念介绍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一、引言教育实验法是指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控制变量的原则,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究的方法。

教育实验法在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阐述教育实验法的具体应用。

二、实验类型教育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控制实验、自然实验、事后对比实验和事前事后实验。

其中,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在教育领域被应用的较为广泛。

1. 控制实验控制实验是一种对比实验,在两个群体中择一作为实验组,另一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随机分组,保证两组人员分布、性质的相似性。

在教育实验中,控制实验常用于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技术或教材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试新教材比旧教材的优越性方面,可以在一组实验班使用旧教材,另一组实验班使用新教材,然后通过实验分析两组学生的表现,来确定新教材的优越性。

2. 自然实验自然实验是指无法进行严格随机分组的实验,例如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这种实验常常与控制实验相结合,进行对比研究。

例如,在教学改革时,可以将某个学校或某个班级作为实验组,无需进行随机分组,然后与其他相同类型的学校或班级进行对比分析。

三、实验设计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问题、选择实验类型后,设计实验具体过程和实验方案的过程。

设计实验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流程、实验对象、实验现场和实验结果评估等方面,确保实验本身符合科学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1. 实验流程实验流程需要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执行顺序,确定实验流程,确保实验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例如,在测试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先确定实验设计,然后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给出教学指导计划,进行教学,最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成绩比较。

2. 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是指需要进行实验的人或物体。

在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常常指学生群体或单个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学材料、教育设施等。

在具体实验中,需要明确实验对象的数量、性质和具体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控制要有一定的保证。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第二,后测和前恻必须是同质测验。 第三,保证后测和前测分数的同值性。 4. 工具 ⑴ 自编工具⑵ 量表
五、样本
一般根据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来确定。精确度越高,样 本容量越大。但如果样本过大,则增加实验上的困难, 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样本容量的确定可按着以下 规则来进行:控制严密的实验样本可小一些,反之应 大一些;抽样误差大的,样本含量应大一些,反之则 小一些;第一轮实验样本含量可小一些,第二轮、第 三轮实验样本含量应逐渐增大;实验室实验样本含量 可 小 一 些 ( 10 以 上 就 可 以 了 ) , 自 然 实 验 应 大 一 些 (至少要在30以上)。
第八章 教育实验法
本章内容
• 教育实验法概述 • 教育实验的类型 •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 教育实验设计 • 教育实验的操作 • 教育实验研究计划 • 实验的评价标准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法含义 (一)广义教育实验法 泛指一切实证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来自于实验教育学派 (二)狭义教育实验法 通过探索性的工作安排来检验某种教育思想与预期结果关系的方法。
——科学方法论 2. 单项实验
整体实验(综合实验) 无中生有—— 3. 思想实验 4. 建构性实验 5. 国内外其他提法
第三节 教育实验的构成因素
一、被试(subject)与分组(match group) 被试——指参加实验研究的对象。 分组方式:
固定组(G_group)—— 随机组 (RG_random group)——
四、选择实验设计的原则
• 实际性 • 精确性 • 灵活性 • 简单性
第五节 教育实验法的操作
一、准备阶段
选择课题——分析变量——选择样本——制定实 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验法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特征教育实验法的特征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控制情境实验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实验的因素有所选择;实验的步骤事先确定;实验的情况比较单纯才好,这样可以得到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排除无关的因素每次进行实验时要排除或改变一个因素,同时使其他的因素完全相同,才能逐渐地考察出实验的结果。

例如,实验两个小学的学生“学习进步的快慢”与两个小学的学生的智力和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相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实验出环境的好坏同两个小学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的关系;若在相同的环境里,实施同样的教学于智力不等的两个小学的学生,才能显示出小学生智力的高低与他们的学习进步的关系。

(三)数量记载精确实验的结果可以有精确的数量记载,其所表示的准确性,是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容易做到的。

(四)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所谓科学的实验,可贵的就是它的客观性,可以反复地实验其结果都应是一致的。

从事教育实验的人稍受训练,就可以按规则进行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结果都是大体相同的。

这是教育实验法的一大特点。

二、种类一般地说,教育实验法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实验法,也叫对照实验法;一种实验室实验法,也叫模拟实验法。

(一)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被试验者并不知道是在做实验,因而他们的活动也是自然的。

只有在正常的情况下,实验出来的结果,才能应用和推广。

教育实验法多是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实验的。

俄国心理学家朱尔斯基把这种实验法叫作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也是一种观察,但比观察法更有组织,时间更经济,因为它不是等待现象出现,而是引起或创造现象,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并且是更精确的。

(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进行实验的,多是适用于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方面。

由于条件控制得完整,实验室实验所得的结果更为准确。

但在实验室的情境和教育实际情况的差别是比较大的,因而实验室实验结果的实际效用,不如自然实验法的效果好。

这种实验室实验法需要同其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才能符合教育实际的要求。

教育实验法进行实验时,又有3种具体的组织形式,即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轮组实验形式。

或分别讲述如下。

1.单组实验形式单组实验的形式是被实验者仅有一组,只能前后比较,就叫作单组实验形式。

单组实验的形式,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实验形式,是以一人或一班学生为实验对象的,控制一种或几种实验因素,然后测量这些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出结论。

例如,我们实验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与默读方法哪一个比较好些。

用一班学生为对象,每一次以半年为期,先实验朗读方法,后实验默读方法,然后比较两个实验的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出哪一个方法比较好一些。

这就是运用单组实验的形式,求出来的结论。

2.等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的形式,是常用的一种教育实验形式。

其形式是把被实验者,分为人数相等,能力相等的两组或三组。

其他条件如教师能力、教材内容、教学时间、教室环境等,也都应当相同。

各种条件相等后,再给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因素,分别应用于这两组以上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再测量这两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结果,以求得结论。

例如进行语文教学中的背诵练习与阅读训练的比较实验,选定甲乙两组各方面相等的学生为实验的对象,将甲乙两组进行同一的测验,以测定其学力,作为“初试”。

初试后甲组进行阅读训练,乙组进行背诵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一的测验,各测定其学力,作为“复试”。

甲乙两组各求其“初试”与“复试”的差数,定甲线为“差1”,求“差1”与“差2”的相比较数,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

也就知道背诵练习和阅读训练谁为最好。

如“差1”的数比“差2”的数大,那就是背诵练习比阅读训练好;反之,“差2”的数比“差1”的数大,那就是阅读训练比背诵练习好。

再如选定甲乙两班各方面相等的学生,作为实验的对象,实验教材或教法的改进。

设置甲班为实验班;乙班为控制班。

控制班在实验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改变,完全与平时一样。

在实验班中,只改变教材的内容,而教学方法和其他有关条件不改变;或者进行教学方法的实验,只改变教学方法,而教材及其他条件不改变。

进行教材或教学的实验,以比较两班学生在实验期所产生的差异,就是这个实验的结果。

还可选定甲乙丙3组学生,进行“两种滋补品对于学生体重的影响”的实验,可以采用等组实验形式的。

这3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原来的体重,以及其他条件都是相等的。

甲组为控制组,不用任何滋补品;乙丙两组都是实验组。

乙组用一等滋补品;丙组用二等滋补品。

经过半年后,测量3组学生的体重,以计算其增加量,差1、差2,差3。

差1代表自然发育的影响;差2代表乙组用一等滋补品的影响;差3代表丙组用二等滋补品的影响。

从差2减去差1,求得一等滋补品对于体重的影响。

从差3减去差1,求得二等滋补品对于体重的影响。

这个影响的数字大小,就是实验的结果。

数字大者为最好的滋补品。

3.轮组实验形式轮组实验的形式,是被实验者有两组,而两组的人数和能力是相等的,也可以不是相等的。

将两个实验的因素,轮流在两组实验,然后比较其结果,就叫作轮组实验形式。

轮组实验的形式,是以两个实验的因素,分别用在甲乙两组内。

甲组进行第一个因素的实验;乙组进行第二个因素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测量其结果。

再将两个实验因素,轮换用在甲乙两组内,就是甲组进行第二个因素的实验;乙组进行第一个因素的实验。

经过一段时间,则测量其结果。

然后汇集两次的结果,加以比较,就得到这次实验的结果。

假如有3个实验的因素,则应当有3组学生为实验研究的对象。

我们现在举上面朗读与默读的比较研究的例子,来说明轮组实验形式。

选定甲乙两组学生为实验对象。

实验开始时,对两组学生测验其学力,作为“初试”。

然后甲组进行朗读训练;乙组进行默读训练。

经过“初试”和“复试”的差数,作为“差2”。

得这个结果后,再进行“初试”,或以上次的“复试”成作为“初试”。

然后再作轮换实验,甲组进行默读训练;乙组进行朗读训练。

经过一学期后,再测量两组学生的学力,作为“复试”。

求两组“初试”和“复试”的差数,得“差3”和“差4”。

最后把朗读训练所得到的效果“差1”和“差4”相加。

把默读训练所得到的效果,差2和差3相加,然后把两个加数之和相比较,就得出实验结果,也就可以知道哪一种阅读方法好些。

以上教育实验法的组织形式是我们在教育科学研究实验法中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

三、步骤教育实验法是一种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想求得教育实验的结果正确可靠,必须在进行教育实验时,有严格遵循的步骤。

现在把教育实验法进行时的步骤,分析讲述如下。

(一)教育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选择教育实验的问题。

教育上的问题是很多的,我们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问题来研究,就要有一个选择问题的标准,其标准是:前人未实验研究过的,有实验价值而是社会上所急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并要确定问题的范围。

根据这个标准,就可以确定研究的问题。

(2)决定教育实验的形式。

实验问题选定后,要根据实验问题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教育实验形式。

教育实验的形式,就是上面讲的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轮组实验形式等3种教育实验形式。

(3)选定教育实验的班组。

实验的形式确定后,就可以选定实验的班级。

可以选择全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也可以选择一部分适合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4)选定教育实验的教师。

选下担任教育实验的教师,是很重要的。

主持教育实验的教师,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熟悉教育实验和教育统计的方法,并有从事教育实验工作的经验。

思想精密,态度客观,有做教育实验研究的兴趣。

如能选择适宜的主持教育实验的教师,那么教育实验的结果,一定会正确可靠。

(5)选定教育实验的人数。

各种教育的实验,必须有一定的人数,教育实验的结果才能保证正确可靠。

人数少了,教育实验的结果往往不可靠。

但人数太多,计算起来麻烦,且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通常每个实验组以45人至50人为限。

(6)规定教育实验的时间。

教育实验时间的长短,以实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定。

通常是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原则。

因为时间太长,各因素容易变化,难以控制;时间太短,难以保证教育实验结果的正确。

(7)测验材料的准备。

测验材料是衡量教育实验结果的重要工具。

如果测验材料不准确,或者说测验材料的内容和教育实验研究的问题不相符合,就会影响整个教育实验的结果,因此,测验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要特别慎重的。

还有教育实验时所用的教材、教具、仪器和记载的表格,都要准备好,以备进行教育实验时应用。

(8)制订教育实验的计划。

我们进行教育实验工作,如能事前制订周密的教育实验计划,教育实验的结果就会比较可靠。

教育实验计划的内容,一般地说有以下几方面:教育实验的动机、教育实验的目的、教育实验的班组、教育实验的教师、教育实验的时间、教育实验的形式、教育测验的材料、教育实验的材料以及教育实验时应注意之要点,等等。

(二)教育实验进行时的工作(1)实验开始,进行初试。

教育实验计划和其他应准备的工作,均已准备妥当,就可以进行教育实验。

开始实验时,要进行初次测验,作为“初试”。

一方面作为分组的依据;另一方面作为与“复试”成绩相比较的材料,以便求出结果的“比较数”。

(2)进行分组。

如果采用等组实验的形式,必须使2组实验对象的学生能力相等。

分组后,要检查两组成绩的“平均数”与“标准差”是否相近。

如果两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不相近,则可以一、两个学生,或调换其他的班组,务使两组学生能力相等。

(3)教育实验情况的控制。

教育实验时要严格地控制实验的情况。

如果实验情况不能加以控制,掺杂许多的因素,则该实验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所以教育实验者对于进行测验的手段、主持实验的教师、参加实验的学生、教学时间的支配、教育实验的场地等,都需要加以控制,以免影响教育实验的结果。

(4)教育实验日志的记载。

在教育实验的进行中,要记载实验的情况,例如教学过程发生的事情,出席的人数等,均需要加以记载,以便核算教育实验结果时参考。

(5)进行复述。

在教育实验将要结束的时候,用与“初试”难度相等的教育测验,测量各组被实验学生的能力,以考查各组学生由教育实验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

然后将被实验学生的成绩,作为“复试”,以便核算教育实验的结果。

(三)教育实验结束时的工作(1)核算教育实验的结果。

根据“初试”和“复试”的成绩,求出下列各数;平均进行数、优胜点数、实验系数,得出教育实验的结果。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以采用规定的教科书和采用自编教材二者孰优?”为实验研究的问题,选下两组学生为实验的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