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结构与充放电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蓄电池,也称为电池,是一种可以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电化学装置。

汽车蓄电池,通常指的是铅酸蓄电池,是汽车电源系统中的核心组件之一。

汽车蓄电池的作用是存储能量,提供给汽车发动机起动,以及发电机充电。

下面将介绍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1. 电化学原理汽车蓄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源,它利用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汽车蓄电池的主要组成是阳极、阴极以及电解质。

阳极是由铅(Pb)和铅-钙合金组成的,阴极是由氧化铅(PbO2)和氧化镉(CdO)组成的。

电解质是一种浓度为1.275克/立方厘米的硫酸,它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形成一个电路,以支持化学反应。

2. 充电和放电过程当汽车发动机启动时,发电机会把电能输送到蓄电池中进行充电。

充电过程中,发电机将直流电源(约14.4至14.8伏)输送到蓄电池正极,同时将电流从蓄电池负极流出。

这导致化学反应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发生,从而将电能存储在蓄电池中。

当需要启动汽车时,启动电路会从蓄电池提取电能,并将电能输送到发动机启动器。

同时,化学反应从阴极开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蓄电池放电。

这种化学反应会在阳极和阴极之间产生电流,这将支持车辆的启动和发电机的运转。

3. 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在了解了汽车蓄电池充放电的基本过程之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影响蓄电池的寿命和性能。

- 温度:高温和低温都会损害蓄电池。

低温会导致反应速度减缓,高温则导致水分蒸发和电池容量降低。

因此,要避免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停放汽车。

- 液面高度:液面低于蓄电池板的顶部会导致板氧化,从而损害蓄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蓄电池的液位,并及时加注硫酸。

- 使用频率:蓄电池经常需要长时间停放,这会导致电池自行放电并减少容量。

因此,建议在停放期间定期充电蓄电池。

总之,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了解汽车蓄电池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它,延长其寿命,并确保我们的汽车在需要启动时可靠地启动。

蓄电池工作原理

蓄电池工作原理

蓄电池工作原理
蓄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在需要时将电能反转回化学能进行储存的设备。

它由正负两极的电极和负极间的电解质组成。

蓄电池工作的原理可以分为充电和放电两个过程。

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施加在蓄电池的正负极上,使得正极电流流入电池,负极电流流出电池。

同时,在蓄电池内部发生的电化学反应导致电池内部的化学能增加,即将外部电源提供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起来。

充电过程中,正极电极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负极电极可能会发生还原反应。

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不再接受外部电源的供电,而是将之前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

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外部负载,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传输以及正负极上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供给负载使用。

放电过程中,正极电极可能会发生还原反应,负极电极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

当蓄电池放电完毕后,化学能已经完全转化为电能,电池无法再继续输出电能。

若继续将外部电源连接到蓄电池上进行充电,则可以将之前消耗的电能重新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总之,蓄电池通过正负两极间的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在需要时将电能反转回化学能进行储存,实现了电能的储存与释放。

这使得蓄电池成为了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车辆等领域的重要能源供应设备。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原理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原理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的原理铅酸蓄电池作为一种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一、铅酸蓄电池结构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由正负极板和电解液组成。

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为二氧化铅(PbO2),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为绒状铅(Pb)。

电解液主要为硫酸(H2SO4)。

在电池内部,正负极板分别与电解液形成半电池,两个半电池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铅酸蓄电池。

二、充放电过程1.放电过程放电过程中,正极板上的二氧化铅得到电子,负极板上的绒状铅失去电子。

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动,形成电流。

同时,正负极板上的硫酸铅(PbSO4)逐渐积累,电解液浓度下降。

2.充电过程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对电池进行反向充电,使得负极板上的硫酸铅逐渐转化为二氧化铅,正极板上的二氧化铅转化为硫酸铅。

电解液中的硫酸铅离子得到电子,生成硫酸。

随着充电的进行,电解液浓度逐渐升高,直至达到充电完成。

三、充放电特性1. 自放电特性铅酸蓄电池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内部化学反应的进行,会自然放电。

自放电速率受温度、电解液密度等因素影响。

2.极化现象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正负极板上的硫酸铅逐渐积累,导致极板电势发生变化。

正极板电势逐渐趋向于负,负极板电势逐渐趋向于正。

极化现象加剧,会影响电池的放电性能。

3.充电特性充电过程中,电池内部发生化学反应,电解液浓度逐渐升高。

当电解液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电池充电完成。

此时,正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分别为二氧化铅和绒状铅。

总之,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涉及活性物质的转化、电解液浓度的变化以及电流的流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方法,确保电池性能的稳定。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原理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原理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原理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汽车、UPS、太阳能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

一、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铅酸蓄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容器四部分组成。

其中,正极是由过氧化铅和氧化铅混合物制成的;负极是由纯铅制成的;电解液是硫酸溶液;容器则是用塑料或玻璃制成的。

二、充电过程1.正极反应在充电过程中,正极发生如下反应:PbO2 + H2SO4 + 2e- → PbSO4 + 2H+ + O2↑即:过氧化铅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氧气。

2.负极反应同时,负极也发生如下反应:Pb + H2SO4 → PbSO4 + 2H+ + 2e-即:纯铅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氢离子。

3.整体反应将以上两个反应相加,得到整体反应式:PbO2 + Pb + 2H2SO4 → 2PbSO4 + 2H2O即:充电过程中,铅酸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均转化为硫酸铅,同时放出氧气和氢离子。

三、放电过程1.正极反应在放电过程中,正极发生如下反应:PbO2 + 3H+ + SO4^2- + 2e- → PbSO4 + 2H2O即:过氧化铅与硫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铅和水。

2.负极反应同时,负极也发生如下反应:Pb + SO4^2- → PbSO4 + 2e-即:纯铅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铅和电子。

3.整体反应将以上两个反应相加,得到整体反应式:PbO2 + Pb + 2H2SO4 → 2PbSO4 + 2H2O即:放电过程中,铅酸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均转化为硫酸铅,并释放出水分子。

四、总结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原理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正极和负极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电能的转化。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和负极均转化为硫酸铅,并放出氧气和氢离子;在放电过程中,则相反,正极和负极均转化为硫酸铅,并释放出水分子。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摘要:蓄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设备和能源储存系统中。

在日常生活和工业应用中,蓄电池的充放电方案对其性能和寿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基本的蓄电池充放电原理、常见的充放电方案,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1. 蓄电池充电原理蓄电池是由一个或多个电池单元组成的装置,通过在化学反应中储存和释放电能。

常见的蓄电池类型包括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等。

不同类型的蓄电池有不同的充电原理,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在充电过程中,外部电源提供电流,通过化学反应将电能储存到蓄电池中;在放电过程中,蓄电池的化学反应将储存的电能转化为电流输出。

2. 常见的蓄电池充放电方案2.1 恒定电流充电方案恒定电流充电是一种常见的充电方式,其原理是在充电过程中保持恒定的充电电流。

典型的恒定电流充电方案包括恒定电流充电、恒定电流恒定电压充电等。

恒定电流充电方案适用于大容量蓄电池和长时间充电的情况。

通过控制恒定的充电电流,可以有效地充满电池,并保护电池免受过充放电的损害。

然而,这种充电方案可能会导致电池表面温度升高,需要注意散热和安全问题。

2.2 脉冲充电方案脉冲充电是一种将脉冲电流注入到蓄电池中进行充电的方案。

这种充电方案通常在短时间内提供高电流,然后在休息时间内停止充电,电池可以在这段时间内恢复。

脉冲充电方案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和充电速度,减少充电时间,并且对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影响较小。

但是,应注意脉冲充电的电流和频率,以免对电池产生过大的压力和损害。

2.3 恒定功率放电方案恒定功率放电方案是一种通过控制放电电流或电压来使电池以恒定功率放电的方案。

这种放电方案适用于需要稳定输出功率的设备或系统。

恒定功率放电方案可以有效地保持电池的电压稳定,防止电压过低引起设备故障。

然而,这种方案也可能导致电池容量及续航时间的减少,需要权衡电池的可用能量和使用时间。

3. 蓄电池充放电方案的优缺点3.1 优点蓄电池充放电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可以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充电方案多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充电方式;- 放电方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负载要求进行调整;- 充放电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质,对环境友好。

蓄电池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的装置。

它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及隔膜等部分组成。

充电原理:
当蓄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外部电源通过连接在正负极上的电路,将电流引入蓄电池中。

首先,正极发生氧化反应,产生正离子,并将电子释放到电路中。

同时,负极发生还原反应,吸收正离子,并从电路中获取电子。

电子在电路中流动,形成电流,使蓄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持续进行。

正负极上的反应导致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逐渐恢复蓄电池内部储存的化学能。

当蓄电池充满电时,充电过程停止。

放电原理:
当蓄电池处于放电状态时,内部的化学能被转化为电能供应给外部电路使用。

在放电过程中,正负极上的反应方向与充电相反。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这导致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在电路中形成电流。

同时,离子在电解质中迁移,维持正负极反应的持续进行。

这样,蓄电池内部的化学能逐渐消耗,从而提供持续的电能输出。

总体而言,充电和放电过程中的复杂化学反应在正负极之间进行,通过电子和离子的迁移来转化化学能和电能。

这种充放电原理使得蓄电池成为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携带、可储存电能的重要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蓄电池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
蓄电池的结构和充放电原理简述如下:
1. 蓄电池的基本结构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

2. 正极通常采用二氧化锰、氧化铅、氧化镍等作活性物质;负极常用金属锂、锌、铅等。

3. 隔膜用于将正负极电解质隔离,但允许离子传导。

4. 充电时,在外加电压作用下,正极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电子,负极发生反应获取电子。

5. 放电时,正负极发生反向反应,正极获取电子,负极释放电子,外部形成电流。

6. 两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伴随着离子的移入和移出,保证电中性。

7. 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可逆,完成电能与化学能之间转换。

8. 常见锂离子电池的正极为碳酸钴锂,负极为石墨烯。

9. 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与材料、电解质、隔膜设计直接相关。

10. 目前广泛研究新型电极和电解质,提升电池性能。

简要叙述一下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简要叙述一下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简要叙述一下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铅酸蓄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源,由负极铅板、正极正极板和电解液组成。

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1. 充电过程:
当外部电源连接到铅酸蓄电池时,正极板上的电解质溶解成正离子(氢氧根离子)和负离子(硫酸根离子)。

正离子向负极板移动,负离子向正极板移动。

正极板上的非储存区域与负极板上的非储存区域之间形成正电位差。

正极板上的非储存区域与负极板之间的间隔形成负电位差。

这个正负电位差会将电流从外部电源引入外部电源并将其储存在铅酸蓄电池中。

2. 放电过程:
当铅酸蓄电池需要输出电能时,正极板上的氢氧根离子与负极板上的负离子重新组合成电解质,这会产生氢气和硫酸。

正极板上的非储存区域与负极板上的非储存区域之间的电位差被消除,电能以电流的形式从正极板流向负极板,并提供外部设备所需的电力。

3. 寿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会导致铅极板和电解液的逐渐损耗。

这会导致铅酸蓄电池的容量减小,电压下降,最终导致电池寿命结束,需要更换或回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蓄电池定义及原理( storage battery )定义:放电到一定程度后,经过充电又能复原续用的电池。

蓄电池是电池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能把有限的电能储存起来,在合适的地方使用。

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它用填满海绵状铅的铅板作负极,填满二氧化铅的铅板作正极,并用1.28%的稀硫酸作电解质。

在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放电时化学能又转化为电能。

电池在放电时,金属铅是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为硫酸铅;二氧化铅是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为硫酸铅。

电池在用直流电充电时,两极分别生成铅和二氧化铅。

移去电源后,它又恢复到放电前的状态,组成化学电池。

铅蓄电池是能反复充电、放电的电池,叫做二次电池。

它的电压是2V,通常把三个铅蓄电池串联起来使用,电压是6V。

汽车上用的是6个[2]铅蓄电池串联成12V的电池组。

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或在充电终了时,电极上会伴随着水的分解反应。

其原因是因为铅酸电池正极充电接受能力较差,一旦正极充电状态达到70%时,氧气开始在正极上析出。

负极充电状态超过90%时,氢气在负极上析出。

一般地讲,正电极充电到额定电量的120%时。

才能达到完全充电状态,所以,铅酸电池每次充电均会产生水的分解反应消耗水,因此定期补水维护不可避免。

铅蓄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补充蒸馏水,使电解质保持含有22~28%的稀硫酸。

放电时,电极反应为:PbO2 + 4H+ + SO42- + 2e- = PbSO4 + 2H2O负极反应: Pb + SO42- - 2e- = PbSO4总反应: PbO2 + Pb + 2H2SO4 === 2PbSO4 + 2H2O (向右反应是放电,向左反应是充电)升失氧(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降得还(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蓄电池分类铅酸蓄电池产品主要有下列几种,其用途分布如下:起动型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摩托车、拖拉机、柴油机等起动和照明;固定型蓄电池:主要用于通讯、发电厂、计算机系统作为保护、自动控制的备用电源;牵引型蓄电池:主要用于各种蓄电池车、叉车、铲车等动力电源;铁路用蓄电池:主要用于铁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起动、照明之动力;储能用蓄电池:主要用于风力、太阳能等发电用电能储存;蓄电池结构:构成铅蓄电池之主要成份如下:阳极板(过氧化铅.PbO2)---> 活性物质阴极板(海绵状铅.Pb) ---> 活性物质电解液(稀硫酸) ---> 硫酸(H2SO4) +水(H2O)电池外壳隔离板其它(液口栓.盖子等)蓄电池专用语:额定电压,容量,放电率,工作电流W是功,P是功率,W= Pt=UIt20HR 12V 24Ah 与30HR 12V 24Ah两种参数的电池有什么区别AH:代表容量,24Ah是标准的容量,只是电流与时间的乘积,20/30HR :代表放电率,测试容量时的放电电流的大小,数值越小越好。

或者说:放电时间(HR)含义是:该电池从额定电压以某电流开始放电,当放电20HR时,电池电压刚好降为电池的终止电压,由此测得总的安培小时数。

所以20/30HR是表示放电速率,即表示电瓶里的电量建议以什么速度放完,比如20HR就是说,适合用20小时放完24Ah的电量,30HR应该适合用30小时放完。

所以相当于20HR的建议放电速率大于30HR的,因为同样的容量,放电时间越短,电流就越大。

如果你的工作电流小于24Ah/30HR=0.8A,那么就用30HR的,没必要用20HR的,但如果你要求电流超过0.8A而又不超过1.2A的话,就得用20HR的了。

当然如果是短时间的大电流使用,偶尔超过一会并不会有问题,这只是连续放电时最有效的推荐放电率。

总之,20HR和30HR的实际容量都是24Ah的,所以容量就是相同的,如果说得出了小时率和容量有关的结论,那肯定是选错了小时率,因为在不按照推荐的放电率使用时,超过小时率会降低电瓶中电能的利用率,容量会变小。

例如不同放电率实际容量20小时率:12.0Ah10小时率:11.4Ah5小时率:9.6Ah1小时率:7.8Ah附属:溶质、溶剂、密度、溶液、质量分数也叫质量百分浓度(溶液的浓度用溶质的质量占全部溶液质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叫质量百分浓度,用符号%表示。

例如,25%的葡萄糖注射液就是指100克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克。

质量百分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摩尔浓度(C,mol/L摩尔浓度(mol/L)=溶质摩尔数/溶液体积(升))、摩尔数(也叫物质的量n,mol)、体积、总质量(m,g)、摩尔质量(M,g/mol)之间的关系溶液的密度*总体积=总质量(1)物质摩尔浓度*物质的摩尔质量*总体积=溶质质量(2)溶质质量/总质量=质量分数(3)由(1),(2)可得摩尔浓度*摩尔质量*总质量=密度*溶质质量(4)由(3),(4)可得摩尔浓度*摩尔质量=密度*质量分数溶液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公式为:溶质质量C%(w)=———————————×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体积×百分比浓度蓄电池容量:电动车用蓄电池的容量以下列条件表示之:蓄电池◎电解液比值 1.280/20℃(电解液是稀释的硫酸,1.28是指硫酸和水混合后的密度单位g/ml。

◎30℃时候盐酸的密度浓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密度g / mL 1.07 1.14 1.22 1.30 1.40 1.50 1.61 1.73 1.81 1.83 ◎放电电流5小时的电流◎放电终止电压 1.70V/Cell◎放电中的电解液温度30±2℃1.放电中电压下降放电中端子电压比放电前之无负载电压(开路电压)低,理由如下:(1)V=E-I.RV:端子电压(V)I:放电电流(A)E:开路电压(V)R:内部阻抗(Ω)(2)放电时,电解液比重下降,电压也降低。

(3)放电时,电池内部阻抗即随之增强,完全充电时若为1倍,则当完全放电时,即会增强2~3倍。

用于起重时之电瓶电压之所以比用于行走时的电压低,乃是由于起重用之油压马达比行走用之驱动马达功率大,因此放电流大,则上式的I.R亦变大。

2.蓄电池之容量表示在容量试验中,放电率与容量的关系如下:5HR....1.7V/cell3HR....1.65V/cell1HR....1.55V/cell严禁到达上述电压时还继续继续放电,放电愈深,电瓶内温会升高,则活性物质劣化愈严重,进而缩短蓄蓄电池电池寿命。

因此,堆高机无负重扬升时的电池电压若已达1.75v/cell(24cell的42v,12cell的21v),则应停止使用,马上充电。

3.蓄电池温度与容量当蓄电池温度降低,则其容量亦会因以下理由而显著减少。

(A)电解液不易扩散,两极活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变慢。

(B)电解液之阻抗增加,电瓶电压下降,蓄电池的5HR容量会随蓄电池温度下降而减少。

因此:(1)冬季比夏季的使用时间短。

(2)特别是使用于冷冻库的蓄电池由于放电量大,而使一天的实际使用时间显著减短。

若欲延长使用时间,则在冬季或是进入冷冻库前,应先提高其温度。

4.放电量与寿命每日反复充放电以供使用时,则电池寿命将会因放电量的深浅,而受到影响。

5.放电量与比重蓄电池之电解液比重几乎与放电量成比例。

因此,根据蓄电池完全放电时的比重及10%放电时的比重,即可推算出蓄电池的放电量。

测定铅蓄电池之电解液比重为得知放电量的最佳方式。

因此,定期性的测定使用后的比重,以避免过度放电,测比重的同时,亦测电解液的温度,以20℃所换算出的比重,切勿使其降到80%放电量的数值以下。

6.放电状态与内部阻抗内部阻抗会因放电量增加而加大,尤其放电终点时,阻抗最大,主因为放电的进行使得极板内产生电流的不良导体─硫酸铅及电解液比重的下降,都导致内部阻抗增强,故放电后,务必马上充电,若任其持续放电状态,则硫酸铅形成安定的白色结晶后(此即文献上所说的硫化现象),即使充电,极板的活性物资亦无法恢复原状,而将缩短电瓶的使用年限。

★白色硫酸铅化蓄电池放电,则阴、阳极板同时产生硫酸铅(PbS04),若任其持续放电,不予充电,则最后会形成安定的白色硫酸铅结晶(即使再充电,亦难再恢复原来的活性物质)此状态称为白色硫化现象。

7.放电中的温度当电池过度放电,内部阻抗即显著增加,因此蓄电池温度也会上升。

放电时的温度高,会提高充电完成时温度,因此,将放电终了时的温度控制在40℃以下为最理想。

胶体电池和AGM电池对比: VRLA :valve-regulated lead-acid battery 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就是所说的免维护电池,分成Absorbed glass mat battery (AGM)电池和Gel battery(胶体电池)二种。

现在常见的都是AGM,胶体电池少,所以AGM电池=免维护电池,这两种电池分别采用玻璃纤维隔板和硅凝胶二种不同方式来“固定”硫酸电解液。

它们都是利用阴极吸收原理使电池得以密封的,但给阳极析出的氧到达阴极提供的通道是不同的,因而二种电池的性能各有千秋。

1 历史的简单回顾铅酸蓄电池从问世到如今,一直是军用民用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化学电源。

由于它使用硫酸电解液,运输过程中会有酸液流出,充电时会有酸雾析出来,对环境和设备造成损害,人们就试图将电解硅酸钠初期的胶体铅蓄电池使用的胶体电解液是由水玻璃(硅酸钠)制成的,然后直接加到干态铅蓄电池中。

这样虽然达到了“固定”电解液或减少酸雾析出的目的,但却使电池的容量较原来使用自由电解液时的电池容量要低20%左右,因而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2 电池的工作原理不论是采用玻璃纤维隔膜的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以下简称AGM(多为贫液)密封铅蓄电池)还是采用胶体电解液的阀控式密封铅蓄电池(以下简称胶体密封铅蓄电池),它们都是利用阴极吸收原理使电池得以密封的。

电池充电时,正极会析出氧气,负极会析出氢气。

正极析氧是在正极充电量达到70%时就开始了。

析出的氧到达负极,跟负极起下述反应,达到阴极吸收的目的。

2Pb十O2=2PbO2PbO十2H2SO4:2PbS04+2H20负极析氢则要在充电到90%时开始,再加上氧在负极上的还原作用及负极本身氢过电位的提高,从而避免了大量析氢反应。

对AGM密封铅蓄电池而言,AGM隔膜中虽然保持了电池的大部分电解液,但必须使10%的隔膜孔隙中不进入电解液。

正极生成的氧就是通过这部分孔隙到达负极而被负极吸收的。

对胶体密封铅蓄电池而言,电池内的硅凝胶是以SiQ质点作为骨架构成的三维多孔网状结构,它将电解液包藏在里边。

电池灌注的硅溶胶变成凝胶后,骨架要进一步收缩,使凝胶出现裂缝贯穿于正负极板之间,给正极析出的氧提供了到达负极的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