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课件

合集下载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图_行书79种写法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图_行书79种写法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8.李放鸣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9.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10.王伟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11.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12.王铎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13.顾少强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14.阎锐敏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69.陈天俊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0.王壮为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1.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2.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3.禹卫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4.王正良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5.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6.田英章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7.陈伟勋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8.郑板桥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79.司马彦
谢谢!
38.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39.启笛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0.赵孟頫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1.李旭科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2.佚名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3.米芾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4.黄庭坚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4法
62.司马彦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63.王羲之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64.日本
汉字书法:图_行书79种写法

天下第一行书-语文课件

天下第一行书-语文课件

加强对行书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鼓励年轻一代学习、传承行书 艺术,培养更多的行书书法家。
推动行书艺术创新发展,鼓励 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探索行书艺术的新 境界。
加强行书艺术的宣传推广,让 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行书艺术, 提高全社会对行书艺术的认知 和重视程度。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行书在结构上更加灵活多变,注重字形动态 的表现,使得整体更加生动活泼;而楷书则更加注重结 构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行书与草书的比较
总结词:书写速度 总结词:辨识度 总结词:艺术表现力
详细描述:行书和草书在书写速度上有很大的差异。行 书的书写速度相对较慢,注重笔画和结构的清晰度;而 草书则更加快速,笔画连绵不断,结构简化。
情感和思想,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04
行书与其他书体的比较
行书与楷书的比较
总结词:风格差异 总结词:笔画特点 总结词:结构特点
详细描述:行书与楷书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楷书端 正规范,字形相对固定;而行书则更加自由流畅,笔画 之间有连绵之势,书写速度也更快。
详细描述:行书在笔画上更加简练,减少了不必要的修 饰,使得整体更加流畅自然;而楷书的笔画则更加规范 ,注重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细节。
代都有行书大家。
代表作品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 《祭侄文稿》等,都是行书艺术的 杰出代表。
创新发展
现代书法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行书风格。
行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书法教育
行书在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之一。
文化交流
行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常用于国际文化交流,弘扬中华
详细描述:行书与隶书在风格上有较大的差异。隶书庄 重古朴,字形扁平,讲究横平竖直;而行书则更加灵活 自由,字形相对瘦长,运笔流畅。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共_行书64种写法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共_行书64种写法
15.任政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6.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7.禹卫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8.日本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9.日本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20.吴昌硕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21.李放鸣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22.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7.徐静蕾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8.敬世江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9.文徵明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0.庞中华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1.向佳红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2.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3.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14.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1.郑板桥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2.丁永康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3.王羲之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4.顾仲安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5.阎锐敏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6.陈天俊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7.吴玉生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8.杨子实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39.赵孟頫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40.赵孟頫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41.陈继世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42.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43.佚名
汉字书法:共_行书64种写法

《书法基础教程》教学课件 第四章 毛笔行书(共71张PPT)

《书法基础教程》教学课件 第四章  毛笔行书(共71张PPT)
第五页,共71页。
2.垂点
垂点起笔有露锋、逆锋之别;外形斜倚或直垂。
第六页,共71页。
3.挑点
挑点与上点笔断意连,重落回挑,向右上出笔峻厉。
第七页,共71页。
4.相对点
相对点的左点起笔略低,有挑势,右点起笔稍高,作撇点,两点笔势呼应,笔断意连 低右高。
第八页,共71页。
5.相背点
相背点左右分开如鼎足稳立,笔意呼应,可断可连,整体上左低右高。
第二十七页,共71页。
2.竖弯钩
顿峰起笔,转左下行笔,至竖弯处向右横行,渐行渐重,顿笔以蓄势,后迅速向上钩
第二十八页,共71页。
3.卧钩
露锋起笔,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钩时作顿挫,得势后 钩出,此钩宜稍长。
第二十九页,共71页。
七、挑
第三十页,共71页。
1.短挑
落笔稍顿,随后逐渐提笔用力,向右上挑出,笔势昂扬,短小精悍。
(2)左宽右窄,这类字的左边笔画较多,并向上 取势。书写时,右边应略低于左边。
第六十三页,共71页。
2.左右结构
(3)左短右长,这类字的左边笔画紧凑,右边重 心平稳。
(4)左长右短,此类字的左边笔画紧凑,右边字 形短,要因字随势,以显得自然、和谐。
第六十四页,共71页。
2.左右结构
(5)左右相向,这类字的左边向右边取势,右边 向左边包抄,笔画之间穿插避就,整个字形有相抱之势。
“土”顺笔写成,但不可写得太大,应找准重心,末点可有可无。
第四十九页,共71页。
“女”整体取横势,撇折与斜撇交叉,横画微斜穿插而过。
“灬”整体取横势,首点要重起,中点带过,末点呼应首点,四点各异,亦可以横带点。
第五十页,共71页。

行书的欣赏及学习ppt课件

行书的欣赏及学习ppt课件

• 行书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
• 5、行书以其变化灵活的笔画、结体和布局, 给人以流动潇洒之感,具有什么价值
• 使用价值、艺术价值
• 6、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出自哪部作品, 作者是谁
• 王羲之的《兰亭序》
11
黄州寒食诗卷跋
是他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 所珍视, 与原帖合称“双璧”。
“宋四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黄州寒食诗帖》
宋徽宗
宋代文人书家甚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洵、司马 光、王安石、陆游、朱熹、文天祥、岳飞等。
3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
四川)人。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各家吸取营养,在继 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38
39
3、《 黄州寒食帖》
40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 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 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 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 ,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 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 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 长啸。
13
北宋 黄庭坚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行 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 纸本 纵29.1, 横213.8厘米。 是黄庭坚晚年杰作 ,落 笔奇伟 ,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 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 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 十分显著。
14
释文: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 ,人世若浮 萍。 癡属根本业,爱为煩恼阬。 轮迴几許劫,不解了旡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癡半。有事对面說,所以足人怨。心 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河,谁是喽罗汉。 寄语 諸仁者,仁以何为怀。归源知自性,自性即知來。 任运堂 試张通笔为法聳上座书寒山子庞居士诗兩卷。涪翁題。 15

硬笔行书技法ppt课件

硬笔行书技法ppt课件
11
行书结构规律
1、欹侧变化
重心平稳是汉字结体中 具有普遍意义的一条规 律,行书也不例外。但 是,行书结体的平稳, 不像楷书那样的“四平 八稳”,多是在点画欹 侧和字形变化的基础上 求得平稳,也就是说这 里的平稳是要兼蓄稳和 险一对相对立的因素, 既要把点画安排得俊巧, 又要做到形态自然,不 失重心。
17
6
行书笔画写法
提画变异。
7
行书笔画写法
横两点:羊、典 纵两点:冬、头 横三点:兴、举 点与横:方、度 横与横:天、卷 横与竖:木、王
8
行书笔画写法
竖与竖:川、介 横与撇:左、有 撇与竖:壬、仁 撇与捺:友、史 竖与提:式、切
9
行书结构技法
10
行书结构概说
行书笔法特征
1
行书笔法特征
前人曾说: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走, 草书如跑。这种说法, 既体现了 三体之间各自的特点,又生动地 说出了三体之间的密切关系。
楷书端正平稳,但书写速度较慢, 草书书写速度较快,但不易识读。 因此行书具有更为广泛的实用价 值。
行书的笔法与楷书基本相同,但 由于行书书写快速,点画变化较 大,其运笔又有自身的特点。
2
行书笔法特征
露锋居多 圆笔为主 提按明显 游丝牵引 简省笔画 笔画变异 改变笔顺 符号代替 多笔相连
3
硬笔行书笔画技法
4
行书笔画写法
点画带钩。 横画上挑。 横画带钩。 竖画带钩。 竖画带挑。 撇画出钩。
5
行书笔画写法
撇画变异。 捺画出钩。 捺画变异。 折画圆转。 钩画变异。
如“党、至、索、夜”等 字,由于在形式上采用了 这些俯仰变化,打破了平 庸、机械的格局,使字的 结构更加紧凑、生动了。

《行书》课件

《行书》课件

天下第二行书——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纸本, 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 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 公。
行书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 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 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 楷”。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 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全称《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69年)。纸本, 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宋 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 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 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欹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毛笔行书书法课件

毛笔行书书法课件

竖在行书中起到支撑和垂直的作用。起笔时略按,然后向下行笔,收笔时略按后向左上方 回锋收笔。长竖则需保持垂直,避免过弯或过直。
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钩、折

撇在行书中起到流畅和轻盈的作用。起笔时略按,然后向 左下方行笔,收笔时轻提并回锋收笔。撇的长度和角度应 根据上下文进行调整。

捺在行书中起到平衡和稳定的作用。起笔时轻按,然后向 右下方行笔,收笔时向右下方稍按后回锋收笔。捺的角度 和长度应根据上下文进行调整。
位置和角度来控制。
输入 标题
主笔
主笔是指行书中的主要笔画,通常是字中最长或最粗 的笔画。主笔的突出可以增强整个字的视觉效果,使 其更加醒目和突出。
重心
避让
穿插是指行书中的笔画要相互穿插、衔接自然。通过 调整笔画的方向和连接方式,使整个字看起来衔接自
然、流畅连贯。
穿插
避让是指行书中的笔画要相互避让、错落有致。通过 调整笔画的位置和角度,使整个字看起来错落有致、 生动活泼。
行书的特点和风格
行书的特点
行书书写流畅、变化多端,既有楷书 的端正,又有草书的奔放,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行书的风格
行书的风格多样,既有婉约秀丽、清 新脱俗的风格,也有豪放不羁、气势 磅礴的风格。
行书与其他书体的比较
与楷书的比较
行书与楷书相比,更加流畅、灵活,书写速度也更快。
与草书的比较
行书与草书相比,更加规范、易读,适合日常书写和书法创作。
毛笔行书书法课件
目录 CONTENT
• 行书简介 • 行书的笔画和结构 • 行书的章法 • 行书的临摹与创作 • 行书作品欣赏
01
行书简介
行书的起源和历史
行书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 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行书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 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 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 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 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 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欹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著名行书作品欣赏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晋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纸本, 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 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 博采众长,终成大家。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 “书圣”。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
天下第二行书——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纸本, 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 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 公。
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寒食)。纸本, 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 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