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黄煌教授疑难病经方验案

按:患者体形肥胖,初诊时其腹满拒按,有胃口吃不下,呃逆频频,则知此人肠腑必有积滞,因其舌绛,故可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12条有云:“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当下之,宜大柴胡汤”,《伤寒论》第165条亦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可见只要见心下满痛或痞硬,无论大便秘结与否,甚至有时下利亦可使用,不过这还应考虑到患者体质,因本方多适用于那些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所谓“大黄体质”患者。此例患者体形肥胖,满腹胀痛而拒按,此为“心下满痛,当下之”,然下法也应中病即止,况且患者高龄,故暂予大柴胡汤(中量)三剂,以观其变。此人之泄泻兼有口干、脉滑数、舌红绛、苔薄黄等一派热象,盖此即为后世所谓“热结旁流”治当以“通因通用”。
一月后患者父亲打来电话反馈,诉效果很好,表示感谢。
按语:黄煌教授认为对本病的治疗,一般视患者热证轻重,首先宜清内热以控制感染而治标,感染控制后再作进一步治疗以调节免疫力并预防咯血以治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黄教授发现肤色较白、唇色鲜红的年轻女性,多为内热型体质,宜予清热,用黄连解毒汤有时去黄连加入 “疮家圣药”连翘。另一方面,黄教授根据小柴胡汤治疗艾滋病的报道,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小柴胡汤是“中医的干扰素”,是中医的免疫调节剂。前二诊所用小柴胡汤合黄连解毒汤重在清内热而控制感染,三诊后因患者病情稳定,改用小柴胡汤合三黄泻心汤在于巩固疗效并预防咯血的发生。
患者三日后复诊,已无上次愁苦面容,而今面露微笑,欣喜不已,其女亦言老人少有如此欢快。患者自诉三剂药后,腹部胀痛明显减轻吃得香,睡得好,但仍然时有嗳气,兼有腹泻。腹按疼痛已不显,问及家庭情况,自言负担重,多操劳。予八味解郁汤加减,用药:半夏10g,川朴10g,茯苓12g,苏梗12g,柴胡6g,白芍10g,枳壳6g,生姜三片,大枣20g,五剂,日三服。一周后电话随访,告愈。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

黄煌教授09年临证医案20090001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某女,46岁。
初诊日期:2009-01-06。
体型中等偏瘦,面黄。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8个月,目前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疲乏,腰痛,皮肤痒,鼻涕多,巩膜黄染,大便栗状,脚易抽筋,腹肌不紧张,舌紫暗。
前做油漆工。
哥哥红斑狼疮。
患者担心病情进一步发展,信心不足,极度焦虑。
2008-12-31张家港某医院检查:总胆红素49.3 mmol/L,直接胆红素21.5 mmol/L,谷丙转氨酶69U/L,谷草转氨酶76U/L,谷氨酰转肽酶198U/L,球蛋白40.3g/L,甘油三酯1.9mmol/L,总胆固醇7.4mmol/L,高密度胆固醇0.8 mmol/L。
黄师述,前面有一同病患者,疗效确切。
师兄黄波述两位患者症状极为相似,都是身痒、腰痛、大便干结、巩膜黄染、乏力,脚抽筋。
师徒二人相视一笑,黄师欣然处方:【1】黄师处方,仅供参考赤芍50g 白芍50g 生甘草10g 30贴嘱其停服西药。
刘按:此案作三点解说,提一疑问:第一、方证鉴别很重要。
患者腰痛、大便干结、乏力、脚抽筋、舌紫暗、体瘦等情况,可以看到明显的芍药证。
身痒、巩膜黄染、面黄明显是黄疸引起。
第二、药味并不是越多越好。
开始提到的另一病人,曾经他处服用中药包括有些经方。
黄师用简单的芍药甘草汤却有显效。
疑问是:同样有芍药甘草,夹杂在其他中药里面,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第三、用芍药甘草汤只是针对目前病情。
20090002突发性胸闷心慌案081115某男,63岁初诊突发性胸中窒闷,疑"心梗"入院治疗不解。
刻诊:发作性胸闷、心慌,伴失眠、纳差,易腹胀。
舌红苔薄,舌苔见两条平行白线,其人体型中等偏瘦,八字眉,眼角、嘴角均下垂。
目光有神,心思谨慎,每次挂号都在前两名。
说话时总把头歪向左边,目光不看对方,仿佛自言自语。
处方一【半夏15 厚朴15 茯苓15 苏梗15 陈皮10 生甘草3竹茹10 枳壳15 栀子15 瓜蒌皮15 连翘15 干姜6 红枣20 单位g】081122二诊,药后舒服,失眠好转,腹胀消失,仍偶有胸闷心慌。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2)

黄煌教授《经方杂谈》(2)黄煌教授《经方杂谈》(2) (转载)发表者:赵东奇4752人已读13泻心汤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金匮要略》)泻心汤是人体上部出血的特效止血剂。
本方可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及颅内出血(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中风和脑外伤造成的颅内出血)。
黄芩黄连是泻心汤的方根,黄芩用于充血性出血,大黄能引血下行,使人体下部充血,调整体内血流的异常分布。
大黄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也有很强的局部止血作用。
大黄的止血作用也得到了历代名医的验证。
如孙思邈《千金方》记载吐血百治不愈,疗十十瘥,神验不传方:大黄粉用生地黄汁吞服治疗呕血。
用药关键是“以利为度”。
明代龚廷贤用将军丸,即单味大黄酒拌,经九蒸九晒为末,水泛为丸,说“治吐血不止如神”。
张锡纯有秘红丹一方,用大黄、肉桂研粉等分,用代赭石汤送下,用于吐血、衄血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效。
我用泻心汤治疗3例肝硬化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效果满意。
治疗多例高血压、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也有起到稳定血压、改善症状等效果。
适用本方的患者,大多面色潮红、脉实有力,往往伴有烦躁不安或失眠,或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其大便倒不一定是秘结者,相反有不少大便一天几次,或粘滞不爽,本方中大黄可用制大黄,药后相反大便转干而顺畅。
鼻衄,不论何人,只要无严重贫血或全身虚弱状态,就可考虑使用本方,而且,原方就有效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属于衄血的范畴,是所谓的“肌衄”,可用本方合牛角地黄汤,另服用阿胶等。
月经过多,色红有血块,腹痛腰坠者,不必用补血活血药,可用本方,重用黄芩,大黄用制。
不过,血色鲜红,无血块者,不宜使用。
本方还能用于治疗肺部感染。
如哮喘患者,见咳喘多黄痰,唇红舌红,大便干燥难解者,我多用大柴胡汤加黄连、连翘、生石膏等,也就是泻心汤合大柴胡汤。
本方也有抑制异常心律的作用,曾治疗1例中年妇女早搏频发,尤其是饱餐以后,观其面色红润,唇红舌红,且大便干,用本方合大柴胡汤,半月后西药心得安便停服。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黄煌教授讲解的几张经方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对关夏泻心汤证的经典描述。
由此可知,本方证有上、中、下三部位表现,即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三者之中,又以痞为必见。
此痞是胃肠机能紊乱所致,其实质是胃的分泌和运动机能障碍,不能及时排空内容物,胃内的食物、液体以及发酵产生的气体长期滞留不去,导致局部的堵塞憋闷、胀满不舒。
这种情况多伴有肠吸收机能低下,水分停滞,加之产生的腐败之物,使肠管蠕动加快,其外在表现即为肠鸣。
方中黄连黄芩具有广泛抑菌作用,比如对幽门螺旋菌,大肠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消炎性中药,对充血性炎症效佳。
从用黄连黄芩来看,半夏泻心汤证多为炎症性胃肠机能紊乱。
这种炎症性,既可以是外来病菌感染,也可以是饮酒或食入辛辣等刺激物所造成的胃粘膜损伤。
这些病理变化中医谓之湿热蕴结,因而临床多见舌苔粘腻。
此苔或薄或厚;或白或黄,或白底罩黄;既为痞,则纳食减少也不言自喻。
半夏泻心汤证的胃肠机能失调,并非一般的消化不良,用点焦三仙便可解决问题。
既要修复炎症,又要调整机能,二者不可偏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代表方。
本方含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反复吐下后的食入口即吐,集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于一体。
也可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的变方。
去柴胡,则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加黄连,所治偏于心下,用黄连半夏的小陷胸汤所主即是心下。
小柴胡汤治“呕而发热”,本方治呕而无热。
干姜易生姜,证有寒热之别,小柴胡汤所主偏于热,本方所夹有寒;且生姜散胃之水饮,干姜温肠之寒湿。
黄连汤较本方少黄芩而增桂枝,其证寒性更甚。
甘草泻心汤证兼有口腔溃疡,且下利甚于本方证;生姜泻心汤证兼有噫气食臭。
此二方又为本方之变方。
若痞甚者可加枳实,心下震水音明显者加茯苓。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资料汇总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资料汇总目录一、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便秘治验3则二、黄煌经方内科医案腹水医案2则三、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体质调治验案2则四、黄煌经方内科医案糖尿病治验2则五、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体质调治验案2则六、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小儿过敏性紫癜治验2则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便秘治验3则黄煌经方内科医案是中医领域的经典之作,对于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经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对于便秘治验的3则案例,以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效果。
患者张某,男,45岁,长期便秘已有5年。
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需用力努责才能排出。
伴有头晕、乏力、口渴、尿黄等症状。
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疗效不佳。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对其进行细致的中医辨证施治。
患者王某,女,38岁,便秘伴有腹部胀满已有2年。
大便时干时稀,排气不畅。
同时伴有胃部胀满、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
曾接受过一次泻药治疗,但停药后症状复发。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中医辨证治疗。
患者李某,女,51岁,便秘伴有腹部隐痛已有1年。
大便干结,呈羊粪球样,数日一行。
伴有乏力、气短、多梦、烦躁等症状。
曾接受过润肠通便药物治疗,但停药后症状依旧。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中医辨证施治。
根据上述3个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便秘的主要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气血不足等。
在饮食方面,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会导致肠胃积热,引起便秘;情志失调常因忧愁、思虑、抑郁等情绪影响肠胃功能,导致便秘;气血不足则因肠道失于濡养,导致便秘。
针对不同病因,黄煌经方内科医案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张某的便秘,黄煌经方内科医案选用麻子仁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方中包括火麻仁、芍药、枳实、大黄等药物,具有润肠通便、滋阴清热的作用。
同时根据患者的其他症状进行辨证施治,如头晕、乏力等症加用何首乌、枸杞子等中药。
对于王某的便秘,黄煌经方内科医案选用厚朴三物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方中包括厚朴、枳实、大黄等药物,具有行气消胀、通腑泄浊的作用。
黄煌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胃炎白某某,女,38岁,家住塘洲镇棚下村,2009年9月4日诊:电子胃镜示:胃角、胃窦见少量粘液附着,粘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幽门十二指肠粘膜充血水肿。
胆囊壁毛糙。
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脉弦缓偏滑,舌淡苔薄黄腻水滑,诉:头昏重,口腻乏味,咽喉微不适,胃脘微胀,偶有心悸,大小便如常。
半夏30g,厚朴15g,苏叶10g,茯苓60g,甘草10g,生姜30g,党参15g,白术1 5g,扁豆15g,七剂日二次。
辨证思路:两方组成皆有厚朴、生姜、半夏,意在化痰饮、行滞气,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有人参甘草,甘缓益中,方药主治偏重于中焦胃脘。
半夏厚朴汤加茯苓、苏叶,加重化痰行滞,方药主治偏重于上焦咽喉食道。
该患者胃脘胀,又有咽喉不适,病位定于中上焦,所谓“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所以胃病患者多见咽喉不适症状,而检查又有充血水肿,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此充血水肿乃是痰饮的微观表现。
凡物理检查有充血水肿的病理特征,在舌可见到舌苔湿润水滑、苔腻的舌象,在脉可见到右寸微浮,右关弦的脉象。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风疹肖某,男,47岁,中学校长,2009年8月10日初诊。
全身皮肤风团而痒,瘙痒难忍,已一周,色浅红。
脉右沉细数,左寸关沉细、尺细数。
舌淡暗,苔薄白。
予: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防风15g,防己15g,地肤子15g,白芷10g,荆芥10g,土茯苓30g,蝉蜕6g,石膏30g,甘草10g,板兰根15g,五剂,日三服。
服药第三天,患者来电诉病已痊愈。
胡某,女,46岁2009年8月26日。
诉全身皮肤瘙痒已四五天,诊见散在性大小不等红斑,脉细微弦数。
予:银花10g,土茯苓15g,玄参15g,生地15g,白芷10g,威灵仙10g,花粉10g,甘草10g,防风10g,丹皮15g,荆芥10g,三剂。
二诊:2008年8月27日。
诉上方无明显效果,皮肤瘙痒,红斑不退。
因汗出甚洗凉水澡后,皮肤瘙痒,虽然天气熬热,但汗出少,四肢麻木,吹空调和风扇瘙痒红斑加重。
黄煌教授经方验案三则

李某, 男, 74岁。
体形瘦长,⾯⾊红⾚。
初诊:主诉头晕,⾏⾛不稳⽉余。
患者将病情记录在纸上细细陈述,⾃称⽪肤⼲燥,易感染。
睡眠每天4⼩时。
夜⽆盗汗。
胃⼝好。
⼤便正常。
尿素偏⾼。
患者思维清晰,双⽬有神。
肌⾁坚紧。
⼝唇黯红。
曾被诊为⾼⾎压,左脑供⾎不⾜。
有前列腺炎、⾯神经⿇痹、⽀⽓管扩张咯⾎、飞蚊症等病史。
从患者⾯⾊红⾚、肌⾁坚紧,有肺结核、⽀扩咯⾎病史等病情,考虑为热性体质,予以黄连解毒汤加⼤黄。
药⽤:黄芩12g,黄连3g,黄柏6g,⼭栀 10g,制⼤黄5g。
7帖,每帖药⾃加⽣姜2⽚、红枣10枚,⽔煎,1⽇2服。
⼆诊:⾃称“想⼲活了”,但仍易疲乏, 腿乏⼒。
头晕,咳嗽,痰少。
⾆苔黄腻。
⼤便量多,⽇⾏2次,不稀。
原⽅7帖,服法改为2⽇1帖。
三诊:降压药已停20多天。
⾎压稳定在(120/80) mmHg左右。
仍有头晕及疲劳感,下肢乏⼒。
⾛路不稳。
睡眠不好, 睡前总思考问题,不易⼊睡。
CT⽰:左上肺及两下肺陈旧性结核病灶,伴局限性⽀扩。
药⽤:黄芩15g,黄连2g,黄柏6g,⼭栀⼦10g,制⼤黄5g。
7帖,煎服法同前。
四诊:⾃测⾎压稳定在(130/80)mmHg左右。
睡眠好。
⾯⾊不再潮红如初。
⼤便次数⽇⾏2次,较稀。
⼩便略黄。
服⽤该药⾃觉很舒适。
现在已有信⼼骑⾃⾏车了。
处⽅:原⽅7帖,服⽤法改为3⽇1帖。
五诊:⼿⾜⿇胀感减轻。
⾎压平稳在(130 /80) mmHg左右。
药⽤:黄芩15g,黄连3g,黄柏6g,⼭栀10g,制⼤黄6g。
7帖。
六诊:⾎压稳定在(120/70)mmHg左右。
睡眠好,⼤便调。
处⽅:原⽅7帖。
七诊:患者⾃述,4⽉份以来头晕减轻,睡眠恢复正常,情绪稳定,上呼吸道⼀直⽆感染,⾎压稳定在(120/70)mmHg左右。
仍有复视和飞蚊症。
现改⽤丸药。
药⽤:黄连上清丸3包,⽇服1⼩袋。
按:适⽤本⽅的患者也有⼀定的体质特点,如⼤多营养状况良好,⾯⾊潮红,脉搏实⽽有⼒,上腹部膨满或痞闷、按压有不适感,还伴有烦躁不安或失眠、精神亢奋, ⽪肤易出现瘙痒、湿疹等疾患,有出⾎史或出⾎倾向。
黄煌:半夏泻心汤,治胃溃疡、痞闷、呕逆、幽门螺杆菌等肠胃病

黄煌:半夏泻心汤,治胃溃疡、痞闷、呕逆、幽门螺杆菌等肠胃病古代治疗痞病的专方,传统的降逆和胃、止呕除痞方,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保护胃黏膜、抗溃疡发生、抑制幽门螺杆菌等作用,适用于心下痞、呕吐、下利而烦的疾病。
一、原始配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方证提要上腹部满闷不适,按之无抵抗,恶心,呕吐,腹泻,肠鸣,食欲不振者。
三、适用人群1.唇舌红:营养状况较好,唇红,舌红,舌苔多黄腻。
大多数为青壮年患者。
营养状况较好,焦虑神情,语速快,情绪急躁,眼睑充血,唇厚红或黯红,肿大或起皮。
2.易腹泻:容易腹泻,或排便次数较多而量少;大便黏臭如泥,或深黄色或黑酱色,挂马桶,冲不尽;肛门口灼热、疼痛、坠胀,或出血等。
3. 苔黄腻:舌苔黏膩,根部厚,或黄或白。
4. 易溃疡:易口腔黏膜溃疡、牙龈出血、口干苦黏,有口气。
5. 青年人多见:生活没有规律(酗酒、抽烟、熬夜)的青年人多见。
焦虑失眠者居多。
四、适用病证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1.以上腹部满闷不适、恶心为表现的疾病,如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功能性胃病、慢性胆囊炎等。
2. 以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醉酒呕吐或腹泻。
五、使用注意1. 方中黄连用量不宜过大,过大会抑制食欲。
2. 方中甘草多用可能导致反酸、腹胀及浮肿等副作用。
3.贫血、极度消瘦、营养不良者的胃病慎用本方。
胃痛持续,本方效果不明显者,需要明确诊断。
六、黄煌解说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一种伴有消化道炎症、黏膜糜烂、功能紊乱以及焦虑失眠的热性体质。
中医常用“中虚热痞,寒热互结,通降失常”来解释。
2.半夏泻心汤是慢性消化道炎症的常用方。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常用,适用者大多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为主诉。
本方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促使溃疡愈合、保护胃黏膜屏障、促胃排空、抑制反流、止血等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2012;Vol.46No.2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薛蓓云1,李小荣2指导:黄煌3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2-0030-02Appreciation of three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Experi-ence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Instructor :HUANG Huang 3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1慢性浅表性胃炎案1.1病案记录陆某,女,61岁。
初诊日期:2011年6月26日。
体貌:身高体瘦,面色黄白相兼,双面颊有黑褐斑,唇色暗淡。
主诉:上腹不适10年,加重伴消瘦1年。
现病史:近10年来,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饱食更甚,饥饿时有不适感,伴嗳气频频,治疗乏效。
近1年来症状加重,且体质量从55kg 减至47.5kg ,经检查未发现异常。
就诊时症见:脘胀不适,嗳气频频;头昏乏力,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多梦;大便偏稀,时完谷不化,受凉易腹泻;口干,小便偏黄;舌淡嫩、苔薄白。
患者已停经10年,年轻时有贫血史。
查体:皮肤干,手部皮肤发黑、干枯,双下肢无水肿。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予桂枝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肉桂、大枣。
处方:柴胡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炙甘草3g ,姜半夏12g ,茯苓12g ,厚朴12g ,紫苏梗12g ,肉桂9g ,干姜6g ,大枣20g 。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7日):上腹不适感明显好转,嗳气减轻;大便本已转干,无未消化食物,但近日食红豆、生黄瓜后上腹不适加重,且大便质溏,日行2次;仍感头昏乏力,夜寐尚安。
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0g ,麦冬2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5g ,肉桂10g ,白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阿胶10g ,干姜10g ,大枣30g ,柴胡10g 。
水煎,每2日服1剂。
三诊(9月4日):体质量增加2kg ,面色转华,面颊黑褐斑略退,唇暗减轻;上腹不适基本消失,大便成形,胃纳佳;头昏乏力改善,睡眠好转,怕冷;舌淡红。
予上方去柴胡,7剂。
水煎,每2日服1剂。
1.2辨治分析1.2.1方证解析从经方医学体质学角度来看,本案患者体瘦、肤色黄白,且唇暗淡、舌淡嫩、遇凉易泻,可判定其基础体质为桂枝体质。
初诊用桂枝汤与四逆散、半夏厚朴汤合方,取得近期疗效;在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后,改用温经汤。
前者为对症治疗,后者为体质调治,体现了黄师对病治疗与体质治疗、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有序思路。
1.2.2类证鉴别黄师认为,桂枝体质的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方证有桂枝解郁汤(即该案初诊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黄连汤证。
前两方证常有柴胡的气郁兼夹证,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常伴有失眠、胸闷等神经精神症状,而黄连汤证则是桂枝证与黄连证的并见证,必然见烦而痞、烦而悸、烦而利等诸热象,临床不难区别。
1.2.3经验拓展温经汤的治疗作用较多,尤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为著。
该患者的消化系统及全身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更年期后期的机体功能衰退的表现。
黄师指出,夏至后,尤其是秋、冬季,温经汤的使用机会增多。
温经膏是更年期前后及初潮女孩月经不调者的调理佳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形肥美且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及浮肿者勿用。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即与其经典方证相吻合者的应用、对病的治疗,及对相应人(体质)的应用。
对病的治疗,指温经汤可作为调整雌激素、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产科疾病的专方使用,即作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振奋剂来使用。
对人(体质)的应用,指该方对温经汤体质者有整体改善作用。
该体·03·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2012;Vol.46No.2质患者机体衰老、机能减退,形体渐瘦、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发干、暗淡而不红润,皮肤干枯而黄暗、缺乏光泽,或有黄褐斑;手掌脚掌干枯而裂,指甲变脆而缺乏光泽;毛发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常出现老年性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特别是卵巢功能衰减性疾病如围绝经期综合征、卵巢手术或受损、雌激素或孕激素水平低下、黄体功能不全者多见该体质类型。
2慢性浅表性胃炎案2.1病案记录赵某,女,33岁。
初诊日期:2011年6月25日。
体貌:体瘦肤白,大眼睛、双眼皮。
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易腹泻1年。
现病史:近1年来,患者经常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后腹胀、嗳气甚至疼痛,平躺时可闻及肠鸣漉漉,易腹泻;无泛酸及恶心。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间断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诊。
患者平素常发口腔溃疡,怕冷;月经量偏少;舌尖红、苔白腻,脉滑。
查体:口唇偏红,腹肌偏硬,心下有压痛。
2010年5月胃镜示:浅表性胃炎,HP(+++);病理检查提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轻度肠上皮化生。
处方:黄连3g,黄芩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7月12日):症状缓解,仍时感上腹疼痛不适,闻及肠鸣;大便好转,晨起口苦。
处方:黄连2g,黄芩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肉桂6g,大枣20g。
三诊(8月9日):上腹不适感消失,肠鸣漉漉已无,但大便次数增多、质略稀。
处方:黄连2g,肉桂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20g。
7剂。
2.2辨治分析2.2.1方证解析黄师认为,临证时可联合运用对症治疗、对病治疗、对体质治疗三法,但后两者合用,疗效更佳。
如本案初诊时,考虑疾病诊断明确,按常规思路从病论治,予慢性浅表性胃炎专方半夏泻心汤,然取效不显。
二诊改从体质着手,考虑其为黄连病的桂枝体质,故予黄连汤;因其唇、舌红,内有伏热,故又加入黄芩,即为黄连汤合半夏泻心汤。
2.2.2类证鉴别《伤寒论》谓:“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师解读“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烦热表现;“胃中”多指上腹部,邪气是指异常的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扰动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等。
“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黄连汤均为治疗寒热错杂证之“上热、中痞、下寒”的消痞良方,需注意临证鉴别。
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的组方仅相差一味药,但方证差异较大。
前者有黄芩而无桂枝,其方证多内有伏热,见唇舌红、心下痞的黄芩证;后者有桂枝无黄芩,其方证多有阳郁冲逆证,病程较长,见肠鸣漉漉、腹痛泄泻的桂枝证。
而甘草泻心汤多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溃疡。
2.2.3经验拓展黄师治疗胃肠病喜用桂枝,具备下列证据之一者,即可考虑使用:桂枝体质、桂枝舌、病程较长、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痛症、肠鸣漉漉等。
3慢性腹泻案3.1病案记录王某,男,33岁。
初诊日期:2011年8月6日。
形貌:体壮实,皮肤偏白,双眼皮、目有神。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腹泻逾10年,大便每日2 3次,质溏,无腹痛;腹部受凉或饮食油腻即泄泻,梅雨季节大便次数增多。
就诊时症见:胃纳佳,矢气多;易口干,偶有口腔溃疡,醉酒易吐;舌红、苔薄腻,脉滑。
查体:脐上按压痛。
处方:黄连5g,肉桂10g,姜半夏15g,党参15g,生甘草5g,干姜10g,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27日):大便成形,每日1 2次,但进食刺激性食物后仍易腹泻,脐周仍不能受凉;舌红、苔薄腻。
原方续服20剂,每日1剂,水煎,连服5天后停服2天。
3.2辨治分析3.2.1方证解析黄师临床用方必从方证入手,方证之证据不仅可从所患疾病获得,更可求之体质。
本案患者虽久泻但双目有神、体质量未减,可知非虚人。
结合形体结实、唇红、舌红及脉滑,黄师断为黄连体质。
肠道敏感、易激惹,遇冷则泻,为桂枝证。
综合以上两点,结合慢性腹泻,考虑为黄连汤证,为黄连体质者兼夹桂枝证。
但黄连汤更常用于治疗桂枝体质的黄连病(如前案之慢性浅表性胃炎)。
3.2.2类证鉴别黄连汤与葛根芩连汤都用于腹泻的治疗。
后者为清解之剂,治疗纯热无寒之证;黄连汤为寒温并用的胃肠调理剂。
黄师认为,葛根芩连汤证患者多肤糙偏黑、体格壮实,而黄连汤证患者常肤白体瘦、皮肤滋润。
五苓散亦常用于治疗腹泻,其方证患者常有脂肪肝病史,多偏胖、腹软且有脂肪堆积,能食,易口渴,汗多而小便不利。
3.2.3经验拓展日本汉方医学常将黄连汤用于醉酒后不适。
黄师多用该方治疗反复发作的腹痛、糖尿病致胃轻瘫、胃肠型感冒发热不退、心肌炎等顽症。
方中桂枝常用肉桂代替。
因肉桂气味浓烈,擅长治疗腹中冷痛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黄连汤的主治症。
方中黄连苦以清热除烦,桂枝辛以通阳散寒,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
两药比例原为1ʒ1,但据病情寒热不同,可适当调整。
方中人参一般用党参代替,但瘦弱不食者也可用生晒参。
此方宜少量频服,不宜加减,否则不但无效,连汤液也难以入口。
编辑:刘芳收稿日期:2011-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