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zxj-1操作系统引论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 具有独占属性的物理设备或一些数据结构都属于临
界资源 • 对临界资源必须互斥地使用
2.同时访问方式
• 具有共享属性的物理设备或可重入码可同时
访问
• 宏观上的同时访问,微观上仍是交替访问的
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条件,是 OS 最基本
的特征:资源共享以进程并发为前提;协
调好并发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才能保证
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
1.基本概念
多道 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多道程序设计 在内存中同时存放若干道已开始运行且尚 未结束的程序,它们交替运行,共享系统中的 各种硬、软资源,从而使处理机得到充分利用 多道批处理系统 在批处理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2.为何引入
提高CPU的利用率 提高内存和设备的利用率 增加系统吞吐量
1)虚拟磁盘技术:通过虚拟磁盘技术将一个 硬盘虚拟为多个硬盘; 2)虚拟存储器技术:利用虚拟存储器技术从 逻辑上扩充物理存储器的容量。
1.3.4 异步性
异步环境:指各并发进程执行起始时间的随机性
和执行速度的独立性
直接制约: 一组异步环境下的并发进程,各自的
执行结果互为对方的执行条件,从而限制各进程执行
I/O软件 物理接口 硬件
屏蔽设备的操作细节,
为用户提供了一组抽象
的I/O设备。
OS是对裸机的首次扩充,加了OS的机器成为虚拟机
1.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操作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脱机输入技术
为解决低速输入设备与CPU速度不匹配 的问题,可将用户程序和数据,在一台外围 计算机的控制下,预先从低速输入设备输入 到磁带上,当CPU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 再直接从磁带机高速输入到内存,从而大 大加快了程序的输入过程,减少了CPU等待 输入的时间
操作系统_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_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电脑和各种智能设备中,操作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一个幕后的大管家,默默地协调着硬件和软件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便捷的计算环境。
那么,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又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和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操作系统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来谈谈操作系统的定义。
简单来说,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同时也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它负责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如处理器、内存、硬盘、输入输出设备等,同时为应用程序提供一个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进程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
在计算机中,多个程序可以同时运行,而操作系统需要合理地分配处理器资源,让每个程序都能得到适当的执行时间。
它通过进程调度算法,决定哪个进程先执行,哪个进程后执行,以及如何在多个进程之间切换,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内存管理也至关重要。
计算机的内存是有限的,而操作系统需要合理地分配和管理内存空间,确保每个程序都能得到所需的内存,并且避免内存泄漏和内存冲突等问题。
它采用了虚拟内存技术,让程序看起来拥有比实际物理内存更大的内存空间。
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它负责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和目录,包括文件的创建、删除、读取、写入、存储等操作。
通过文件系统,我们可以方便地组织和管理数据,并且可以对文件进行权限设置,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设备管理则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操作系统需要为设备驱动程序提供接口,使得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处理设备的中断和错误情况。
除了以上这些功能,操作系统还提供了用户接口,让用户能够方便地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比如,图形用户界面(GUI)让我们可以通过点击图标和菜单来操作计算机,而命令行界面则适合那些熟悉计算机命令的用户。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操作系统的分类。
操作系统引论

用户 应用程序 系统调用 命令 图标、窗口
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
图 1.2 OS作为接口的示意图
(1) 命令接口。这是指由OS提供了一组联机命令(语 言), 用户可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 来直接操纵计算机 系统。
(2) 程序接口。OS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 用户可在 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 来操纵计算机。
(1) 用户独占全机。 (2) CPU等待人工操作。
2.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O)
这种脱机I/O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 (2) 提高I/O速度。
输 入设 备
图
外 围机
1.3 I/O
脱
机
主机
示 意 图
外 围机
磁盘 输 出设 备
1.2.2 单道批处理系统
1.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Processing System)的处理过程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 人工操作方式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6年)到5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属 于第一代,这时还未出现OS。这时的计算机操作是由用户(即 程序员)采用人工操作方式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即由程 序员将事先已穿孔(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 带输入机(或卡片输入机),再启动它们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 机, 然后启动计算机运行。当程序运行完毕并取走计算结果后, 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
3. OS
对于一台完全无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即裸机), 即使其功能 再强, 也必定是难于使用的。如果我们在裸机上覆盖上一层 I/O设备管理软件, 用户便可利用它所提供的I/O命令, 来进行 数据输入和打印输出。此时用户所看到的机器, 将是一台比 裸机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 器称为扩充机器或虚机器。如果我们又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 盖上一层文件管理软件, 则用户可利用该软件提供的文件存 取命令, 来进行文件的存取。此时, 用户所看到的是一台功能 更强的虚机器。如果我们又在文件管理软件上再覆盖一层面 向用户的窗口软件, 则用户便可在窗口环境下方便地使用计 算机, 形成一台功能更强的虚机器。
计算机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引论

多道程序设计优点 提高CPU利用率(图1-5) 提高内存和I/O设备利用率 增加了系统吞吐量
特征 多道性、宏观上并行、 微观上串行
多道批处理优点 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率大
缺点 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怎么办??)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图1-5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
1. 人工操作方式
如纸带输入机 特点:无任何软件、独占性、独占性、 串行性
缺点: (1) 用户独占全机 (2) CPU等待人工操作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人工操作方式缺点:
机器 速度
作业在机器上 人工操 计算所需时间 作时间
1万次/秒 1小时 60万次/秒 1分钟
3分钟 3分钟
操作时间与机器 有效运行时间之比
1 :20 3 :1
导致人机矛盾、CPU和I/O设备速度不匹配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2. 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O)方式
引入I/O机的概念,解 决CPU和I/O设备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的: 掌握操作系统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主
要功能 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和几种类型的
操作系统 教学难重点: 操作系统的定义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 OS结构设计
操作 文件管理:文件存取、共享和保护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设备驱动程序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与硬件交互,实现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功能。同时,设备驱动程序也依赖于操作系统的内核提供的接口和功能。
03 操作系统的结构 与组成
操作系统的结构
层次结构
操作系统可以按照功能和抽象程度的不同,自底向上分为多个层 次。
微内核结构
将操作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化,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通 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
操作系统可靠性保障措施
容错技术
容错技术用于提高操作系统的可靠性,通 过在系统中引入冗余资源来保证系统在出
现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用于实时监测和防御 针对操作系统的攻击,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
备份与恢复技术
备份与恢复技术用于在系统出现故障或数 据丢失时恢复系统和数据,保证系统的可 用性。
05 操作系统的性能 评价与优化
操作系统的性能评价
01
响应时间
用户从发出请求到接收到响应所 经过的时间,是评价操作系统性 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吞吐量
02
03
资源利用率
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作业数或 事件数,反映了系统的处理能力 。
系统中各种资源的使用情况,包 括CPU、内存、磁盘等,反映了 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
操作系统负责创建、调度和终止进程,以 及处理进程之间的并发和同步问题。
内存管理
文件系统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空间,包 括内存的分配、回收、保护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操作系统提供文件存储和访问的功能,包 括文件的创建、删除、修改、查找等。
操作系统的服务
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接口,供 应用程序使用,以请求操作系统提供服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31
操 作 系 统
网络OS和分布式OS的区别
(1) 分布具有各个计算机间相互通讯, 无主从关系;网络有主从关系; (2) 分布式系统资源为所有用户共享;
第 一 章 操 作 系 统 引 论
而网络有限制地共享; (3) 分布式系统对用户是透明的。
32
操 作 系 统
3.微型机(个人)操作系统
计算机在某一时间内为单用户服务,其追求目 标是界面友好,使用方便,丰富的应用软件。
借助于通道和中断技术,输入输出操作可以在中央 处理机控制之下完成。这时,原有的监督程序不仅要负 责调度作业自动运行,而且还要提供输入输出控制功能, 它比原有的监督程序的功能增强了。这个发展了的监督 程序常驻内存,称为执行系统。 20
操 作 系 统
二、 操作系统的完善
1. 多道批处理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多 个作业,它们在管理程序控制之下交替执行,共享系统 中的各种资源。 多道程序运行的特征: 1)主存中存放多道程序; 2)宏观上并行; 3)微观上串行。
28
操 作 系 统
三、操作系统的发展
1.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多 个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可互操作和协作处理的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它除了具有通常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外,还具有网络 管理、网络通信、网络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多种网络应 用服务的功能。 网络操作系统既要为本机用户提供使用网络资源的手 段,又要为网络用户使用本机资源提供服务。
•错综复杂、纵横交叉: 与硬件有关、与其它软件有关、与用户有关、 讲课过程中往往用到后面的知识。
3
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 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在未配置 OS 的计算机系统中, 诸如 CPU 、 I/O 设备等各种资源,都会因它们经常处于空闲状 态而得不到充分利用;内存及外存中所存放的数据太少或者 无序而浪费了大量的存储空间。配置了 OS 之后,可使 CPU 和 I/O设备由于能保持忙碌状态而得到有效的利用,且可使内存 和外存中存放的数据因有序而节省了存储空间。
图1-1 OS作为接口的示意图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 命令方式。这是指由OS提供了一组联机命令接口, 以允许用户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来取得操作系统的服务,
并控制用户程序的运行。
(2) 系统调用方式。OS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用户可在 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来实现与操作系统 的通信,并取得它的服务。 (3) 图形、窗口方式。这是当前使用最为方便、最为广泛
的管理,即:
处理机管理,用于分配和控制处理机; 存储器管理,主要负责内存的分配与回收; I/O设备管理,负责I/O设备的分配与操纵; 文件管理,负责文件的存取、共享和保护。 可见,OS的确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事实上,当 今世界上广为流行的一个关于OS作用的观点,正是把OS作为 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管理者。
的接口,它允许用户通过屏幕上的窗口和图标来实现与操作
系统的通信,并取得它的服务。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在一个计算机系统中,通常都含有各种各样的硬件和软
件资源。归纳起来可将资源分为四类:
处理器 存储器 I/O设备 信息(数据和程序)。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相应地,OS的主要功能也正是针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有效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2) 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计算机的吞吐量: 计算机系统的吞吐量是指流入,处理和流出系统的信息 的速率。 信息能够多快地输入内存 CPU能够多快地取指令 数据能够多快地从内存取出或存入 所得结果能够多快地从内存送给一台外围设备 这些步骤中的每一步都关系到主存,因此,系统吞吐量 主要取决于主存的存取周期。 操作系统还可以通过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而 进一步改善资源的利用率,加速程序的运行,缩短程序的运 行周期,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
1操作系统 - 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定义:是一组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
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 使用的程序集合。
17
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4 分时系统(分享处理器时间) 分时系统是指,在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带有显示器 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 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分时系统的产生 • 人机交互:随时修改程序 • 共享主机:共享而透明 • 便于用户上机:远程的传输 分时系统实现中的关键问题 • 及时接收和及时处理:直接进入内存,时间片 分时系统的特征 • 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和交互性。
3
1.1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1.2操作系统的作用
1、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4
1.1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1.1.2操作系统的作用 1、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 命令方式 用 户 • 系统调用方式 • 图形、窗口方式 应用程序 系统调用 命令 图标、窗口 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
(b ) 四 道 程 序 运 行 情 况
16
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3多道批处理系统
需解决问题:
处理机管理、内存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及作 业管理问题
操作系统的形成: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增设一组软件 以有效加以解决,同时增设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的 软件,这样便形成了操作系统。
33
1.5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1.5.1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 2、模块化结构OS • OS是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按其功能划分 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管理相应的功能,同时规定好 各模块之间的接口,以实现其交互,对较大模块又可 按子功能进一步细分下去。 • 优点 – 提高了OS设计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 – 加速了OS的开发过程 • 缺点: – 模块及接口划分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