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合集下载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 具有独占属性的物理设备或一些数据结构都属于临
界资源 • 对临界资源必须互斥地使用
2.同时访问方式
• 具有共享属性的物理设备或可重入码可同时
访问
• 宏观上的同时访问,微观上仍是交替访问的
并发和共享互为存在条件,是 OS 最基本
的特征:资源共享以进程并发为前提;协
调好并发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才能保证
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
1.基本概念
多道 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多道程序设计 在内存中同时存放若干道已开始运行且尚 未结束的程序,它们交替运行,共享系统中的 各种硬、软资源,从而使处理机得到充分利用 多道批处理系统 在批处理中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
2.为何引入
提高CPU的利用率 提高内存和设备的利用率 增加系统吞吐量
1)虚拟磁盘技术:通过虚拟磁盘技术将一个 硬盘虚拟为多个硬盘; 2)虚拟存储器技术:利用虚拟存储器技术从 逻辑上扩充物理存储器的容量。
1.3.4 异步性
异步环境:指各并发进程执行起始时间的随机性
和执行速度的独立性
直接制约: 一组异步环境下的并发进程,各自的
执行结果互为对方的执行条件,从而限制各进程执行
I/O软件 物理接口 硬件
屏蔽设备的操作细节,
为用户提供了一组抽象
的I/O设备。
OS是对裸机的首次扩充,加了OS的机器成为虚拟机
1.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操作系统的四个发展阶段
脱机输入技术
为解决低速输入设备与CPU速度不匹配 的问题,可将用户程序和数据,在一台外围 计算机的控制下,预先从低速输入设备输入 到磁带上,当CPU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 再直接从磁带机高速输入到内存,从而大 大加快了程序的输入过程,减少了CPU等待 输入的时间

操作系统引论

操作系统引论

用户 应用程序 系统调用 命令 图标、窗口
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
图 1.2 OS作为接口的示意图
(1) 命令接口。这是指由OS提供了一组联机命令(语 言), 用户可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 来直接操纵计算机 系统。
(2) 程序接口。OS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 用户可在 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 来操纵计算机。
(1) 用户独占全机。 (2) CPU等待人工操作。
2.脱机输入/输出(Off-Line I/O)
这种脱机I/O方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减少了CPU的空闲时间。 (2) 提高I/O速度。
输 入设 备

外 围机
1.3 I/O


主机
示 意 图
外 围机
磁盘 输 出设 备
1.2.2 单道批处理系统
1.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Processing System)的处理过程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
1.2.1 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
1. 人工操作方式
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1946年)到50年代中期的计算机,属 于第一代,这时还未出现OS。这时的计算机操作是由用户(即 程序员)采用人工操作方式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系统,即由程 序员将事先已穿孔(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 带输入机(或卡片输入机),再启动它们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 机, 然后启动计算机运行。当程序运行完毕并取走计算结果后, 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这种人工操作方式有以下两方面的缺点:
3. OS
对于一台完全无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即裸机), 即使其功能 再强, 也必定是难于使用的。如果我们在裸机上覆盖上一层 I/O设备管理软件, 用户便可利用它所提供的I/O命令, 来进行 数据输入和打印输出。此时用户所看到的机器, 将是一台比 裸机功能更强、使用更方便的机器。通常把覆盖了软件的机 器称为扩充机器或虚机器。如果我们又在第一层软件上再覆 盖上一层文件管理软件, 则用户可利用该软件提供的文件存 取命令, 来进行文件的存取。此时, 用户所看到的是一台功能 更强的虚机器。如果我们又在文件管理软件上再覆盖一层面 向用户的窗口软件, 则用户便可在窗口环境下方便地使用计 算机, 形成一台功能更强的虚机器。

操作系统课件第1章 引论

操作系统课件第1章 引论
运行目标 程序
源程序有 错吗?

装配目标 程序
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 一个监控程序 Monitor,作业在其控 制下顺序连续处理。
缺点: 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优点: 简单
三、多道批处理系统(第7页)
t
多道批处理系统是真正的OS
特征:
•多道性 •无序性 •作业调度性
•CPU利用率↑ •内存利用率↑ •I/O设备的利用率↑
出设备的使用顺序和时间如下:
A:I2(30ms);CPU (10ms);I1 (30ms);CPU(10ms);I2(20ms) B: I1(20ms); CPU (20ms); I2(40ms) C: CPU (30ms) ; I1 (20ms); CPU (10ms); I1(10ms) 假定:CPU、I1,I2能并行工作, A优先级最高,B次之、C优
1.4 操作系统的功能
• 处理机管理 • 储存器管理 • 设备管理 • 文件管理 • 用户接口
处理机管理
1) 进程控制:创建、管理、撤消 2)进程同步:互斥、同步 3)进程间的通信:交换信息 4)调度: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
储存器管理
1)内存分配
静态内存分配、动态内存分配
2)内存保护 3)地址影射 4)内存扩充
先级最低,优先级高的作业可以抢占优先级低的作业的 CPU但不能抢占I1和I2。 要求:
(1)画出三个程序的运行情况。 (2)计算从投入到完成CPU利用率和每个I/O设备的利用率。
1.3 操作系统基本特征
一、并发性 二、共享性 三、虚拟性 四、异步性
一、并发性(Concurrence)
并发: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并行:是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同时发生。 单处理器系统:宏观上是并行的,微观上是串行的。 多处理器系统:宏观和微观上都是并行的。 并发机制的引入的目的:有效改善了系统资源的利用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输入设备
外围机
磁盘
主机
外围机
图 脱机示意图
输出设备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类似地,当需要输出时,可由直接高速地把数据从内存 送到磁带上,然后再在另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将磁带上的 结果通过相应的输出设备输出。图示出了脱机输入输出过程。 由于程序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在外围机的控制下完成的, 或者说,它们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为脱机输 入输出方式;反之,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输入输出的方 式称为联机 。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
为了解决人机矛盾及和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世 纪年代末出现了脱机输入输出( )技术。该技术是事先将装有 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 在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卡片)上的数据(程序)输入 到磁带上。当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再从磁带上将其高速 地调入内存。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由此可知,是铺设在计算机硬件上的多层系统软件,它 们不仅增强了系统的功能,而且还隐藏了对硬件操作的细节, 由它们实现了对计算机硬件操作的多个层次的抽象。值得说 明的是,对一个硬件在底层进行抽象后,在高层还可再次对 该资源进行抽象,成为更高层的抽象模型。随着抽象层次的 提高,抽象接口所提供的功能就越来越强,用户使用起来也 更加方便。
在世纪和年代,又分别出现了能有效提高设备和利用率 的系统和改善存储器系统利用率的虚拟存储器技术,以及在 网络环境下,在服务器上配置了允许所有网络用户访问的文 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方便用户
当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用户在上机、 调试程序时的不方便性便又成为主要矛盾。于是人们又想方 设法改善用户上机、调试程序时的环境,这又成为继续推动 发展的主要因素。随之便形成了允许进行人机交互的分时系 统,或称为多用户系统。在世纪年代初出现了受到用户广泛 欢迎的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计算机,使中 小学生都能很快地学会上机操作,这无疑会更加推动计算机 的迅速普及。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
• 1.1.1 操作系统的目标
•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
• 1.1.3 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
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接口的含义是:OS处
于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用户通过OS来使用计算机系统。
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又分别出现了能有效提高I/O设备 和CPU利用率的SPOOLing系统和改善存储器系统利用率的虚 拟存储器技术,以及在网络环境下,在服务器上配置了允许 所有网络用户访问的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2.方便用户 当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用户在上机、 调试程序时的不方便性便又成为主要矛盾。于是人们又想方 设法改善用户上机、调试程序时的环境,这又成为继续推动 OS发展的主要因素。随之便形成了允许进行人机交互的分时 系统,或称为多用户系统。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受到用 户广泛欢迎的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计算机, 使中小学生都能很快地学会上机操作,这无疑会更加推动计 算机的迅速普及。
时相应OS的功能和性能也都有显著的增强和提高。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在多处理机快速发展的同时,外部设备也在迅速发展。 例如,早期的磁盘系统十分昂贵,只能配置在大型机中。随
着磁盘价格的不断降低且小型化,很快在中、小型机以及微
型机上也无一例外地配置了磁盘系统,而且其容量还远比早 期配置在大型机上的大得多。现在的微机操作系统(如
外部存储器 软盘 输入设备
0 0 1 0 0 0 11 0 0 0 0 0 0 11 0 0 0 0 0 101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31
操 作 系 统
网络OS和分布式OS的区别
(1) 分布具有各个计算机间相互通讯, 无主从关系;网络有主从关系; (2) 分布式系统资源为所有用户共享;
第 一 章 操 作 系 统 引 论
而网络有限制地共享; (3) 分布式系统对用户是透明的。
32
操 作 系 统
3.微型机(个人)操作系统
计算机在某一时间内为单用户服务,其追求目 标是界面友好,使用方便,丰富的应用软件。
借助于通道和中断技术,输入输出操作可以在中央 处理机控制之下完成。这时,原有的监督程序不仅要负 责调度作业自动运行,而且还要提供输入输出控制功能, 它比原有的监督程序的功能增强了。这个发展了的监督 程序常驻内存,称为执行系统。 20
操 作 系 统
二、 操作系统的完善
1. 多道批处理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内存中同时存放多 个作业,它们在管理程序控制之下交替执行,共享系统 中的各种资源。 多道程序运行的特征: 1)主存中存放多道程序; 2)宏观上并行; 3)微观上串行。
28
操 作 系 统
三、操作系统的发展
1.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多 个计算机系统相互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可互操作和协作处理的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网络之间的接口, 它除了具有通常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外,还具有网络 管理、网络通信、网络资源共享、系统安全和多种网络应 用服务的功能。 网络操作系统既要为本机用户提供使用网络资源的手 段,又要为网络用户使用本机资源提供服务。
•错综复杂、纵横交叉: 与硬件有关、与其它软件有关、与用户有关、 讲课过程中往往用到后面的知识。
3

1_引论

1_引论

文件管理问题
作业管理问题
操作系统引论
1.2.4
分时系统的产生
分时系统

用户的需求
人机交互性
共享主机
便于用户上机 概念:在一台主机上连接了多个带有 显示器和键盘的终端,同时允许多个 用户通过自己的终端以交互方式使用 计算机,共享主机中的资源。
操作系统引论
1.2.4

分时系统
实现虚拟的方式
时分复用技术 空分复用技术
操作系统引论
1.3.4 异步性
异步性指在多道程序环境下,每个程 序不知何时执行、何时暂停,即它们以 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
操作系统引论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操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 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以保证多道程序能有条不 紊地、高效地运行,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 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方便用户使用。
操作系统引论

如何设置时间片
根据机器的速度、用户的多少、响 应的要求、系统的开销折中考虑, 选择合理的时间片长度。
操作系统引论
1.2.5实时系统
实时系统是指系统能及时响应外部 事件的请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 该事件的处理,并控制所有实时任 务协调一致地运行。
目前有三种典型的实时系统
实时控制系统:导弹制导系统,飞机自 动驾驶系统、火炮自动控制系统
P2 P1 P2 P1 P2
1.2.3
特征

多道批处理系统
多道性、无序性、调度性:作业调度、进 程调度
优点:
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
缺点
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操作系统引论
1.2.3
多道批处理系统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

● 操作系统的产生和发展

操作系统的特征 操作系统的功能 操作系统的类型


1.1 操作系统的定义
资源管理的观点 1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 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合。 2 用户的观点
● ● ●
高可靠性 过载保护 对截止时间的要求
微机操作系统
●CP/M
操作系统
● MS-DOS ● OS/2 ● ●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
UNIX 操作系统 Linux 操作系统
● Windows
操作系统
多处理机操作系统
● 引入原因 ●增加系统吞吐量 ●
节省投资
●提高系统可靠性
● 多处理机OS类型 多处理机OS类型 ●非对称多处理模式 非对称多处理模式——主-从模式 主 从模式 ●对称多处理模式 对称多处理模式——
1958年 年
第二代计算机上有了监控系统(OS雏形) 第二代计算机上有了监控系统( 雏形) 雏形
第二代: 第二代:监控系统
● 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和工程计算,程序大 多用FORTRAN语言书写,该语言适用于作数值运 算,当时主机上用的控制程序称之为监控程序 (Monitor),其功能相对比较简单,监控程序是 操作系统的雏形 。 ● 单道批处理系统(Simple Batch System)是将所有 的作业用一台相对比较便宜的计算机(如IBM 1401) 输入到磁带上,此计算机称为输入/输出机,实施 数值运算、速度较快的计算机称为主机(如 IBM7094)。大批的作业在输入/输出机的控制下 输入到磁带后,用一个特殊的程序来控制作业的读 入和运行,这个特殊的程序叫作业控制语言(JCL, Job Control Language)书写,它能控制程序的运行, 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及要求:1.了解操作系统的目标、作用和模型2.领会和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3.初步了解和领会操作系统的特征和服务4.领会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功能5.了解操作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注:需了解的→知识点若在选项中出现,知道对错即可需掌握的→必须深刻掌握!!!重点:1.批处理操作系统2.分时操作系统3.操作系统的特征4.操作系统的功能难点:1.多道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2.多道批处理系统的特征内容§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2个重要问题:(1)OS的定义(或者说作用、功能),(2)OS的目标)§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5 OS结构设计§1.6 常见的OS§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一、OS的定义(一)、你用过哪些OS?Windows;Unix;Linux;Dos(二)、OS能做什么?各种命令:dir copy del format启动、结束用户程序系统调用:例如INT指令UNIX 等提供多任务、多用户环境结论:os为你完成所有“硬件相关、应用无关”的工作,以给你方便、效率、安全(三)、OS不能做什么?不做天气预报不做房屋设计不是编译程序… …总之,OS不直接解决最终具体应用问题,也不负责编译源程序...✧(四)、OS是什么?(也叫OS的定义?)3点OS是(1)、直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2)、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3)、以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补充——作业的概念:一次上机需要完成的任务(意图)的集合)补充——OS的开发过程:需求(功能)P16 →设计(用到DS和算法(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即可))→编码→测试二、OS在计算机中的地位——紧贴系统硬件之上,所有其他软件之下(是其他软件的共同环境)三、OS的目标P1【(1)方便性(2)有效性(3)可扩充性——即预留一些接口(4)开放性】四、OS的作用P2(1)、作为用户和计算机间的接口,示意图(课本P2 图1-1)。

(2)、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在一个OS中,通常都含有多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归纳起来可将这些资源分为四类:处理机、存储器、I/0设备以及文件(数据和程序)。

相应的,OS的主要功能也正是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四类: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I/0设备管理、文件管理。

(3)、用作扩充机器(即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五、推动OS发展的主要动力P4§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多理解!!)一、无OS(两种:人工操作方式、脱机I/O方式)——要求人人都得是专家(1)、人工操作方式1946-50年代中:电子管时代,计算机速度慢,无操作系统,集中计算,计算机资源昂贵;工作方式:1)用户:既是程序员又是操作员;用户是计算机专业人员;2)编程语言:机器语言;3)输入输出:纸带或卡片;(2)、脱机I/O方式(示意图:P5图1-3)二、有OS(三种: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说明:OS课程所站的角度⏹多任务⏹单CPU⏹CPU具有与外设并行操作的能力!!!!特别指出:1.程序均由CPU执行2.CPU只能执行机器语言程序3.CPU执行的程序均在内存中(1)、批处理系统(书上没有批处理系统的概念!)看书!!!看描述的过程批处理系统是——一批作业→外存→(单道批处理系统或多道批处理系统)设计目标:提高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作业吞吐量原理:要求用户使用系统提供的作业控制语言(JCL)来描述自己对作业运行的控制意图,并将这些控制信息连同自己的程序和数据一起作为一个作业提交给操作员。

操作员启动有关程序将一批作业输入到计算机外存,由OS去控制、调度各作业的运行并输出结果。

两种:1.单道批处理系统(工作示例:P6 图1-5)P7 图1-6)一个磁盘、一个终端、一台打印机。

三个作业:JOB1、JOB2、JOB3。

各作业运行时间分别为5分钟、15分钟和10分钟。

它们对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如下所示。

试比较单道、多道批处理系统时作业的执行时间?分析:⏹由上看出,JOB2主要使用终端(键盘和显示器)进行I/O,JOB3主要使用磁盘和打印机。

JOB2和JOB3需要较少的CPU时间。

⏹对于简单批处理(即单道批处理),这些作业是按顺序执行。

30分钟后三个作业全部完成。

(JOB1运行5分钟完成,JOB2等待5分钟再用15分钟完成,20分钟后,JOB3开始执行)⏹若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批处理),让三个作业同时装入主存并运行。

由于它们运行中几乎不同时使用同类资源,在JOB1进行计算的同时JOB2可在终端上进入输入/输出,而JOB3在使用磁盘和打印机。

执行过程:(三个job均需使用CPU,计算型的需要一直占用CPU;而I/O型的只需在起始、终止时干预一下即可,不需要一直占用CPU,干预的时间很短,忽略不计)单道批处理系统JOB1:CPU全程干预5minJOB2:CPU在开始时干预以下15min CPU再在结束时干预一下(运行时不需CPU)JOB3:CPU在开始时干预以下10min CPU再在结束时干预一下(运行时不需CPU)共需30min,其中CPU一共干预5min多道批处理系统CPU干预一下JOB2启动JOB2,立即再去干预JOB3启动JOB3,再去启用JOB1。

CPU 一直干预JOB15min,直到JOB1运行完。

共需15min,其中CPU一共干预5min解答:总结:多道程序运行,系统性能的改善是明显的。

将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应用于批处理系统,就形成多道批处理系统。

因批处理系统人机交互不好,造成程序员空闲,故提出分时系统。

(2)、分时系统主要动力:用户的需求目标:对用户的请求及时响应;尽量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原理:一台计算机连接多个终端,用户通过各自的终端把作业送入计算机;计算机又通过终端向各个用户报告其作业的运行情况。

计算机能分时轮流地为各终端用户服务,并能及时地对用户服务请求予以响应。

基本特征:(1)、多路性;(2)独立性;(3)及时性;(4)交互性(3)、实时系统目标:提高系统的响应时间,对随机发生的外部事件作出及时响应并对其进行处理。

分类:(两种:实时控制系统、实时信息系统)实时控制系统——要求计算机能尽快处理测量系统测得的数据,以尽快实施响应控制。

如:工业控制;导弹发射;飞机飞行实时信息系统——要求计算机能对终端设备发来的服务请求及时予以正确的回答。

如:订票系统;情报检索系统基本特征:(1)、快速的响应时间;(2)、有限的交互能力;(3)、高可靠性;§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四个特性:并发、共享、虚拟、异步性;前两个是最基本的特性)(一)、并发并发: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间间隔内发生。

并行:指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一时刻发生。

(不需要CPU 的I/O程序同时发生,叫并行)(二)、共享——指系统中的资源供内存中的多道程序(多个并发执行的进程)所共同使用。

(三)、虚拟——指通过某种技术把一个物理实体变成若干个逻辑上的对应物。

例:分时系统将1机虚拟为多机(四)、异步性——异步的原因是由于共享资源系统中并发执行的多道程序“走走停停”,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OS定义(或者说作用、功能):(1)、OS是直接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2)、合理地对各类作业进行调度,(3)、以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OS的功能:(1)处理机管理功能(2)存储器管理功能(3)设备管理功能(4)文件管理功能(5)用户接口OS的主要任务(主要功能):为多道程序的运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以保证多道程序能有条不紊、高效地运行,并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和方便用户的使用。

§1.5 OS结构设计(没细讲!)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经历了以下几代:●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无结构操作系统OS是由众多的过程直接构成,各过程之间可相互调用,但OS内部不存在任何结构,所以这种OS是无结构的,又称为整体系统结构。

⏹缺点:既庞大又杂乱,缺乏清晰的程序结构;程序错误多,调试难、阅读难、理解难、维护难。

◆模块化OS结构OS是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按其功能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管理相应的功能,同时规定好各模块之间的接口,以实现其交互,对较大模块又可按子功能进一步细分下去。

优点:1.提高了OS设计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2.增强了OS的可适用性3.加速了OS的开发过程缺点:1.模块及接口划分较困难2.从功能上划分模块,未区别共享资源和独占资源3.由于管理的差异,使OS结构变得不够清晰例,Linux(多用户、多任务OS)◆分层式OS结构分层式OS结构是对模块化结构的一种改进,它按分层式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将OS 划分为若干个层次,每一层都只能使用其底层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从硬件开始,在其上面一层一层地自底向上增添相应功能的软件,这种OS结构称为分层式OS结构。

特点:1.每一步设计都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结构更清晰2.调试和验证更容易,正确性更高●现代操作系统结构◆微内核的OS结构微内核技术的主要思想:在OS内核中只留下一些最基本的功能,而将其他服务分离出去,由工作在用户态下的进程来实现,形成所谓“客户/服务器”模式。

客户进程可通过内核向服务器进程发送请求,以取OS的服务。

微内核:精心设计的,能实现现代OS核心功能的小型内核,它小而精炼,运行在核心态下,开机后常驻内存,不会因内存紧张而换出,它为构建通用OS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

微内核的OS结构:微内核的基本功能1.进程管理2.存储器管理3.进程通信管理4.I/O设备管理特点1.小而精练2.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好3.系统的可靠性高4.适用于分布式系统例,windows 2000/XP、UNIX、嵌入式OS Windows NT体系结构现代UNIX结构§1.6 常见的OS(47-53页ppt 未整理,没用,都是诞生过程)可以不看!!!!1.MS DOS2.MS Windows3.UNIX4.Linux5.手持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