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合集下载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式,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再生产,人口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

2 经济学:是研究一定制度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3 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4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5 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能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空间及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

6 经济效益: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7 外部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好的影响,没有取得报酬。

8 外部不经济性:对外界造成坏的影响,没有进行赔偿。

9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10 绿色贸易壁垒: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

11 环境经济效益:是指某项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

1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14 污染者负担原则: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承担管理污染源,并清除环境污染所需费用的原则。

15 需求:是指人们意愿买进的数量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6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I1Y整理简答题:1、什么是CDM (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0P3(京都会议) 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

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

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

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l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

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1 ('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

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入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

CVM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二、计算题(共计35分)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少?(5分)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

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

(5分)(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

(5分)(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三、简答题(共计40分)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

(13分)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

(12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二、计算题(共计35分)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少?(5分)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资源环境经济学试题库(试卷一)一、概念( 14 分)1、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法2、贴现和贴现率3、揭示偏好法4、单次投标博奕法5、绝对地租6、资源的内部成本7、投资回收率二、判断题(10 分在题号前划×或√)1、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资源的市场价格才会等于相对价格,使外部成本内在化;当外部性内在化的收益大于内在化的成本时,就产生了对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的强烈需求。

2、当我们利用有限资源时,应将它适当地分配给各种用途,使其在每一种用途中所获得的边际报酬大致相等。

3、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叫市场比较法。

4、对消费者也应交纳庇古税,将外部成本内化或把外部成本转嫁到他人身上,而污染者和消费者则能得到最大化的近期利润。

5、消除最后单位的污染物是极其困难的,所以应当充分利用最优污染水平,发展生产获取利润。

6、污染物的排放与收入差距一样都与人均收入存在倒U 型关系的环境库茨涅茨曲线拐点取决于经济实力和对环境需求。

7、边际开采成本越小时,因为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未来因节省资源而获得的净效益也会越大。

三、简答(50 分)1、说明资源无价值的弊病。

2、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分析评价土地投机。

3、简述中国排污费改革的主要目标。

四、论述( 20 分)1、比较政府直控型与社会制衡型资源环境管理的优缺点。

2、讨论真实储蓄状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试卷一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概念题(共 14 分,每小题 2 分)1、指获取一单位国土资源时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包括:①边际生产成本,②边际使用者成本,③边际外部成本。

2、运用利息率计算资本本金的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确定未来应收或应付款项的现期等值,它为复利的倒数,其计算公式为|Si/(1+r)i|,式中Si 为现值,r 为贴现率,i 为时间;贴现率则指由于时间偏好或因存在着正利息率而对未来收益或成本进行贴现的比率。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题库(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年);(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9)空气污染严重;(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

(薛大爷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8小题,共计40分)1、静态经济(5分)自然资源环境、人口和财富都应该保持在一个静止稳定的水平,并且这一水平要远离自然资源环境的极限水平,以防止出现食物缺乏和自然美的大量消失。

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5分后)是由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混合而成的符合系统,包括人口、环境和科学与信息三大基本要素。

3、绿色gdp(5分后)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两方面的效应:一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其阻碍作用。

这种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一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衰竭;二是通过经济活动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

现行的gdp没有计量经济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容易过高的估计经济的增长,由此需要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改造,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

4、资源承载力(5分后)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5、环境承载力(5分)所指在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积极支持能力的限度,塔既为人类活动提供更多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更多资源并容纳废弃物,人们用环境承载力做为来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同程度的标尺,人类所相互竞争的环境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形成的繁杂环境系统。

6、环境容量(5分)指环境媒介稀释废物而又不引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7、环境税(5分后)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8、资源税(5分后)是采取从量定额的办法征收,实施“普遍征收、极差调节”的原则,对我国境内开发的一切应税资源产品征收资源税;并且运用资源税对因资源贮存状况、开采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资源极差收入。

9、外部性(5分后)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增添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没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充分反映出。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复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a) 环境- (b) 经济- (c) 社会- (d) 科技答案:(a) 环境2.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a) 人类行为会考虑环境后果- (b) 经济效益永远高于环境效益- (c) 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 环境问题不需要经济分析答案:(a) 人类行为会考虑环境后果3. 环境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指什么?- (a) 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关系- (b)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 (c) 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d) 环境对经济产生的影响答案:(b) 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副作用第二部分:解答题1. 请简要解释环境保护税的作用和意义。

答:环境保护税是一种对排放污染物或占用资源的行为征收的税费,其作用是鼓励企业和个人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税收可以提供经济激励,引导经济主体采取减排、节能措施,同时还可为政府提供资金用于环境治理和改善。

2. 请简要阐述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环境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通过经济分析方法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使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保护。

其次,环境经济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经济工具和政策建议,帮助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最后,环境经济学可以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3. 请列举几个环境经济学中常用的政策工具,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答:常用的环境经济学政策工具包括排污费、碳税、可再生能源补贴等。

这些工具的特点是:- 排污费:根据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征收费用,激励企业减少排放,经济效益明显。

- 碳税:对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的税费,鼓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 可再生能源补贴:通过补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

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和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

或者P81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和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和心理的付出和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适度人口:p94经济适度人口:p94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是说人口质量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和。

PQLI指数:p100HDI指数:p101ASHA指数:p102“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和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

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

P118城市化:p125过度城市化:p129逆城市化:p131自然资源:p171耗竭性资源:p171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和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1.数据包括DEA SFA 各有的利弊DEA三阶段
(SFA与DEA构造生产前沿的方法不同。

SF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产函数和随机扰动项构造出随机生产前沿,而DEA 是根据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出一个或几个决策单元作为技术有效点,进而构造出生产前沿。

)SFA优点
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

SFA缺点
SFA处理多产出则较为复杂,需要将多产出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或者利用距离函数解决。

DEA优点
与BCC CCR模型相比重新计算了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最终区分了原来都处于前沿面上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

能直接处理多产出情况
不需要考虑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仅需要投入产出数据,模型容易做其他形式的扩展
DEA缺点
把实际产出小于前沿产出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技术效率原因,忽略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前沿和技术无效率两部分。

在分析影响效率因素上,SFA更为方便。

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算出TE,PE和SE,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第二阶段,用SFA对影响DEA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考虑影响因素,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修正,重新进行DEA分析
课堂笔记:
2.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方法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

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溢出
逆向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利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实现知识获取,获得反向外溢。

技术溢出方式实现。

3.EKC曲线和影响因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
EKC拐点形成的影响因素有经济规模增长(人均GDP因素表示,不考虑人口规模因素)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环境管制政策
来自百度知道:影响EKC曲线因素为
环境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如:SO2,COD,工业三废)以及人均GDP,两者分别为EKC曲线的因变量与自变量部分
4.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
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类
(影响效果)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产生领域)生产的外部性与消费的外部性
(产生的时空)代内外部性与代际外部性
(产生前提条件)竞争条件下的外部性与垄断条件下的外部性
(稳定性)稳定的外部性与不稳定的外部性
(方向性)单向的外部性与交互的外部性
(根源)制度外部性与科技外部性
5.资源诅咒
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多指与矿业资源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数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增长的更慢。

经济学家将原因归结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荷兰病或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足等,主要由对某种相对丰富的资源的过分依赖导致。

传导机制:
单一的资源性产业结构使资源丰裕地区易得荷兰病
资源型产业扩张导致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难以支撑高速经济增长
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情况下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和寻租活动造成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
资源开发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城市问题突出污染治理水平差
6.独生子女政策二孩政策变化原因启示
老龄化加深少子化严重
二孩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

因为是二孩政策,故第一胎为多孩时,不可生第二胎。

主流人口学家认为放宽生育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激增,还能带来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缓和社会矛盾等诸多益处。

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
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结构
农业为主的国家(马尔萨斯经济体),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会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递减,生活水平随之下降。

工业为主的国家(索罗经济体),工业生产投入劳动和资本,人口规模对于人均产出的影响是中性的。

在马尔萨斯经济体中,生活水准会因人口规模扩张而下降;
在索罗经济体中,人口规模与生活水准之间没有直接关联;
而在乔布斯经济体中,人口规模对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反倒有促进作用。

在现实中,一个国家更多是这三者的加总,且三者各自所占比重会随时间而不断变化。

当我们讨论人口规模之于国民生活水准的影响为何,须给定一国之当时的经济结构来做判断。

比如,出台一胎政策时的中国更像是个马尔萨斯经济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

今天的中国则是以索罗经济的成分为主,乔布斯经济占比在迅速上升,马尔萨斯经济占比已较小。

人们倾向于基于当下的情境来做判断。

这就不难理解,1980年的中国社会会接受人口规模阻碍经济发展的论断,而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就会对它存有质疑。

一胎政策的影响
支持一胎政策的网友为女性
原因:1.过去30年里,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参与率快速提高。

一胎政策是职业女性被要求多生时的“挡箭牌”
2.计划生育减少孩子的数量但是提高了孩子的质量。

重男轻女思想存在。

即使有一个女儿的家庭对女儿的人力资源投入,会有更高的预期回报。

计划生育改变家长对女儿、女儿对自己的未来预期。

3.婚姻市场带来扭曲。

一胎政策下年轻人(尤其是汉族)结婚意愿下降。

汉少通婚享有特殊政策,汉少通婚率增加。

全面二胎政策的影响
创业与创新在中国经济增长作用日益重要。

依赖于人口规模与人口质量。

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难以同时为两个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医疗资源。

女童受教育程度带来负面冲击。

一些妇女迫于压力不情愿进行生育。

7.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8.CPI PDI GDP GDP平减指数含义关系计算区别(注意基年,不一定是第一年)
9.DEA SFA的实践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