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东方)

外国文学史(东方)

外国文学史(东方)一、古代文学1、古埃及文学宗教哲理诗:《失望者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宗教性诗文集:《亡灵书》故事:《厄运被注定的王子》2、古巴比伦文学史诗——《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3、古印度文学诗歌总集:《吠陀》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戏剧:迦梨陀娑——印度的莎士比亚,宫廷作家和剧作家,代表作《沙恭达罗》4、希伯来文学《旧约》《圣经》二、中古文学(亚非封建社会文学)1、阿拉伯文学《一千零一夜》《古兰经》2、日本文学《万叶集》——日本最古老的和歌总集“俳句”——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

代表家:松尾芭蕉紫式部《源氏物语》——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3、波斯文学萨迪——《蔷薇园》三近代文学(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1、日本文学夏目漱石——长篇小说《我是猫》2、印度文学泰戈尔——印度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代表作《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四、现当代文学(一战后)1、日本文学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雪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大江健三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代表作《个人的体验》《万延年的足球队》三岛由纪夫——日本的“海明威”,代表作《金阁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2、印度文学普列姆昌德——印度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戈丹》3、阿拉伯文学叙美派:以纪伯伦为代表,散文诗集《先知》埃及现代派:塔哈•侯赛因——自传体小说《日子》4、埃及文学马哈福兹——埃及小说界“金字塔”,代表作: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中国现代文学(一般指1917——1949)文学史上一般把这段时期的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史称“三个十年”: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新中国成立,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第一个十年一、新文化运动:胡适、陈独秀发起,《新青年》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外国文学史是指世界范围内文学发展的历程。

它包含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灵魂。

以下是针对外国文学史的一些复习资料整理。

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创者。

古希腊文学史的分期,是从黑暗时代、古典时代、后古典时代及拜占庭时代四个时期划分。

在古希腊文学中,史诗、戏剧和哲学是三个主要的文学流派。

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史诗的杰作,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代表作品包括埃斯库罗斯的《受降》和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发展的,分为早期中世纪、高盛期和后期中世纪三个时期,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宗教文学和骑士文学。

其中,最有名的骑士文学是《亚瑟王传说》,其代表作包括色斯特、马拉勒、特雷瓦和克雷蒙等诗人的作品。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14世纪到17世纪中欧洲文学的一次大变革,主张以人为中心,追求思想上和精神上的自由。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包括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最为著名的文学流派是文艺复兴的诗歌。

代表作者包括但不限于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

启蒙运动文学启蒙运动是欧洲17到18世纪的一场运动,强调理性、进步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学并未完全脱离宗教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成为又 called the Age of Reason,主要产生于英国和法国之间。

代表作品包括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威廉-里德》。

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是19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浪漫主义文学就是代表着文化与教育领域内的个人自由变革。

浪漫主义作品风格多变,代表作品包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拜伦的《唐璜》和斯坦达尔的《卡拉马祖》。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指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的一种主流文学现象,对其对传统文学的价值和传统文学形式的颠覆极大。

外国文学史整理

外国文学史整理

四、名词解释1、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2、哲理小说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并不注重对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多方面内容,将叙事、抒情、议论、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论辩性和战斗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3、湖畔派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被称为“湖畔派”三诗人,即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湖区,由此得名;他们的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4、耶拿派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

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5、海德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6、拜伦式英雄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最早萌芽于《恰尔德·哈洛尔德》。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是公元前9-8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变成的。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2、伊里昂纪(伊利亚特)——为荷马史诗第一部,共24卷,十年战争,只选最后一年中最后的51天。

在这51天中又有详有略。

重点仅是其中的10天。

是一部描写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主人公阿喀琉斯的愤怒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意识同新兴的贵族强权的矛盾,以及英雄主义将成为过去的时代的矛盾。

《伊利昂纪》描写的是国家形成前希腊社会的一幅全景图,部落联盟、战争目的在贵族掠夺俘虏为奴、瓜分战利品。

3、奥德修纪(奥德赛)——为荷马史诗第二部,共24卷,作品以“一条绳子的结构”,十年返乡之旅,只选取最后40天。

反映了奴隶萌芽时期的生活图景。

主人公奥德修斯是一个私心很重、个性狭隘、念念不忘个人财富的私有权对求婚者赶尽杀绝。

但奥德修斯的忍耐、强烈的求生欲望、镇定自若以及安然脱险的结局,嘲笑了海神的狭隘和徒劳。

它显示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卓越的智慧之光。

这些都是希腊民族所盛赞的人的理想和人格。

4、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古希腊悲剧之父”。

相传他创作了70部悲剧,留存下7部,代表作为《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他对希腊悲剧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演员从一个增加到两个,加强了对话部分,在演出技巧上也做了不少改革。

其悲剧风格庄严崇高,抒情气氛浓,但情节较简单,人物性格一般没有发展。

5、索福克勒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他一生写过120余部剧作,在比赛中24次获胜,现存7部悲剧作品,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他再肯定神力高于一切的基础上,承认人力,因此在剧作中表现人的活动,神的活动退到幕后进行;讲究结构布局以及情节的前后一致;擅长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

外国文学史课件(全)

外国文学史课件(全)

05 19世纪文学
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19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对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主义的一种反 叛,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力和自然。
代表作家及作品
卢梭的《忏悔录》、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拜伦的《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等。
风格特点
重视内心世界的描绘,追求个性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强调对自然的热 爱和向往。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
当代外国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跨文化交流的趋势 ,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和作品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 文学格局。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
女性主义文学在当代外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女性作家 以独特的女性经验和视角,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女性主义作 品,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
后殖民理论与文学批评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是古典主义,它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和典雅,强调理性、 秩序和规则。法国是古典主义的中心,代表作家有莫里哀、拉辛等。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追求豪华、夸张和奇特的 效果,强调情感和想象力的作用。代表作家有西班牙的贡戈拉、英国的多恩等 。
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 代表,探讨了人类存在、真理、美德 等问题,对后世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古希腊戏剧
包括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代表作家 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 得斯等,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 和宗教问题。
古罗马文学
01
02
03
罗马史诗
以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为代表,描写了罗马民 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文学
启蒙运动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全欧洲范围内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强调理性、科学和进 步,反对迷信和专制。启蒙运动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除我国(中华民族)文学之外的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

古埃及文学: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尤为突出的是“神话、宗教学”。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古巴比伦文学(神话传说、史诗和箴言诗):代表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史诗。

古希伯来文学:《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古希腊文学: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俄瑞斯忒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古印度文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1、古希腊-古罗马文学2、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古罗马三大作家: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基督教文学(教会文学、僧侣文学)和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市井文学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两条文学河流。

“中世纪”即指欧洲的封建社会形态,中世纪晚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中世纪文学的特点:1、是多种古代文化相融合的产物2、经历了由分散到融合的过程3、基督教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4、其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欧洲中世纪文学可分为教会文学和世俗文学两大类型教会文学:主要指基督教僧侣写作的以宣扬宗教(基督教)思想观念为主旨的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特有的文学现象,以《圣经》的内容和宗教使徒故事为题材。

主要形式有史传类著作、宗教诗歌、宗教戏剧、宗教故事等。

世俗文学:以各个民族的世俗生活为题材,以反映不同时期的世俗情感要求为主旨的文学作品。

艺术样式有神话传说、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

骑士文学: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形成和兴盛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

内容主要是描写骑士的冒险经历和典雅爱情,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叙事诗)。

早期文艺复兴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但丁【意大利】:“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神曲》:意大利文原意为“神圣的喜剧”,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思想内涵:1、表现了通过精神提升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2、体现了作家思想深刻地矛盾性,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3、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构成,反映了中世纪转折时期作家对“人”认识的深化;但丁对“地狱”的态度:对不该进地狱的人表示同情、怜悯、怀疑,以上帝代理人名义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的丑恶势力进行批判。

外国文学史课件(全)

外国文学史课件(全)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文学史 上的重要流派之一,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04 现代文学
CHAPTER
现代主义文学
总结词
强调个体、主观、非理性、反传统
详细描述
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强调个体和主观感受, 反对传统文学的叙事和表达方式。作品多以非理性、抽象 、碎片化等形式呈现,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意义。 代表作家包括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要点一
总结词
现实与奇幻的结合、神秘主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 将现实与奇幻、神秘、超自然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 独特的文学风格。作品多以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为 背景,融合了民间传说、神话和宗教信仰,展现出一个充 满奇幻和神秘的世界。代表作家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胡 安·鲁尔福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
总结词
解构传统、反权威、多元主义
详细描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对传统叙事和表达方式进行解构,反对权威和中心化的话语体系。作品 多采用多元主义视角,强调差异和多样性,探索个体和群体的复杂关系。代表作家包括唐·德里罗、伊塔洛·卡尔 维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
总结词
叙事实验、反叙事
和解放。
影响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总结词
代表作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 会现实为宗旨,揭示社会问题和矛盾,批 判不公和不义。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俄国 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特点
影响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揭 示社会问题和矛盾,批判不公和不义,注 重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分为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两大部分西方文学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古希腊文学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它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古希腊各种文献中。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杜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内容,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

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发展得比较完善,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正常反映,在今天,希腊神话仍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和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

(具体内容见专节)赫西奥德是荷马史诗之后,于公元前8世纪末7 世纪初出现的叙事诗人,写作教诲诗《工作与时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长诗。

另一成就是写作长诗《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

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神的谱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2、第二阶段:公元前8——6 世纪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

抒情诗是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诗歌形式,没有氏族庇护的人们,摆脱了氏族重视集体情感的意识和传统的束缚,个人的遭遇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抒发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自主情绪的抒情诗日益发展起来。

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

著名的独唱诗人是萨福(公元前610—?)和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合唱抒情诗人是品达(公元前522—442)。

女诗人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
1.欧美文学发展史:
①二希文学(古希腊、古希伯来)这是欧美文学的源头
②古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
③中世纪文学,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思想烙印
④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它的文化精神核心是对人类的关注,反对以神为本,主张以人为本
⑤17世纪文学,主要的文学思潮是古典主义文学,此外还有巴洛克文学和清教徒文学
⑥18世纪文学,古典主义文学仍有一定的地位,但独领风骚的是启蒙文学。

本世纪中后期又出现了伤感主义文学
⑦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其繁荣阶段
⑧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这是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⑨19世纪自然主义和其他文学流派,自然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是现实主义的余波,此外还有唯美主义文学和前期象征主义文学
⑩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这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并走向新的繁荣的时代,存在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主流,其中又以现代主义的影响最大
2.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及其影响(结合作品):
特点:1.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

2.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

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包孕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脉络,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3.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4.想象力极强,故事性极强,哲理性极强。

影响:①它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

②它对古罗马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世的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神话知识形成一股潮流而得到普遍重视,直至现当代,都以希腊神话为基础,创造了流传千古的许多杰作。

3.谈谈《堂吉诃德》对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①塞万提斯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全新的观念,对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叙述者、原书的作者、译者、地方传说和地方文献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化了,文学的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了。

读者便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作者精心设计下的迷宫。

②创作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几乎被彻底抹杀了,作者以全新的观念看待文学创作,并初步提出了阅读即作品创作的延伸的看法。

对当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③塞万提斯在他的作品中深刻全面地揭示不确定性,不仅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注意观察外部世界,而且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光,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谈谈《哈姆莱特》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①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接收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怀抱乐观的理想,然而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②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即使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哈姆莱特对人的这种认识是偏激的和乐观的,但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为所欲为”、一味放纵情欲带来的社会罪恶。

犹豫不只是找不到复仇方法时产生的矛盾的心理,而且是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是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观,同时也是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象征性表述。

5.分析《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①于连是世界文学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于连的性格是多元多层次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则是他性格中的核心成分;自我意识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②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

表面文弱,但内里坚忍,外表和内心强烈反差。

③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对贵族的趾高气扬怀着深深的抵触情绪。

不过,个人野心支配着他的一切行动。

知道他发现贵族阶级对平民存在根本的敌视以后,又恢复了反抗精神,宁死也不肯妥协。

于连的多变反映的是复辟王朝时期谋求个人奋斗的平民青年的特点。

④于连的个人奋斗往往被看作是一个野心家的行为。

一方面,他要向上爬:另一方面,他是没有什么政治准则的。

⑤总之,于连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和双重精神的人物:他既有反抗精神,又很容易屈服;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肯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这种双重性格构成了于连性格和思想的复杂性,标志着斯丹达尔的小说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6《罪与罚》的艺术特点:
①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②人格化的内心独白和多侧面的潜意识描写。

③多声部的“复调”特征。

④深刻的思想内涵
⑤有强烈的戏剧性
⑥作者是将冲突激烈的主人公的两重人格构成的“心理对位体”作为小说的结构中心,以此来制约小说的总体布局。

7.《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点:
①小说注重于描述人物心理运动、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心灵辩证法”的主要特点。

除了对人物一生的心理运动过程的描述以外,还有许多对人物瞬间心理变化过程的描述。

这类描写往往准确、深刻地披露了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②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外部特征来揭示其内心世界,一个笑言,一个眼神和动作,
都成了传达心灵世界的媒介。

③小说通过内心话语的描写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描写的内心话语则常常表现出不规则、间断跳跃和随机的特点,使所揭示的内心内容更真实、自然和深刻。

④小说结构是拱石型结构,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地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是托翁在小说结构艺术上的独白。

8.卡夫卡《变形记》《诉讼》开头的艺术特点:
《变形记》:用一种平静得近乎冷漠的态度叙述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所采用的语调是客观而冷冰冰的,但作者的叙述却是那样漫不经心,无动于衷。

人变成甲虫的事似乎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

正是通过这种超然的语调和简短明了的句子,是平庸变得可怕,又使可怕变得平常,从而极发读者去思考人的生存现状的问题。

《诉讼》:的开头前后有两个判断,构成了清晰严谨的因果逻辑关系,前一个判断是结果,后一个判断是原因。

然而,事实上后一个判断并不是前一个的原因。

因此后一个判断在深层次上非但没有支持前一个判断,反而否定和颠覆了它。

使所谓的定然变得可以起来,这体现了典型的卡夫卡小说式的叙事特点。

每个措词都会取消之前所有句子。

限定和修正不停的夹杂其间,刚说过的话马上就会被否定,然后又被重复,如此等等。

9.《尤利西斯》的艺术特点:
①神话的形式,秩序与反讽(三个层面的模仿;主题、追寻、漂泊、回归;结构,情节和场景)。

②变化多端的文本。

③所种意识流技巧的运用。

1.(间接)内心独白——人物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的自由联想(莫莉最后一章那奔腾、喷涌、翻腾向前的自由联想)。

2.蒙太奇手法。

④小说语言:隐喻与转喻。

隐喻与转喻:我们想描述一件事物是,不直接说出这件事物本身,而是用另外的东西来描述这件事物的方式;隐喻和转喻是一种表达的替换方式,不直接表述一件事物,而是替换成别的事物。

10.《源氏物语》的主题:
①《源氏物语》的主题是“物哀”。

概括地讲,贯穿于整篇物语的基本主题是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与幽情。

所谓的“物哀”也是日本文学特有的一种审美情感,在《源氏物语》中蔚为大观。

这是历来影响最大、被引用最多的一种说法。

②从人的精神史的角度来描写贵族社会的矛盾及其没落的历史。

③主题实为通常所言的“情色”。

这也是发达的宫廷文学常见的一个主题取向。

探究紫式部写作的旨趣,似乎不在于写出有政治寓意或预示历史走向的社会小说,而是强调在“有心”,描绘爱欲本身的矛盾善恶与诸神现世形象。

④人身虚无和宿命论:小说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书中几乎所有人物都相信因果报应。

人们无力改变命运。

相面、占卜、托梦等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