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学习重点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课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影响因素药物的物理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比如药物的溶解性、分子大小、分子结构等会影响其在胃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情况;而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2. 药物的吸收途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进行。
其中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途径,因此对于口服药物的吸收特点和影响因素需要特别关注。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的吸收动力学主要包括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
吸收速率反映了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给药途径到达血液循环的速度;而吸收程度则反映了给定剂量的药物有多少被吸收到血液中。
了解药物的吸收动力学有助于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调整给药方案。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特点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包括药物在血液、组织、器官、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特点受到血液供应、血脑屏障、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的分布影响因素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血流情况、组织通透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
3. 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药物的分布动力学表现为药物在组织内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了解药物的分布动力学可以帮助优化给药方案,减少不良反应和提高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机制药物在体内会经过代谢作用,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使药物更容易排泄,同时也可以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活性。
2.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酶系统的活性、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选择用药方案,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药物代谢的动力学主要表现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指导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积累和中毒。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名词:1.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处置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以与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3.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引起患者不适的反应,称为副作用。
4.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蓄积过多而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5.变态反应:也叫过敏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药理效应。
7.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原有疾病症状的加剧称为停药反应。
8.效能: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反应药物在活性的大小。
9.效价强度:指效应性质相同的两个药物引起的相等效应强度时的相对浓度或剂量称为效价强度。
所需剂量越小,效价越大,反应药物与受体亲和力的大小。
10.完全激动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在活性,它们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最大效应,这些药物称为完全激动药。
11.部分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但是在活性小。
12.阻断药(拮抗药):对受体有很大的亲和力而无在活性,它们与受体结合后非但不产生效应,相反因占据了受体而使激动药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对抗了激动药的作用,这些药物称为阻断药。
13.首过消除:有些药物通过肠黏膜以与肝脏时,部分可被代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一现象称为首过消除。
(消除:代和排泄是药物在体逐渐消失的过程)14.肝肠循环:某些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可在小肠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这种现象称为肝肠循环。
15.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后某制剂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
16.表观分布容积:假如体药物是均匀分布的,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药物,待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按测得的血药浓度计算应占有的提与溶剂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17.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消除半衰期。
药理学重点笔记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药理学的定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2. 药物分类
- 根据药物来源: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
- 根据药效:镇痛药、抗生素、抗癌药等
- 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
3. 药物的作用机制
- 靶点理论:药物与靶点结合,改变靶点的功能
- 受体理论:药物与受体结合,引起生物效应
- 酶学理论:药物与酶结合,抑制或促进酶的活性
4.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吸收:药物经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进入机体
- 分布:药物在机体内的扩散和分布过程
- 代谢:药物在机体内被代谢转化成其他物质
- 排泄:药物从机体内被排出体外
5.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
- 年龄因素
- 性别因素
- 疾病状态
- 药物相互作用
6.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 剂量-效应曲线:剂量增加,效应随之增加,达到饱和后效应不继续增加
- 景气质量:药物效应与剂量之比例关系
以上为药理学重点笔记。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重点整理

CH1~21.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概念?(名解)(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2)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学说(3)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的一门学科2.药物作用的三性?(1)选择性:指在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器官系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选择性越高越好,因药物作用的靶点越明确(2)差异性:指用药应个体化,要因人、因时、因地考虑用药(3)二重性:指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3.药物作用的二重性:(1)药物的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2.对症治疗(2)药物的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皆属之.1.副作用:a.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b.轻微的,多可自行恢复的变化c.可以预料,但难以避免d.副作用可随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2.毒性反应:a.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b.比较严重,造成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c.可以预料,且可避免3.变态反应:是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4.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6.特异质反应:是指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7.药物依赖性:是指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8.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的现象,也称反跳4.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治疗量的概念(1)无效量:指不出现效应的剂量(2)最小有效量:又称阈剂量,指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3)治疗量:又称常用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5. 效能、效价强度的概念?(1) 效能:药物能够产生的最大效应,体现药物自身内在的活性(2) 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体现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6.量效曲线,P9图2-3(要看的懂图)•曲线越往右推移说明效价强度越低,越往左则强度越高•能引起同等效应的剂量称”等效剂量”,等效剂量大者效价强度小,等效剂量小者效价强度大7.LD50、ED50以及治疗指数的概念?(1)LD50: 能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越大越安全)(2)ED50:能引起50%动物出现阳性反应的剂量(越小疗效越好)(3)治疗指数(TI):是药物的安全性指标, TI越大药物的的安全程度越大, TI=LD50/ED508.药物作用的主要机制,要了解有受体与非受体途径,受体要掌握激动药和拮抗药的概念.(1)激动药:是指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因而能有效激活受体,产生激动效应.(2)拮抗药:或称阻滞药,是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典型的激动药和拮抗药要知道,比如阿托品对毛果芸香碱,吗啡对纳洛酮,去甲肾对酚妥拉明CH31.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4个概念?(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2)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3)代谢:也称生物转化,只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或生物活性的改变(4)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是药物最后彻底消除的过程2.吸收~首关效应的概念?(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要途径,为什么要舌下给药,舌下给药的优势在哪?)(1)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2)舌下给药:其优点是(1)血流丰富, 吸收较快(药物可经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循环)(2)避免首关效应,因此破坏较少,药理作用较快3.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概念?与药物的关系?(药物跟它结合以后就暂时失去作用,被他所转运,如果是游离的药物就有可能发挥作用)(血浆蛋白存在竞争和饱和的问题) <可参考p24>Ans: 血浆蛋白结合率:大多数药物进入血循环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特点:(1)结合是可逆性的(2)只有游离型药物才能透出血管,发挥药理作用,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暂时储存(3)两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游离型降低时, 结合型药又可解离,直到全部出血管),结合率高,消除较慢,作用时间长(4)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a.饱和性:结合饱和之后,再增加药物剂量,游离药物会迅速增加,作用或不良反应可明显增强b.竞争性:与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可互相竞争结合4.体内屏障~掌握血脑屏障(要知道药物脂溶性高才能通过血脑屏障)(1)血脑屏障:指血管壁,神经胶质细胞与脉络丛形成的血浆—脑细胞外液,脑脊液间的屏障.(2)它们对药物的通过具有重要屏障药理作用.血脑屏障能阻止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进入脑组织,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穿过血脑屏障5.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主要部位是肝,经过肝脏转化以后绝大部分失活或减活,少部分反而活力增强6.生物转化酶系统中最关键的酶是细胞色素P450,为选择性低的系统,因为要分解代谢很多药物,特别容易受到药酶诱导药和药酶抑制药影响,跟他们合用以后药物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是效果增强还是效果减弱,心里要有数. <可参考p25>Ans:a.生物转化酶系统:(1)专一性酶:如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他们只能转化一些特定的药物和物质(2)非专一性酶: 一种混和功能氧化酶系统,能促进多数药物的转化,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又称为肝药酶,其中最关键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选择性低)b.药酶诱导药:使药酶含量增多及活性增强的药物药酶抑制药:使药酶含量减少及活性减弱的药物7.排泄~肾脏是主要排泄器官,肾脏的有机酸分泌系统要重视.(1)肾小管腔内尿液的PH值能影响药物的解离度。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重点 整合

1.药物:一般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以防,治,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转运:药物的跨膜运输。
转化: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
4.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5.分布:药物吸收后自血液循环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液的转运。
7.排泄:吸收后的药物和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8.首关消除: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9.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10.自身诱导:药物本身就是其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的活性增高,药物自身的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为自身诱导11.药酶抑制剂:有些药物抑制药酶活性或降低药酶合成,减慢某些药物的代谢,使其作用明显加强或延长。
12.肝肠循环: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前药:是指一些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药物,在体内经过酶的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从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的药物13.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
14.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15. 等比消除,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但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16.药物消除的半衰期恒定,与剂量和药物浓度无关17.大多数的药物都按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这些药物在体内经过5个半衰期以后,体内的药物基本可以清除干净18.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可逐渐积累,经过5个半衰期以后消除速度和给药速度相等达到稳态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在药理学中,了解药物如何在体内产生作用以及对机体有哪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包括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1. 化学结构分类:a. 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b. 酯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乐定等;c.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2. 作用靶点分类:a. 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等;b. 酶抑制剂:如ACE抑制剂、贝他受体阻滞剂等;c. 离子通道调节剂:如钙通道阻滞剂、钾通道激活剂等。
二、药物作用机制1. 受体介导的药物作用:a. 激动剂:结合受体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如β受体激动剂;b. 拮抗剂:结合受体阻断自然激动剂的结合,如贝他受体阻滞剂;2. 酶介导的药物作用:a. 酶抑制剂:抑制特定酶的活性,如ACE抑制剂;b. 酶诱导剂:增加特定酶的活性,如肝素诱导肝酶。
3. 离子通道调节剂:a.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如地高辛;b. 钾离子通道激活剂:促进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如利尿酮。
三、药物代谢1. 药物转化:a. 直接代谢:药物在体内直接被代谢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b. 间接代谢:药物先被代谢成中间产物,再转化成活性或无活性物质。
2. 代谢途径:a. 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代谢,如维生素D;b. 肾脏代谢:某些药物在肾脏中代谢,如青霉素类抗生素;c. 胃肠道代谢:少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代谢,如酒精。
四、药物副作用1. 常见的副作用:a.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b.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等;c. 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副作用的发生与预防:a.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b.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能相互影响代谢和作用机制;c. 预防策略:合理用药、避免过量等。
综上所述,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疟疾症状和防止复发的药物有哪些?
☐血吸虫、阴道毛滴虫、丝虫病的首选药是什么?
☐简述常见真菌病的临床用药。
☐简述抗HIV病毒的药物及机制。
☐简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共性。
简述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请总结红霉素、阿奇霉素的临床用途。
2.简述四环素和氯霉素的不良反应
试述青霉素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哪些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试概括头孢菌素类作用特点。
1.简述喹诺酮类的共同点。
2.简述磺胺药的作用机制。
一、名词解释
化学疗法、抗生素、PAE、MIC、MBC、耐药性、抗菌谱、化疗指数
二、简述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三、简述耐药性产生机制。
1.简述胰岛素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简述磺酰脲的作用机制
.简述甲状腺激素的临床应用。
2.简述硫脲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1. 联系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试述其临床应用。
2.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严重感染的目的是什么?
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3.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突然停药为什么会出
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如何预防?
4. 糖皮质激素有哪些不良反应?
.简述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有哪些?其作用机制如何?
2.简述常用止吐药、泻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3.简述硫酸镁的作用、用途、给药途径
平喘药的分类、代表药及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简述H1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
⏹H1受体阻断药第一代药与第二代的区别。
⏹简述缩宫素与麦角生物碱的区别。
⏹简述抗血栓药物的分类、代表药物的名称及机制。
⏹肝素、双香豆素、链激酶过量导致出血应如何防治?
⏹各种因素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应如何防治?
⏹.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机制?
⏹2.试述中效利尿药的药理作用。
⏹3.螺内酯与氨苯蝶啶作用的异同点是什么?
⏹ 4.甘露醇的临床应用
⏹抗心绞痛药通过哪些个环节发挥疗效?临床应用?
⏹抗心绞痛药物联合应用的优、缺点?
⏹.治疗CHF的药物有哪几类?主要代表药?
2. ACEI治疗心衰的机制如何?
3. 简述强心苷正性肌力作用的机理。
4. 试述强心苷治疗房颤、房扑的电生理学基础?
5. 如何防治强心苷中毒?
6. 试述强心苷的药理作用
⏹简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
⏹简述奎尼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胺碘酮及维拉帕米抗心律失常机制、
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可分为哪几类?各举一代表药。
⏹简述氢氯噻嗪、普萘洛尔、硝苯地平、ACEI、哌唑嗪抗高血压作用机制及
临床应用。
⏹ 1.吗啡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 2.哌替啶的临床应用
⏹ 1.简述NSAIDs的作用机制及共同的作用。
2.简述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 3.简述阿片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在镇痛方面的区别。
⏹.氯丙嗪可作用于体内哪些受体?各产生哪些相应的药理作用?
⏹ 2.氯丙嗪与阿司匹林相比,对体温调节的影响方面有哪些区别?
⏹ 3.氯丙嗪主要的不良反应是什么如何防治
⏹ 1.简述常见癫痫的首选药。
⏹ 2.简述硫酸镁的临床应用及机
⏹.简述苯二氮卓类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 2.简述苯二氮卓类与巴比妥类在镇静催眠
⏹方面的区别。
⏹.名词解释: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内在拟交感活性
⏹ 2. 简述β-R阻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 简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
⏹ 2.简述肾上腺素的临床应用
⏹.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及禁忌症。
⏹ 2.琥珀胆碱过量如何救治?
⏹ 1.名词解释:调节痉挛
⏹ 2.简述毛果芸香碱、新斯的明的临床应用。
⏹ 3.简述有机磷中毒的原理、表现和解救原则。
⏹ 1.Ach、NE的消除方式是什么?
⏹ 2.胆碱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是什么?
⏹ 3.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是什么?
⏹ 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的名称是什么?
⏹一、名词解释
⏹ 1.离子障 2. fist pass effect 3.肝药酶
⏹ 4.肝药酶诱导剂 5.肝药酶抑制剂
⏹ 6.一级动力学7.零级动力学
⏹8.半衰期9.表观分布容积
⏹
⏹10.生物利用度11.清除率
⏹二、简答题:多次给药如何达到稳态浓度
⏹、名词解释
⏹ 1.副反应 2.毒性反应 3.后遗效应
⏹ 4. 停药反应 5.特异质反应 6.效能
⏹7.效价8.治疗指数9. LD50 10. receptor
⏹11.亲合力12.内在活性
⏹13.受体脱敏(增敏)14.受体上调(下调)
⏹二、简答题:不同坐标下量效曲线的形状如何?曲线斜率较陡表示什么含义?
⏹名词解释:药理学、药物
⏹简答题:新药的研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