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及相关诸人
革命根据地

延安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 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 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 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 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 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 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 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1930.8~1931.11)至1930年6月,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赣南、闽西、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东江、琼崖、左右江等8块 革命根据地都已建立了特区苏维埃政府,8月,中共中央在南昌成立了以毛 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国前,该委员会 实际起着临时政府的作用。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曾山、邓子恢、黄公略、 彭德怀、林彪、谭震林、方志敏、邵式平等。 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成立)是在土地革命战 争后期由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合并创建的。 创建初期它北靠长城、南至渭北平原,西倚六盘山麓,东临黄河。1935年2 月5日周家碱联席会议正式标志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至1937年2月改为 陕甘宁特区,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于9月6日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试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突出贡献

权 。 入 13 进 9 0年 , 鄂 赣 苏 区 步 人 鼎 盛 时 期 。 百 姓 称 之 湘 老 为 “ 午 大 红 ” 得 到 了 土 地 的 农 民 , 党 组 织 的领 导 下 , 庚 。 在
鄂赣人 民为 中国革命 的最后胜 利作 出了重要贡献 。
一
、
湘 鄂 赣 边 人 民 不 懈 斗 争 。 建 了 全 国有 影 响 的 革 创
力 , 成了 2 形 0万 武 装 农 民包 围 长 沙 的 大 好 形 势 , 分 展 充
命 根 据 地
员 ,
追 思 了 湘 鄂 赣 的 干年 烽 火 。讴 歌 了湘 鄂 赣 边 人 民 的 历 史
命 根据地 和白色政权 的对立 , 这就是修水整编 的意义。”
( 攻 克 省 会 城 市 长 沙 , 立 r第 一 个 省 级 苏 维 埃 政 2) 建
贡献 。土地革命 时期 , 我党建 立 了大 大小小 1 块 革命 根 3
立 . 组 织 积 极 开 展 农 民 运 动 , 秋 收 起 义 的爆 发 打 下 了 党 为
始 。 攻 克长沙后 , ” 建立 了湖南 省工农 兵苏维埃政 府 , 李立
三为 主席 , 未 到职 , 因 由王 一 芬 代 理 , 德 怀 、 宗 白 、 彭 李 杨
幼 麟 等 十 三 人 为 委 员 。 布 了 苏维 埃 政 纲 , 布 了 省苏 维 宣 颁
红色 五月周 参加 的群众 达八十余万之 多 ;五卅 ”运动则 “
动 员 了 10余 万 的群 众 。 特 别 是 7月 2 日, 鄂 赣 边 翻 0 2 湘 身群众云集平 江县城 , 念平江起义两 周年纪念 大会 , 纪 会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详解

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从 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 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建 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 富强的新国家迎来了新的曙 光,开辟了光明前景。
——胡锦涛在纪念
共产党的许多优秀领导人先后被杀害
陈延年 赵世炎 罗亦农 萧楚女
向警予 彭湃
恽代英
蔡和森等
一部分共产党 人脱党、退党 甚至叛党 向忠发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取代北洋军 阀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统治。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仍然需要一个反帝 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国内政治局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原 来充满生机的中国南部一片腥风血雨,中国革命 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 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 中的错误。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 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 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务委员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 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 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 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 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反“围剿” 20万 30万 40万 4万 3万 3万 12万 1930年12月1931年1月 1931年2月1931年5月
消灭国军人数 1.5万 3万 3万 4万
拓展典例: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拓展典例: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会合,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部队合编为红四军。
为粉碎敌人封锁,1929年1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向赣南、闽西发展。
1929年3月,占赣南的兴国、瑞金等地;3月、5月、10月三次东进闽西,连克汀州、上杭。
1930年春,先后在两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
这两块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2.鄂豫皖根据地。
1927年11月,吴光浩、潘忠汝、戴克敏领导了有数万人参加的湖北黄麻起义,一度占领县城,并建立了政权,此后开展游击战争,1929年建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
1929年,党在河南商城发动起义,建立豫东根据地。
1930年1月,党在安徽六安、霍山发动起义,建立皖西根据地。
1930年3月,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成立,在特委领导下,三区连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1931年,部队合编为红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
3.闽浙赣根据地。
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了江西东北部的弋(阳)横(峰)起义,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以弋阳、横峰、上饶为中心的赣东北根据地。
1928年冬、党领导了福建崇安的闽北起义,1930年夏到1931年春,形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4.洪湖湘鄂边根据地。
1927年底到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受党中央派遣到湖北监利会合贺锦斋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发动起义。
1928年春,贺龙、周逸群又到湖南西北部的桑植发动起义。
建立湘鄂边根据地。
洪湖地区由共产党党员段德昌再次领导起义,打开局面。
1930年夏天,湘鄂边和洪湖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合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周逸群为政委。
5.湘赣、湘鄂赣根据地。
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了平江起义,建立了红五军。
由于敌人围攻,同年底、彭、滕率主力南下,上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余部分由黄公略率领在湘鄂赣边区打游击。
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国民革命(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日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的部队没有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只能不停地转移撤退。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自己的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的地方,称为革命根据地,也称为红色政权。
革命根据地特指我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
一、广东(海陆丰)根据地:(1927.5~1931.11)1927年5月1日,中共东江特委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在海丰陆丰、紫金三县建立人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最早的地方革命政权。
8月,成立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
1928年2月,根据地失守,党政机关与革命武装撤往附近的八乡山、大南山一带坚持斗争。
1930年5月建立红十一军,成立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
领导人:彭湃(东江特区革命委员会委员长),陈魁亚(东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二、湘赣根据地:(1927.11~1931.1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次年5月下旬成立湘赣边特区工农兵政府,辖宁冈、永新、莲花3县全部,茶陵、遂川、吉安等县各一部分。
是年6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返回井冈山,根据地区域扩大为以永新为中心的十几个县。
1930年3月,湘赣边特区并入新成立的赣西南特区,改称西路分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地简介井岗星火,燎原苏区,红色圣地,钟毓人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了、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挺进湘西,创建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新苏区。
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中共湘鄂西分局在咸丰大村召开会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长征先遣部队——第六军团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红三军即时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由红二军团统一指挥两军团。
红二、六军团随即挥戈东进,展开湘西攻势。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红二、六军团诱敌深入,出奇制胜,取得了著名的十万坪大捷。
通过大小十余次战斗,我军有力地牵制了敌人,红色区域逐步扩大,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六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成立,省府先设在大庸永定镇,后于同年十二月十日迁至塔卧,建立了以塔卧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辖永顺、大庸、龙山、桑植、慈利、宣恩、咸丰等九县,同时还包括沅水流域和鄂、川边境的大块游击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省、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根据地人口达一百多万,红军壮大到二万一千多人,粉碎了敌军八十多个团的“围剿”,冲破了敌军一百三十多个团的封锁。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的刘家坪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北上长征。
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数千英雄儿女血染沃土,长眠苏区。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力的牵制和打击了敌人,密切地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先烈,名垂千古,丰功伟绩,炳彪史册。
为缅怀先烈,激励后人,一九八一年,苏区人民在塔卧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
一九八三年十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旧址、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省军区旧址、党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分校旧址、兵工厂旧址等旧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六·七月事件研究

这一事件是 如何发 生 的?又为什 么会 发生 ?笔 者根 据
所接 触到的材料谈点个人 的粗浅 看法 。
一
、
六 ・ 月 事 件 发 生 的 经 过 七
13 9 3年 9月 ,国 民党蒋介 石集 团调集 了百 万兵力 向 红 色根据地发起 了第 五次 军事 围剿 ,其 中 ,以 8个 师 又 4个 旅进 攻湘鄂赣根 据地 。13 94年 1月,国 民党军 4个旅 又 2 个团及航空第一支 队 的围攻 中共湘 鄂赣 省委 和省苏 维埃驻
地被敌 军包 围 、分割成 l 块 ,最大 为黄金 洞 ,横直 二 、三 1 十里 ,小块 只有 几 里宽 ” l哪 ) 【 ( 。这 次 惨 痛 的失 败 发 生 在 J 13 9 4年 6 、7月间,史称 “ 六七月事件 ” 。
二、六 ・ 七月事件的原因分析
先后到达 ,使 得幽 居粮食 供应 发生 困难 ,同时 ,国 民党军 队也从 四面包 围上来 。为 了跳 出敌 人 的包 围并 解决 粮食 问 题 ,也为 了执行 中央关 于向东南 发 展的命 令 ,湘鄂 赣省 委 于 4月决定省 级机 关 迁 往 修 ( )铜 ( )宜 ( ) 奉 水 鼓 丰
地万载小源 ,结果 ,小 源失 守。小源 是湘鄂 赣革命 根 据地
路由 “ 少共” 省委书记 刘玉堂率 领短枪 队掩 护双 脚溃烂行
走 困难 的陈寿 昌突 围,在青 洞 山区 隐藏达一 周之 久 ,然 后 才 寻机穿过 敌军封锁 线到达黄金 洞。 这 次突围战斗 ,红 1 6师 和湘 鄂 赣省 级 机 关 队伍 共 损 失 、失散 10 0 0多人 ,“ 队剩约 1 营人 ” 部 个 ,此后 ,“ 据 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苏区1、中央苏区中央苏区,也称中央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打造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
1929年2月,朱毛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开始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1930年底至1931年秋,经过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
1933年1月,中共中央从上海迁入瑞金,中央苏区成为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央苏区经过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后,至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瑞金等地出发长征。
此后,中央苏区组建了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央分局,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开始领导留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苏区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先后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60个行政县。
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53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湘赣苏区湘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于1930年2月至1934年8月建立发展起来的,是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2月)后的第二个革命根据地。
湘赣苏区比较稳定巩固的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基本苏区人口约100余万。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领导苏区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四次“围剿”战争。
1934年8月,湘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六军团西征,湘赣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军占领。
3、湘鄂赣苏区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革命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跨湘、鄂、赣3省边境20余县,人口约3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
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1927年9月及其以后,湘鄂赣边界10多个县的农民举行起义,组成几支游击队,从此开始了湘鄂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真正始创于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等领导的平江起义。
同年7月24日,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平江起义的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
经过深入的土地革命,1929年9月,根据中共湘鄂赣特别委员会决定,红军支队编入由湘赣边转战到湘鄂赣边地区的红五军。
之后,红军分兵展开活动,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根据地。
简介编辑1929年冬,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区域已扩展到十几个县。
至1930年6月,湘东北的平江、浏阳,赣西北的修水、铜鼓、万载,以及鄂东南的大冶、阳新、通山、通城、崇阳这一广大地区内,除部分城镇外,都已成为革命根据地。
1930年3月18日,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等县的40万革命群众为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举行大示威。
随后,即以红五军为主力,在边境地方武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下,举行边境红五月总暴动,先后攻占了平江、修水、万载、浏阳等县城。
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正式成立,李宗白任省委书记。
此时,湘鄂赣省已有20余县建立了党组织,党员发展到4万人。
9月,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赖汝樵任主席。
这时,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清剿”、“围剿”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
湘鄂赣根据地扩展到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广大地区,其中属于江西境内的主要有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上高、靖安、安义、永修等县苏区或游击区。
11月,红五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后,留下的一部红军编为红军支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坚持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建立农村苏维埃政权。
从1933年9月开始,红军和地方武装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遭受严重损失。
至1934年8月,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
红军及游击队在湘鄂赣边界地区,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32年至1934年8月前,湘鄂赣省的省级机关主要活动在修水、万载、铜鼓等地。
)[1]规模编辑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建立了大大小小13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的有六块,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就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南抵株萍铁路,北抵长江,西至粤汉铁路,东至南浔铁路,位于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地区,东西300公里,南北近500公里,人口300万左右。
包括修水、铜鼓、万载、平江、浏阳、阳新、通山、大冶等20余县,鼎盛时期达40多个县。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十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湘鄂赣人民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影响编辑重大贡献大革命失败后,湘鄂赣边人民从血泊中爬起来,开展了反抗国民党的武装斗争,相继举行了鄂南秋收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的苏区运动渐呈燎原之势,形成和发展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湘鄂赣边是我党领导下的重要红色割据区域(1)湘鄂赣边界爆发的秋收起义,首次举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如火如荼,尽管大革命遭到了失败,但大革命时期所打下的农运基础,直接促成了秋收起义在修铜平浏的爆发。
这里是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秋收起义之前,修铜平浏的党组织早已建立,党组织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为秋收起义的爆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江、浏阳工农义勇队、崇通农民自卫军及修水农民自卫军等革命军队云集修水、铜鼓,在党的领导下,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设计制作并率先升起了“镰刀斧头”旗帜。
秋收起义部队在修铜平浏的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首创意义。
正如曾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参谋何长工1958年在中央党校的演讲中所述的:“从此,在中国,在东方,就有了红旗和白旗的对立,有了红军和白军的对立,在后来有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和白色政权的对立,这就是修水整编的意义。
”(2)攻克省会城市长沙,建立了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进入1930年,湘鄂赣苏区步入鼎盛时期,老百姓称之为“庚午大红”。
得到了土地的农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1930年3月18日边区党组织领导的纪念巴黎公社59周年“三一八”武装大示威,湘鄂赣边人民共有三十万人参加;随后不久组织了红五月大暴动,红色五月周参加的群众达八十余万之多;“五卅”运动则动员了100余万的群众。
特别是7月22日,湘鄂赣边翻身群众云集平江县城,纪念平江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长沙城。
当时以红三军团为主力,形成了20万武装农民包围长沙的大好形势,充分展示了湘鄂赣人民的伟大力量。
战斗期间,各苏区总动员,赤卫军、游击队在前线参战,跟随红军主力冲锋陷阵,后方群众抬担架、运粮草、送军火,支前大军从各苏区至长沙的路上,不分日夜,络绎于途,长沙战役成了以后攻占大城市的一次预演,几十万农民支前,为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等大战役的支前动员工作积累了经验。
长沙之役,令国民党痛惜不已:“故此后赤匪之屡犯重要城邑者,实因犯长之得手,而国人对于赤匪共起注意者,亦自长沙被陷始。
”攻克长沙后,建立了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李立三为主席,因未到职,由王一芬代理,彭德怀、李宗白、杨幼麟等十三人为委员。
宣布了苏维埃政纲,颁布了省苏维埃政府《暂行劳动法》和《暂行土地法》。
无论是攻克长沙,还是建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都是土地革命时期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
(3)湘鄂赣特区委建立,湘鄂赣苏区成为全国六大苏区之一平江起义后,红五军在湘鄂赣边界盘旋游击,播撒革命火种,恢复成立了湘鄂赣特委,并确定了特委所属各县工作的中心区域,以便有计划地推进各边县的工作。
特委以平、修、铜三县毗连的台庄为中心。
平江县以恩溪为中心,修水暂以朱溪厂为中心,铜鼓以幽居为中心。
特委恢复成立不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这个当中修水的西乡在苏维埃领导之下的农民已有六、七万了,浏阳的党亦有起色,平江除城市外,已普遍的组织苏维埃,党员已达七万五千……”1929年的“九二”扩大会议后,随着红五军重返湘鄂赣边,湘鄂赣边人民在湘鄂赣特委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整个边境地区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根据地扩展到平江、浏阳、修水、铜鼓、万载、宜春、通城、通山、阳新、大冶、崇阳等许多县份,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普遍建立,武装力量有了很大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农委会、赤色职工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也都组织起来了。
以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为内容的“五抗”运动继续开展,造成了较大的政治影响。
并在平浏修铜武万等县苏区进一步开展了土地革命,得到土地的农民斗志昂扬。
这时,边区有了统一的党组织,统一的苏维埃政权,统一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比较稳定,鄂东南与湘东北、赣西北的联系又已沟通。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为开创更新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全国所有红色区域,划分为赣西南、湘鄂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边(即湘鄂西)、闽粤赣等特区,并要求各特区都要成立中共特区委,以领导各特区的斗争。
1931年3月,中共中央巡视员滕代远来到湘鄂赣根据地,在江西修水上衫召集湘东、湘北、鄂东、鄂南、赣北等特委负责人共40人参加的会议,宣布撤销了中共湘委办事处,建立中共湘鄂赣特区委员会,以李宗白为书记,代行省委职权,统一领导湘鄂赣苏特区的工作。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调整特区范围,将原先独立发展的鄂东、鄂南地区,除长江以北的黄梅、广济、蕲春、蕲水4县外,其余全部划归湘鄂赣特区。
上衫会议首次明确了湘鄂赣苏区的版土范围,改变了鄂东南苏区领导关系,鄂东南苏区自此成为湘鄂赣省苏区成员之一,这是湘鄂赣苏区统一领导最重要之一环。
这样湘鄂赣特区的范围北抵长江南岸,南至湘赣边区。
这时的苏区有近30个县,有20多个县委或相当于县委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共党员约4万名以上。
上衫会议后,同年7月湘鄂赣特区委于浏阳东门楚东山召开会议,成立了湘鄂赣省委,同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平江长寿街召开,并于10月4日在修水上衫胜利闭幕,成立第一届省苏维埃政府。
此时的湘鄂赣苏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六大苏区之一。
(4)三年游击战争的顽强坚持,湘鄂赣边成为坚持最久的根据地之一湘鄂赣的革命活动可上溯到大革命时期。
“八七”会议后,这里是首先举行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爆发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后,苏区运动星火燎原,革命烽火愈燃愈烈,各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
红军长征后,湘鄂赣边人民与中央和其他根据地人民失去了联系,在与敌孤军作战的情况下,仍然“高举红旗,坚持斗争”,顽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直到国共合作时止,仍保存了一支可观的力量。
经过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湘鄂赣边区最后还保存下来近五百名党员,三百九十名战士,共约九百人,改编为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下设三个大队。
1938年1月,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游击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同时,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从平江嘉义出发,开赴抗日前线。
部队已扩大到1100人,210多支步枪,3挺轻机枪,730把马刀,成为新四军的一支劲旅。
湘鄂赣边十年间坚持革命,战斗不止,是当时坚持革命最久的根据地,为我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功不可没。
2、湘鄂赣边是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湘鄂赣边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军参战,创建了许多铁的红军,湘鄂赣边因此成为红军的重要诞生地。
参加长征的三路主力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中,都有很多湘鄂赣的子弟兵,这是其他根据地所罕有的。
湘鄂赣边的优秀子弟跟随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萧克、徐向前、陈毅等转战大江南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红一方面军于湘鄂赣边组建1930年8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军团来到湘鄂赣边,与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浏阳永和市成立红一方面军。
这样红军史上最重要的一支红军部队红一方面军在湘鄂赣边组建。
而且当时红一方面军的两个军团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都与湘鄂赣边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支红军部队中有着成千上万的湘鄂赣子弟。
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就是从修铜平浏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红三军团所属的红5军、红8军、红16军均在湘鄂赣边成立,湘鄂赣边子弟占据了大多数。
(2)从湘鄂赣边走出的红十八军(师)成为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1932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一师在浏阳建立;同年4月湘鄂赣边独立红二师在修水渣津成立。
1933年3月,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扩编为红18军,同年7月,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18军缩编为红18师,调入湘赣革命根据地,编入红六军团,1934年7月率先进行了长征。
在长征路上,当国民党30万大军“围剿”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危急时刻,红18师以自己巨大的牺牲牵制住十倍于己的敌人,担负起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被萧克、王震称之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