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和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特点和优势高血压疾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当前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它也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命题。
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血压水平拥有直接关联,发病人群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同症状。
通过对高血压疾病的深度研究,借助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来降低疾病危害,可以成为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概述当人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2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80mmHg时,就会被判定为血压异常。
收缩压和舒张压如果分别大于或等于140mmHg、90mmHg,那么此时患者就可被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疾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显著特征的疾病,这种疾病属于慢性病中的一种。
而高血压疾病又可细化分成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前者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作为临床表现,临床上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是可以治愈的,通过调整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借助一些药物,能够控制血压。
而后者在发病机制、判断标准等方面都与前者存在一定的差别,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发病因素1.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疾病在发病原因方面的研究并不透彻,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许多专家认为遗传因素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同时也与患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生活方式有关。
2.饮食因素在饮食方面,长期摄入高钠盐会导致血压升高。
人每日摄入的食盐不能够超过6g,但是如果摄入食盐数量少于4.5g,又会导致血压过低。
在饮食方面如果食用过多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也会使人体的血压升高。
3.肥胖因素肥胖人群会加大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概率,当人的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5kg/m2时,则界定为肥胖。
4.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血压水平会逐渐上升。
4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概率会比年轻人群更高。
5.精神因素某些患者由于长期神经紧张或者过度兴奋,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疾病产生。
比如睡眠不足、工作压力过大等,都会加大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概率。
你需要掌握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科普知识

你需要掌握的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科普知识高血压是指人体内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高于正常值的一种病症,根据血压的升高水平,可以将高血压分为轻度(1级)、中度(2级)、重度(3级)。
这种疾病的潜伏期往往比较长,早期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当血压持续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抽搐、神志不清、呕吐等症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心脏、大脑、肾脏等多种器官的病变。
高血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大约每3名成年人中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而且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生活的“无声杀手”。
据研究显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北方人群高于南方人群,藏族、满族、蒙古族人群的发病率高于汉族。
高血压目前难以治愈,多数患者需要终身用药,但是长期用药会给肝脏和肾脏带来负担,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中医的辨证论治发挥了独特的优势。
一、高血压的诊断中医一般把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肝阳上亢证。
这类患者通常性格易怒,情绪容易急躁,因为血流急速上冲面头而造成面部潮红,还会产生头晕头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2)肝肾阴虚证。
患者肾气不足,阴虚内热,主要有疲劳乏力、耳鸣失眠、腰膝酸软、头痛晕眩等症状。
(3)阴阳两虚证。
患者阴阳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产生四肢畏寒、心悸气短、夜间尿频等症状。
(4)风痰上扰证。
这类患者多因肥胖超重导致体内津液运行不畅,故而有头昏脑胀、视物旋转、困顿呆滞等症状。
西医主要把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90%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临床症状就是血压持续升高,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家族遗传、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年龄、生活习惯、药物影响、其他疾病影响等方面是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高血压的治疗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主要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压稳定在最佳水平,减少血管壁的压力,防止心血管并发症的产生。
噻嗪类利尿剂通常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利尿剂可以扩张患者的血管,增加患者的尿液排出量,减少血管壁的压力,噻嗪类利尿剂可以促进钾从体液中排除,因此需要和保钾补钾类药物搭配使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适用于年轻人和心率较快、心绞痛、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对于高龄患者的副作用较大,要慎用此类药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I)抑制剂是高血压合并早期慢性肾病或糖尿病出现尿蛋白患者的首选药物,服用其他类型降压药而产生性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改用此类药品;钙通道阻断剂通常对高龄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发病人数不断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患病几率更高。
一旦患有高血压,患者就必须要每天服用降压药,虽然降压药能使患者血压维持基本稳定,但却是治标不治本,而通过有机结合中西药,却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那么,中西药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呢?下文进行简单的介绍!1高血压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高血压是指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要高于正常值,若连续三天检测发现血压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舒张压在90mmHg以上,则可以断定自身患有高血压疾病。
有家族史、情绪波动大、饮食上重口味、肥胖、压力大人群易患高血压。
在患病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典型症状,如四肢麻木、头晕、头痛、胸闷等。
一旦在生活中出现类似症状,就要引起足够警惕,在第一时间内去医院就诊治疗。
高血压患病初期患者可能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高血压若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有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
随着病情发展,高血压患者体内的细小动脉会逐渐硬化,大动脉可能会出现膜脂质沉积,进而形成血栓,若未得到及时治疗高血压就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中风、心梗、脑出血等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2中西药结合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意义高血压病不是一种独立疾病,会引发心脑肾并发症,因此必须要做好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工作。
通过西药合理降压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讲是非常必要的,但西药引起的副作用也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如利血平这一降压药并不适用于溃疡患者,如溃疡患者服用可能会导致其溃疡发作,甚至出现大出血,同时此种药物也可能会引发抑郁症,因此也不适用精神病患者服用。
虽然西药降压治疗可有效预防各类并发症所导致的死亡,但只是单纯采用西药降压治疗也有可能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中医治疗虽然见效慢一些,但却可以达到病情逆转的良好效果,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故建议高血压患者可采取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式。
3西医常规治疗方法①利尿剂。
医生一般会建议轻度或中度高血压患者服用利尿剂,这一药物适用于收缩高血压或心力衰竭伴高血压患者服用,对于患有高脂血症、痛风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中西医结合课件:高血压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遗传因素
个人家族史中有高血 压疾病的人更容易患 上高血压。
饮食不良
高盐、高脂饮食、缺 乏膳食纤维等不良饮 食习惯与高血压发生 风险增加有关。
生活方式
缺乏体育锻炼,过度 饮酒和吸烟等生活方 式习惯会增加高血压 风险。
心理压力
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心 理压力下会导致患高 血压的风险增加。
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原则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
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断剂等来治疗高血压。
2 生活方式改变
通过减少盐分摄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和戒烟戒酒等改变生活方式来帮助治疗高血压。
3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如血管内支架和肾脏动脉射频消融。
高血压饮食调理
1 低盐饮食
通过尿液检查,观察肾功能和其他可能与高 血压有关的指标。
高血压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 被归类为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病因可以追溯到其他 潜在的健康问题,如肾脏疾病 或内分泌失调。
3 问诊
了解患者的症状、喜好、 情绪等,可以帮助中医诊 断高血压的原因。
高血压的西医诊断
1 血压测量
通过血压计测量,判断收缩压和舒张压是否 超过正常范围。
2 心电图
通过心电图检查,观察心脏的电信号活动, 了解心脏功能。
3 血液检查
检查血液中的脂肪、糖分和肾功能等指标, 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4 尿液检查
中西医结合课件:高血压 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本课件旨在介绍高血压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我们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方案。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有“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不爱用药)现象。
目前长期服用中、西药降压药,是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但西药和中药在治疗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法。
1. 把握中、西医治疗理念的差异: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不同的理论体系出发有各自的认识,治疗理念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医学没有“血压”的概念,对因血压变化引起的病症认识主要凭借临床证候进行辨证及诊断,如“眩晕”、“头痛”、“中风”、“心悸”等。
中医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重视气血、脏腑、阴阳的平衡,强调心理、整体、环境的调整。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善于从全身机能状态失调入手,关注患者的体质差异,分析其他脏腑器官的病变与血压升高的关系,寻求引发高血压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居住条件及环境等,针对这些致病因素决定治疗方案。
治疗时可以忽略血压,而仅根据患者的症状作出诊断并治疗。
就血压而言不论其值高或低,只要表现的证型相同,就可以用同一方药进行治疗,即所谓的“异病同治”和“辨证论治”。
血压在西医学是绝对的诊断依据,诊断时注重血压指标、危险因素。
治疗时必须掌握患者具体升高的血压值,根据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鉴别是继发还是原发,然后作出诊断并选择用药,即所谓的“辨病治疗”。
但中、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共同目的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坚持中药与西药的配伍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时,除常规辨证外,结合现代药理可增强中药的降压效果。
2.1 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西药降压以其药理作用可分为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等。
很多中药成分也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如:车前草、益母草、茯苓、桑白皮、茵陈、龙胆草、罗布麻等具有利尿剂作用,可治疗降压药带来的下肢浮肿;黄芩、钩藤、赤芍、罗布麻叶等具有血管扩张作用;远志、酸枣仁具有中枢性降压作用;全蝎、地龙、钩藤、桑寄生等具有中枢神经节阻断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制不理 想 , 常 见有 以下 一些原 因 J : ① 降 压治疗方案不合理 , 采用不合理 的联 合治 疗不 能显著 地增 强降压效应 ; 采用 了对某
些 患者有明显不 良反应 的降压 药 , 导致无 法增加 剂量 提高疗效 ; 在三种降压药物 的
组单纯 西药治 疗, 时 间均 2个 月, 观 察 近
期疗效 , 测量 血压 。结果 : 治疗后 中西 医
结 合 组 明显 优 于 西 药 组 , 远 期 疗 效 以 中西
医结 合 组 优 。 结论 : 中 西 医 结合 治 疗 顽 固
联合治疗 方案 中无利 尿剂 。② 容 量超 负
荷, 饮食钠摄入 过多抵 消降 压作 用 , 肾脏 损害和慢性 肾功能不全时 , 通常有容量超
达到 目标 水 平 ( 1 4 0 m mH g / 9 0 m mH g 以
下 )。
摘
要 目的 :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顽 固性 高
血 压 临床 观 察 。 方 法 : 按 随机 、 平行 、 对 照 原 则, 将6 O例 顽 固 性 高 血 压 患 者 分 为 中
方法 : ( 1 ) 西药组 : 双氯噻 嗪 2 5 mg , 1 次/1 3口服 , 施 慧达 5 m g , 1次 日 / 口服 , 卡
性 高血压临床疗效肯 定 , 可 延 缓 靶 器 官损
害。
舌质红 , 苔 薄黄 , 脉弦 。治 法 : 平 肝潜 阳 、
顽 固性 高 血 压 中 西 医 结 合
关 键词
滋养肝肾 。方药 : 天 麻钩 藤饮 加减 : 天 麻 1 5 g , 钩藤 1 5 g , 石决明 3 0 g , 栀子 1 5 g , 杜仲 1 5 g , 桑寄生 2 0 g , 黄芩 1 5 g , 牛膝 1 5 g , 夜 交 藤 2 5 g , 益母草 1 5 g , 茯苓 2 0 g 。用 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传统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都有一定的疗效,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更佳。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和实施方法。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或先天体质等。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将高血压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内蕴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平肝潜阳、养血补血、补肾填精、化痰降浊等。
二、西医对高血压的治疗西医通常采用药物治疗高血压,通过使用降压药来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常用的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
然而,长期使用降压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干咳、低血压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体质;西医注重对症治疗,使用降压药快速降低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减少降压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1、联合用药:在西医降压药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联合使用中药。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等中药平肝潜阳;对于气血亏虚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归脾汤等中药养血补血。
2、针灸疗法: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降低血压。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针灸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百会、风池、曲池、足三里等。
3、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饮食调理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同时,中医认为不同体质的人应该选择不同的食物进行调理。
例如,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具有平肝潜阳作用的食物,如海带、芹菜等;对于气血亏虚型高血压患者,应该多吃具有养血补血作用的食物,如红枣、猪肝等。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

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比较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与西医药相比,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在调理整体、平衡阴阳、改善体质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特点。
本文将从中医药角度讨论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并对不同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比较。
一、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对高血压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经络系统,改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缓解症状的效果。
针灸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促进交感神经活动和抑制副交感神经活动,从而调节心脏功能和心脑血管张力。
2. 促进外周组织氧供:针灸对血液的循环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微循环,改善外周组织氧供。
3. 调整心脑血管张力:针灸可以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紊乱情况,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二、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改善体质,调节阴阳平衡以及清除体内湿气等途径发挥功效。
不同的中药方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
1. 降压方剂:秘制颗粒、黄连素片等方剂可通过降低外周阻力,减弱心脏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等途径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2. 调理体质方剂:益气养阴、清肝明目滋肾等方剂可通过调理人体气虚、阴虚、阳虚等体质,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从而增强抵抗力,减少高血压的发生。
3. 祛湿利水方剂:五苓散、茯苓丸等方剂可以清除体内湿气,并促进尿液排出,帮助患者消除浮肿等症状。
三、配伍中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高血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选择中药方剂和药物,并在监测下进行调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中药加味降压药:将现代降压药与中草药相结合,对高血压患者同时起到降低血压和改善体质的作用。
相比于单一使用现代降压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缓解降压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2013级临床医学
金娥
摘要: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脑血管、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疾病。
随着现代基础医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证明了降压治疗主要在于血压降低的本身和保护心脑肾等免受损害。
多数患者需要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长期服用中西医降压药,仍是目前防治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但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西药虽然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而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
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用药仍是目前高血压病治疗的最佳方法,较之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很多中药成分具有降压、扩张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再配合少量西药,起到提高药效的协同作用,又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
因此,在高血压治疗上,应中西医结合发挥各有的特点和优势,以期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最高目标一治疗高血压,防止心、脑、肾血管病的发生或发展,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发病人数迅速增长,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国目前有1.6亿高血压患者,有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第一疾病”【1】。
高血压病是临床常见病,为心脏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高,危害大,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对本病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单纯运用中、西药物治疗本病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能较好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及治疗并发症【2】。
1辨病治疗与辨证施治
辨病治疗是西医的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点,而中西医结合则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属“眩晕”、“肝风”等病证。
首先,对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是中西医结合的“二级诊断”模式,疗效仍以高血压病某一阶段的“对症”治疗效果为主,远未达到“对病”诊治的深度【3】,应提倡对高血压病首先辨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期(根据有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分3期);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第3步是发现病证之间、分期和分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高血压病总的发病机理。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应为阴阳失调,痰瘀互结。
一般早期以阴阳失调为主;中期以痰瘀互结为主;发展至第3期,出现中风、冠心病、心衰和肾病、肾衰则痰瘀胶结、凝滞尤甚。
这一分析,从宏观上说明“痰”、“瘀”是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病机。
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时,配合使用活血化痰的药,取得了比单纯辨证治疗更好的疗效。
对于临床无证可辨者,我们给予辨病治疗。
而关于活血祛痰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也已见报道【4】。
由于辨证论治是针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出现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而辨病治疗则是针对高血压病总的病因病机的治疗,具全局性和预防性,故从标本关系上讲,前者治标,后者治本。
在症状明显或严重时以治标为主,而症状相对缓和或无症可辨时则以治本为主,防止高血压病向中风发展。
2宏观与微观辨证
宏观辨证是指传统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辨证,而微观辨证则是通过对现代医学各项实验室或辅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来辨证,后者对于补充或丰富传统中医宏观辨证,进一步检验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病常伴有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它们在高血压病的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5】。
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是高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为治疗高血压病血管并发症提供了理论依据【6】。
有研究提出血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升高等是痰浊证的代谢特征【7】。
中药三七治疗高粘血症能有效降低血液流变学参数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8】。
3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所长。
西药的优势是:(1)降压作用较强,均能有效地控制血压;(2)对某些器官受损有逆转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心肌肥厚
有减轻的作用;(3)对高血压病急症,西药降压药如硝普钠、酚妥拉明等作用迅速。
其不足之处是:(1)副作用相对较大,如影响水、电解质代谢,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有的药物长期使用还可影响性功能;(2)降压过程中血压波动大,特别是早期或老年人高血压;(3)症状改善作用不如中药。
中医中药降压有以下优势:(1)改善症状效果明显,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降压作用缓和,稳定血压效果好,对早期老年轻度高血压以及较严重高血压配合治疗,均可防止或缓和血压的较大波动。
(3)中药副作用少,与西药合用能减量减毒增效。
(4)研究已发现中药在对某些靶器官损害的逆转以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9】。
在实现高血压治疗目标的过程中,西药在是降压的主力军;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携手合作。
在先用中药时,除依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之外,还要结合其药理作用,例如,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丹参、钩藤、淫羊藿、山楂、益母草、川芎、泽泻、葛根等中药均具有降压作用,它们还分别兼有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血小板凝聚、强心、扩张冠状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以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在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前题下,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别选用。
在选用西药时,除依据其药理作用外,还可利用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辨证施治。
在高血压病临床中,必须始终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正确处理好辨病与辩证、宏观辩证与微观辩证、中药与西药以及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关系,确保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的优势。
总之,在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中,无论西药还是中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西药虽然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大;中药药性温和,起效较慢。
中西医结合用药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可延缓原发性高血压出现靶器官损害及发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中药汤剂有煎煮费时、不易携带服用的问题,应予以研究改进【10】。
参考文献:
【1】杨玺专家解答高血压病治疗用药[M].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7.
【2】郭慧君,王知佳,刘玉芳.从高血压病的治疗谈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9):1882-1883.
【3】孔炳耀.气血理论在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9):52-54.
【4】严灿,高敏,邓中炎等.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变化及活血祛痰治法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6):336-338. 【5】贾绍斌,张金莉,陈树兰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液流变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临床荟萃,1999,14(8):366.
【6】李运伦,曲政军.高血压病从瘀论治刍议.中医研究,1997,10(6):8. 【7】孙刚,李晓玲.痰浊证型患者糖、脂等代谢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3):59.
【8】潘丽华,袁瑾,丁伟等.生三七粉对老年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临床荟萃,1999,14(8):365.
【9】邓旭光.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探讨.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6:86-88.
【10】郝燕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近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9):2773-2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