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老王》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课堂实录锋翼中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老王)课堂实录锋翼中学师:上一节课上同学们经过认真的考虑,做出了非常精彩的致辞。
上一节课我们最后商量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每当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的?他哑着嗓子问我:“你还有钱吗?〞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倒霉者的愧怍。
首先我们明确谁是幸运的人?谁是倒霉的人?生〔齐〕:作者是幸运的人,老王是倒霉的人。
师板书:作者幸运的人老王倒霉的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一句结尾,这有什么作用?昨天已经安排了让同学们课后考虑,现在就请同学起来说说你的理解是怎样的?生1:作者所说的“幸运〞和“倒霉运〞实际上是指的作者自身和老王生活的一种比照,作者认为自身是幸运的,但是她没能很好的协助老王,所以作者感到很愧怍生2;老师,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作者一家对老王是很好的,也一直在协助老王,作者感到愧怍是因为作者觉得对老王的协助还不够多,老王就去世了生3;我觉得,作者是因为给了老王鸡蛋很香油的钱,觉得这种行为侮辱了老王,所以感到愧怍。
师:同学们的致辞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为什么作者要说自身是个“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个“倒霉的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老王的生活的。
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具体的语句然后用自身的话总结出来。
〔生勾画。
〕生4:76页第—段,“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师:老王借以谋生的就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但是即使是这辆破旧的三轮车也是几经曲折。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生5:开始的时候,老王用三轮车拉客人,但是在书上78页,又写到“后来载客的三轮车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这两处所写的都是老王的谋生手段,那么对老王生活的描写还有哪些呢?生6:“没有什么亲人〞师:从哪里看出他没什么亲人呢?生7:“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长进’,此外就没什么亲人〞师:他这样一为“没什么亲人〞的人,住在什么地方呢?生〔齐〕:“几间塌败的小屋里〞师:这里说的是老王的居住条件,那么还有对老王生活的描写吗?生8:眼睛是瞎的师:同学们找的都很到位,是认真阅读课文的结果。
语文课文《老王》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老王》课堂实录语文课文《老王》课堂实录师:上课。
(生起)来,给各在座的老师敬个礼,们好。
生:老师好。
(掌声)师:请坐。
各位同学,今天下午我们再一次我们初中已经学过的一篇文章,杨绛先生的《老王》。
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唤醒你曾经有过的记忆,请告诉我,在这篇文章里杨绛除了把老王称作“老王”以外,还把他称作呢?找出课文中的一个短语。
如果你学过这篇文章,一定不会陌生老王在作者眼里还是……生1:是一个不幸的人。
师:不幸的人,哪一句话?生1:最后一句。
师:来,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1: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把“者”这个字的……也给它译成现代文了,不幸的人。
来,同学们三个字:不幸者。
(对生1:说得很好。
)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对,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他在社会的底层,他挣扎在生死的边缘。
老王多么显而易见的不幸,我们在初中都已经明了,或者说我们现在瞄一眼也能够看到,但我还想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老王的不幸。
来,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一二开始。
生齐读: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来,你来读一读一句话:“他靠着活命……”你给大家读一读。
生2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师:好,同学们听到了吗?我们讲,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讲述一个不幸者的故事,你朗读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么样的?你来说。
生3:应该是低沉的。
师:低沉的,速度呢:……相对的要缓慢。
可见,我们这位同学(生2)还没有把它读出来。
你站起来读读看,这句话。
《老王》教学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课题:《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执教者:仪陇县教师进修校张涛授课课时:第2课时(共两个课时)一、执教者简介张涛,四川省仪陇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高级讲师,四川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特级教师,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种子”教师。
仪陇县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出版语文教育专著《心灵的守望》。
二、名师视点:1、文本解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以善良体察善良”的文章,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好材料。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虽然杨绛文风朴实,但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浓烈的感情。
从文章中看出,老王只有一只眼睛的视力,且在夜里极差,没什么人敢坐他蹬的车。
而作者开篇第一句就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
”不仅是“坐”,而且是“常坐”,还“说着闲话。
”由此可见作者很信任老王,与他关系不错。
作者又很自然地通过“散步经过老王家”的穿插,反映出老王的朴实、贫苦、孤独以及可怜。
也为下文突出老王的善良埋下了伏笔。
那个年代的作家,都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情感。
譬如文中写道:“默存不知怎的,一条腿走不了路了。
”作者并没有写出具体原因,但“不知怎的”四个字却耐人寻味,有一种无奈和嘲讽。
都是天涯沦落人,却相互为对方着想。
“你还有钱吗?”一句,正面描写突出老王的善良体贴,也从侧面写出了作者的日益艰苦。
“我笑着说有钱”,体现出作者文人的骨气,不肯让别人吃亏。
一个“笑”字也表现出了作者面对困苦生活的坚强与不屈。
“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将老王的善良再度升格。
文章步步升华。
详写了老王临死前赠香油和鸡蛋的情节,其中着重描写了老王的外貌。
用“骷髅”和“僵尸”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王身体的瘦弱,入骨三分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老王》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老王》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感悟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圈点批注理解人物的形象。
2、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愧怍”的深层内涵,领会本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情感和态度】1、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不幸的人,传播爱心。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2、全面准确地理解本文深刻地思想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是,一想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我的心情还是有些沉重。
现在先请大家观看上面几幅图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放映图片,教师解说)。
这是一群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他们每天就是在如此破落不堪、泥泞坑洼的教室里读书学习,有的甚至是以石条为椅,以木板为桌;这是一对盲人夫妇,他们每天风餐露宿,在喧闹的街头卖艺求生,就只为了填饱肚子;这是一个可怜的乞丐儿,她饥肠辘辘,就只能趴在地上乞讨,她瘦骨嶙峋,乞讨不到东西时,就只能去捡路边的残羹剩饭。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非常沉重。
生:伤心。
生:难过。
师:同学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心情?生(齐答):是师:看来大家都是很有爱心的孩子们,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爱心,一起走进杨绛的一篇散文,去关注一个和他们一样不幸的人。
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他是谁吗?生(齐答):老王师:对了,那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老王的,我们能否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生(齐答):能师:在课文的哪个地方?生(齐答):最后一段。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这个句子朗读出来。
生(齐答):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很好,这里强调一个字音(板书“愧怍”一词)。
生(齐答):愧怍(zu)。
《老王》课堂实录

“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
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
写完了没有?好,放笔。
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
预备,起!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
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
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投影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师:这是老王的状态。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
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
但是老王是──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
活命。
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
来,你来朗读。
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
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
指示学生开始)(二生诵读)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 老王教学实录9篇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老王教学实录9篇老王教学实录 111月8日,我参加了组里的上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老王》。
在这堂课上我坚持两个原则。
1、体现洋思的理念。
2、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前后知识联系,适当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课堂45分钟内容环环相扣,十分紧凑。
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思考、回答,学生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
一堂课紧张而有序。
下课后同学们反映收获很大。
无论是洋思也好、新课标也好,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其实都要体现“懂”、“会”、“用”三个层次。
二、在备课和设计课时贴近学生的实际非常重要。
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无论生活中的实例还是我们所学的课文内容俯拾皆是。
如:1、课前的导入环节,我请了两位同学,(其中一位是德育委员)小结上周加入红十字会和为奎屯市三中丁俊同学捐款情况,学生很自然地归结到人道主义和关爱不幸者,这一主题上。
2、延伸拓展部分让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对待不幸者的。
3小结引用前面所学的课文〈〈大道之行也〉〉中的句子,“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让我们共创和谐社会。
三、这节课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同时也提出了不足之处:写作背景不宜千篇一律全在进行新课前进行,若在课文精彩片断也是最感人的场面,老王在临终前给作者杨绛送香油和大鸡蛋。
如果在这里介绍文革的背景,知道那个时代香油和鸡蛋的珍贵,才能理解作者愧疚的原因。
在如学生归纳问题时,必须指出在第几页、哪一行,让全班同学都掌握。
老王教学实录 2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艺术手法。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1.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人教新课标八上《老王》教学实录(娄 爽)

人教新课标八上《老王》教学实录(娄爽)人教新课标八上《老王》教学实录(娄爽)《老王》课堂实录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屏显作者照片。
)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
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师:首先请大家速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个词语能够表达作者写此文时对老王的情感。
(生速读课文。
)生1:我觉得应该是最后一段的最后一个词——愧怍。
师:很好,是理解文章的一把钥匙。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很显然,这里杨绛将自己说成是一个幸运的人,将老王说成是不幸者。
我们结合文章看一看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生2: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呢?生9:死的时候无人过问,被埋在什么沟里。
师:老王是回民。
回民是非常讲究丧葬仪式的,人死了一定要用洁净的身体去拥抱真主。
而老王死后被埋在了沟里,污秽不堪。
他生得如此屈辱,死得又如此狼狈。
他真是一个不幸的人啊!看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老王掬一把同情之泪。
他孤苦无依,贫病交加,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老王真不幸!三、深入挖掘,理解情感师:请同学们再看结尾的这句话。
是不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就要产生愧怍的情感呢?“愧怍”一词是什么意思?生1:惭愧。
师:人在什么状况下会惭愧?生2:做错了事,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儿。
师:字典上对“惭愧”的解释是: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
杨绛觉得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儿,或是没有尽到责任,才对老王产生了“愧怍”的情感。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生1: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
生2:杨绛在老王送冰时不要减半收费,坐车,拿鸡蛋,都给老王钱,从不占他的便宜。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老王》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杨绛的散文《老王》,我们已经读了一遍课文,那么请大家看有关老王写了哪些内容?生:职业生:家庭生:身体缺陷生:居住条件生:送冰生:送钱先生去医院生:临死前送鸡蛋香油师:从这些内容你获得了一些什么信息?生:老王孤苦无依。
师:证据。
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可见老王很孤独。
师:对。
也就是说老王得不到?生:关爱。
太想有个亲人了。
生:我读出了老王生活艰苦。
因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赚不下多少钱。
生:老王住的地方很破旧。
从“破破落落”“塌败”“荒僻”这些词语可见。
也说明他生活很苦。
师:这位同学筛选信息很厉害。
完整全面。
生:老王为人老实。
从“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可以看出。
师:你记得前文作者怎么写的?。
生: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
师:此处这么写说明什么?生:作者对老王改变了看法。
师:老王需要钱吗?生:他那么苦,太需要钱了。
师:那老王为什么要半价送冰,在我执意给他钱时,他送的冰又比前任大一倍。
生:作者一家待他好,他再需要钱也懂得做生意得讲仁义良心。
师:厉害。
生: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老王善解人意。
师:为什么用这个词?生:他知道钱先生一家处境不好,需要钱,就不要钱。
师:你从哪看出钱先生家处境不好?生:“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这句话虽轻描淡写,但是背后大有深意。
说明钱先生惨遭迫害。
师:火眼金睛。
太厉害了。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不受尊重,备受打击,钱先生夫妇本是学术权威,可却被盖以反动二字。
那个社会荒唐黑暗。
可是老王有没有受到这种歪风邪气的影响?生:没有,始终保持着一颗水晶般的纯洁的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课堂实录
导入:她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是普通的三轮车夫,命运让他们相遇。
他和她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她笔下的《老王》。
活动一:听老王言
师:言为心声,了解老王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先听听他说了什么。
速读课文,找出老王说的话。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划出老王说的话。
师:老王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
生:“我不是要钱。
”
师:老王很有钱吗,为什么不要钱?
分析第一次老王的“我不是要钱”。
(送作者丈夫)
重点品读: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三轮车。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活命”。
学生活动:读2、3、4段,找出表现活命的内容。
引导学生品味:(1)有个哥哥,死了,有个侄儿,“没出息”,此外没什么亲人。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没什么亲人”。
(2)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为什么没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
总结:.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2、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3、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眼是“田螺眼”,瞎的。
4、破破烂烂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师:这就是活命的老王,身体残疾,无依无靠,连个像样的家也没有。
只是在活命的老王需要钱吗?
生:需要
师:既然需要为什么说不要?引导学生体会老王对杨绛的关爱。
分析:“第二次不要钱”(送香油和鸡蛋)
重点品读: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老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老王。
引导学生结合词语来分析。
师:我们很难想象行将就木的老王是怎样艰难地走到杨绛的家里,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最后一次对话。
重点品读: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
”
引导学生品读“强、只”。
师:这个时候的老王还需要钱吗?
生:不需要
品读:他说:“我不是要钱,我……。
”(你就是老王,说说你的心里话)
引导学生模仿老王的语气说。
师总结:不需要钱,因为钱也无法让老王活命!
师:不需要钱,老王为什么还又要了钱?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对杨绛的关爱。
师引导学生评价:这是一个虽_____,
却_____的老王。
师肯定学生的说法之后,评价:这是一个虽卑微,却高贵的老王。
师:面对这样的老王,我们看看杨绛是怎么做的?
活动二:看杨绛行
分析老王第一次说不要钱的时候,杨绛是怎样做的。
重点品读:老王却坚决不肯拿钱。
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师:老王还用担心杨绛没钱吗?
引入杨绛的介绍:
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著名作家翻译家,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
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
师:按理说杨绛应该有钱啊,可他们的悲哀在于……
引入杨绛的介绍:
文革中钱钟书和杨绛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每个月只发微薄的生活费。
杨绛,头被剃成只有半边头发的阴阳头,专职扫女厕;钱钟书,头被剃成十字头,下放劳动挖沙。
他们经常被红卫兵拳脚相加,女婿则冤愤自杀……。
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笑着说有钱?
引导学生理解杨绛对老王的关心。
师总结:一个坚决不要,一个一定要给,在他们之间推来送去的岂止是钱啊,分明是一颗在艰难岁月里互相温暖的两颗心啊!
分析老王第二次说不要钱的时候,杨绛是怎样做的。
重点品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分析两个“赶忙”的含义
师:既然杨绛知道老王不是来要钱的,为什么还给钱?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杨绛对老王的关心。
重点品读: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品读16-21段,哪些原因让杨绛不安和愧怍?
学生品读,讨论。
师:引入杨绛的话在《走到人生边上》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
”
这就是这位百岁老人的伟大之处,正是因为她的反思和修炼,我们才会对她肃然起敬。
师:
这是一个虽------,
却------的杨绛。
引导学生评价杨绛。
师:
这是一个虽卑微,
却高贵的杨绛。
师总结:这俩个不同世界的人,在苦难的年代相遇,他们同样卑微,同样不要,但他们却互相温暖,他们用他们的言和行共同书写灵魂的高贵。
师:老师每次读这篇文章都感慨颇多,老师写了一首诗表达。
请同学们课下写写自己的感想。
我和你
我和你相识在一个苦难的年代,
你身体残疾,别人冷待。
深感孤苦和无奈,
而你却用善良书写人性的华彩。
我和你相识在一个苦难的年代,
我饱受非人的折磨,无情的伤害
是你的帮助和关爱,
让我感受到黑暗中的一丝亮白。
我和你相识在一个苦难的年代
我们相知、相惜、相互关怀。
可时间脚步走得太快,
我还未说声感谢,
你就已经离开。
人们说善良的人会进天堂,
善良的老王啊,
请带着我的祝福和关爱,
在另一个世界里拥有幸福的人生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