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及其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对现代化研究的论述及其理论和实践

对现代化研究的论述及其理论和实践

对现代化研究的论述及其理论和实践作者:黄皓妍来源:《神州·上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就现代化而言,就是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一场变革,其是由工业革命开始的,也包括和涉及到了许多方面,比如社会、文化经济、思想等一些方面,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过程。

在西方国家中,主要是美国最早开始研究现代化,其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问题。

而在我国,对现代化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这条道路上的经验教训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的发展需要服务。

在经过不断地研究后,我国在现代化的研究上已经获得一些不错的成果。

关键词:现代化;社会;文化一、现代化研究的起步研究现代化的最初阶段,是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而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国,当时世界的格局也就是美苏对立,为了和苏联争夺这第三世界控制权,将已经独立的亚非国家归入到了资本主义的势力中,而美国学者就开始对现代化进行研究,并在对现代化的研究上将其发展为一门学科。

在之后,另外一些国家的学者们就也开始加入对现代化的研究的道路上。

二、对现代化的阐述什么是现代化,对于这一点并没有给出过统一的概念。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都会维护自己领域所具有的重要性,比如文化学研究者会着重强调人的变化;社会学研究者会着重强调社会的变迁;政治学的研究者会着重强调政治思想;经济学者会着重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但是,西方的学者都会使用一些固定的标准来定义“现代化”,例如思想领域的世俗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生活领域的消费化等。

这些研究者会将这些作为定义“现代化”的标准,而和这些依据不相符的将会定义为“传统”。

但是,在这种标准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西方社会的一种模拟,也就是说根据这些依据来划分,只有西方社会才可以称作为“现代化”,另外的国家也就是“传统”的了;对于那些刚脱离殖民统治,并具有建设国家的重担的新独立国家,需要根据西方的这些标准来完成国家的建设,才可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探讨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在引言部分中,提到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以及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中,分别分析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特点、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以及国际影响。

结论部分则探讨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启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其展望。

通过全面的研究,发现当代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来,应继续深化研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发展,为建设更加和谐、公平的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当代、理论基础、发展历程、特点、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国际影响、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的否定和超越。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导致社会分化和剥削的根源,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基础。

第二,劳动的社会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社会化劳动的生产方式,劳动者通过共同劳动实现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消灭劳动的异化。

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是基于商品经济的基础上实现计划经济的一种经济形式,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1.2 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当前,全球范围内大国竞争激烈,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差距、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社会主义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当代社会主义的背景中还包括了科技进步、文化交流、民主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更具有活力和创造性。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若干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概念的解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它总是与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

换言之,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纯粹的、抽象的现代化。

从现代化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和现代化恰恰是一种“重合”的世界历史进程。

(参见叶险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理论初探》,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结果。

因此,他们确实不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

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赋予人类社会以种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与19世纪50年代初期把英国对印度的破坏行为称为一场“社会革命”相反,马克思后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公社制度的破坏,将很快在东方社会形成“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无疑将使东方社会进入一个漫长的痛苦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反对用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作为唯一的尺度来衡量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反对把世界历史简单地机械地挤压到欧洲模式中去。

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提出了避免俄国重蹈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苦难的设想和要求:“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可是要使它能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排除从各方面向它袭来的破坏性影响,然后保证它具备自然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相互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研究述评
1 .关 于社 会 建设 的 实践 意义
( ) 党和 国家 执政 兴 国 的战 略 高度 对 社 会建 设 1从 实 践 意义 的论 证 。有 的提 出要在 社会 主义和 谐社 会建 设 和 加强 党 的执政 能力 建设 的实践 中以及社 会 主义建 设 的总任 务 、 总进 程 中理解 社 会 建 设 的 现 实 意义 。l _] J
述 了社 会建 设 的意 义 。有 的认 为 , 善 民生 有 助 于社 改

关 于 社 会 建 设 的 意义
会公 正 和经 济持 续 健 康发 展 。 有 的认 为 , 社会 建 设
理论 界站 在 国家执 政 兴 国和社 会 主义和 谐社 会建
可以改变社会保障支出总量过低 、 结构不公等原因所
V0 . No 1 】8 .
J n. 2 1 a 02
社 会 主 义社 会 建 设 问题研 究 述 评
王 科
( 中央 党校 研 究生院 , 京 109 ) 北 0 0 1
摘 要 :十六届四 中全会 以来, 社会建设研 究成 为理 论界 的热点。期 间, 理论 界对社会 建设 的 内涵、 义、 意 实现条 件的研
有 的认 为 , 社会 建设 理 论 的提 出和 形 成 标 志 着 党 的执
义 。有 的认 为社 会建 设对 我 国顺利 完成 由农 业社 会 向 工 业社 会 , 由计 划经 济 向 市 场经 济 的转 型 有 着 重大 意 义 。有 的认 为 , 社会 建 设 能 够有 效 应 对 两 个 焦 点 问题
的转 型 , 一是 民生 问题 由温饱 问题 转 变 为 公 共 产 品 其
和 服务 的短 缺 问题 ; 二 是 收入 分 配 由平 均 主 义 到 差 其 距 过大 的转 变 。社会 建 设 对 转 变 政府 职 能 , 革 收入 改 分 配 , 终解 决 这 两 大焦 点 问题 有 着 重 要 意义 。有 的 最

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化进程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化进程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现代化进程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推进。

现代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科学,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现代化进程。

一、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传统社会主要特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而现代社会则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自由开放的、多元化的、信息化的、民主化的社会结构。

现代化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的变迁,它体现了人类社会从物质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

物质层面的发展主要是指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腾飞;文化层面的发展主要是指思想、价值观的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现代化的特征是多重的。

首先,现代化是不断推进的进程,其发展速度和方式因国家和文化背景而异。

其次,现代化是复杂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最后,现代化是全球性的,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

二、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和阻力现代化进程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

首先,科技革命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

现代化经济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繁荣为社会的技术、文化和制度发展提供了保障。

最后,政治变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民主政治模式和法治体系的建立,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阻力。

第一,传统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阻力之一。

第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贫富分化、文化冲突和环境破坏等。

第三,政治和制度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现代化进程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对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职业和社会身份的变化成为可能。

科研课题论文: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科研课题论文: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

62857 社会主义论文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综述“社会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

六十多年的建设、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探索。

但事实证明,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还是有教条、有误解、有空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要树立起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也是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破除人们头脑中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的旧观念。

一、对社会主义内涵新认识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是从天地境界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学说;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像数学家解方程式一样,只有在它本身包含着解题的条件和因素时,才能作出答案。

(一)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主要是一种社会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个现实的基础上的。

他不仅看到劳动积极的一面,还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即异化的、强制的一面,消极面是同社会的对抗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变成同资本对立的雇佣劳动。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在现实世界中实现那种绝对完美的社会,而只能尽量的努力趋近这个目标。

因此,我们也不能指望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只能希望在现实社会中尽量的趋向于完美。

实现这一理想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过程,现在只不过是接近这一理想罢了。

(二)社会主义是一道方程式马克思之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有30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流派各种各样。

在马克思看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的解决,就像数学家解方程式一样,只有在它本身包含着解题的条件和因素时,才能做出答案。

如果已知条件不够,那么,这个方程式不能解。

所以,马克思说:“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想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及其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及其现代化的研究述评

会和谐 的社 会 文明形 态 , 它具有 意识 形 态化 、 态化 以及社 会化 等 结构性 特征 。 生
关键 词 : 会主 义 ; 会 文明 ; 究 ; 社 社 研 述评 D I 1 .9 9 j i n 17 0 4 . 0 9 0 .2 O : 0 3 6 /.s .6 2— 3 2 2 0 . 4 0 0 s
利益 并指 导其 行动 ; 二是 系统 性 , 即不是 支离破 碎
的想 法和 观念 , 是 形 成 了体 系 ; 而 三是 历 史性 , 即 是在 一定 的社 会 经 济 基础 上 形 成 的 。 当今 时代 , 最为 主要 的意识 形 态有 资本 主义 和社会 主义两 大 类 , 们分 别代 表着 资产 阶级 和 无产 阶级 以及 广 它 大人 民群 众 的根 本 利益 。根据 这种 意识形 态 的划 分 , 无疑 问 , 毫 当今 时代 的文 明形态无 疑 可 以归 纳 为资本 主 义社会 文 明 以及社 会 主义 社 会 文 明 , 即 “ 2 在 0世纪 人类 文 明 大舞 台上 , 社会 主义 社 会 文 明无 疑扮 演着举 足轻 重 和影 响全局 的角 色 。尽 管 在长达 近 一个世 纪 的社会 主义 社会 文 明进 程 中伴 随着众 多 的坎坷 与 曲折 , 管东 欧剧 变 、 尽 苏联解 体
识形态 , 一般 是指 在 一 定 的社 会 经 济 基 础 上形 成
性 的合 乎 逻辑 的证 明 。 j 可 以看 出 , ”1 ( 从意 识形 态 的角 度 来 看 , 会 主义 社 会 文 明指 的就 是 “ 社 社
会 主义 社 会 ” 文 明 形 态 , 在 本 质 上 高 于 资本 的 其
关键 时期 , 全面 而 系统 地 对 学 术 界关 于 社 会 主 义

浅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一理论的提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又不按部就班,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有了这样系统的完善的理论作为强有力的精神后盾,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以人为本将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

怎样实现这四个建设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呢?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不仅提出了社会建设理论,而且还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开展社会建设,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一是提出采取十项措施做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工作。

这些措施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既要做好社会建设方面的工作,又要做好与社会建设相衔接相协调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工作,而且强调“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 一般是 指在一 定 的社 会 经 济基 础 上形 成 的系统 的思想观念 , 代表 了某一 阶级或 社会集 团 ( 括 国家 包 和国家集 团 ) 的利 益 , 反过来 指导这 一 阶级 或集 团 又 的行 动 。依据 这个 定 义 , 以说 意 识形 态 就 是一 种 可 思 想观念 , 不是一 般 的思 想观念 , 但 它有 三个 主要 的 特征: 一是 群体性 , 即不 是个 别 人 的思 想 观念 , 而是 已经被 某个群 体 ( 阶级或社 会集 团) 所接受 的思想 观 念 , 这个 群体 的利 益 并 指 导其 行 动 ; 是 系 统 代表 二 性, 即不是 支 离破 碎 的想 法 和观 念 , 是 形 成 了体 而 系; 三是 历史性 , 即是 在一定 的社会 经济基础 上形 成 的 。当今 时代 , 为 主 要 的意 识 形态 有 资本 主义 和 最 社会 主义 两大类 , 们分 别 代 表着 资 产 阶级 和 无产 它 阶级 以及 广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 利益 。根据这 种意识 形 态 的划 分 , 毫无 疑 问 , 当今时代 的文 明形态无 疑可 以归纳为 资 本 主 义社 会 文 明 以及 社 会 主义 社 会 文
下几 种最 为典 型 的定 义 : ( 从意 识形 态的 角度 来 看 , 会 主 义社会 文 一) 社
明指 的就是 “ 社会主 义社会 ” 的文 明形 态
会文明的概念 内涵 、 结构特征及其现代化转 向等方 面展 开 了深 入 的研究 , 取得 了丰硕 的理论研究 成果 。
当前 , 国正 处在改革 攻坚 、 我 社会 加速转 型和全 面建
社会文明概念作为对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整体 性把握 , 其在当代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社会文 明与 社会 主义 社会文 明两种 文明形态 。社会 主义社会文 明作为一种从理论上高于或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文 明的文 明形 式 , 自中国共产 党 成 立 以来就 逐 渐进 入
了研 究者 的理论视野 。近年 来学术界 在社会 主义社
cvlzto a ii zd p t r swi o il m n amo iu o it a d s ca ii z t n o o i im a tu tr l ii a in h s cvl e atn t s ai a d h r no s s ey, o i cvl a o fs a s h sr cu a i i e h c s c n l i i c l s c a a trs co d oo y,e oo d s i i t n S n. h r ce t fi e lg ii c lg a o a z i O o y n c la o Ke o d yW r s s i im o i i l ain,mo e iain,rve o t y c l o a s s a cv i t c l i z o d r zt n o e iw n s ud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意识形态概念变迁及其实践意蕴研究”oc x o ) (s z o2 部分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王浩斌 (96 )男 , 17一 , 湖南双峰县人 , 法学博 士, 副教授 , 士生导师 , 硕 主要从事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8 ・ 4
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及 其现代化 的研 究述评
设小康社会 的历史性关键时期 , 全面而系统地对学
术界关 于社会 主义社会 文 明及 其现代化 的研究进 行 梳理 , 论是对 于 推 动社会 主 义社 会 文 明 的理论 这无
收稿 日期:09—1 一o 20 1 4
从 意识 形 态 的角度 来 看 , 会 主义 社会 文 明指 社 的就 是 “ 会 主 义 社会 ” 社 的文 明形 态 。所 谓 意 识 形
t n fr t n o o i i s i ii z t n i e e ty as n e ih te rt a a he e n . e s cai sca r s mai f ca s o a cv i i rc n e r ,a d g t r o il c i me t T o i s o i a o o s l m c l la o n s c h e c v h l m l

文史 哲 论丛 ・
社 会 主 义社 会 文 明及 其 现 代 化 的研 究 述 评
王 浩斌
( 河南大学 马克 思主义研 究院 , 河南 开 封 450) 701

要: 近年 来学术界在 社会 主义社会 文明 的概 念 内涵、 结构特征 及其现 代化 转向等 方面展 开 了深入 的
研究, 取得 了丰硕 的理论研 究成果 。社 会主 义社会 文明是一种社 会 主义性质 的 、 以追求和 实现 社会和谐 的社
研 究 , 是对 于我们 当前建设社 会主义 和谐社会 等 , 还 无 疑具有 重大 的理论价值 和深远 的现实 意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 会主 义社会 文明的概 念 内涵
社会 主义社会 文 明究 竟是一 个怎样 的概念 ?这 是从 事社会 主义社 会文 明及 其现 代化研究 的人首先 必须 予 以解决 的重 大理 论 问题 。总 的来 说 , 年来 近 学术界 对社会 主义 社会 文 明的概 念 界定 , 主要 有 以
成 都 航 空 职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J m lf e o a o al u I A r at 讪 en i o uc
V c t n l n eh ia C l g oa o a dT c ncl o ee i a
21 00年 3 月第 1 总第 8 期) 期( 2
V 12 o1Srl o8 ) 0 0 o.6N .(ea N .2 2 1 i
会文明形态, 它具有意识形态化、 生态化以及社会化等结构性特征。
关键词 : 会主 义社会 文明 现代 化 社 研 究述评
中图分类 号 : 0 3 4 D 3 .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1 0 4 2 1 ) 1 04—0 17 —42 (00 0 —0 8 5
Re iw n u y o o i lCi ia o nd M o r ia i n o o il m v e o St d fS ca  ̄l f n a de n z to fS cai zi s WANG o i Ha bn Ab ta t sr c T i a e r fu d y sude h o c p u lc n tt n,te sr cu a h r ce it n d riain hs p p r p oo n l t is te c n e ta o noai o h tu tr lc aa trsi a d mo e z to c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