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合集下载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存在着对性别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语法中,反映出社会对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认知和偏见。

性别歧视在英语语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能不经意地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和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对女性和男性都造成了负面影响。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体现在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上。

许多英语词汇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例如“businessman”(商人)和“stewardess”(空乘女性),这些词汇暗示了特定职业仅限于某一性别,给人一种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上存在着不平等的印象。

有些短语和成语如“man up”(挺身而出)和“like a girl”(像个女孩),也传递了对男性强壮和女性软弱的偏见。

这种词汇和短语的使用可能会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使人们对性别对应的行为和能力有所偏见。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可以体现在句子结构和语法中。

许多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可以传递出对性别的偏见,例如“he”作为通用代词代表“他和她”,“mankind”代表“人类”等。

这种用法可能会让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男性是默认的、普遍的,而女性是次要的、特殊的。

这种语法结构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性别平等和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看法,从而导致对性别不平等的继续存在。

在书面表达中,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常常通过称呼和称谓的使用来体现。

“Mrs.”和“Miss”只用以区分已婚和未婚女性,而“Mr.”则不受婚姻状态的影响。

这种称谓的使用暗示了女性与婚姻状态息息相关,而男性则不受这种束缚。

英语中还存在一些以男性作为默认的称呼,例如“gentleman”(绅士)和“sir”(先生),而女性没有同样的等价词汇。

这种称谓的不平等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使人们承认了性别差异,容忍了性别不平等,也间接地告诉女性她们是次要的,是特殊的,是不如男性的。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 引言1.1 性别歧视的定义Overall,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is a pervasive issue that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individuals are perceived and treated based on their gender. 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se biases and work towards creating a mo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language environment that respects and values individuals of all genders.1.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One prominent aspect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language is the phenomenon of male dominance or male-centric language. This is evident in the prevalence of masculine terms being used as the default or generic form, while feminine equivalents are often added as an afterthought or considered secondary. For example, terms like "manpower" or "mankind" are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to all individuals, regardless of gender, thereby marginalizing women and reinforcing gender stereotypes.2. 正文2.1 语言中的男性优先现象Language reflects and influences societal beliefs and norms,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gend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re is a pervasive male-centric bias known as the "male as norm" phenomenon. This phenomenon positions men as the default or standard, while women are seen as the deviation from this norm.2.2 语言中的女性贬低现象语言中的女性贬低现象是指在英语语言中存在一些词语或短语,它们贬低女性或将女性视为弱势群体。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性别歧视是指一种基于性别的不公平待遇或偏见,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也在英语语言中有所体现。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代词使用:在英语中,有一些代词是具有性别的,如he(他)和she(她),这种用法暗示了男性在某些场合或属性上的优越性,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语言上的区分反映了社会中对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知和期待。

3. 夸张的男性标准:在英语语言中,一些词汇和短语经常用来描述男性特质,如strong(强壮的)、brave(勇敢的)、tough(坚强的)等。

这些词汇传递出一种对于男性刻板形象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女性在这些特质上的不足。

这些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反映了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语言中,男性通常被认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种文化内涵凸显出男性主导和女性从属的性别角色定位,使得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语言中得以存在和流传。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性别歧视的存在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努力消除这种现象。

在英语语言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性别歧视的倡议和变革。

有些人开始使用gender-neutral(中性)代词,如they(他们)替代he或she,以求达到性别中立的表达。

也有人提倡使用gender-inclusive(包容性别)的职位称谓,如actor代替actor和actress,以避免性别差异。

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反映了该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歧视,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使每个人都能够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指在日常交流中,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表达方式或语法规则,其隐含或明显地体现了对特定性别的歧视或偏见。

女性在这些表达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种性别歧视现象在语言中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中存在一些用词上的性别歧视问题。

一些职业名称或职位被默认为男性,比如“policeman”(警察),“fireman”(消防员)等,这些单词中均包含了“man”(男人)一词,忽略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贡献和存在。

这种命名方式暗示了这些职业是男性主导的,给女性在担任这些职业时带来了困扰。

在一些日常表达中,英语中存在一些性别特定的短语和成语。

“man up”(勇敢面对)这个短语强调了男性应该表现出勇敢的一面,暗示了男性的强壮和坚韧;而类似的短语中很少有女性的表现。

这种表达方式给男性设立了一种标准,他们被期待着具备坚强、果断和勇敢的品质,而女性则很少有类似的表达。

在语法规则中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he”(他)常常用作不特定性别的代词,这种假设中存在一种默认男性的偏见,忽视了女性的存在。

在某些情况下,女性在动词的形式上也受到限制,比如“he cooks”(他做饭)和“she cooks”(她做饭),动词形式上的差异暗示了在烹饪的领域中女性才是规定的。

英语中一些描述女性的词汇也往往带有贬低和歧视含义。

“bitch”(母狗)一词在日常口语中常用来指责女性,离开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侮辱。

这种使用方式反映了对女性的不公和偏见,对女性的人格进行了不公平的贬低。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英语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这种歧视在英语中表现
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到语言的用法、发音、文化传统等方面。

首先,英语中的性别歧视表现在语言用法上。

例如,男性职业往往被用于普通的代词
和名词,而女性职业则通常需要添加一个附加词来强调性别。

例如,“男”医生通常被简
称为“医生”,而“女”医生则几乎总是要被称为“女医生”,这种方式给人造成了一种
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的感觉。

其次,在英语的发音上,也存在性别歧视现象。

例如,由于英语中很多单词和短语含
有“he”或“she”的音素,因此听到相应的词汇时,人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与相应的性
别联系起来,并且这种联系体现在听到这些词汇的发音上。

这种现象可能会使得某些女性
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感到不被尊重或排挤。

此外,英语中的文化传统也会导致性别歧视的现象。

例如,在英语文学、广告、媒体
等方面,男性往往被描绘成活跃、自信、强壮、有责任心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依赖、感性和家庭主妇的形象。

这种文化传播对于英语语言中产生性别差异和歧视问题起
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英语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而这种现象并不能轻易地被消除。

我们需
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教育,以让人们认识到性别歧视的重要性,并努力通过教育和文化
的手段来消除这种歧视。

只有在这样的努力下,英语这样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才会逐渐拥有
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语言环境。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其使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然而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

性别歧视指的是对于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和态度,这种现象常常是由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限制造成的。

在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体现在以下方面:1. 性别代词的使用:在英语语言中,男性代词 "he" 和 "him" 往往被用来泛指男性和女性,尤其是在以前的时代,这种用法更为普遍。

这种用法忽视了女性的存在和权益,是一种明显的性别歧视。

2. 职业称呼的不平等:在英语语言中,很多职业称呼都存在性别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policemen"、"firemen" 等职业名称中均以男性为代表,忽视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的存在和贡献。

3. 词汇清单的差异:在英语语言中,对于男性和女性常常有不同的词汇清单。

例如,"girly"、 "bitch" 等词语常常被用来指代女性,而这些词语却不适用于男性,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对女性的歧视。

以上仅是英语语言中某些性别歧视的体现方式,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反映出了一个广泛的文化问题,即对于性别不平等的认知和态度。

性别歧视不仅局限于语言使用中,也存在于社会结构与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与权益,对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女权主义理念,倡导公平、平等、包容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对性别平等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推广性别中立的语言规范,并倡导人们尊重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只有全面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性别化上。

许多语言中,名词常常被划分为阴性和阳性,而在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区分。

英语中仍存在着一些表现性别歧视的名词用法。

在很多情况下,男性的称呼往往被视为中性的代词,而女性的称呼则是特定的女性代词。

“he” 和“man” 往往被用来表示普通的人类,而“she” 和“woman” 则用来指代女性。

这种用词习惯暗示了男性是普遍的代表,而女性则是次要的存在,这种偏见的表现也印证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

英语语言中的称谓和职业名称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

“stewardess”(女乘务员)和“actress”(女演员)这样带有性别标识的职业名称就暗示了女性在这些职业中占据了次要地位,这与现实中女性在社会职场中的地位并不相符。

同样的,在称谓中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比如“businessman”(商人)和“policeman”(警察)等词语中都带有男性化的色彩。

这些用语会让人们对于不同性别在职场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产生固定化的印象,从而加剧了性别歧视的现象。

性别歧视语言现象的产生主要与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有关。

在长期的社会文化传统中,男性一直被塑造为强壮、理智和有权威性,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情感化和婉约。

这种固有的性别定位使得社会中的人们在语言使用时不经意地表现出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而形成了性别歧视的语言现象。

媒体和文化的影响也加剧了性别歧视语言的存在。

媒体中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不断地强化了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固定认知,这也反映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

要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就需要从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中进行改变。

为了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首先需要加强性别意识的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引导孩子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让他们从小就意识到男女在能力和价值上的平等。

媒体和文化产业也应该塑造出更加平等和包容的性别形象,避免强化社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试述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存在的,尽管很多人可能注意不到或者不愿意关注这种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别歧视现象。

首先,英语语言中存在很多单词和短语会暗示某种性别优劣或者性别刻板印象。

例如,“男子汉”通常被视为一种勇敢有力的形象,而“娘娘腔”则被视为某种贬义的形象。

同样的,一些颜色也被赋予了性别价值。

粉色经常被认为是女性的颜色,而蓝色则被视为男性的颜色。

第二,英语中的一些职业名称、动词等词汇也常常存在性别歧视。

例如,“主妇”或“家庭主妇”一词被用来形容女性在家里照顾家庭的角色,而“主人”则被用来形容男性家长。

类似的,动词“nag”(唠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行为,而“command”(命令)则被认为是男性的行为。

第三,英语中的某些词汇或者短语可能会表现出对女性的性别偏见。

例如,“女权主义者”一词被视为贬义词,而“男人”则很少被视为贬义词。

同样的,女性的外貌也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例如,女性被认为应该漂亮、苗条、年轻等等。

第四,英语中存在一些固定搭配和成语,可以体现性别歧视。

例如,“man up”(变勇敢)或者“stop being such a girl”(不要像个女孩一样)。

这些搭配和成语所表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不利于促进男女平等的。

总的来说,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而这种歧视终究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关注这种现象并采取行动,例如更加警惕地选择词汇、提高对性别平等的认识,以及支持更开放、包容和平等的语言使用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贺(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从英语语言出发,分析其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视男性用语为主体,女性用语为变体或附属;两性词语在词义上不对称;词汇排序上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

接着从劳动性别分工、宗教思想、性别角色社会化三个角度对之进行原因解读。

这为当前的性别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性别;劳动分工;宗教;角色社会化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9-0209-03 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

《朗曼英语词典》定义性别歧视为:“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美国传统词典》关于“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一类性别成员对另一类性别成员,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歧视。

”因此,“性别歧视”通常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1。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载体,折射了社会的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

通过语言,可以管窥到人们的性别观念。

几千年来,英语国家人们一直生活在父权制体系的桎梏之下,对女性怀有深深的歧视。

这一性别态度,在英语语言中有着深刻的印证。

那么,本文将揭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对之进行原因探讨。

一、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以男性为规范以男性为规范是语言性别歧视的重要表现之一[1]1。

表现在具体语言事实上,即语言视男性用语为主体,将女性用语当作变体或附属[2]。

这一特征在英语语言中具有鲜明的体现。

(二)词义上的不对称其次,与男性相比,英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贬义词数量众多。

据Dale Spencer统计,英语中表达“性生活放荡”的词语,至少有220个是与女性相关,而只有20个左右与男性有关。

另据研究,英语中表示“在性生活上乱七八糟的女子”的词多达320个,几乎所有关于女性的词都有具有贬义,而一部分关于男性的词则含有“哪个男子不风流的”容忍之意。

再次,男女词义演变上不对称。

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男性词语向褒义方向演变,而女性词语则有恶化的趋势。

King(国王)、lord(老爷)、master(主人)、father(父亲),在现代英语中,只要把他们的首字母大写,就可以分别用来指“上帝”、“基督”、“主或神”。

与男性褒化相对,女性词语往往增加了贬义。

Tart一词原指一种小糕饼,后用作亲昵的称呼年轻女子,后来演变为“富于性感的女子”,随后又转化为“对道德不甚介意,作风随便的女子”,而现在又指“在街上拉客的女子”。

(三)语序上的歧视二、英语中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语言依赖于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不同的社会形态,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体系。

语言的形成与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与英美国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不无关联。

而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与以下三个层面紧密相关:(一)劳动性别分工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女不平等源自劳动性别分工[3]67。

劳动性别分工是人类最主要的社会分工形式,以生理性和社会性别为基础,社教化将男性和女性分别规范在以性别特质界定的工作岗位[3]68。

依照性别分配劳动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分工方式,它是人类寻找到的最有效的组织社会生活的方法[4]。

在西方农业社会里,劳动性别分工模式主要与性别天然差异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首先,在某种程度来讲,劳动性别分工是自然秩序的结果[5]。

根据达尔文理论,男性与女性具有一定的生理差异,两性各有独特的身体特征。

总体而言,在体格方面,男性身材高大,肌肉发达,身体健壮;女性则身材较小,身体比较纤弱。

在性格方面,男性精力旺盛,富有冒险精神;女性则比较文静、温柔、随和。

由于这些差异,男性似乎更加适合从事与生产有关的劳动,如养殖、农耕等。

而女性则适宜从事与人的再生产有关的劳动,如生育、抚育和家务劳动等。

其次,劳动性别分工形式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男性与女性必须一起劳动,才能维持生活:女性采摘水果和种子,男性狩猎打鱼。

由于当时劳动工具落后,采摘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

于是,在一定时期内,人类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

当人类步入农业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改善,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转为农耕等体力劳动。

由于身体上的差异,男性身体更加强壮,更适合从事这些劳动。

于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了新的劳动性别分工,男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等,女性则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

因此,在西方农业社会劳动性别分工模式里,男性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在家庭和公共空间的划分过程中,财产关系成为决定性别秩序的基本决定因素[6]。

于是,长期以来,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主宰着社会的一切,垄断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公共领域;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被禁锢在家庭范围内。

这一社会特征反映在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歧视现象。

(二)宗教思想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在西方国家文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但是,基督教教义以男性为主体,到处充斥着对女性的排斥和歧视。

在这种宗教思想体系下,男性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他们是按照神权来进行统治,按照神权来规范女性的一切[7]22。

在《圣经》中,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类是男性。

上帝赋予他无限的权利,制造了世界万物,按照他的意愿命名,归他统治。

为了不让他感到孤独,上帝又取其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女性,来帮助他,陪伴他。

于是,女性往往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在社会关系中,男性支配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你们作妻子的,当服从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

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他又是教会全体的救主。

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

(《以弗所书》第五章)而且,女性在《圣经》中常被看作万恶之源。

在伊甸园中,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苹果,并引诱亚当也偷吃了禁果。

于是,他们被上帝驱赶出伊甸园,被罚永远生活在苦难之中。

因此,人们认为夏娃对人类的堕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在《圣经》中,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女性常常被忽略,鲜被提及。

希伯来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优秀女性,但《圣经》对她们的记载极其简略。

例如:女先知米利安,与摩西、亚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女性的领导者,而且还曾经救过摩西,在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圣经》对其描写很少。

与之相比,男性则几乎垄断了《圣经》的所有章节。

《圣经》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都是男性。

上帝称为我们的“父亲”,上帝的的后代是儿子耶稣。

引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以及耶稣的十三个门徒,全部都是男性。

而且,《圣经》对其中的男性描写非常详尽,不吝笔墨。

总之,《圣经》是一本站在男性立场上,为男性书写的宗教典籍。

作为基督教的重要经典,《圣经》影响广泛,其所散播的性别观念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西方社会奠定了男尊女卑的格调,使得英语语言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色彩。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范行事的过程[6]76。

每个人一出生甚至在出生前,就可能被身边的人们按照社会性别的固定模式来对待和教育。

儿童从父母、教师、同辈、媒体、社会等多方面得到性别角色的信息,并受其影响,从中学习到怎样做符合社会规范的“男孩”或“女孩”,“男人”或“女人”。

而且,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会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但同时又是每个人积极参与的过程。

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会意识到文化如何影响两性,并对不遵从社会期望者进行惩罚[8]169。

但是,性别角色社会化并不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

在社会性别期望的驱使下,每个人会不由自主地按照社会期望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

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每个人不是被动的接受性别角色社会化,而是按照他对自我、社会期望、行为规范的理解,积极的参与这一个过程”[8]169。

同时,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一系列因素,如生产方式、政治制度、社会等级划分等,会影响到性别角色的形成[9]。

换句话说,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会受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如:语言、媒体、文学、宗教、教育机构、家庭等。

每一个人都会参照他的生长环境,如家庭、教育材料等,来逐渐形成适当的性别角色。

几千年来,英美国家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

男性垄断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则局限在家庭。

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女性与男性相比天生具有缺陷,是不完整的人。

而且,女性是“人类堕落”和“人类原罪”的根源。

于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性一出生就被灌输相应的性别观念,并逐步的进行性别角色社会化。

她们渐渐的接受其性别角色定位,认为女性是低卑的,一生应依附于男性,并遵从相应的道德规范,承担起家庭范围内的社会职责。

这使得女性认同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熟视无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一直延续下去。

三、结语语言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

因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英美国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随着三次妇女运动的高涨,英美国家女权主义者积极投身到语言改革与规划活动中来,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得到一定改观。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英语中的性别歧视并未完全消除。

只有进一步深化性别研究,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完全实现男女平等,才能使语言真正的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