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哈姆莱特导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剧情,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3、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2、3、【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概述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1.哈姆莱特在船上找到公文后,采取了什么措施?这表现了他什么个性?2.哈姆莱特是怎么样捉弄奥斯理克的?这一情节并非剧情发展必须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3.哈姆莱特比剑结局如何?这种结局他是否能避免?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个性?4.仔细阅读哈姆莱特比剑这一片段,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纵观全文情节的发展,谈谈你对哈姆莱特的看法。
二、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1.当时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使我不能睡眠;我觉得我的处境比戴了脚镣的叛徒还要难受。
我就鲁莽行事。
2.两个强敌猛烈争斗的时候,不自量力的微弱之辈,却去插身在他们的刀剑中间,这样的事情是最危险不过的。
3.时间虽然很局促,可是我已经抓住眼前这一刻工夫;一个人的生命可以在说一个“一”字的一刹那之间了结。
可是我很后悔,好霍拉旭,不该在雷欧提斯之前失去了自制;因为他所遭遇的惨痛,正是我自己的怨愤的影子。
4.他死得应该;这毒药是他亲手调下的。
尊贵的哈姆莱特,让我们互相宽恕;我不怪你杀死我和我的父亲,你也不要怪我杀死你!(死。
)三、多维探究1.《哈姆莱特》一剧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2.奥斯里克是一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了他一番。
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3.在课文节选的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你怎样看待这种结局?四、审美与鉴赏《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品之一。
《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

《哈姆莱特》学案及答案导读:《哈姆莱特》学案一、学习目标1、读懂课文得字面意义与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得戏剧冲突、曲折得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得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得艺术语言。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二、知识链接1、阅读课本P96页“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
2、《哈姆莱特》经典语句:1)脆弱啊,您得名字就是女人!2)生存还就是死亡,那就是个问题。
3)放弃时间得人,时间也会放弃她。
4)成功得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得人已经成为她得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就是枉然。
5)人们可支配自己得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6)嫉妒得手足就是谎言!7)上帝就是公平得,掌握命运得人永远站在天平得两端,被命运掌握得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她命运!8)一个骄傲得人,结果总就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9)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您原来决心想达到得目得。
10)新得火焰可以把旧得火焰扑灭,大得苦痛可以使小得苦痛减轻。
11)聪明人变成了痴愚,就是一条最容易上钩得游鱼;因为她凭恃才高学广,瞧不见自己得狂妄。
12)愚人得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得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她用全副得本领,证明她自己愚笨。
13)外观往往与事物得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得装饰所欺骗。
14)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15)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16)金子啊,您就是多么神奇。
您可以使老得变成少得,丑得变成美得,黑得变成白得,错得变成对得……17)目眩时更要旋转,自己痛不欲生得悲伤,以别人得悲伤,就能够治愈!18)全世界就是一个巨大得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就是演员罢了。
上场下场各有其时。
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19)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与滚滚地球,月亮吐耀着借来得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
20)志愿不过就是记忆得奴隶,总就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像未熟得果子密布树梢,一朝红烂就会离去枝条。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导入与预习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之一。
在阅读《哈姆雷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二、剧情梗概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哈姆雷特之子,父亲突然去世后,他的叔父克劳迪斯迅速登上王位并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哈姆雷特在父亲的亡灵出现前,一直陷入对死亡的痛苦思考中。
亡父的亡灵告诉哈姆雷特,他的死是被克劳迪斯谋杀的,并要求哈姆雷特复仇。
哈姆雷特开始怀疑父亲的死因,并决定扮演疯子来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设下陷阱,通过一出戏剧来揭露克劳迪斯的罪行,这使克劳迪斯感到恐惧和内疚。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的好友奥菲利娅也因受到家人和克劳迪斯的操纵而精神崩溃。
最终,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发生了决斗,哈姆雷特成功地将毒剑刺入克劳迪斯的身体,为父亲报了仇。
然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哈姆雷特不幸受伤,他将临终前王位传给了挚友霍拉修斯。
三、个人思考与讨论1.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吗?为什么?2. 你认为克劳迪斯为什么会选择谋杀哈姆雷特的父亲?3. 在这部戏剧中,与克劳迪斯和奥菲利娅相比,你更倾向于支持哈姆雷特吗?为什么?四、文学元素分析1. 威廉·莎士比亚是一位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作品涉及各种文学元素,例如情节、人物、对白和主题等。
你认为在《哈姆雷特》中,哪个文学元素对你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为什么?2. 通过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语言运用,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他的语言技巧如何帮助你理解故事和角色?五、延伸阅读阅读莎士比亚其他的戏剧作品,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
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并思考莎士比亚作品的普遍主题和价值观。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次导学案,我们对《哈姆雷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和主题。
希望这次导学能为你进一步探索莎士比亚作品的世界提供了一些启示。
《哈姆雷特》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的主要情节。
2、分析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如复仇、道德、人性、命运等。
4、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深入剖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主题思想。
2、难点(1)对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的把握。
(2)领会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2、作品背景《哈姆雷特》创作于 1601 年,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激烈,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四、剧情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求学时,突然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回国奔丧时,他发现叔父克劳狄斯已经登上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揭示了自己是被克劳狄斯谋杀的真相,哈姆雷特从此陷入了痛苦和复仇的挣扎之中。
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开始装疯卖傻,试图寻找机会复仇。
但他的犹豫和彷徨使他错失了多次良机,还误杀了大臣波洛涅斯,导致其女儿奥菲利娅发疯溺水身亡。
最终,在与克劳狄斯的决斗中,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仇人,但自己也中毒身亡。
五、人物形象分析1、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他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崇尚正义、善良和真理,但面对父亲的惨死和母亲的改嫁,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
他一方面决心复仇,另一方面又对复仇的道德性和后果感到疑虑,表现出了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3---《哈姆莱特》导学案

2018届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1单元第3课之《哈姆莱特》导学案主备人:吉莎审核:彭曌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2.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导学策略教学重难点1.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2.学习哈姆雷特处事(复仇)的理性态度,并进而探究装疯原因,从而把握其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点拨法;学法指导阅读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投影课时1课时主要教学进程导学目标:1、从语言中体会人物心理及语言的艺术特点2、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学生活动个性补充一、导入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作品简介以及社会背景莎士比亚以及时代背景:见《新新学案》学生课前充分条预习做好上课准备师生互动构建新知(一)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二)理清剧中人物关系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高一语文《哈姆莱特》优秀导学案

自主研习案
一、读准字音
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枭.首( ) 棕榈.( ) 阿谀.( ) 嗣.位( ) 篡.夺( ) 戕.害( ) 蟊.贼( ) 忏.悔( ) 淆.乱( ) 吮.吸( ) 揩.拭( ) 脚镣.( ) 藩.属( ) 国玺.( ) 宿.怨( ) 辞藻.( ) 昭.告( ) 2.解释下列词语 (1)无可置疑 (2)枭首 (3)繁文缛节 (4)蟊贼 (5)篡夺 (6)嗣位 (7)殿下 (8)宿怨
资料积累案
作者简介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 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人教 版教材称《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还写过 154 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他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 伟大的天才之一”,他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 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1616 年 5 月 3 日病逝。莎士比亚和 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躯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2、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 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 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第 3 课 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导学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作者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2、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3、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4、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戏剧结构、语言风格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2)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
2、难点(1)对剧中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隐喻的情节和台词的解读。
(2)探讨作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2、作品背景《哈姆莱特》创作于1601 年,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四、自主学习1、阅读《哈姆莱特》全文,了解故事梗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五、合作探究1、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1)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2)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为何一再拖延?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2、作品的主题探讨(1)《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什么?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从哈姆莱特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艺术特色鉴赏(1)分析《哈姆莱特》的戏剧结构,它有何独特之处?(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谈谈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特点。
六、课堂展示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哈姆莱特(节选)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理解哈姆莱特这一经典角色的复杂性格与内心矛盾,感受其在面对家族复仇、道德困境时的挣扎与抉择。其次,通过分析剧本中的语言特点,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修辞手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此外,学习剧本的结构安排与人物塑造技巧,为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借鉴与启发。最后,通过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与人性弱点,加深对人生、爱情、权力等议题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精神。
三、预习检测题
1. 哈姆莱特在剧中表现出哪些复杂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
2. 剧本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请分析并解释其中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 哈姆莱特在面对家族复仇和个人道义之间的冲突时,他是如何抉择的?这一抉择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 剧本中的哪些情节或细节体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请简要概述。
人物对话的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的划分依据。当主要角色的对话结束,或者对话的主题发生变化时,通常可以进行段落划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话的含义以及对话在推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表达的变化也是划分段落的一个考虑因素。哈姆莱特在剧中的情感变化丰富而复杂,包括愤怒、悲伤、迷茫等。当他的情感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时,你可以考虑进行段落划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3. 哈姆莱特在面对家族复仇和个人道义之间的冲突时,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想为父报仇,又担心复仇过程中违背自己的道德观念,导致更多的混乱和痛苦。这种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反映了他复杂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哈姆莱特》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网Z+X+X+“【学习重点】目标3、4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 —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 —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学习过程】一•完成下列字词检测,并解释词义。
写汉字:(gu i)计拾人牙(hu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戕害蟊贼繁文缛节战栗枭下藩属棕榈国玺嗣位阿谀禀赋词藻吮吸揩干嗜杀拘捕二.整体感知,概述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1. 哈姆莱特在船上找到公文后,采取了什么措施?这表现了他什么个性?2. 哈姆莱特是怎么样捉弄奥斯理克的?这一情节并非剧情发展必须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3. 哈姆莱特比剑结局如何?这种结局他是否能避免?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个性?4. 仔细阅读哈姆莱特比剑这一片段,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5•—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纵观全文情节的发展,谈谈你对哈姆莱特的看法。
三.拓展阅读。
1•《关于哈姆莱特》(索天章)《哈姆莱特》这部戏不一定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但是它受到最多数人的重视。
几个世纪以来,关于此剧的评论不可胜数,各种解释都有,几乎不可能再有什么新的解释了。
只有一点似乎还没有人仔细研究过,那就是,《哈姆莱特》这部戏虽然是与英国历史剧完全不同的伟大悲剧,它却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
莎士比亚在写英国历史剧时,是从宣传都铎王朝的政治思想开始的。
他在前几本英国历史剧里阐述了英明的君主的必要性和弑君篡位必然招致灾祸的论点。
这些我们在前面已经详细谈过。
莎士比亚写《亨利四世》上下集和《亨利五世》的时候,他的认识深入了一步,他的写作艺术也随之提高。
他进一步发现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他对于像亨利五世这样的“模范君主”开始持有保留的态度,对于他所耍的权术有所怀疑。
在《裘力斯?恺撒》一剧中他同样研究这一问题,开始感觉到它并不像他原先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等到他写《哈姆莱特》的时候,虽然篡位弑君是重要的背景,他看出哈姆莱特所面临的乃是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地为他父亲报仇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莎士比亚这时开始将眼光放在整个社会上面,同时仔细分析了哈姆莱特在极端复杂的条件下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样,《哈姆莱特》便超出了历史剧的狭窄范围,而莎士比亚的视野更加广阔了,他的观察更加深入了,同时他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艺术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来源:1]四:另类思想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个根据,也是多元解读的一个根据。
难道所有的文本都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首先,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阅读过程和结果。
就文本而言,大概有文学文本、科学文本(纯科学文本、准科学文本、泛科学文本)、一般文本。
文学文本特点:(1)“文本所指”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客观对象由不同的人去描述,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或不同心情下写出的客观对象也会不同,所谓情景相生就是这个道理。
(2)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因为阅历、学识不同,对同一世界的反映就会不同;同一作者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环境、不同心态下写出的同一世界也不会哦相同。
(3 )描述的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每个作者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描述方式。
文学的目的不是揭示概念,而是用文字塑造形象,因此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极大模糊性和灵活性。
由此造成了文学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于是就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项链》的教学中,以前我们对玛蒂尔德的分析通常定位在“虚荣心”上,如果有其他的认识则是不可以的。
这种评判很不适合文学阅读。
玛蒂尔德有许多可爱之处,怎一个“虚荣心” 了得?即使是虚荣心吧,有一点虚荣心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应作出恰当的判断,不能用很好来一概而论。
科学文本中纯科学文本主要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教科书、学术论著,也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一些交叉学科,入数理逻辑、教育统计学等。
这类文本的特点是确定性、精确性和严密性。
无论怎么样读不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
泛科学文本主要指人文科学论著,哲学、历史、美学等,虽然有概念,但没有那么严密,因而也有空白点,也许也会读出一些“哈姆雷特”准科学文本,主要指科普作品。
有文学性强一点的,也有严谨一点。
严肃的科普作品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应该是准确的,不应该让读者误解。
一般文本,包括政府文件、法律法规、新闻报道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实用文体。
这类文本在语言表述上应该是确定和惟一的。
通知、启事应具有惟一性。
从读者角度对这些文本归类的话,可以概括为:(1)硬性文本,包括纯科学文本,一般文本;(2 )软性文本,包括文学文本,泛科学文本;(3 )中性文本,包括准科学文本。
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因而阅读过程就不一样。
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创造的,而且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可以创造的,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次,即使是软性文本,也不一定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
m1、未必所有的形象都像“哈姆雷特”一样丰富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多达37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更是数以千百计,而哈姆雷特是个性最丰富的形象之一。
因为他出身在王室却又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面对父王被杀,自己身负复仇的重任而困难重重时,他感到茫然、忧郁、失望、烦恼……但是,为了复仇,他仍然孤军奋战,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自身形象的丰富性使得有不同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生活经历的读者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独特体验。
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个形象都如此丰富。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的董存瑞就是一个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的形象,而乌鸦则是一个喜欢听奉承话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
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
2、形象丰富的“哈姆雷特”仍然是哈姆雷特[来源*世界文学中的著名人物形象数不胜数。
但每个形象都有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一个贪婪吝啬、投机取巧的守财奴形象;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一个永不服输,坚持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鲁迅笔下的“阿Q”又是一个精神胜利的代表……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因为有不同的读者而发生根本变化。
就说哈姆雷特,绝不会有任何一位读者把他与阿Q或葛朗台等同起来。
否则,哈姆雷特这个艺术形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时,千万不能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道德所宣扬的真善美。
否则学生的独特体验不但不能认为是“独特”,而且要加以修正。
3、自主感悟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都有道理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接受美学的经典名言。
相对于过去那种严重扼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阅读教学”,接受美学不失为一帖对症的良方,因此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认同和响应。
但问题是:接受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的行为,两者之间固然有不少共同点,但能不能就此画上等号?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能不能等同于一般读者?一千个读者可以从一个哈姆雷特读出成千上百个哈姆雷特,但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从一篇课文中也读出了千差万别的结论,我们要不要全部肯定?按照某些研究者的意见,凡学生的“发现”都是可贵的,当然都应该予以肯定。
有一个典型的个例。
某班学生读朱自清《背影》,什么也没发现,就“发现” 了“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条,有位教授先生当即指教我说:学生能够发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也是好的嘛!其实,阅读的自由与阐释的可能范围一直也是接受美学关注的课题。
不同的语境和读者势必带来意义阐释和阅读期待的五花八门,这种状况可能给文本带来丰富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导致阐释的混乱不堪。
因此,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在肯定作品意义不确定性的同时,也在寻找意义相对的“确定性”在他看来,文本中的“空白”虽然指向文本中未曾实写出来的部分,但文本已经实写出来的部分却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暗示或提示”。
他把这个能给予读者暗示或提示召唤读者参与创造的部分叫“召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