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整理版

合集下载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8 马说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读节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

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

ABD.正确;C.有误,句意为: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故可划分为:才美/不外见;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马也(这)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养;故选:B。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执策向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

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类题型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

《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语段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虽有名马故.常奇之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介冑而.驰C.食之未能尽其材.致远之材.也D.不以.千里称也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第23课《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第23课《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马说》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虽有嘉肴》,然后完成题目。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子思言苟变于卫侯①曰:“其材可将五百乘②。

”公曰:“吾知其可将。

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③,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故杞梓①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

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⑤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一》,有删改)【注】①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思想家。

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卫侯:指卫慎公。

②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

③官人:任人为官。

④杞梓:指优质的木材。

⑤干城:用来比喻捍卫国家的将士。

干,盾牌。

城,城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才美不外见.见:(3)其材可将.五百乘将:(4)公再拜.曰拜: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2)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译文:3.【甲】文中,千里马因食马者的“”而遭埋没。

【乙】文中苟变因“”而不受卫侯重用。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甲】【乙】两文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1.(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现”,表现、显现(3)率领,统领(4)拜谢(4分,每小题1分)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马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已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①封德彝(568—627):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①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①策.之不以其道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B.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C.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D.弗食,不知其.旨也/其.真无马邪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①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4.(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5.假如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宗举荐谁?请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说出举荐理由。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

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

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

《马说》《马价十倍》比较阅读答案【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3—27题。

(14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2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 __ (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 (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 (4)去而顾之。

顾: _______________2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策之不以其道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 臣有骏马欲卖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 臣请献一朝之贾25、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26、理解填空。

(3分)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乙文中卖马人能“一旦而马价十倍”是利用了人们的的心理。

27、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3. (1)见,通“现”,表现。

(2)临,面对。

(3)子,你。

(4)顾,回头看。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马说》与课外对比阅读训练及答案汇集(6套)

(一)(古文阅读)(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①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俟矣。

”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

君子亦谱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

’不识吾子何以知之。

”颜渊曰:“臣以政知之。

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

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

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

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

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

’善御之谓也。

”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节)御:马夫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

③躐(liè):超越。

④趣:同“促”。

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

⑥组:编织。

5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2)策.之不以其道策:(3)乡.寡人曰乡:(4)昔者舜工.于使人工:51.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策之不以.其道(《马说》)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D.舜不穷其.民其.真无马耶(《马说》)5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2018-2-24)比较阅读(一)阅读《马说》节选和《论马》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文)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介:披上战甲。

褫.:解除。

1、解释下列的词或短语。

(1)尽粟一石(2)常马(3)才美不外见(4)常奇之(5)奋迅示骏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阅读(二)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马说》(安徽省·2011)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2)才美不外见.见:(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 (4)安求其能千里安.:(5)执.策而临之执: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分)比较阅读(三)(镇江市·201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17~19题。

(共12分)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

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①。

见夔②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③,而忧尔之踣也。

’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④之则伤其足,曳⑤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

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⑥,而走范蠡⑦,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

’王默然。

(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以班见:按照等级依次拜见。

②夔:kÚ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似龙,一足。

③跷跃:用一只脚跳跃。

④跂:踮起脚尖。

⑤曳:拖,牵引。

⑥大夫种:越国大夫文种,功臣,助勾践灭吴。

后勾践听信谗言,令其自杀。

⑦走范蠡:逼走范蠡。

范蠡,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为避祸而隐居江湖。

17.解释下列短语。

(4分)(1)外见:。

(2)通其意:。

(3)介鳞之属:。

(4)延颈而笑:。

(5)所行几许:。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

19.韩愈讽刺了假伯乐一类的统治者,你觉得勾践属于这一类人吗?请依据选文和补充注释加以辩证分析。

(4分)比较阅读(四)(淄博市·2011)(二)阅读下面的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④代乎?正⑤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人名。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④异:其他的。

⑤正:只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策之不以其道策:(2)正患己不能知患: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安可诬一世之人C.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9.用现形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译文:10.甲乙两文在使用和选拔人才方面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答:比较阅读(五)【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买其.首五百金()(4)鸣之.不能通其意()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比较阅读(六)(2010·辽宁省朝阳市 15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____(3)愿子.还而视之。

子:____________(4)去而顾.之。

顾:_______________8.翻译选文中划“__________”的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比较阅读(七)06云南(课改区)(一)(10~13小题,共12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