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仅指防治环境污染C、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环境污染、生态修复与重建等方面D、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人类活动无关2、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范畴?A、植树造林B、推广节水灌溉技术C、建立自然保护区D、发展工业生产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修筑梯田的主要作用是()A、减少地表径流B、提高降水量C、减轻流水侵蚀D、增加土壤厚度4、下列关于人为因素对图示区域生态环境的正面作用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大规模建设水电站,调节河流水量,保障下游用水;B、大力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促进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C、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D、实施大量修建水库工程,调整区域水资源分配。
5、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说法错误的是:A. 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防止沙漠化、荒漠化B.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C. 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D.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旨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6、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措施中属于根本性措施的是:A. 建设节水灌溉系统B. 建设生态保护区C. 推广绿色农业技术D.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7、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措施被认为是最有效的?A. 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B. 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C. 增加畜牧业的规模以促进经济收入D. 减少工业污染排放8、下列哪个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A. 华北平原B. 四川盆地C. 黄土高原D. 东北平原9、下列关于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西北地区的沙漠化B. 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C. 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D.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 10、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修复的范畴?A. 植被恢复B. 土壤改良C. 水资源保护D. 城市绿化11、下列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生态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
【高中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查漏补缺 2023年高考三轮冲刺过关(原卷版)

回归教材重难点12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地盐碱化,是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的重点内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能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路径作出简要解释(人地协调观),是高考高频考点,2022年河北高考的第1-2题,2022年天津高考的第10-11题,2022年全国乙卷第4-6题等都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考查。
易错01 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易错02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易错03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易错04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类题目一、选择题(2022·天津·高考真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
下左图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下右图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
回答下列1-2小题。
1.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2.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B.退耕还林还草C.沙漠裸地农垦D.生活环境治理(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库布齐沙漠为例》课件

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
不利影响。(6分)(3)说明在流动沙丘分布区使用草 方格固沙的好处。
(6分)(4)概括当地光伏发电立体化产业带来的效益。
(6分)
考向探究一:
01
荒漠化的成因
考向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1)从自然原因角度,分析为什么库布齐地区 会演变成“死亡之海”。(6分)
就地 取材
关键词
02
考向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漢,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库布齐地区 曾经森林葱郁、水草肥美,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 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库布齐人民在流动沙丘分布区,先 用草方格固沙,再种植固沙植被。近年来,库布齐地区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 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 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有效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24分)
D.盐碱化
考向探究一:荒漠化的成因
举一反三2
【课堂练习】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 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
原1.上断的流洼期地间增,多山增前大平。原据上此的完洼成地1增-2多题增。大(是20由19于新课A标.II)地面小沉尺降度 个性问题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真题盘点
高考真题 2020山东,19(3) 2020新课标III,37
分值
命题情境
4分 西柳沟流域考察的图文资料
24分 毛乌素沙地中沙地与沼泽等的转变和要素统计图
区域生态建言献策方案

区域生态建言献策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我们需要一些新的生态建言及献策方案。
本文旨在提供一些区域生态建言献策方案,以期彰显我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并为之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启示。
现状分析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但是在实际生态保护工作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环境保护政策不够完善:当前环保政策主要集中在治理污染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对于生态保护的投入还不够多。
2.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土地开发破坏了大片自然生态环境。
3.短期效益导向:由于政府和企业的短期效益导向,一些开发商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给后代留下了许多不好的遗产。
建言及献策方案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提出以下生态建言及献策方案:1. 完善环保政策强化生态保护,制定出全面、有力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环境,使社会能够共同拥有更为丰富的、均衡的自然资源。
2. 提高环保意识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不仅要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还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水平、环保认知,使更多人能够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环保。
3. 建设休息区建设自然生态休息区,把自然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尽可能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享受自然的美景。
通过生态景观、休闲娱乐、教育科普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进大自然,加深人们对环保的认识。
4. 保护林木和水源加强林木和水源保护,控制森林砍伐和水源的过度开发。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永续发展,不断地提高生态保护的质量,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5. 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生态建造文化深入人心。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还是一种美好精神追求。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必修3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网 络
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再次敲响了水土流失的警钟。它表明,水土流失,
· 仍是中国大地之痛,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我国因水土
构 建
流失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高达100万亩。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
高 考
后东北黑土区1 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 ·
题
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届时有近1亿人失去 型
热 点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 研
材料二 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 究
· 扬州”、“陇上小江南”的美誉。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县境内的森林
命
题 ,经30多年的采伐,许多林场森林资源告罄,无林可伐。植被破坏严
· 视
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过度的采伐和盗采不仅破坏了三眼峪
角 沟的植被,同时也破坏了整个舟曲的生态,更可怕的是为可预见的灾
高考新课标大一轮总复习·配人教版·地理
章末整合提升
知
识
·
网
络
·
构
高
建
考
·
题
型
·
热 点
研 究
·
命
题
·
视
角
菜单
高考新课标大一轮总复习·配人教版·地理
知
识
·
网
络
·
构
高
建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探究是地理高考命题中的热点 考
·
及高频考点,命题时,往往选取世界或我国的某一区域,提供相关的
题 型
热 点 ·
· 题
算。可见,地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是相辅相成、共 型
考点16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119张PPT)

自主课堂
互动课堂
双基夯实作业31
知能升华作业32
研
基础自主筛查
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 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和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编 号 ① ②
结构模式 林网—粮食—蘑 菇 林网—粮食—蔬 菜
投入产 出比
产值(元/ 亩)
1:2.44 1 032.70 1:2.67 1 170.00
A.② C.④
B.③ D.⑤
解析:投入产出比=投入/产值,计算出各种模式的投 入金额,再用产出减去投入即为净收入。经过计算得出模 式⑤每亩净收入达1 172元,为最高。
②人为原因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 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 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 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 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 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 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 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答案:D
下图为我国历史时期森林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 回答6~7题。
6.目前bc地区的森林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C.建设宫殿和陵墓 B.兴修水利 D.毁林开荒 (
)
7.图中a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有 A.植树造林 C.退耕还湿 B.建立保护区 D.禁止人类活动
2.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荒漠化的防治上课用

1、生态破坏表现: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生 物多样性减少
2、环境污染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包括。荒漠化包括石漠化、红漠化、盐渍化,还包括沙漠化。石 漠化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我国石漠化严重区主要在广西西 北部、北部,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其中贵州、广西最为严重。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 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 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主要由于人类活动过于激烈造成的。土 壤盐渍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 化。我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主 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地底平原区如华北、河流 低洼地。沙漠化是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石裸露,经风吹日 晒,突然失去肥力,进而逐渐扩大成片,沙漠化影响人类生产生 活非常严重,沙漠化会影响气候变化,侵蚀耕地。是人类的癌 症。。主要分布在回归线两侧及大陆内部降雨量非常少的地区。 我国南方是世界“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但是西北、内蒙古地 区沙漠化却非常严重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
D.过度砍伐
2.A、B两图的荒漠化分别表现为: A.斑点状水土流失 大面积水土流失 B.大面积草场破坏 D.大面积水土流失 √ C.斑点状荒漠化圈 斑点状荒漠化圈 大面积草场破坏 斑点状水土流失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 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 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 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图2.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 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 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 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 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源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 复种指数等。
精品课件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即可作答。第(2)题,西北地区
荒漠化扩大的自然原因是干旱,绿洲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樵
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第(3)题,针对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应采取
的措施主要有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等。
【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干旱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1.概念:发生在
、
一些
地干区旱的土地半退干化旱,是
等自然因度的经济相活互动作用的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和
。
精品课件
[重点提示]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 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 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 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 润地区。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新疆绿洲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现象,我们应采取哪 些有效措施来防止日渐严峻的土地荒漠化形势?
精品课件
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 于荒漠化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 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 来源。 (3)多大风条件(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 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 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精品课件
(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 失的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 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精品课件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 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 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 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因而荒 漠化的防治措施要有针对性,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及防治措施如下所示:
解析:(1)图示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无关。(2) 图中沙障位于沙漠和铁路线之间,因此沙障可以有效地阻止风沙掩 埋铁路,以保障铁路线的畅通。
答案:(1)A (2)B
精品课件
水土流失的形成、危害与治理 1.定义: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 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 种主要形式。 2.形成原因 (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 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011年百校联盟模拟)读影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 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导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的各因素中,影响程 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发展,威胁当地甚至生其存他地区人
们的
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
(2)利用 水资源
和
构筑防护体系
;
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3)调节 农
林、 牧
、
的关系; (4)采控取制综人合口措增施长,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问题
;
(5)
精品课件
。
用地之间
[重点提示] 荒漠化防治中应以“防”为主 虽然在防治荒漠化的原则中有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 结合的要求,但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治沙还有一定的难度 ,应该以“防”为主,只是有重点地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 严重的地段。 因此强调“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要防与治并重”是 片面的。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使脆弱的生失态衡环境
精品课件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 、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
精品课件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
,影响区域经
济和社会持的续
(3)退耕还草;确定合理载畜量;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精品课件
(1)与图示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无关的是( )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海陆位置 C.地形 D.人类活动 (2)在铁路沿线设置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宁夏平原的农田 B.保护铁路线 C.调节气候 D.减少水土流失
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