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2008年中华医学会(一)临床表现: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疼痛压痛肿胀和功能障碍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脊柱变形:身高变矮,脊柱侧凸或驼背畸形。
(二)影像学检查:X线片除骨折的特殊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晰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
MRI对于鉴别新鲜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骨密度检查:双能X线吸收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BMD测定的临床指征●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无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有脆性骨折史或/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女成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检测者;●有影响骨矿代谢疾病和药物史(四)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 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必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Ca、P、ALP、血清蛋白电泳、X光、骨代谢3项、25OHD、骨密度、OSTA指数可选:甲状旁腺激素、尿钙、尿磷、性腺激素、ESR等(五)鉴别诊断注意与骨肿瘤、骨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其他骨病导致的骨折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理想的治疗是上述四者地有机结合。
在不加重局部血运障碍的前提下将骨折复位,在骨折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不妨碍肢体活动,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达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同时配合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避免骨质疏松加重或发生再骨折。
骨质疏松骨折多见于老年人,整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
2023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目次引言 (4)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医诊疗指南 (5)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3.1骨质疏松症 (5)3.2骨质疏松性骨折 (5)4流行病学 (5)5诊断 (6)5.1诊断要点 (6)5.2病史、症状和体征 (6)5.3影像学检查 (6)5.4骨密度检查 (7)5.5实验室检查 (7)5.6鉴别诊断 (7)6中医辨证分型 (8)6.1气滞血瘀证 (8)6.2肾虚血瘀证 (8)6.3脾肾阳虚证 (8)6.4脾肾阳虚兼血瘀证 (8)6.5肝肾阴虚证 (8)7中医治疗 (8)7.1治疗原则 (8)7.2中药汤剂 (9)7.3中成药 (10)7.4中医外治法 (11)7.5功能锻炼 (12)7.6练功疗法 (13)8西医治疗 (13)8.1手术治疗 (13)8.2西药治疗 (13)9生活干预及预防再骨折 (14)9.1生活干预 (14)9.2预防再骨折 (14)引言我国是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随着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持续上升,所带来的医疗负担将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临床医师对其预防和治疗做出的努力仍然不够。
中医药在此病上治疗不仅前景广阔,还易于患者接受。
但中医尚未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形成一套具有特色且完善的治疗方法。
因此通过指南的制定,建立一个完善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的中医临床诊疗标准,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制定该病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对医患双方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对医生而言,该诊疗指南将使临床诊疗工作规范化,易于学习推广,促进专科人才的培育;对患者而言,该常见病诊疗方案规范化将会提高疗效,减少医药费支出,减轻痛苦和预防再骨折;在该诊疗指南的制定、宣讲工作中,搭建网络和实体交流平台,促进该病的中医诊疗交流,形成可持续发展局面。
本指南在制定过程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指南制定流程以及GRADE 系列文章的方法学,考虑中医诊疗的特色以及中国实际情况的特点,本指南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考虑干预措施的利弊权衡、患者的价值观与意愿、需要的临床条件与实践中的差距、地域符合情况、医保成本5个因素。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性增加。
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导致骨折。
其中,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见类型,尤其容易发生在脊柱部位。
一、OVF诊疗流程在进行OVF的治疗前,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肿瘤、结核等。
接着进行骨质疏松症和椎体骨折的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和骨密度检测(BMD)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来确认诊断。
在接诊患者时,需要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如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方面的检查。
治疗方面,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补钙补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很有帮助。
对于脊柱骨折,卧床休息和减压可以缓解疼痛,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微创治疗(如PVP和PKP)则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然而,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只有在进行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会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疼痛方面,患者可能出现腰背酸痛或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翻身、起坐和行走。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变形,而椎体压缩性骨折则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和心肺功能受损。
脆性骨折常发生在胸、腰椎等部位,而且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检查。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医生可以选择以下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来帮助分型、评估骨丢失速率和老年妇女骨折风险、选择干预措施和评估病情进展。
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2023版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一、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
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医学界联合专家团队最新发布了2023版的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旨在规范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概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女性和老年人,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从诊断到治疗,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诊断指南1. 临床症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常出现骨折、身高减短、腰背疼痛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检测是老年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首选方法,可采用DXA技术进行骨密度检测。
3. 临床辅助检查:通过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辅助诊断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治疗指南1.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饮食、日间充足的日光照射、适量的运动等,以提高骨密度。
2. 药物治疗:如钙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及雌激素等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流失。
3. 骨折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易于发生骨折,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包括减少摔倒风险、安全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措施。
五、预防指南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预防尤为重要。
建议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搭配和适度运动,以降低患病风险。
六、结语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力地推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规范诊断和治疗,为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2023版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的全面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朋友有所帮助。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
其主要特征是骨量减少、骨微体构架破坏、骨质脆弱、易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给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一、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2X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一般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峻的后果。
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罹患骨折并卧床后,将发生快速骨丧失,又会加重骨质疏松症,形成恶性循环。
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缓慢,内固定医治稳定性差,内固定物简单松动、脱出甚至断裂,且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致残率、致死率很高,骨折即使愈合后康复也很缓慢。
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已严峻威胁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寿命。
鉴于上述特点,要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医治,同时也要积极医治骨质疏松症。
二、临床表现(一) 骨折的一般表现:出现压痛、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
(二) 骨折的特有表现:出现畸形、骨擦感、反常活动、功能障碍等。
(三) 脊柱变形: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时,常导致身高变矮或出现驼背畸形。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见,也可见于男性。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仅为轻微外伤或没有明显外伤史,甚至在一般活动中也可发生。
(一) 临床表现:可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二) 影像学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医治具有重要价值。
X线片除骨折的特别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如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髓腔扩大。
一般要求拍摄正、侧位X线片,必要时可加拍特别位置。
拍片时应包含损伤部位的上下临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含双侧髋关节,脊柱骨折应包含尽可能多的节段,以免漏诊。
要合理应用CT和MRI检查,CT三维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MRI 对于鉴别新奇和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l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l.1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④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⑥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1.2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2.l诊断2.1.1病史、症状和体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
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2.1.2影像学检査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完整版)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诊疗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
(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一、OVF诊疗流程二.OVF诊治指南(一)临床特点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
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
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
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
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或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CP)及l型胶原C端肽(S-CTX),尿吡啶啉(Pyr)和脱氧吡啶啉(d-Pyr),尿I型胶原C端肽(U-CTX)和N端肽(U-NTX)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
很抱歉,目前2022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我还没有获取到。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主要治疗是通过药物来增加骨密度和减少骨质疏松的进展。
常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及其衍生物等。
2. 骨密度监测:通过骨密度监测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骨密度测量、骨超声等。
3. 营养干预:适当的饮食和营养干预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也是很重要的,确保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
4. 运动和物理治疗:适量的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可以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减少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风险。
5. 骨折的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骨折,根据骨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使用支撑性装置或进行康复治疗。
以上是一般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诊疗方法,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获取最新的诊疗指南和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硫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l概述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増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及治疗难点①患者多为者年人,常合并其他疾病,易发生并发症。
②多为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置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③骨形成与骨痂成熟退缓,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卧床制动期將发生快速骨丢失,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⑤致残率、致死率较高。
再骨折发生率高,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再次发生骨折达20%。
骨质疏松性骨新的治疗原则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
2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有骨质疏松性骨折史或轻徴外伤史。
可出现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畸形、骨擦感(音)、异常活动等体征,也有患者骨折后缺乏上述典型表现。
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致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
影像学检査普通X线检査:①摄片应包括损伤部位上、下邻近关节,髋部骨折应包据双侧髋关节;②除有骨折征象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③推体压缩骨折时,有楔形变或“双凹征”,部分可表现为椎体内“真空征”、假关节形成。
CT检査: ①移位复杂的髋部、踝部、肱骨近端骨折,需应用 CT和(或)三维成像;②为明确关节内或关节周围骨折、椎管内压迫情况等,可考虑CT检查。
MRI检査:①可诊断隐匿性骨折;②可判断骨折是否愈合,未愈合的骨折 T1WI为低信号、 T2WI为高或等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
骨扫描( SP E C T/E CT) :适于不能行MRI检査的患者,有助于判断疼痛责任椎体。
骨密度检査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在条件允许时可行骨密度检査,也可在术后进行。
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 T值≥一属正常; SD<T值<为骨量低下或骨量減少,;T值≤一为骨质疏松症;伴有一处或多处非暴力性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实验室检査常规术前检査,必要时检查血钙磷、24小时尿钙、25(〇H)V i t D 、降钙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根据病情需要,有条件者可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①骨形成指标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C端肽(P1CP)和N端肽(P1NP)。
②骨吸收指标包括晨空腹尿钙/肌酐比值、尿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尿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和N端肽、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I型胶原交联N-未端肽(N T X)等。
③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 O F)推荐首选I 型原胶原N-端前肽和血清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这两项指标。
④低骨密度并高骨转换率提示骨折风险明显増加。
⑤骨转换指标可作为敏感的疗效观察指标,一般抬疗后3个月即可见明显变化。
诊断和鉴别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绝经史、脆性骨折史及临床表现等因素以及影像学检査和(或)骨密度检査、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需注意与转移性骨肿瘤、胸腰椎结核、多发性骨髓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管病-矿物质骨病等多种疾病鉴别。
3常见骨质硫松性骨折部位、特点及治疗脊柱骨折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往往外伤较轻,或无明显外伤史,因此,易漏诊或误治为腰背肌劳损。
临床症状、体征①持续腰背、胸背部疼痛,可伴胸助部痛。
平卧休息时疼痛可减轻或消失,体位改变时疼痛加重。
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和脊柱骨折骨不愈合。
②査体可见胸腰部活动受限,骨折责任椎压痛、叩击痛,一般无下肢神经损害表现(但如压缩或后凸畸形严重,也可出现神经损害表现)。
③査体结合影像学检査可确定疼痛责任椎。
临床分型椎体压缩呈楔形骨折、双凹骨折和垂直压缩性骨折,Genant影像分型为:①轻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0%-25%。
②中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25%-40%。
③重度压缩骨折,在原椎体高度上压缩>40%。
治疗非手术治疗:①适应证:症状及体征较轻,影像学检査为轻度压缩骨折、无法耐受手术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②治疗方法:卧床体息:一般3-4周,腰背部垫软枕,具体根据骨折损伤程度决定。
支具:下地活动时建议佩戴。
对症治疗:疼痛明显者,可结予镇痛药。
降钙素能减少骨折后急性骨丢失,又对缓解骨折后急性骨痛有一定效果。
徴创手术治疗:①适应证:非手术治疗无效、疼痛明显;不宜长时间卧床者;不稳定压缩骨折;骨折块不愈合或内部囊性变、椎体坏死;能耐受手术。
②绝对禁忌证:无法耐受麻酔、手术的患者;无痛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相对禁忌证:有出血倾向者;身体其他部位有活动性感染;椎体严重压缩骨折。
③治疗方法:可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或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建议术中同时行活检术。
3 . .3开放手术治疗:有神经压迫症状、体征或需截骨轿形的患者,以及不适合微创手术的不稳定骨折患者,可考虑开放手术治疗。
必要时可在内固定周围采用局部注射骨水泥增强技术,以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疗效评价:可来采用VAS疼痛评分、Oswest r y功能障碍指数(0DI)、SF-36等评分系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手术前后量化评估。
髋部骨新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包括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是严重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一般需要外科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不能耐受麻醉和手术的患者。
非手术治疗包括卧床、牵引、支具固定、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
髋部骨折后有超过20%的患者会在1年内因各种并发症死亡, 20%的患者将在1年内再次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常采用E van s分型和 A〇分型, 骨折稳定性的判断十分重要,Evans Ia、I b型属稳定型,Ic、I d和Ⅱ型属不稳定型。
手术治疗:若条件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并推荐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活动。
①髓内固定:对于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均可选择髓内固定。
②髓外固定:主要适用于稳定型骨折。
③人工髄关节置换:仅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例,例如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依靠内固定很难达到牢靠固定;或骨折同时伴有髋关节疾病,或陈旧性骨折患者。
股骨颈骨折临床分型:股骨颈骨折通常采用Garde n分型。
Ga r den I型及Ⅱ型为无移位的股骨颈骨折,Ш型及I V型为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
手术治疗;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没有移位或低移位倾向的稳定型骨折。
②动力髋螺钉:适用于骨折线近乎垂直、移位倾向大的患者。
③髋关节置换:用于移位或不稳定型骨折。
对于高龄、活动量不大、身体条件差、合并症多,髄臼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推荐采用半髋置換。
其他患者可选择全髋置换。
桡骨远端骨折常呈粉碎性、累及关节面,易残留畸形和疼痛,造成前臂、腕关节和手部功能障碍。
l临床分型常用人名分型,如Colles骨折、Smith骨折、Barton骨折等,近年来A0分型应用更为广泛。
非手术治疗对于可恢复关节面平整及正常掌倾角和尺偏角、以及能够恢复桡骨茎突高度的桡骨远端骨折,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复位后桡骨短缩超过3mm、側位X线片示背侧成角超过10°、关节面台阶超过2mm的患者推荐手术治疗。
目的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及相邻关节面之间的吻合关系,重建关节的稳定性以及恢复无痛且功能良好的腕关节。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 CP)内固定、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骨折髓内钉等技术。
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分型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是N eer分型。
非手术治疗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折,或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体弱患者可选择颈腕吊带悬吊治疗。
手术始疗对于有移位骨折的患者,目前主张早期手术。
包括张力带、拉力螺钉、经皮克氏针、锁定接骨板固定、髓内钉内固定等;对于老年高龄、严重粉碎性骨折或伴肱骨头骨折的患者,可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术后肩关节应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4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其他治疗系统性管理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必须对其全身状況、器官功能、风险及预后做全面评估,实施手术或非手术的综合处理。
抗骨质疏松治疗重视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现有的多数抗骨质疏松药物对骨折修复和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
抗骨吸收抑制剂可能会使骨折修复过程中的骨痂变大,此种大骨痂也可能提供了更高的生物力学刚度和强度。
规范化的常规剂量的双膦酸盐对骨折愈合无不利影响,可考虑序贯治疗。
甲状旁腺素(PTH1-34)和维生素K2有利于成骨。
蛙鱼降钙素能减少急性骨丢失、缓解骨质疏松性骨痛,必要时可采用间歇性重复给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骨质吸收迅速,骨代谢转换率高,为高转換型,治疗可考虑应用骨吸收抑制剂;部分老年性骨质硫松症为低转換型,可考虑联合应用骨形成促进剂,以改善骨徴结构及促进骨量形成, 降低再骨折风险。
患者具体属于何种转換类型,可通过测定骨代谢指标帮助判定。
药物治疗①基础治疗药物:活性维生素D、钙制剂。
建议每日額外补充元素钙 500-600 m g。
每日补充普通维生素D800-l000IU。
②活性维生素D: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及I羟化酶缺乏者,应补充活性维生素D,注意监测血钙与尿钙。
③抗骨吸收药:双膦酸盐、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孕激素替代治疗等。
④促骨形成药: PTH1-34片段。
⑤双向作用机制药物:活性维生素D、维生素K2等。
⑥中药:补肾壮骨类药物、含黄酮类生物活性成分等中药(详见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
用药原则骨折前已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可继续应用。
骨折前未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者,根据患者情况分两类进行选择:①骨折后急诊或早期进行内固定手术者,在手术后患者全身情況稳定时,建仪适时进行抗骨质琉松治疗。
②骨折后暂时不做手术或保守治疗患者待全身创伤反应稳定时,建议适时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用药注意事项:①应选用基础药物。
②依据骨转换类型决定选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
③用药前应参照药物说明书,遇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处理,或更換不同药物。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简便、无创、有效而安全,对骨拆愈合有促进作用。
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脉冲电磁场(PEMF)、体外冲击波(ESWT)、功能性电刺激(FES)和振动波等多种物理治疗方法均可选用。
康复训练骨质疏松性骨析的恢复慢,康复期长。
在不影响骨折制动及骨折愈合的前提下,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目的是恢复关节运动功能,减少肌肉萎缩,増强肌肉力量,促进骨折愈合和防止再发骨折。
建议采用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以主动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