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做到“材料丰富”
厚重大气,蕴蓄万千——例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材料丰富,内容充实”

首先申明,议论文材料“丰富”的含义绝非“量多”,而是“多样”。
所谓“多样”,是指多角度、多类型、多侧面。
就像万紫千红的花儿更能烘托出盎然春意一样,多样化的论据才会让文章更具说服力。
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我们积累的素材,使其和谐有序、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地呈现在我们的作文中,丰富我们的文章内容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同中求异,开发利用相同主旨不同类型的素材,让论据多而不腻古语云:“孤证不立。
”说的是孤立的例子往往难以佐证观点。
在我们的作文中,论据单薄,不仅有悖于“丰富”这一发展等级要求,还会让自己的论证缺乏说服力。
所以,我们应当力求使文章的论据充足,论证充分。
但是,这种“充足”并非同类材料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我们精心选择材料,尽量做到在主旨相同的基础上,让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如此既显材料丰富又无堆砌之感。
我们先来看一个考场作文片段:怀昭昭之志,择心之所向。
《人民日报》曾在给青年的八封信中写道:“你的梦想有多雄厚重大气,蕴蓄万千——例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王淦生“丰富”,是高考作文四大“发展等级”中的重要一项。
具体要求包括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其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主要是对论述类文体的考核要求;“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则是针对叙述抒情类作文的测评指标。
由于论述类文体更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思想观念、理论素养、思维品质等综合素质,因此近几年论述类文体渐已成为高考作文文体的主流。
但绝大多数作文题“文体不限”的任务要求以及个别试题中特定的记叙文文体指向又使叙述类文体在高考考场上仍占一席之地。
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分别从论述类文体和叙述类文体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些能够丰富文章内容的简单实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论述类文体的“材料丰富”66素质训练营/ 读写天地 /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放眼当下,无数青年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回信:留守少女钟芳蓉,选择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抬头看月亮,高分选修北京大学考古系;耶鲁归来的秦玥飞,选择投身乡村、拥抱泥泞,让黑土、麦田成为自己奋力攀登的人生殿堂;天才少年曹原,选择将探索的一腔热情注入年轻的生命,在枯燥的实验室里书写下“不是后浪,是巨浪”的人生传奇……“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议论文丰富论据的四个方法

议论文丰富论据的四个方法议论文的论据丰富,能彰显出作者的写作功底。
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之分,在考场作文时,考生应综合多种手法,运用各种类型的论据,为中心论点服务,进而达到丰富文章内容的目的。
结合优秀范文,笔者浅谈一下议论文内容丰富的四个维度。
维度一:巧用排比显气势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倘若考生能在论证过程中,巧妙地运用排比修辞来论证,不仅能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而且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彰显出文章的气势。
【最佳示例】(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善意之心,温暖生活》)善意之举,其实和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漆工并不知道他的顺手之举能救船主的孩子,张丽莉在扑向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下孩子,吴斌在救下一车乘客之时可能并不知道已无法再生活下去,徐超在捐出全部家当时可能并没考虑到自己的生存,是他们的善良,是他们浓浓的善意指引着他们在行动。
如果制药厂能怀着善意,那毒胶囊就可以杜绝了;如果牛奶厂能怀着善意,三聚氰胺就不会再有;如果医生患者都怀着善意,那幺多的医院纠纷、医闹就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拆迁能多点善意,因拆迁上访、自焚等极端事件想必有另外的解决办法……其实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时刻献出生命。
因为善意并无分量之分,如漆工一般,也许多一个微笑,多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因之改变了。
【金指点津】维度二:妙用比喻增形象荀子的《劝学》一文结构缜密,条理清晰,尤其是作者连珠式地使用的比喻论据,形式灵活,浅显通俗而又深蕴哲理,精警动人。
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任何文体都可以运用,但在议论文中,比喻较多地被用于分析和说理,尤其是用在论据之中,会使论据更为新鲜活泼而充分。
【最佳示例】(2010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滋养文化的“活鱼”》)文化创办的起因动念繁多,但归宿只有一个,让文化滋养人心,润物无声地抚摸我们的灵魂。
陆川对卡梅隆的崇拜不如说是对丹麦人和孟子的崇拜。
每个文化人担负起圣洁的文化使命,整个民族的华丽转身就不难看到。
作文内容怎样才丰富

作文内容怎样才丰富作文内容怎样才丰富关键词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指内容丰富,而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其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积累。
(一)材料丰富考点诠释:就记叙而言,材料要具体可感,要充分,要有生活的真实感;叙事要曲折有致,不能过于平淡,要在曲折中彰显生动。
就议论而言,内容的充实,需要丰富的材料来支撑;但材料丰富,并不是简单地堆砌,也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典型精当、新鲜活泼。
备考策略1.丰富来源于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平时要思考人、社会,回忆亲情、友谊,搜集让我们感动、觉醒的生活片断。
丰富还来源于学习,向书本学习,广泛阅读,厚积方能薄发。
2.要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到反面;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分层次多角度思考。
平时可开展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
比如关于“快乐”这一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
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3.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材料。
采用不同分类标准选择论据。
通常说的论据有两类,一是事实,一是道理。
如果为了达到丰富就堆砌材料,会导致行文拖沓,臃肿不堪。
要避免这个毛病,要注意分类标准。
时间上从古到今,或由今到古;地域上从中到外,或从外到中;伟人如何说,科学家如何论,平凡人怎么看;正面论据有哪些,反面论据是什么。
这样一排列,行文有序,论据分别从不同角度证明论点,材料不是非常丰富吗?采用点面组合方式交代材料。
论据材料要丰富,涵盖面要宽,又不能罗列怎么办?点面组合方式是通常采用的最佳方案。
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
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
浅谈让高中作文内容丰富起来的方法

浅谈让高中作文内容丰富起来的方法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有一个明确的要求——作文要写得丰富。
那么如何理解材料丰富呢,如何把作文内容写的丰富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丰富指材料丰富,形象丰富,意境深远。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文体不同,“丰富”的含义也有所区别。
议论文、散文的丰富指的是材料丰富,记叙文的丰富指的是表达方式、艺术手法丰富。
一、怎样把议论文的内容写丰富1.注意论据的角度和次序我们在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以后,要特别注意对材料的分类,不能为了丰富而丰富,盲目地堆砌材料,尽量做到论据材料角度一致,都是为了证明同一个论点,次序要符合逻辑关系。
材料分类一是时间上分类,从古至今,或者从现在到古代,总之,时间的顺序要明显,事例按时间排列;还有地域上分类,从中国到外国,或者从外国到中国,这样就显得材料丰富;还要注意人物身份的分类,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可以从伟大人物到普通人物,也可以从普通人物到伟大人物。
不管哪种分类,都要注意内部有一定的逻辑关联,不能随心所欲。
这样,文章写作条理非常清晰,说理充分有序,材料就丰富了。
2.点面结合,主次分明论据要分主次,详略得当。
点指的是主要材料,面指的是次要材料。
议论文内容丰富就是要求除了点上的内容具有典型性以外,主要强调面上的次要材料不能或缺。
次要材料在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列的同时,要运用排比的手法,在一段文字内压缩事例的主要内容,这样不仅扩充了论据的数量,文章内容也就随之丰富了,还浓缩了作文的篇幅,增强了文章的文采。
二、怎样把散文的内容写丰富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形”指的就是“材料”,通过丰富的材料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高考中考生写抒情性散文的比较多,散文是最容易体现材料丰富的一种文体。
1.散文材料的丰富和写议论文一样,不同的只是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不一样,议论文以论证论点为目的,材料是为了证明论点的;散文的材料是在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的统率下,为了抒发某种情感服务的。
主动生成,丰富材料式作文内容

主动生成,丰富材料式作文内容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材料式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工作岗位,都会遇到需要写作业或报告的情况。
掌握丰富材料是写作一篇成功作文的关键。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在作文中丰富材料,使得文章更加生动鲜活。
丰富材料式作文的基础是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和阅读广度。
只有经常阅读各种书籍、文章、报纸等,才能积累大量的素材,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
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一些名家名著、报刊杂志、学术论文等,从中吸收营养,积累材料。
对于丰富材料式作文来说,多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观点是非常必要的。
在写议论文时,可以用引用调查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写叙述文时,可以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写说明文时,可以用实地考察的案例来阐释自己的观点。
丰富的事实例子是对一篇作文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丰富材料,可以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或文学典故来增强作文的文采和深度。
名人名言是历史的智慧结晶,往往能够为文章增色不少,而文学典故则是历史故事的再现,能够为文章增添些许神秘和趣味。
引用名人名言或文学典故需要得体,不能说引用就引用,得考虑到文章的整体风格和主题。
要丰富材料式作文,就要注重写作素材的创造性表达。
书写风格、语言表达都是丰富素材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情感,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动人;还可以运用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
创造性表达是丰富材料式作文的必要手段,能够让作文更具魅力。
丰富材料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篇好作文的基础。
通过提高阅读量和广度,多用具体的例子和事实,适当引用名人名言或文学典故,以及注重创造性表达,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鲜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希望大家都能在写作的路上不断进步,写出更加出色的作文。
如何让作文变得丰富

如何让作文变得“丰富”“丰富”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第二项要求,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要达到这四点要求,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下面结合实例分点指导。
一、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两点有相同之处,所以这里放在一起介绍。
材料丰富是指文章信息量大,内容具体充实、不单薄;论据充实是针对以论文而言,是指论据充分、典型、有力。
要做到这两点,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课本、范文、名著。
课本上学过的古诗文设计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等,都可以整合运用到作文中。
如文章中可以有忍辱负重的韩信,也可以有自刎乌江的项羽;可以有洒脱旷达的苏东坡,也可以有虚心纳谏的李世民;可以有坚持真理的布鲁诺,也可以有治学严谨的达尔文等。
还可以整合名著中的相关内容,让名著中的事件或情节出现在作文中。
关键是要找到切合点,也就是说要找准素材和文章主题的连接点。
2、注重论据的多维性。
一是指论据的多样性。
即在选择和运用论据时考虑古今中外均有、正反对比、类比等二是指提高论据选择和运用的标准,把论据选择定位在不同指向不同层面的高度上,以扩大文章思想表现的广度,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用好理论论据。
一是要善于对理论论据进行深层挖掘。
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蕴含在其内部的精辟思想昭示出来,从而避免“以引代证”的弊病,做到引用、说理相结合。
而要对印证的理论部分所蕴含的意向加以引申和发挥,能做到由此及彼、由特殊推及普遍,从而生发新的意思,产生新的思想。
4、整合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整合分类,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
政治舞台上的明争暗斗、经济领域的各显神通、艺术领域内的各领风骚、娱乐世界中的个性张扬、体育赛场上的叱咤风云等,都可以整合到作文中来。
【满分借鉴】变迁爷爷上学时,徒步几里路才能够到达学校;爸爸上学时,有了辆二八自行车,让他能轻松到达学校;我上学时,汽车把我舒适、快捷地送到学校。
议论文如何做到“材料丰富”

在议论文中运用 比句列 论
,往往能使说理 有更多的言
外之意,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 。 比之外,文章还要 于使
用其他修辞手法。要 于将一些原本 象的内容,通过一定的修辞
手法的运用,转化为 体可感的内容。
《“友
”论》中,鲁 先生为了揭穿“友 人士”的
陋 ,就通过一 比句,在 比与对比手法的 合运用中,营
的 ,心理 离会自然 吗?
深入地想一想,这里有写不尽的内容。
可以从历史上的“天 ”变成了今天的“ ”写起,表现
的 大进步 可以从“ ”与 “天 ”是一种 象的心
理 离出发,表现人与人的
可以写师生之间、官 和百姓
之间的“零 离”接触,表现新 的人际关 可以写万水千山
不断的情爱、母爱和对 国的爱 还可以从鉴赏的角度写 离
产生美,从交往的角度写 离 持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从认知的
角度写 离 认识的客观性,从物理的角度写 离 供活动的
舞台, 离 安全 。
下水作文
这是一个怪诞的世界:万水这一端,或许有着你老死不相往来的 陌生邻居。感恩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全,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依凭 了电脑或手机,把遥远的距离缩短为 50 厘米或者 10 厘米,又把 10 厘米或 50 厘米放大为寸草不生的万里沙漠。
屏幕上的那个身影,究竟是否真如他的文字或言说,还得打个或大 或小的问号。
深刻的理由是,共存于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在个性化的情感 之外,还有一份共同的责任与使命。你无法要求万里之外的那个网 友和你一起为你生存的这片土地种一棵树,无法在难以抗拒的自然 灾害面前与他同心协力共渡艰难。当人类不得不用集体的力量去抗 拒来自自然或社会的灾难时,你只能和身边的人手挽手肩并肩地奋 斗。
是
怎样才能写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议论文?

怎样才能写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议论文?哎呦喂,说真的,写议论文啊,这可真是个技术活!就像你手里拿着一块豆腐,硬是要把它雕成个精美的玉器,难!你说难在哪呢?难就难在,它必须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才能让人看得明白,听得进去。
我最近刚经历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就拿它来举例吧,我发现自己跟学生们的理解方式,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那天跟学生们说,写议论文,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证要严密。
结果,一个学生就举了个例子,说是他特别喜欢吃辣条,就一定要买最辣的那一种,然后就说“这说明我的观点鲜明,论据充足,因为我偏爱辣条,所以我就是要买最辣的!”你说我当时是什么感受啊?简直是哭笑不得!你说这孩子多天真,他根本没理解什么叫观点鲜明,什么叫论据充足!他只是单纯地把自己的喜好当成论据,把自己的行为当成论证过程。
这就好比说,你想要证明自己喜欢吃甜食,就举了个例子,说“我今天吃了三块巧克力,所以我很喜欢吃甜食”。
这难道不显得太过于简单粗暴了吗?所以说,写议论文可不是胡乱说,胡乱写,它需要逻辑清晰,结构严谨。
首先,你需要一个明确的观点,这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基石,没有它,整栋大厦就会摇摇欲坠。
然后,你需要一些有力的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这就像是构成大厦的砖块,每一块砖块都需要经过精挑细选,才能使整栋大厦稳固牢靠。
最后,你需要用严密的论证方法把观点和论据联系起来,这就像是建造大厦的施工队,他们需要用专业的技术和经验,才能把每一块砖块完美地拼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座壮观的大厦。
我那学生写的文章呢,观点是有了,说他喜欢吃辣条,而且是“特别喜欢”!但是,这可不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它不能引出任何更深的思考。
论据呢?就只有他喜欢吃辣条,还有他一定会买最辣的辣条,这可是“特别喜欢”!论证方法呢?就说这是他的行为,跟“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有什么关系?你说这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说,写议论文,可不能像他那样,简单粗暴,要认真思考,细致分析,才能写出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如何做到“材料丰富”
议论文写作中的“材料”,主要指向议论过程中援引的各类论据。
“材料丰富”即指阐释事理时不作空洞分析,而是借助诸多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
议论文写作中的“材料丰富”,首先建立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充当论据的材料,或体现为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特征的事件,或体现为已被历史证明的定理、公理、名言警句,或体现为经典作品中的不朽的艺术形象。
无论以何种方式出现,“公认性”都是必须具备的特性。
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中蕴含着的哲理,必然是被绝大多数人公认为正确、符合逻辑。
传统文言课文《报任安书》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著春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都属于广泛占有材料的典型范例。
“材料丰富”其次建立在精当的取舍、适宜的联想与推理之上。
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论据材料后,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内涵丰富立意深刻的作品。
要想落实作品的丰富性,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精当地取舍。
要能够依据构思立意的需要,合理使用好每一则材料。
同时,还需要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推理,使一些原本
看起来并无直接关系的素材,建立起内容上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充实文章内容的目的。
鲁迅先生在写作《轮雷峰塔的倒掉》时,就不但依据写作的需要对《白蛇传》的传说进行了加工提炼,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联想到《义妖传》,进而联想到钱王和保俶塔,最终又联想到了秋高稻熟时节的螃蟹,联想到了躲在蟹壳中的法海,在冷嘲热讽中完成了全文推理论证的全过程。
“材料丰富”还建立在材料的铺排、修辞的使用中。
议论类的文章,使用论据时不能满足于对某一具体材料的细致描绘,而是需要将同类型的若干则材料进行精心整合,以排比句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句列举论据材料,往往能使说理拥有更多的言外之意,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排比之外,文章还要善于使用其他修辞手法。
要善于将一些原本抽象的内容,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
《“友邦惊诧”论》中,鲁迅先生为了揭穿“友邦人士”的丑陋嘴脸,就通过一组排比句,在类比与对比手法的综合运用中,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
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材料丰富”最后取决于文章的虚实结合、由具体到抽象的拓展迁移。
优秀的议论文,同样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说理过于实在,则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狭窄,难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说理过于虚空,又容易脱离生活实际,给读者云山雾罩的玄幻感觉,同样影响阅读情趣。
所以,成熟的作者,总是善于将虚与实和谐搭配,如此,文章才能有效落实由具体到抽象的拓展迁移。
例如,《纪念白求恩》的写作主旨在于颂扬国际主义精神。
要达成这一目的,便需要对国际主义精神这一抽象概念作意义阐释。
作者正是采用了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手法,既概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客观事实,又从其行为中解析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两种抽象的意义,再通过“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样的事实,将原本虚空的概念介绍得翔实生动。
【写作示范】
阅读下面材料,依照要求写作。
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汽车的后窗贴有“保持车距”“请勿吻我”“我怕修”之类的提示牌,目的是告诉后面的车辆不要和自己过于
“亲密”。
因为一旦“亲密接触”,就有麻烦产生了。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个保持距离的问题:林木的生长需要距离,楼房的建筑需要距离,人与人的交往需要距离。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什么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不脱离材料意义,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导引
“距离”,除了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而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地理距离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造成不同的障碍呢?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远近互通互变的现象呢?在多元的时代要不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会自然缩短吗?
深入地想一想,这里有写不尽的内容。
可以从历史上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技的巨大进步;可以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表现人与人的隔膜;可以写师生之间、官员和百姓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表现新型的人际关系;可以写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情爱、母爱和对祖国的爱;还可以从鉴赏的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的角度写距离保持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从认知的角度写距离保证认识的客观性,从物理的角度写距离提供活动的舞台,距离保证安全等等。
下水作文
远与近
这是一个怪诞的世界:万水千山的那一端,或许有着你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同一个楼梯的这一端,或许有着你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邻居。
感恩现代信息技术的成全,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依凭了电脑或手机,把遥远的距离缩短为50厘米或者10厘米,又把
10厘米或50厘米放大为寸草不生的万里沙漠。
物理意义上的距离,已然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浓缩成了小小的屏幕。
心与心的距离,却若头顶上的蓝天与白云,既有可能紧密偎依,也有可能始终分离。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物质化的生活,却无法让精神世界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和其他的个体形成亲密相融的鱼水深情。
这样的现象,正常,又不正常。
正常的理由很充分。
社会高度发达带来的,是大工业时代紧密合作式生存形态的转变。
生长于当下,只要手机没死机,网络没瘫痪,支付宝有余额,似乎就没有了需要劳动邻居们帮忙处理的事儿。
病了有120,遇到麻烦了有110,想吃点东西了有美团,想买点东
西了有天猫,遭遇痛苦了有微信和QQ……网络为我们营造出了一
个天涯若咫尺的物质时空,在此时空中,距离退化为一根线,既无限遥远,又无限靠近。
差距只在于彼此是站在线的两段,还是线的两边。
不正常的理由同样很充分。
浅近的理由是,人类属于群居动物。
虚拟世界中的“群居”,终究无法取得真正生活中的朝夕相处。
邻里间只要形成了真正的友谊,总胜过屏幕上虚幻的影像。
更何况,
屏幕上的那个身影,究竟是否真如他的文字或言说,还得打个或大或小的问号。
深刻的理由是,共存于同一片蓝天下的人们,在个性化的情感之外,还有一份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你无法要求万里之外的那个网友和你一起为你生存的这片土地种一棵树,无法在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与他同心协力共渡艰难。
当人类不得不用集体的力量去抗拒来自自然或社会的灾难时,你只能和身边的人手挽手肩并肩地奋斗。
所以,任何一种人为地压缩距离或者制造并拉大距离的行为,都不是生活的应有质态。
生活在地球村中,我们需要的,既是“天涯若比邻”的丰富,也是“隔篱呼取尽馀杯”的惬意。
唯有将远方和眼前的人都看作风景,都视作值得信赖的朋友,才能在线上线下拥有同样丰富的精神生活。
当然,亲近邻里也有一个尺度的问题。
此尺度过大,人际关系便生疏;尺度过小,又容易出现矛盾。
好在国家相处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邻里相处也得尊重彼此的私生活空间,尊重各自的生活习惯。
最理想的邻里距离,说到底就是四个字的路程。
这四个字是“尊重”“理解”。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也有人说,距离使人陌生。
其实,美或陌生都并非由于距离,而是由于心灵。
心灵相偎依,距离便消失;心灵相疏离,距离便产生。
只是,偎依也好,疏离也好,最好都能保持在一个恒定的尺度之内。
这个尺度,就如两个刺猬的相互取暖,远了感受不到彼此的温度,近了又会带来伤害。
重要的是恰到好处。
【写作感悟】
这篇作文在“材料丰富”这一点上,大体落实了上述“方法导引”中倡导的各项要求。
从论据的选择上看,文章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时而关注当下,时而眺望从前,时而国家的相处原则,时而邻里的交往策略,基本体现出“上下两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思维角度。
从材料的取舍、联想和推理上看,在无尽的“距离”中,只抓住网络空间距离和邻里距离这两个点而展开,体现出议论文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写作风格。
运用材料分析事理时,也并非全部建立在真实生活剖析的基础之上,而是多处运用了联想和推理。
这样的安排,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也增强了说理过程中的可读性,为读者提供了相对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