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资料

合集下载

浅析建水紫陶的独特烧制技艺

浅析建水紫陶的独特烧制技艺

浅析建水紫陶的独特烧制技艺摘要:建水紫陶是我国的四大名陶之一,同时其是云南省建水县民间兴起的一项手工艺术,发源于元末明初,到今天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建水紫陶将多个时代的特色融合在一起,以素面的普通陶瓷承载时代文化,展现了一个时代文化的特征,也是这个时代特色的彰显。

对于建水紫陶来说,其较为本质的特征是将陶瓷作为载体,以此对于多种类型的书画艺术承载兼容,而这也体现出其有着不平凡的烧制技艺,本文对于建水紫陶的独特烧制技艺进行分析。

关键词:制陶工艺;建水紫陶;保护传承建水紫陶又有文化陶的称呼,这通常是基于其制作工艺及工艺本身展现的文化特色和作品的文化属性来进行的评价。

首先,建水紫陶工艺体系的实现展示出传统工匠及文人墨客的结合,若是缺少文人墨客经典文化的融合,则其特色工艺也无从谈起。

其次,其他陶制品往往胜在造型和工艺,或是以釉色和烧成方式见长,而建水紫陶的独特优势在于文化,以其承载的文化,作品展现出的艺术和承载的使命,文化成为作品之魂,借助文化的张力及内涵来彰显作品的深刻价值[1]。

而对于该特点的展示,一般是来自于建水紫陶的刻填技艺,而该记忆也把它独有的艺术价值展现了出来。

一、建水紫陶的炼制技艺1.取土制泥,天然纯真首先,紫陶在进行取材时和其余的瓷器及陶器存在一定的区别,建水紫陶的制作材料来自于境内原生态的“五色土”,这是一种黏土原料,有较高的铁含量,以此种材料进行制作的器皿硬度较高,同时也有较大的强度,其表面有明显的金属质感,轻轻叩击可以听到金石之声。

通过无釉磨光,以精工细磨抛光,质地较为细腻,光亮若镜,由此其也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磐”之名。

2.拉坯成器,精准绝妙其次是制作中的拉坯,方法也是十分独特。

建水紫陶重点是借助心手感应的纯手工工艺完成拉坯成型的环节。

而因为紫陶的泥料较为细腻且十分润滑,所以在进行拉坯时要使用清水湿润,在进行湿润时往往没有较好的可塑性,因此一直以来都使用传统的车盘转动完成塑型,并且造型只有圆形圆器,而这也是其较为特殊的一点。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

建水紫陶:中国陶艺奇葩郑伟林【摘要】Jianshui purple pottery is one of the four most famous ceram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 is on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Jianshui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making ceramics.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production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ix big processes including material, pug, hand shaping, decoration, fire, and grinding. With its unique technology, Jianshui purple pottery has become a handicraft with extremely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collection value.%建水紫陶是当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陶艺奇葩.建水地区的制陶历史悠久,可谓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制作大致可概括为选料、练泥、拉坯、装饰、烧制、打磨等六大工序.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工艺,成为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6【总页数】3页(P13-15)【关键词】建水;紫陶;陶艺;奇葩【作者】郑伟林【作者单位】红河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9滇南名城建水,在现代工艺美术史中,因其紫陶工艺而声名远扬。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literary 浅谈建水紫陶的制作和发展■股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史渊源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

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

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

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工艺制作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

云南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及对策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特色。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建水紫陶产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推动其长远发展。

一、建水紫陶的产业现状建水紫陶是指在云南省建水县制作的紫陶器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紫陶器皿质地坚硬,色泽莹润,釉色浓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建水紫陶产业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料采集、制作工艺、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

但与此建水紫陶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

传统的制作工艺虽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销售渠道窄,品牌知名度不高。

建水紫陶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缺乏产业标准和保护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建水紫陶面临着来自其他材料和工艺的竞争,需要有相应的标准和保护政策来维护其地位。

二、产业化发展对策要推动建水紫陶产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建水紫陶产业应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

完善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

加强建水紫陶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发多样化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建立品牌形象,打造地方特色,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建立产业标准和强化保护措施。

加强对建水紫陶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和市场认可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盗版,维护产业利益。

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协作。

政府应加大对建水紫陶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规划,引导资金和资源向紫陶产业倾斜。

建立产业协作机制,加强产业链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展望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建水紫陶产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建水紫陶产业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化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水紫陶变形记,百年龙窑烧出的尤物!

建水紫陶变形记,百年龙窑烧出的尤物!

建水紫陶变形记,百年龙窑烧出的尤物!建水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汉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建水紫陶。

自建水紫陶大师向逢春制作的陶器1921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美术奖,建水紫陶声名远播。

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因“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点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2008年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建水荣获“中国名陶之乡”之称;2017年“建水紫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据考证,早在4500年前,建水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清代开始烧制紫陶,以五色陶土为料,加上独特的书画、雕刻、镶嵌、磨光等工艺,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典范。

其制作工艺中“淘泥十二练”“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共计一百零八道工序最为人所津津乐道,被誉为最“复杂”的制陶技艺。

(陶艺师正在拉坯)阴刻阳填、无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独有的制作工艺,陶坯落墨,沿着墨迹进行镂刻,将彩色泥料填入镂刻中,经过多次填压、抹平、修整而成型,即为阴刻阳填;坯体不上釉,烧成后只需打磨、抛光、产品就可清新光洁,是为无釉磨光。

(“逢春紫陶”阴刻阳填工艺)击之铿锵有声,真可谓“体如铁、色如铜、音如磐、亮如镜、光照鉴人”,形成了有别于陶器的独特之处,实为“陶坛一秀”。

(陶艺师正在阴刻)龙窑,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建在一定的坡度之上,以斜卧似龙而得名。

这种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龙窑,在建水仍保留着多条。

距离建水县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仍“活”着一条最长的百年龙窑。

碗窑村,从名字就能听出,这是个以烧制陶器为传统的村子,相传宋代就开始烧制陶器。

龙窑长度132米,站在中间位置往窑头看,按照古老工艺用石灰、糯米、豆做粘合剂建起的龙窑,蜿蜒向前似乎看不到头——它当之无愧成为当地最长的龙窑。

依靠窑火“自然天成”的力量,自然、原始、粗犷、寂静、古朴、素简,当木柴的灰烬飞逝飘落,在高温下和坯体融合结晶,形成或光洁或斑驳的肌理,带给人惊喜。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1.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驰名中外,早在1953年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奇妙的使用功能和独特典雅的书画装饰,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后经过多次滤浆,风干后成为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其一,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其二,用传统龙窑烧制而成,存在窑变的作品,色泽多样,窑变的作品上可能有多种色彩。

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

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

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1895-1965)对建水紫陶工艺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

其子向福功自幼跟随向逢春,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与向逢春齐名,其作品也存世稀少,也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

建水紫陶(金莎莎)

建水紫陶(金莎莎)

建水紫陶建水县碗窑小学六(2)班金莎莎建水紫陶是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它是一种纯手工、纯艺术的工艺品。

它是用泥土做的。

这泥土并不是普通的泥土,它要经过很多的程序,先是拿普通的泥土浸泡在水你,等泥土和水融为一体的时候,我们再拿漏水的把泥和水漏下去,把土里面的一些小石子留在上面,然后倒掉。

漏干净以后,把它放在那里不动它,直到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时候,再把里面的水倒出来,泥留在里面,这样的程序都是经过很多次,然后,把它放在那里,等它变软了,可以做东西的时候,我们再把它拿起来做我们想做的东西。

做好以后,我们拿去修坯,修坯要掌握好它的力度,手扶着的时候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做好的坯弄坏掉。

坯修好后,该写字了,写字的时候,我们必须拿毛笔写,不能拿我们经常用的笔写——铅笔、水性笔等。

我们必须找写字写得好、写得认真的人写,不能找写字很差的人写,不然会使作品受到影响的。

字写好后,该雕刻了。

雕刻时,我们要随时注意着我们雕刻的针,针不能斜着,必须平平的。

不然我们刻出来的字就会毛着,会不好,雕刻时,针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必须掌握好,不能让它乱动,刻好后,又该填泥了,填进去的泥得讲究,不能和做好的泥的颜色一样,填泥的时候,要注意把空着的地方填满,不能空着,填好以后,又要把它赶平,不能凹凸着,不然会把我们做好的东西毁坏的,压平以后,把它放在那里,放一会儿后,再把多的括掉,括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括烂了。

如果是稍稍起来一小点,我们先不管它,等到把全部括完的时候,我们再来把它压平,压平以后又该修坯了,修坯,我们之前讲过了,不能太用力,不然会弄坏坯的。

最后一道程序是烧坯,烧坯也要掌握好火候,不然会把我们做好的坯烧坏的。

怎么样?做建水紫陶是件很复杂的事吧,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到建水来参观。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作者:马军来源:《中国周刊》2016年第04期遵循自然之道,充满生活之美碗窑村位于云南省建水县城北约1.5公里处。

相传在宋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

村后的山坡上,静卧着十多条元明清古窑遗址,残垣断壁之中,时不时能挖出属于宋、元、明、清、民国各个不同年代的青瓷、青花、红泥粗陶、细陶等残片。

碗窑村出产一种神秘的陶器,这种陶器拥有“国礼”头衔,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驱。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碗窑村的建水陶惊艳亮相。

一钵、一壶、一杯……或古拙、或文雅,无不展示着数千年历史积淀下,能工巧匠所赋予器物的精湛工艺和博大文化内涵。

相传,清光绪年间,陶工潘金怀将陶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绛红色泥陶后,制坯烧成紫色或红色烟斗,不上釉,用鹅卵石磨光后,烟斗质地温润、细腻光滑,从而开创建水陶特有的无釉磨光新工艺。

民国年间,张妤、王定一在湿胚上直接濡墨绘画,然后根据书画线条,以阴、阳两种刀法交叉雕刻,形成的凹处填进调制好的各色陶泥,将唐诗宋词、名碑名帖以及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传统书画艺术移植于花瓶陶坯并烧制成功,开创了刻填彩泥的“残贴”和“淡艳”装饰工艺。

“无釉磨光“和“刻坯填泥”的独特工艺使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建水陶重新焕发了生命,形成了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技艺。

至今,碗窑村的工匠们依然坚守着百年前的手工传奇,在深邃巷子的尽头,急速转动的车盘、深入浅出的足刀,一丝不苟延续着建水紫陶的传说。

据碗窑村的工匠介绍,传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一般可以分为制泥、拉胚、绘制、刻胚、填彩、精修、烧制和磨制等八道工序。

碗窑村烧了数百年窑火的龙窑,一般一个家族合烧一个窑,很多都以家族的姓命名,如陈家窑、袁家窑、杨家窑、潘家窑、洪家窑等。

这与建水紫陶的传承方式有关,建水紫陶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

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0年建水也被命名为“中国名陶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水紫陶资料
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中
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2006年,建水县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2007年6月,建水紫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紫陶制作工艺流程
品读建水紫陶,要从建水紫陶独特的传统工艺和主要特征入手,才能真正享受建水紫陶魅力所在。

建水紫陶传统工艺主要指:镇浆制泥、手工拉胚、湿胚人工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六道工序。

1.镇浆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中加水制成浆状多次搅拌淘洗,只取浆泥上层在封闭状态下凝为膏状,淘洗后的浆泥无丝毫沙粒,无半点暴性,细腻如膏脂。

2.手工拉胚
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宜用灌浆或铸模方式制器,而沿用千年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胚的方式拉制器型。

由于拉胚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器型在不同艺人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也造就了每件作品的唯一性。

3.湿胚人工装饰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胚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于胚体充分吻合,因此,陶胚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态下手绘完成。

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可替代手绘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质及所表现物象的神形具备,又要兼顾陶胚的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态及质感气度全在线条的方圆粗细疏密涩疾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其魅力在于更多的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而又独具唯一性的文化气息方面。

4.雕刻填泥
对陶胚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胚上的墨迹雕刻成模,随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由于填泥的湿度与胚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的收缩性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多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浑为一体。

刻模经过填泥、修胚、风干、焙烧、打磨抛光后,因泥料缩水的细微变异和填压、修胚、打磨过程中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的肌理变化,使线条变的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

5.高温烧制
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200℃左右,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成为龙窑。

龙窑呈竖卧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胚内所含的各种成分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窑变特色。

6.无釉磨光
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

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脂,经人工由土还原成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

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艺,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的最后工序。

7.成品欣赏
更多相关建水紫陶资料可以去这里面查找或者欣
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