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浅谈建水紫陶制作和发展

literary 浅谈建水紫陶的制作和发展■股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历史渊源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

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

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

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

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

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艺术价值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

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工艺制作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

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1.紫陶的历史建水紫陶驰名中外,早在1953年就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奇妙的使用功能和独特典雅的书画装饰,是建水紫陶在四大名陶中独树一帜的原因。

建水紫陶产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间,是在明代粗陶生产昌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建水陶瓷发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

紫陶是用碗窑村红、黄、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泥土,泡水后经过多次滤浆,风干后成为紫红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烧制而成。

与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其一,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其二,用传统龙窑烧制而成,存在窑变的作品,色泽多样,窑变的作品上可能有多种色彩。

陶器烧成后用鹅卵石精工细磨抛光,使之质地细腻,光亮如镜,轻轻敲击有金属之声。

有“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之说。

在发展过程中,上个世纪初,有人创造了在成型的紫陶坯胎上书写绘画,或画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或写唐诗宋词行楷隶篆,以刀作笔再行雕刻,填以白泥刮扫的装饰手法,取得中国山水画般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之后又进一步发展,再创“断简残贴”的艺术手法,使建水紫陶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大增,走进辉煌的艺术殿堂。

出生于制陶世家的老艺人向逢春(1895-1965)对建水紫陶工艺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向逢春一生刻苦好学,专攻紫陶书法、绘画及雕刻、镶填等美工装饰,熟练地掌握了配料、制泥、磨光等生产工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向逢春的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其作品现在看来古朴典雅,已具文物收藏价值,成为民间陶制品收藏家心仪的珍品。

其子向福功自幼跟随向逢春,在其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与向逢春齐名,其作品也存世稀少,也被众多收藏家争相收藏。

建水紫陶生产之初,主要生产烟斗、茶具、花瓶、笔筒、印盒、烛台等物件;至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生产一种用于炖鸡的造型独特的“杨林锅”,即新中国成立后曾大量生产的汽锅。

建水紫陶采用无釉磨光,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的优点。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

建水紫陶资料一、紫陶历史背景介绍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

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解放前即享有盛誉,市场价值颇高,其中尤以向逢春陶器制品价格最高,有“向氏紫陶,价同黄金”之美称。

无论是达官巨豪,还是平民百姓,俱以得到向逢春烧制陶器摆设于家为荣。

建水紫陶采用近郊五色陶土作原料,通过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成型,集“坚如铁、明如镜、润如玉、声如磬”的特性于一身,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二、紫陶工艺简介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距今3500多年前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约在汉唐时期,建水就开始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境内众多文物古迹都具有汉文化与边地文化相融合的特色。

1994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

碗窑村制作建水紫陶的工艺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0),距今约170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碗窑村已有千余年成规模炼制陶瓷的历史,是一个因烧制陶瓷而得名的村落,村后的红坡山上堆积着大量的宋、元以后的陶瓷残片,数座元代以后的龙窑遗址清晰可见。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

50年代初,建水紫陶就凭据独特的制陶工艺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与江苏宜兴、广西钦州、四川荣昌陶齐名,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浅析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化 和社 会 产力 发展 的进 程 产 生不 同 的影 响 ,也 正是 由 于中 原文 花釉 的基 础上 又 突现 出青 花 瓷 的烧 制技 艺 ,使 云南 建水 陶得 到稳
化和 边 缘文 化 的冲击 、碰 撞 ,促 进 了这 具 有综 合 性的 地域 文化 的 固的 发展 。
产: 牛和发 展 。
二、建 水紫 陶 的兴起 与 发展 明清 时期 ,建 水 成 为 滇 南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的 中心 ,文 化
在 大 唐南 时期 ,虽 然 中原 的朝 代 更 替 频 繁 、混 乱 局 面 不 止 ,但这
素 并没 有对 南 诏帝 国 的经 济和 政 治局 面 造成 直接 影 的滋 润促 进 了建 水陶 瓷业 的进步 。 大清 帝 国在政 治 、经 济上 的稳
成 果 之一 。
从 事烧制 云 南建 水 陶 的村落 在 唐朝 南 诏 时期 的建水 被 发现 ,中 国 陶 瓷业 的历 史 的改 写要 从 碗窑 村 的 出现说 起 ,在这 一特 殊 的历史
建水 紫 陶 是 历 史 悠 久 的 汉族 传统 工 艺 品 , 它 有着 悠 久 的制 条件 下 ,云南 建水 紫陶 的制 作 开始蕴 育和 发展 。 作 历 史 ,建水 紫陶 出现 在元 末 明初 ,兴起 于清 朝 ,所 以历史 上流 随着 烧造 陶 瓷 的窑 口大 量 涌现 ,唐 朝 南诏 时期 云南 建水 碗窑 传着 “ 宋 有青 瓷 ,元有 青花 ,明有 粗 瓷 ,清有 紫 陶 ”的 说法 。 与 村 的烧制 技 艺得 到 了很 大 的提 高 ,在 陶坯 高温 烧制 的过 程 中 ,窑 江 苏 宜兴 陶 、广 西 钦州 陶和 四 川荣 昌陶并 驾齐 名 成 为中 国 四大名 气会 发 生变 化形 成或 出现不 同的颜 色 ,烧 出红 、黑 、紫 等色 ,也 陶 ,是存 1 9 5 3 年北 京举办 的 全 国民间 工艺 品展 览会 上 。

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

手工艺的生命力:对建水紫陶业进程的人类学研究

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我们能更好地总结和提炼出建水紫陶 艺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也能发现其中的不足与挑战,为今后的传承工作指明方向。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建水紫陶业的手工艺具有深 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性,这使得它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现代手 工艺的创新和发展为建水紫陶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 市场经济的压力,建水紫陶业也暴露出传承方式单一、市场推广不足等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个过 程中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手工艺的生存与发展。本次演示将探 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传承的载体。因为 年轻人多向往城市生活,不愿继承父辈们的技艺,导致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的风 险。
总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 们应该在经济发展的也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政府支持、 社会参与和手工艺者努力,相信传统手工艺定能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手工艺的传统与再认识:从历史 中探寻匠心之美
2、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传统手工艺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打造具有现代感的手工艺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市场发展。
3、拓展国际市场:将传统手工艺品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的知名度和竞争 力。
4、加强学术研究:鼓励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挖掘其潜 在价值,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

建水紫陶的研究报告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陶瓷制作技艺,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建水紫陶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研究分析。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建水紫陶是由当地瓷器工匠在烧造瓷器的过程中发现的一种特殊变异。

在民间常有一句俗语:“乳名云南会红瓷,世间不见建水青。

”这反映了建水紫陶在当时的独特地位。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建水紫陶在清末民初逐渐式微,近年来才得到重新发现和挖掘。

建水紫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工艺特点。

首先,建水紫陶选用的原料是当地的特产——紫泥。

紫泥是建水特有的一种粘土矿石,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透气性,烧制出的陶瓷制品色调沉稳,质地坚实。

其次,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非常繁琐复杂,包括原料准备、成型、修坯、刻花、上釉、烘烤等多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手工操作,工匠们需要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建水紫陶作品。

最后,建水紫陶的烘烤过程也是其独特之处。

烧制建水紫陶需要采用传统的柴火窑,火候掌握得当,才能使紫泥烧制出惊艳的紫罗兰色调。

建水紫陶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有器物、雕塑和壁画三个方面。

器物方面,建水紫陶主要制作盘、盒、瓶、壶等日常用品和茶具,其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釉彩自然纯净,营造出一种朴实淳厚的美感。

雕塑方面,建水紫陶雕塑多以人物、动物为题材,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塑造技巧,展现出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

壁画方面,建水陶壁画主要运用了“笔法嵌字”和“焗锈冷锦”两种传统技法。

墙面上绘制的人物、山水等图案构图严谨,线条勾勒精确,极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工艺特点。

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紫色调,展现了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

对于加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建水紫陶的研究和推广至关重要。

进一步挖掘和发掘建水紫陶的价值,将有利于传统陶艺的发展,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作出贡献。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

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路径摘要:从古至今,建水紫陶一直是一种独特的陶器,它源于清代道光年间,产于建水,颜色呈赤紫而得名。

建水紫陶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泥料选择、拌和洗泥、澄泥发酵、揉泥混匀、拉坯成器、书法绘画等多个步骤,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

本文详细探讨了建水紫陶的制作技术和艺术价值,并着重分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水紫陶的发展趋势,期望为建水紫陶产业的发展提出有利的建议。

关键词:建水紫陶;新时代;发展路径一、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建水紫陶地处我国省境内的建水县,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其中以“我国四大名陶”闻名于世。

碗窑村历史悠久,以陶器为主,因此而得名。

建水紫陶文化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清代道光年间,它是在千年中国传统陶器文明的基石上,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满足当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独特工艺。

《民国建水县志稿》记载:“建水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由建水知县卢咸顼创制。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并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

它以其独特的色彩和质地而闻名,被誉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

建水紫陶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从泥料的选择、拌和洗泥、澄泥发酵、揉泥拌和、拉坯成器、文字绘制、精雕阴刻、彩泥阳填、精确修坯、天然风干、烧窑、抛光等多个步骤,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实用需求。

建水紫陶的原料来自五彩山上的陶土颜色各异。

在选择好陶土后,我们会将它们敲打成粉末然后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这也是建水紫陶独特的地方之一。

之后,就是澄泥发酵,揉泥搅拌,完成后开启制坯,这是一种艺术作品陶器后期的成形能否均匀漂亮,完全取决于匠人的技艺和审美观。

湿陶坯的初步形态因其含水量较高而必须晾干,修坯则是拉坯的继续,在对泥坯加以精细的修补和造形,以确保下阶段的装修工作可以在光洁的陶坯上顺利完成。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书画绘画艺术闻名,它将书画与陶艺完美地结合在一块,使得陶艺的外观、室内装饰和古味都显得格外迷人。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

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第一篇: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建水紫陶,一千年的伏笔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碗窑紫陶在时光里留下了岁月的冷暖,山河的画图。

那些淡淡欢喜和浅浅寂寞,纠缠在一起,酝酿得时光都成了酒。

几百年前流落到此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那种儒雅的情节和幽幽的哀叹却永远凝固在这谜一样的雅致陶器上。

建水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

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

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

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瓷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

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

遗址的发掘让这里流传着“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说,人们从这种极富灵性的陶瓷语言里,破译出唐时明月宋时风华。

因而尽管被文人誉之为“滇南琼玉”的紫陶工艺一百多年前才开始,但它其实早在碗窑上千年做陶瓷的历史过程中便已埋下了伏笔。

窑/火/炼/媚/骨碗窑村依山傍水由东向西逶迤排列,距建水城北约两千米之遥。

村前有泸江河支流绣球河汨汨流过,村后张家沟后山俨然天然彩屏,蕴藏着丰富的五彩陶土。

碗窑村一千多年前至今,这里的居民大多以烧制陶瓷为生。

村后形迹可辨有名有姓的20多处古窑遗址和遗址附近方圆十数平方公里的陶瓷残片堆积层以及眼前景致奇特的在炊烟中仰立墙头的瓦缸瓦罐,都不容置疑地向后人证明,碗窑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堆积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

1980年中央工艺美院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首次对建水古陶遗址和陶瓷残片进行叩访,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残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
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起源于云南省建水县,拥有悠久的
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

建水紫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具体的起源时间不可考。

在明
代嘉靖年间,当地开始以制作建水紫陶为生,开创了这一陶瓷艺术的先河。

明代晚期至清代初期,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
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清朝乾隆年间,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逐渐得
到肯定。

龙泉窑、鸡血石等元素开始在建水紫陶中得到融合,使陶器的质
感更加丰富多样。

此时的建水紫陶已经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正式被确立为云南省的“瓷器之乡”。


此后的几十年间,建水紫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逐渐发展成为当地
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建水紫陶的技艺也不断传承和创新,推动了这一
传统陶瓷的发展。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进一步跃上国际舞台。

中国政府将其列为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国内外举办了多次建水紫陶艺术展览。

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建水紫
陶的创作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并得到了广大艺术
爱好者的喜爱。

在制作工艺上,建水紫陶注重原始生态的模仿和再创造,
以追求自然美为目标。

在造型上,建水紫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元素,如动物、植物、山水等,展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意思维。

在色彩上,建水
紫陶以紫红色为主,寓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和幸福。

总的来说,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明清时期、现代发展和国际影响三个阶段。

从明代中期开始,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艺术水平得到提高。

20世纪50年代,建水紫陶成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并得到国家的支持和保护。

21世纪以来,建水紫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增强。

建水紫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在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之间建立了桥梁,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