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含义
日本茶道精神的内涵

日本茶道精神的内涵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 和、敬、清、寂”。
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
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
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
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
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
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
它们是“无”派生出的四种现象。
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形式,如茶室建筑、点茶、道具、茶点心等。
和: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
茶道十分讲究主客之道,主客之间的和睦亦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茶道过程都应该是和睦地进行的,这也表达了支配茶道进行的精神,只有在整个气氛和谐的环境下,才能达到真正的主客之间的和睦。
故而和睦是广义的,是整个茶道过程的和睦包括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最终达到主客之间的和睦。
敬: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
对长辈,对同辈和对晚辈之间有着不同的礼仪。
还有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与客人之间也有各自规定的礼仪,遵守这些礼仪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敬。
对比我们中国来说,日本茶道的这些礼仪可能显得比较复杂甚至繁琐,但却是日本茶道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分明各种关系,体现自己的礼节,还可以使人的心安静下来,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减少心中的浮躁。
清:纯洁、清静,表现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
在茶道中,茶具和环境都必须是干干净净的,更重要的是人的心里的清静,不应将尘世的污垢带入茶室中来,这意味着人应该怀着纯洁无垢的心来进行茶事。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
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chà)”字上。
“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
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
日本茶道是什么

日本茶道是什么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介绍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和敬”表示对来宾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饮料最复杂的方式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很难想象喝茶要有那么正式的仪式,要有那样多的礼法。
要进行一次日本茶会,一座合乎规矩的花园别墅是不可少的,参加茶会,你能吃到三碗米饭、一碗锅巴泡饭、一盘凉拌菜、两个炖肉丸子、三段烤鱼、一堆腌萝卜块、一些咸菜、几个蘑菇、少许海味、三碗大酱汤和一碗清汤、一道甜点、还有二两清酒,然后你还可以去参观花园,并且特意去厕所看看,但绝对不能在厕所里解决个人问题。
这些活动要花去你四小时的时间,而整个茶会里你喝到了两次约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会喝到比这更难喝的东西了。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现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来个流派。
十六世纪前的日本茶道还要繁琐得多,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茶叶由遣唐使传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学习中国大陆文明的时期,茶是舶来品,珍贵且新奇,喝茶是时髦行为,而请人喝茶无异于摆阔。
贵族家里有几斤茶叶,那是身份财富的象征。
泊来的茶叶经过长途运输,味道难以保证,数量又有限,茶会的重点自然也就转到大吃大喝的宴会上去了。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这种茶是在与日常生活完全隔绝的特殊场所,在特定的时间内举行的艺术仪式,必须通过极其繁琐的手续,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茶道艺术中,器具的艺术欣赏占了很大的比例。
"拜见器具"的说法本身以可以证明这一点。
茶道用器具可分为四类: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内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
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见面的器具即鉴赏物品。
而院内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则是消费品。
通常前者是作为茶具,后者是作为杂器为人使用的。
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器具的种类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龛处悬挂的轴字、轴画、吸烟用具、茶碗。
茶席用具包括装饰壁龛的用具。
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茶道礼法用具。
怀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龛装饰器具、挂轴、花瓶。
炭礼法用具包括:釜、茶炉、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礼法用具包括搁板、水碗、茶碗、茶叶罐。
茶器、茶杓、盖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后不要的水的容器。
多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圆盒。
怀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一种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装米饭和大酱汤、碗饭碗、大酱汤碗、盛煮茶的碗、向付一种陶瓷器小钵,盛脍物用、八寸一种约24公分、四方形杉木质的器皿。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是什么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是什么虽然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不过同样也在日本的发展中保留了自己的一些特有的内涵。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核心内涵,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核心内涵和:茶道四谛中的“和”,既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
“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示内在的感情,茶室里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
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嗅觉上的和,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
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窗子是分布在茶室内的和美之源,经白色宣纸过滤而透进茶室的光线总是轻柔的,诱人冥想。
风从茶室外老松树的叶缝中吹过,与炉子上茶釜的煮水声音相附和,这和谐的环境之美与参与者和悦的人格之美奏出一曲和的美曲。
在茶道形成初期的封建时代,虽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是在小小的茶室里各个阶层的人都是无差别的。
在这里一切世俗的贵贱都随风而去,平民与贵族促膝而谈,这同时也是禅的精神。
从禅的角度来看,人与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以和为贵”“以和为本”的意境亦是禅宗直指人心所依托的氛围。
禅宗吸收了“和”的概念。
主张用淡泊无为,“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的清静本心去体验、了悟“我心即佛”的般若真谛,从而达到“佛我一如”的“和”境。
茶道是禅宗自然观外化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调和人际关系“以心传心”的人工渠道,茶道所极力渲染的氛围。
是摒弃世人纷争,追求平和、静谧的“和”境,其庭园设计、茶室布局、礼仪程序、礼节规范,都别具匠心地突出“和”的氛围,特别是一张半榻榻米大小的茶室把人与人的距离凝缩到咫尺之间,更加突出了心心相印、以茶会友的情境。
敬: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
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

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原称为“茶汤” (茶湯、茶の湯),是日本仪式化的为宾客奉茶之事,它与其它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的特殊文化,但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饮茶最初是僧侣用于集中心念的,从谂禅师曾以“吃茶去”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两种:抹茶道与煎茶道,但茶道通常是指较早发展出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点心、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如茶室内外的布置、书画的品鉴、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等,都成为茶道的重点。
日本茶道文化:茶道根本千利休曾说“和敬清寂”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即平和、和谐。
进入茶室,品尝一碗茶时,主对客的“请先、请慢用”等礼貌语代表了茶道所蕴含的“和”。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及复杂的事,甚至有人说:“即使在家里,一个人也可以喝茶。
”但是,茶道中的“和”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内心随时能体认茶道的“和”,必定可体会“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世代流传,传递着数百年积淀的美感。
伴随着四季的变迁,崇尚自然美,以古老习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能体会“和”的妙趣。
现代人对于自然美的感受有时是被动的,有时却拥有对美的极强的感受。
如果将心性不断加以提炼,就是茶道的精神(茶の味)。
隐藏在茶道用具中间的艺术及种种摆设、布置及茶之汤,果子等,仿佛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这些都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敬”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对友人与同辈的敬爱。
从和到敬,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清”即清净、清洁,体现了茶道不可或缺的礼仪。
日本茶道文化:规程日本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
原称为“茶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百度文库日本的茶道文化对日本这个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茶道中“自然”意境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日本气候变化多端且四季分明,因此,日本人酷爱美的自然,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人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将思想感情沉浸于自然之中,并将这种自然之美融入到其修身养性的茶道文化之中。
日本茶道大家千利休在设计茶室时,用寥寥数石、一朵茶花、一棵小草这种最简朴的方式将大自然浓缩于一个小茶室中,让人们直觉地感受、理解自然。
在茶庭、茶室的内部设计上,往往要在墙壁上挂上山水画,在茶室的壁龛里插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
茶道中的插花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自然简洁,清雅脱俗。
日本茶道中的茶食也是很有特色的,这些点心往往有美丽且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名字,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对大自然真挚而灼热的感情。
茶道中的自然意境早已被纳入到日本建筑之中,(1)安藤忠雄说:“自然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
他应成为日常生活中如工作、购物、与友人约会聊天时最好的伴侣,我希望将自然重新引入都市之中并与日常经历相联系。
日本传统风俗

日本传统风俗日本是一个有着丰富而古老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些文化和风俗在日本历史上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这些传统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
下面是对一些日本传统风俗的详细介绍。
1.茶道日本茶道是传统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饮茶方式,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
茶道的核心是和谐,平和和敬意。
公园、庭院、山泉等都可以成为茶道的场所。
茶道主要分为两种方式:禅宗茶道和武家茶道。
禅宗茶道主要强调禅的修行和自然的美,而武家茶道则是强调武士世界的文化。
\2.生育七日在日本文化中,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七天会有举办生育七日的传统仪式。
这个传统仪式主要是为赞美女性的善良和勇敢而设的。
七日假期内,女性主要是为了保养身体,让身体得到恢复,以顺利地进入母亲角色。
3.汤饭日本人有一个充满日本民族文化的饮食习惯,那就是“汤饭”。
汤饭在日本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汤饭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将米放入锅中煮熟,然后再倒入汤汁,加上各种菜肴或鱼肉粉,最后配上各种调料,炊饭就做好了。
4.浴衣浴衣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服装,它是夏季祭典、花火大会、温泉等节日和场合中日本民众最喜欢的穿着之一。
浴衣是由轻质棉质制成,在夏天中穿着轻便和舒适。
浴衣的样式和款式多样,且颜色和纹理也非常丰富。
5.祭典日本的祭典是将日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方式。
各个地方的祭典多种多样,有的以神明为主题,有的以庆祝收成为主题。
祭典的传统服饰中有的是升龙装,有的是竹筒装,有的是赤口装。
祭典中最有名的之一是京都祇园祭。
6.武士武士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支特殊军队,他们以忠诚和勇气著称。
武士的服饰主要分为两类:大袖流氓和浅纱袍。
武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也非常有礼节,讲究忠诚、仁义和勇气。
7.三分钟拜日本的“三分钟拜”是一种宗教仪式,是宣传佛教思想的一种手段。
三分钟拜需要在约定的地点,独自静坐,反复念它三分钟,祈求吉祥。
这里所说的“三分钟”是以佛教的三世配置为基础。
三世配置指的是,过去的世界、现在的世界和未来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文化含义日本对茶道的解释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怡”是欢乐怡悦。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
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
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
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
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
“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清代郑板桥诗云: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写的是心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回首页“怡”者和悦、愉快之意。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
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
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
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
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
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
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动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畅适。
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可论经对弈,可独对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瓯,可潜心读《易》,亦可置酒助兴。
儒生可“怡情悦性”,羽士可“怡情养生”,僧人可“怡然自得”。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回首页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而一旦论道,则比执著于“道”,追求于“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
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1.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由于唐宋以来茶文化的繁荣,以及当时中日之间人员与贸易来往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据相关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期,学者滕军在《追随与自立的轨迹——日本茶道史述》一文中记载:“在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过程中,空海(774—835年)以及另一位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据《日吉神道秘密记》记载,西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回国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的茶园。
”由于当时产茶量有限,所以日本本土出产的茶叶仅供皇亲贵族与高僧享用,被称为贵族茶,并在弘仁年间(810—824年)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弘仁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