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及由来

合集下载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文化茶道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对茶叶的热爱与尊重。

虽然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都注重茶的制作和品饮,但两者在细节和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国人最早将茶叶制作成饮品,并将其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进行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发展出了多个茶道流派,如宋代的茶禅一味和元代的煎茶道。

而日本茶道的发展主要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茶道在日本被称为“茶道”或“茶神道”,起初是由日本僧侣将茶叶和烹饪方法从中国引入,并将其纳入僧侣修行的一部分。

随后,茶道逐渐成为贵族和武士阶层的文化活动,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仪式。

二、茶道仪式的不同在中国茶道中,茶艺师会按照特定的程序和流程进行制茶和品茶。

一般而言,中国人更注重茶叶的制作过程和技术,强调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在茶艺师制茶后,他们会将茶品倒在茶席上,让客人品尝。

中国茶艺师还会在茶具和茶杯上融入自己的创意和审美观点,以展现茶道的美学价值。

相比之下,日本茶道更加注重仪式和心境。

茶道的仪式被认为是一种冥想的方式,通过净化和静心的仪式来净化身心。

在茶道中,茶艺师会按照特定的程序来制作和品饮茶叶。

他们会重视茶具的摆放和姿势,并追求简洁和萧瑟的美感。

日本茶道也非常注重与客人的互动,茶艺师会细心关注客人的需要和反应,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最好的茶。

三、茶道对文化的影响茶道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茶道对文人墨客的影响尤为明显。

许多文人都钟爱品茶,将茶作为创作和思考的伴侣。

他们常常在茶座上与友人交流、讨论,并以此激发灵感。

茶道也对中国的文学、绘画和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文人雅士追求自我修养和智慧的重要目标。

而在日本,茶道对和风艺术、建筑和花道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道的简洁和优雅要素被运用到日本建筑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茶道还与日本传统的花道艺术结合,形成了一种精致的装饰美学。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
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 些茶树。
返回目录
茶的发展
奈良、平安时期,日本接受、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开始了本国茶 文化的发展。饮茶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 行,也开始种茶、制茶、在饮茶方法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镰仓时代末期,上层武家社会的新趣味、新娱乐“斗茶”开始流 行,通过品茶区分茶的产地的斗茶会后来成为室町茶的主流。 室町时代末期,茶道在日本获得了异常迅速的发展。 安土、桃山时期,日本学习和发扬中华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
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创。
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 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
返回目录
饮茶步骤
更衣 观赏茶庭 初茶 茶食 中立 浓茶 后炭 薄茶 退出 衔接
返回目录
茶道流派
安乐庵流 怡溪派 上田宗个流 有乐流 里千家流 家流 远州流 大口派 表千家流 织部流 江戸千 萱野流
返回目录
日本茶道
目录
起源 发展 茶具 饮茶 流派 文化
茶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
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 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
小堀流
宗旦流
堺流
宗徧流
三斋流
宗和流
清水派 新石州流
镇信流 奈良流
石州流
南坊流
野村派
不昧流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在茶文化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渊源,从历史演变、仪式流程、道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历史渊源中国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当时人们已开始饮茶。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在中国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的载体。

茶具、茶艺、茶道等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核心理念是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修养。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唐代,传入日本后发展成独特的文化形式。

9世纪初,随着日本僧侣最澄自中国带回茶叶种子,日本开始种植和饮茶。

日本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密不可分,它强调内心的专注,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

二、仪式流程中国茶道注重礼仪和仪式感。

在中国传统茶道中,茶席的布置和仪式流程都非常繁琐。

主人需要精心挑选茶叶,准备茶具,摆放整齐有序。

茶艺师象征性地洗茶具,泡茶,倒茶,然后奉茶给客人。

整个过程注重细节和顺序,讲究礼节和尊重。

日本茶道更加注重内心和静心。

茶室布置简洁,几何形状明确。

在茶道礼仪中,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

主人鼓励客人专注于此刻,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相连。

茶道中的传统动作,例如添水、搅拌、提茶等,都有哲学的含义。

三、茶具使用中国茶道的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杯、茶盘、茶叶罐等。

其中,紫砂壶是中国茶道最为重要的茶具之一,以其独特的材质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紫砂壶不仅能够保持茶水的温度,还能增加茶水的香气和口感。

日本茶道的茶具相对简单,一般包括茶碗、茶筅、茶匙等。

茶碗被视为唯美与功能的结合,茶筅则用于搅拌茶水,茶匙用于舀取茶叶。

茶具的简约设计与日本文化的审美观念相契合,传达了一种纯净和静谧的情感。

结语中日两国的茶道渊源深厚,虽然源自同一起源,但在历史演变、仪式流程和茶具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茶道更注重礼仪和仪式感,而日本茶道则更注重内心和静心。

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是两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精髓,并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发展。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日本,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文化,更是日本禅宗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道禅意逐渐发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禅意的发展,始于禅宗传入日本。

公元9世纪,禅宗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佛教界崭露头角。

此时,茶道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茶文化在日本民间已经悄然兴起。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禅意开始萌芽。

茶道禅意的发展,离不开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贡献。

千利休(1420-1502),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利休禅风”。

他主张“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强调在茶道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千利休的倡导下,茶道禅意逐渐成熟。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与日本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

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层崇尚武艺、礼仪、道德。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武士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道禅意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受到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

日本美学追求“侘寂”,即朴素、自然、简朴之美。

茶道禅意正是这一美学观念在茶艺中的体现。

茶道讲究“侘寂”,追求茶室、茶具、茶道的朴素与自然,使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茶道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从千利休的“侘寂”茶道,到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茶道禅意不断发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风格,如“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它们在茶道禅意的发展中各具特色。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体现在茶道在日本的普及与传承。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禅意通过茶道师们的传承,代代相传,使得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

总之,日本茶道禅意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它源于禅宗文化,受到武士道精神、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经过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禅意。

茶道禅意的发展,使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感受生命的真谛。

日本的中国茶道

日本的中国茶道

日本的中国茶道茶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包括日本在内。

然而,在日本,中国茶道却是一个相对较少被人们所熟知的领域。

本文将讨论日本的中国茶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源于中国的唐代,当时的茶叶主要作为药物使用。

到了宋代,茶叶开始作为一种饮品广泛流行,并逐渐形成了茶道的基本形式。

茶道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传播到邻近的国家,包括日本。

二、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2世纪的平安时代。

当时,日本的贵族和僧侣接触到了中国的茶道,并开始学习和实践。

在室町时代,茶道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引入了日本式的独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仪式。

三、日本中国茶道的特点1.礼仪和仪式:日本的中国茶道注重仪式感和礼仪。

在茶道中,一切都有特定的步骤和顺序,从准备茶具到沏茶、品茶和清理茶具,每一个步骤都被严格规定和执行。

2.注重细节:日本的中国茶道注重细节和精致的工艺。

茶道师会用心精雕细琢每一个茶具,同时注重环境的布置和装饰,以呈现一种和谐、平静的氛围。

3.追求内心的安宁:茶道强调内心的洁净和平静。

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摆脱外界的烦恼和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

4.尊重自然:茶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茶道师常常会在茶室周围创建一个花园或庭院,以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静谧。

5.社交和人际交往:茶道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参与茶道来培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

四、结论虽然中国茶道在日本相对较少为人所知,但它仍然在日本享有一定的影响力。

正如我们所见,日本的中国茶道注重仪式、细节和内心的安宁,是一种独特而美妙的文化体验。

通过了解和学习茶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以上是对日本的中国茶道的介绍和分析。

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

日本古代中国茶道茶道是一门古老而充满哲学意味的艺术,源自中国,被日本人引入并发扬光大。

在日本古代,茶道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同时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日本古代中国茶道为主题,探讨其起源、发展和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茶道的起源和传入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当时的茶饮方式是将茶叶煮熟后直接饮用。

茶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国北宋时期,当时的茶道注重茶的品质、冲泡方法以及茶的制作过程。

这种茶道的精神和哲学观念随着唐代僧侣的传播而逐渐延伸到日本。

茶道在日本的传入主要归功于由僧侣最为活跃的传播者—栖圣宗高(日本僧侣)。

在9世纪末,栖圣宗高寻访中国,学习茶道与禅宗,并带回了许多茶叶和茶道的相关知识。

他通过将这种新的文化传授给其他僧侣和贵族,使茶道渐渐在日本落地生根。

二、茶道的发展和茶席在日本的平安时代,茶道逐渐成为贵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特定社交圈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茶道强调的是独特的礼仪和审美观念,将茶的品味与制茶的过程以及茶器的品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同时,茶席作为茶道的重要场所,也开始崭露头角。

茶席通常设置在小型茶室中,步骤繁琐且需要精心准备,包括顾客入座、点茶、品尝和赏析。

在茶席上,人们通过参与茶的冲泡和品味的过程来体验一种宁静、舒适和与自然融合的感觉。

三、茶道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平和、谦逊和与自然的和谐,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茶道的哲学观念进一步加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尊敬。

在茶道中,茶具从选材到制作都非常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茶道的执茶和拜茶仪式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和尊重。

其次,茶道对建筑、园林以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营造恰当的茶道环境,人们精心设计和打造茶室,以及与之相互协调的庭院。

同时,茶道对绘画、陶瓷和刀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茶道对日本人的修身养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来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日本茶道的来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日本茶道的来源与发展是怎样的日本茶道通常认为是来源于中国的,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日本茶道的来源与发展。

日本茶道:来源茶原本不是日本固有的产物,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省,而喝茶的习惯则是在纪元前数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大约是前汉的时代,而茶的兴盛大约是在唐朝,当时有称做陆羽的茶学者写了一部关于茶的“茶经”,如果以现代的角度来看当时的茶的话,则是比较接近像药一般的东西,除了要用之外,当时在唐朝的佛教礼仪中也有使用到茶。

茶传到日本的契机,是因为遣唐使与留学生从中国将茶带回日本而开始,在那时茶还是以药用为主,或是宗教仪式为主。

而在圣武天皇天平元年的时候,有记录着宫中大法要时曾经用茶来供奉的纪录,此外东大寺的正仓院也有保存着当时大佛开眼供养所用的茶碗等,足以想象当时的情况。

到了平安时代,在桓武天皇延历二十四年的时候,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将回日本,并在近江国阪本的地方种植,这是日本最初种植茶叶,而这个地方往后被称做日吉茶园。

而在之后的后弘仁六年时,嵯峨天皇在行幸于近江国韩崎之地时,因为大僧正永忠曾经献上茶叶,于是便命令全国各地开始种植,除此之外在皇宫中的法要会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纪录。

但是,随着宽平六年遣唐使的废止,与中国的交流也为之中断,只有一小部份的僧侣仍然保有饮茶的习惯。

当中国进入了宋朝的时代后,茶的栽培与饮用方法变的非常的发达。

然而唐朝的茶主要是以“团茶”为主,将茶叶固定成一块,然后再煎煮饮用,与日本现今的抹茶有一点接近,当时饮茶的礼法也已经规范,而器具则使用汤瓶,茶筅,天目茶碗等等。

而茶则使用禅宗寺院的茶札,此外供茶也十分盛行。

此外,当时十分尊敬荣西禅师的京都北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从荣西禅师那里得到了一些茶的种子,并且在高山寺内的深濑种植,大概是地点相当的合适的关系,所以种植出了十分高品质的茶种,在这之后高山寺所出产的茶便称做本茶,受到最高的尊敬。

至此,饮茶的习惯以禅宗寺院为中心而向日本各地发扬,连京都的公家与鐮仓的武士都十分爱用。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茶道,即以泡茶、品茶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礼仪和文化艺术形式,是日本和中国两个东方国家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日本和中国的茶道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茶叶的选择、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探讨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

一、历史渊源日本茶道的形成可以追溯到9世纪初唐朝时期。

当时,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日本的贵族圈子开始崇尚茶的独特风味和精神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在日本越发深入人心,发展出独特的日本茶道。

而中国茶道的形成则起源于唐朝时期。

唐代茶文化的精髓禅宗茶道传入宋朝以后,茶道开始在中国逐渐发扬光大。

二、茶叶的选择日本茶道注重对茶叶的选择和处理。

主要使用的是绿茶,如日本独有的抹茶。

抹茶是以整个茶叶的粉末形式制成,使用特制的笊(chǎo)子将茶粉筛入茶碗中,再用温水调和成浓稠的茶汤。

而中国茶道则有更多种类的茶叶供选择。

主要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

中国的绿茶以龙井、碧螺春等最为有名,红茶中的正山小种、祁门红茶广受赞誉,乌龙茶中的大红袍更是闻名世界。

三、艺术表现方式日本茶道追求“以一盏茶,品一世界”的境界,讲究意境的营造。

主人在茶室里以特定的方式准备茶水,细心摆放花艺和器物,同时进行隐语、行礼等仪式,使客人在雅致的环境中感受到茶道所带来的美妙体验。

而中国茶道更注重茶叶的味道和香气的品味。

品茶时,茶水要在适当的温度下沐浴茶具,然后以淡泡的方式慢慢品味,注重的是茶的本质。

总结起来,尽管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有着一些共同之处,但由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两种茶道在方法、理念和形式上有一些不同。

日本茶道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尊重茶具与花艺的摆放,注重礼仪和独特的仪式感。

而中国茶道更注重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重视茶的质地和茶器的选择。

这两种茶道都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精神,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通过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渊源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个东方国家的传统茶文化,还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这两种茶道的不同之处和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文化的历史及由来摘要: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它在日本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茶道己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标志,它的这一标志性的地位在日本文化中越来越凸显。

本文对日本茶道的起源进行阐释,分析了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指出当代日本流行的中国茶。

关键词:日本茶道;茶道文化;日本文化茶道作为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一直在不断相互吸收学习中发展。

中日间的茶文化交流频繁,双方互相派遣学习交流。

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日本茶道里千家家元千宗室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到中国访问。

源于中国茶文化的日本茶道,不断吸收、发展、最终形成了集哲学、文化、宗教为一身,涉及到陶瓷、雕刻、书法、绘画、建筑等诸多领域的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集中表征,日本茶道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著作。

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

该书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

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而且中国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以及文人、僧侣们的那种对幽寂、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都是日本茶道形成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精神内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一)日本种茶、品茶之风的形成平安时代(公元794-1184年),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

此时,日本将茶看做是药物,饮茶方法基本上是学习和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尚未出现现今的抹茶饮法。

到了镰仓时代(公元1185- 1333年),日本兴起品茶之风,代表人物就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

建久二年(公元1191年),荣西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

荣西还研究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为日本茶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河。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

到了室盯时代(公元1392-1573年),茶树的栽种在日本己普及起来。

这一时期出现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大茶师,他们对茶道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日本茶道的形成村田珠光(公元1425-1502年)被称为“茶道的开山鼻祖”,他将禅宗思想引入茶事,形成了独特的“草庵茶风”。

村田珠光把饮茶从一种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和一种宗教,完成了茶与禅、民间茶与贵族茶的结合,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完善了茶道的形式,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层而,奠定了“佗茶”的基础。

被后人称为“茶道的中兴之祖”的武野绍鸥(公元1502 -1555年),他将日本和歌中表现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纯净和典雅的思想融入茶道,并对珠光茶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为日本茶道进一步规范化和民族化做出了贡献。

千利休(公元1522-1591年),他先跟北向道陈学习茶道,19岁时又拜武野绍鸥为师,他在继承村田珠光、武野绍鸥茶道的基础上,把茶道推到了更高境界,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将其还原为淡泊、寻常的本来而目。

他还在茶事中增添了传统的“嚷石料理”的审美意识,使人们在进行茶事的同时充分享受美的情趣。

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茶道从上层社会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并把茶道的精神内涵归纳为和、敬、清、寂,丰富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开创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超凡的形式,使日本茶道在东方独树一帜,取得了“茶圣”的地位。

到了15世纪末,日本茶道完全脱离了宗教形式,成为独立的礼法,至此,日本形成了正式的茶道。

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千利休的子孙和其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建立了“家元制度”、“三千家流”茶道体系。

这一时期是日本茶道的辉煌时期,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茶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其文化内涵的加深、时代感的增强以及形式上的更具民族特征等,这为日本现代茶道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日本茶道的形成过程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鸥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宗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的。

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茶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茶道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追求理想境界的幻想型、重视实物性能的养生型和升华为宗教审美意境的理念型。

后者是前二者的综合,把对茶的他界观念型幻想和对茶的具体实物性认识综合起来,乃是日本茶道之本义所在。

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从一味仿效中国,到逐渐消化外来文化,再到创造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的过程。

日本茶道虽然源于中国,但又绝非是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移植或翻版。

日本的禅僧吧中国的茶文化传到日本后,又在日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中进行再创造,把点茶、饮茶的活动升华为茶道,形成一种综合的文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这对日本人民的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日本流行的中国茶进入明代以后,中国茶叶迎来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变化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9月16日下诏“废团茶兴散茶”。

绿茶的加工技术由蒸青法发展成为炒青法和烘青法。

花茶正式开始生产。

乌龙茶、红茶的出现以及功夫茶艺的形成等等。

然而,中国茶叶的这些发展变化都没有影响到日本,可见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根本不关心中国茶的变化,只注重日本茶道的普及。

明治维新以后,或许有少数人注意到中国茶叶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对日本的茶文化产生任何影响。

可以说,直至日中战争结束,日本茶文化没有任何变化。

中国茶第三次传入日本是1972年日中两国邦交正常化以后。

在这之前,日本人从香港和台湾了解到新型中国茶。

从中国茶叶的整体来看,当时日本人知道的只是华南部分地区生产的乌龙茶,所以导致很多日本人认为以乌龙茶为主的青茶就是当代的中国茶。

后来,普洱茶经香港也传入日本。

这个时期日本人认为绿茶是日本的,中国只有乌龙茶。

除了一部分专业研究人员以外,大部分的日本人对中国茶是一无所知。

中国茶第四次传入日本,与平安、镰仓、江户时代完全不同。

平安时代的中国茶数量很少,仅是贵族阶级模仿唐风的一种趣味爱好;镰仓时代日本引进了茶籽,开创了制造茶叶的历史;江户时代的煎茶促进了日本蒸青绿茶的发展;当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流通渠道。

当代日本人与过去一样,把中国茶当作一种外来文化来看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镰仓时代种植生产茶叶,对日本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受时代影响,当代的中国茶叶最先并不是从大陆,而是通过香港、台湾,以青茶和黑茶(日本四国也有被称为“县石茶”的黑茶,但是数量很少)的形式进入日本市场的。

因为日本人从没有见过这类茶,意识到中国的茶叶是外国的,外形与滋味等都与日本茶不同。

一部分中国茶爱好者在品饮了铁观音、武夷岩茶、洞顶乌龙茶、普洱茶等后,开始慢慢接受中国茶。

且说在中国国内,八十年代初期还没有流行品茶。

我自1980年开始每年到中国各地访问交流,至今己经有220多次了。

据我所了解,八十年代的中国绝对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既时尚又古典的茶馆。

当时只有浙江、四川、广东等地有几家老茶馆,上海和北京有几家茶叶店而己。

改革开放后,中国各地的茶馆逐渐增多,为观光旅游的日本人提供更多了解中国茶叶的机会。

进入九十年代后,各地相继召开与茶有关的国际会议、茶文化节等,这种流行潮流也波及到了日本。

1981年三得利公司率先开始在日本销售罐装乌龙茶。

在日本,人们除了买茶叶以外,很少花钱买茶水。

罐装乌龙茶改变了日本人的意识。

开始流行中国茶的时候,日本人对中国茶是一知半解。

人们只知道乌龙茶,对中国茶叶缺乏整体的认识。

片面的知识妨碍了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茶。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国茶最先从香港和台湾进入日本。

当代的中国茶叶最先从香港和台湾进入日本,所以很多日本人认为中国茶就是乌龙茶,不知道中国还有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日本的罐装乌龙茶是昭和五十六年(公元1981年)上市的,而罐装中国绿茶则是平成十四年(公元2002年)才出现的,二十年的间隔说明了日本人对当代中国茶叶的认识是很片面的。

由茶商引进的中国茶是一种商业性茶文化。

为了开拓日本茶叶市场,部分茶商以高价出售低质中国茶叶。

而中国国内的茶馆一般不为客人提供详细介绍各类茶叶的服务,所以很多日本人即便是到过中国的茶馆,也不了解中国的茶叶。

日本人还没有具备中国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社会上就己经开始流行中国茶了。

由于人们缺乏正确的中国茶叶的基础知识,对茶文化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只能依靠茶叶的品牌和价格来判断茶叶的好坏,不知道什么茶叶最适合自己。

日本学术研究分类过细,致使茶叶学专家不懂茶文化。

日本茶叶学是研究日本茶叶的学问。

也有人研究中国茶,只是因为中国茶是日本茶的发源地。

从中国茶文化整体着手研究中国茶的学者很少。

品种繁多的中国茶叶同时涌入日本市场,让日本人来不及了解每一种茶叶的特性。

这是因为日本人主要喝绿茶,人们一时间还无法理解中国茶叶的博大精深。

没有培养出能全面理解中国茶文化的茶人。

当代日本几乎没有人能全面理解中国茶文化(包括诗、书、画、民俗习惯等)的丰富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培养出能全面理解中国茶文化的茶人。

虽然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但是中国茶叶依然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新研究和普及中国茶知识。

因此,1999年由陈文华先生和余悦先生提倡并制定的《中国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没有茶文化知识就无法普及中国茶。

为了让中国茶的普及工作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在两位先生的协助下,我们自2003年始在日本定期举办“中国茶文化国际检定”。

当代的中国茶不仅仅属于中国人,它属于全世界所有热爱中国茶的人们。

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中国茶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

未来的中国茶文化肯定会改变现在这种以商业为中心的形式,肯定会出现具有综合理解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高尚品格的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