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

合集下载

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

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

什么是日本茶道文化日本茶道原称为“茶汤” (茶湯、茶の湯),是日本仪式化的为宾客奉茶之事,它与其它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的特殊文化,但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饮茶最初是僧侣用于集中心念的,从谂禅师曾以“吃茶去”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两种:抹茶道与煎茶道,但茶道通常是指较早发展出的抹茶道。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点心、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

除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如茶室内外的布置、书画的品鉴、庭园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等,都成为茶道的重点。

日本茶道文化:茶道根本千利休曾说“和敬清寂”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即平和、和谐。

进入茶室,品尝一碗茶时,主对客的“请先、请慢用”等礼貌语代表了茶道所蕴含的“和”。

在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总认为茶道是十分繁琐及复杂的事,甚至有人说:“即使在家里,一个人也可以喝茶。

”但是,茶道中的“和”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内心随时能体认茶道的“和”,必定可体会“和”的真谛。

古代的习俗经过世代流传,传递着数百年积淀的美感。

伴随着四季的变迁,崇尚自然美,以古老习俗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就能体会“和”的妙趣。

现代人对于自然美的感受有时是被动的,有时却拥有对美的极强的感受。

如果将心性不断加以提炼,就是茶道的精神(茶の味)。

隐藏在茶道用具中间的艺术及种种摆设、布置及茶之汤,果子等,仿佛带有生命力的纤细感,这些都以“和”的精神为基础。

“敬”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也代表对友人与同辈的敬爱。

从和到敬,便展开了茶道的真髓。

“清”即清净、清洁,体现了茶道不可或缺的礼仪。

日本茶道文化:规程日本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

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一是茶具的艺术美要能体现茶道尊祟白然、回归白然的宗旨。

二是茶具的艺术美要以实用为基础。

三是茶具是有生命力的,每一件茶具都是有来历的。

四是名茶具体现了名茶人的眼力。

五是茶具追求协调美。

日本茶道的仪式一般而言,代表日本文化的茶道,是指“抹茶道”而言的。

主要程序是:在举行茶道仪式时邀请的宾客中一定要有一位为正客。

要有一个茶道的主题。

选择好举行茶道的日期后如期举行。

进入茶室时主人跪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前迎候,正客首先进入,其他宾客随后。

宾主相互鞠躬致礼后,宾客面对主人落座,正客坐在主人的左边。

而后主人回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此时众宾客可欣赏室内主人精心的布置及名人字画、插花等装饰、摆设。

主人取出有关器具后,跪在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

煮水期间,主人再次退回水屋,众宾客散往花园。

待主人把所有的器具备齐,并重新进入茶室,礼仪便正式开始。

主人将茶具擦拭一番,然后用茶勺从茶叶罐中取出约两勺半“抹茶”置于茶碗,注入沸水,并用茶笑搅拌碗中的茶水,直至起泡沫为止。

在整个点菜的过程中,动作要潇洒自如,宛若行云流水,日本人称“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敬茶时,主人左手撑托碗,有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扶持碗边,送往正客面前,跪着举起茶碗,与额平齐。

正客接过茶碗也举至额前表示感谢,随后放下,再举起并饮之。

饮茶时要求发出“喷喷”声,表示赞赏主人的茶好。

正客饮后,其余客人再一一依次传饮,最后递回主人。

饮茶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轮饮”,即全体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另一种为“单饮”,宾客每人单独饮一碗茶。

“轮饮”是干利休开创的,它更好地体现了茶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

在“轮饮”时,客人恭敬接茶致谢后,要用右手持碗,放在左手掌上,面对茶碗,将茶碗在自己眼前转动,细细赏玩茶碗的花纹质地,再慢慢品饮。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

浅析日本茶道文化姓名:薛源学号:090303186学院:经管院专业:物流管理班级: 0907 班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联系起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一、历史起源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

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

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字上。

“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

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二、茶道内涵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

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

日本茶道及茶文化

日本茶道及茶文化

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日本茶道是日本人接待宾客的一种特殊礼仪,它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修养。

日本人的饮茶风俗是由中国传入的,后来在民间流传。

今天茗山生态茶与您分享日本茶道与茶文化的一些特点。

日本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茶道品茶分“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

轮饮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是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热情相送。

茶道还讲究遵循“四规”,“七则”。

四规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

“和、敬”是指主人与客人之间应具备的精神、态度和辞仪。

“清、寂”则是要求茶室和饮茶庭园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七则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冬暖夏凉,室内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日本茶大都以绿茶为主,没有发酵或半发酵的,制法是蒸熟烘干。

也有炒制的,如九州的嬉野茶和柳青茶,但极少。

日本人泡茶与中国不同,他们抓一把茶叶放入壶中,冲水后马上就倒,每杯倒一点,轮番几次,使茶汤浓淡均匀,一般只上一杯。

茶道用的抹茶,是将茶磨成细粉,冲搅后浓稠如粥,碧绿清香。

据考证,日本的制茶与饮茶方法,可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代的古风。

日本还有樱花茶、大麦茶、紫苏茶、海带茶、梅花茶等,但这些实际上不能算茶,类似于中国的菊花茶,只是保健饮料而已。

如樱花茶,清水中漂几朵腌渍的樱花,美则美矣,但与喝茶是两回事。

日本的茶文化及礼仪

日本的茶文化及礼仪

日本的茶文化及礼仪茶道礼仪的特点茶道礼仪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主与客之礼:在主人与客人之间,客人为上,主人为下。

主人要时时处处站在客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客人也要站在主人的立场上多为主人着想。

主人与客人要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圆满地完成茶会。

客与客之礼:茶会中的客人是有级别的,其中有首席客人、次席客人、末席客人,大家要尊重首席客人。

在客人与客人之间,反复实行的有三种礼:前礼、次礼、送礼。

人与物之礼:茶道礼法中独特的部分,茶人们把所有的道具都视为有生命。

无言之礼:通过主人的行动、姿态、或物与物的碰撞声来实现有言之礼:大部分是关于道具鉴赏,其问答的内容往往模式化。

约定之礼:茶会上的约定之礼是极其丰富而奇妙的。

而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

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

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客人按规定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是茶道仪式的主要部分,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训练。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最后,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热情相送。

接受日本人的邀请,也有一定的讲究。

例如应邀参加正式的宴会,则应郑重其事,梳汝打扮,西装革履。

但如果是参加郊游,或其他的文娱、体育活动,即使是首次见面,只要轻装打纷。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的“茶室”中举行。

茶室一般三间小屋,清雅别致,室内摆设珍贵古玩,名人书法,引人注目。

茶室中间放着供烧水的陶炭炉(风炉)、茶锅(茶)。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介绍日本茶道也具有相当的历史,日本茶道有什么历史文化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日本茶道文化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日本茶道的历史众所周知,日本的茶道虽起源于中国,但因日本文化追求极致的特点,使得日本茶道拥有了丝毫不逊于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日本茶道的历史要追溯到唐代。

是由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传入日本。

15世纪,村田珠光和尚在参禅中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从而开创了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他也成了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其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融入其中。

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

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茶道。

日本茶道的规程茶室茶客茶室不仅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也要求室外环境的静雅。

茶客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

入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

茶人身着和服的茶人先打开绸巾擦茶具;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

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

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味。

献茶礼仪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后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献茶。

客人则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

礼毕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

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

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

如今在日本不仅能体验传统的茶道,从采摘茶叶开始的体验之旅在日本年轻人中正逐渐风行。

花个周末去产茶大县-静冈县采采茶、体验一下茶道,再顺便领略一下富士山风情,真是不亦乐乎。

日本茶道品茶步骤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茶,作为一种传统饮品和文化象征,在日本和中国都有着特殊的地位。

茶道作为对茶文化的高度发扬,既注重了茶的烹制技艺,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内核,但又相辅相成,相互借鉴。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精神理念,并分析其异同之处。

一、日本茶道的精神1. 和敬清寂日本茶道强调“和敬清寂”(Wa, Kei, Sei, Jaku),其中“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敬”代表尊重和礼貌,“清”表示纯净,无杂念,“寂”则是静谧和平静的状态。

和敬清寂体现了日本茶道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和谐追求。

在茶道中,和敬清寂的精神在茶席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从茶具的摆放到茶人的姿态,都需要注重和谐的氛围与平等的对待。

2. 自然美和无为而治日本茶道注重自然美的追求,强调在茶道中体现自然的真实和朴素,强调茶席上的一切都与自然相连。

茶道中的花道、庭院以及茶具的制作,都体现了日本茶道对自然美的尊崇。

此外,日本茶道还强调“无为而治”,即尊重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做过多的干预和修饰。

这种自然、朴实和无为而治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日本茶道的实践中。

3. 以茶会友和实践的思维方式日本茶道强调通过饮茶来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茶道中,主人准备和端茶给客人的过程被称为“茶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一杯茶,更是通过饮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感情的沟通,并倡导以茶会友的文化理念。

茶道也强调实践的思维方式,通过实际动手制作和烹制,培养人们的专注力和细致观察力。

二、中国茶道的精神1. 尊崇自然和谐中国茶道注重对自然的尊崇和对谐和状态的追求。

茶道强调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在茶道中,茶席常常设在花园或庭院中,茶具也常常以自然的材料制作而成。

茶道追求的不仅仅是茶的味道和品质,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2. 崇尚洒脱自由中国茶道崇尚洒脱自由的精神,追求一种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态度。

在中国茶道中,着重强调茶与人的自由,不拘泥于繁琐的程序和规矩,尊重每个人的个人魅力和创造性。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内涵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内涵

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内涵茶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非常重视茶道,并将其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而茶道的内涵与中国的茶道也有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道具、礼仪、精神等方面探讨日本与中国茶道的内涵。

1. 道具首先来看道具。

无论是日本的茶道还是中国的茶道,都离不开一些特定的道具。

日本茶道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茶碗、茶筅、茶匙和茶壶等。

茶碗是质朴简洁的,与茶道的精神相契合。

茶筅则用于搅动和泡制茶叶,它的制作需要经过精细的工艺。

而茶匙则用于取出适量的茶叶和搅拌茶汤。

茶壶则是煮沸水和泡制茶叶的工具。

这些道具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代表着道家的思想和审美追求。

与此相比,中国茶道的道具则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的茶道注重器具的精美和繁复,品茗时使用的茶具有壶、杯、碗、匙、炉、砚等。

其中,茶壶是重要的道具之一,中国人追求壶的工艺和造型。

茶杯则一般为紫砂杯,紫砂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数十个工序,独特的泥料质地能够使茶汤更好地保存和提呈。

与茶碗不同,茶艺师在泡茶时通常会将茶杯盖上,并用手指轻轻掀开,这是茶艺师的独特技艺。

2. 礼仪茶道在日本和中国都非常注重礼仪。

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在茶道的过程中,均有着独特的礼仪要求。

茶席的布置、动作的规矩、沏茶的顺序等都受到严格的约束。

在茶道中,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方式。

在日本茶道中,主持者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正式的茶道主持人。

在茶道表演中,主持者需要精确地掌握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的位置和顺序。

茶道主持人要面向客人致意、双手合十,并行鞠躬礼以示尊重。

而客人则需谦虚地接受茶道主持人的服务,遵循规定的动作和顺序。

中国的茶道也有着丰富的礼仪。

中国人在品茶时,也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茶人在将茶叶置于茶壶中时,会以一定的规律行动,注重身体的协调和优雅。

茶人沏茶时注重姿势的正确,如用左手托壶、右手用力轻轻地倒茶,也要保证动作轻盈流畅。

与日本茶道不同的是,中国茶道更加注重茶具的摆放和装饰,茶具要用心挑选,以体现主人对客人的尊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
摘要: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

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10-01
1 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

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

茶道被当作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

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

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

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

同时,千利休强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 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

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

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

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 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

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

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

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
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

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

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

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

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

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2 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

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触动人心,其所呈现的生命之美,要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

这也是日本人心中始终所贯穿的“与自然的和谐”信念之体现。

《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

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

3 日本茶道精神
3.1 和敬清寂
16世纪末,千利休用“和敬清寂”四字概括了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和敬”主要指和睦以及敬人与事心之心,切勿虚荣自大;“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闲寂的审美观。

举办茶会之前,茶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来宾和季节的不同等进行选择。

茶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

以此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体现主人真诚的待客之道。

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

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

最后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他们渴望过隐居的生活,寻求心神上的安逸。

茶道之茶称为“佗茶”,“佗”有“幽寂”、“闲寂”的含义。

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修身养性,净化心灵。

“清寂”之美从此时开始得到广泛的传播。

3.2 禅茶之缘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一定规则程序来进行的喝茶活动。

茶道的精神,正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

日本茶道的繁文缛节,并非要把茶客的注意力从茶的本身上引开,而是要茶客专心致志于饮茶的全过程,从而把人从世俗的紧张、烦恼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茶道里禅的内涵,就是通过繁琐的规则来磨练人心,当这些
定规不再令饮茶者厌烦,当饮茶人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算领会了茶的真谛。

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点茶、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美意识和品格。

这也就是禅宗里的“勿使染尘埃”和“本来无一物”的两个境界。

人只有通过不断地拂拭内心,才能最终令尘埃无可染之处。

日本茶道,是用一种仪式来向人讲述禅的思想,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融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为一体的一种精神文化。

综上所述,日本茶道不只是单纯的趣味、娱乐活动,它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认真、无条件的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

同时,其实质已上升成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并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 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