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日本茶道文化(5篇)

日本茶道文化(5篇)日本茶道文化(5篇)日本茶道文化1一、茶禅一味的思想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
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
一是表示对圆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与禅宗的思想相通的。
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
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
珠光在四张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对圆悟克勤的禅语,以本来无一物的心境点茶饮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独特的草庵茶风。
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于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执、切忌自高自大、固执己见。
同时他也揉合进了当时流行的连歌中的冷枯之美,在当时一直以唐物为中心的完美豪华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种残缺的美。
珠光曾说明月也嫌无云时,比起一览无余的满月,于云中时隐时现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给人一种朦胧美。
珠光茶室中还表现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张将唐物与和物合为一体,备前烧、信乐烧等日本的瓷器也都进入茶道。
珠光追随一休参禅,将茶禅一味的精神贯彻于饮茶中,把当时流行的禅院的茶礼仪、奈良庶民茶、贵族书院茶揉成一体,给其中注入禅的精神,并根据此精神,对茶室和茶具进行改良,使茶进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异彩。
禅与茶道的结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传播者这种客观的历史背景,但禅与茶在精神上的内在联系应当说更为重要。
这种现象并不是日本所特有的。
中国禅宗也有相应十分生动的例证。
据传,有一天,唐代赵州从谂禅师问一位外来的僧人是否到过他这里,对方说曾经到过,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来,赵州同样问他是否来过,对方回答没来过,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问赵州为什么让来过的和没来过的都去吃茶,于是赵州便喊了一声: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并不仅仅是以茶解渴,其中当另有深义。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的文化精神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会,学习茶礼,它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
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
“清寂”也写作“静寂”。
它是指审美观。
这种美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佗(chà)”字上。
“佗”日语音为"wabi",原有“寂寞”、“贫穷”、“寒碜”、“苦闷”的意思。
平安时期“佗人”一词,是指失意、落魄、郁闷、孤独的人。
到平安末期,“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静寂”、“悠闲”的意思,成为很受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的意识。
这种美意识的产生,有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改组时期,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势,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了政治舞台。
失去天堂的贵族感到世事无常而悲观厌世,因此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
失意的僧人把当时社会看成秽土,号召人们“厌离秽土,欣求净土”。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很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过着隐逸的生活,创作所谓的“草庵文学”,以抒发他们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积愤。
这种文学色调阴郁,文风“幽玄”。
室町时代,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商务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嚣。
不少人厌弃这种生活,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追求“佗”的审美意识,他们渴望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块僻静的处所,过起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乐趣,寻求心神上的安逸。
浅谈日本茶道美学的文化内涵

浅谈日本茶道美学的文化内涵一、茶道与自然相交相融自然事物美的形态多样,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都是自然的感性形式,给人带来欢愉。
日本人亲近自然,崇尚自然中最质朴的元素,并将真挚而直观的情感沉浸于自然之美中。
正如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说的那样:“人的自然化是情感本体的建立。
”20世纪西方美学在日本广泛传播,并在日本确立成为一门学科。
日本作为一个群岛国家,四季分明并且气候变化多端,有着许多日本独特的自然风景和自然景观等。
因此,日本人自古以来对自然以及自然美情有独钟,并且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日本的茶庭、茶室、茶具就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那份寂静气息,让人直接感受与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来一场心灵的会晤。
日本人对自然的观察十分深刻,无论是在艺术的创作还是表达上都能看到自然的影子,对自然美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二、茶道的审美表现茶道大师千利休将日本茶道的精神总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后来这四则也成为了日本茶道文化的行为规范和不二法则。
日本茶道中的“和”是指和谐、和悦。
它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人与客人之间的和谐,还体现了支配着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
在茶道的礼序中,要求每个人的动作需要十分端庄、严谨。
主人要时刻的为客人着想,营造和悦、温馨的饮茶气氛。
客人也不仅要及时领悟主人的美意,也需要对主人的心意作出评价,使整个茶室充满和睦的气氛。
茶室中的装饰和点心等需要与茶会的主题相协调,也要与季节相适应,使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大自然有浑然一体的结合,达到“赏天地自然之和气”的目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境界。
日本茶道中的“敬”是指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上下有序、没有贫富和等级等世俗偏见。
虽然日本茶道形成于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封建社会,但是在那一方小小的茶室中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平民与贵族促膝长谈,没有一切世俗偏见。
原本茶室设有“贵人入口”,后来改为所有客人一律从“侧门”出入。
这确实体现了禅宗的精神。
即便是武士,也需要把佩刀放置门外才能进入茶室,体现出茶室是个众生平等的空间,所以严格禁止阿谀奉承、傲慢无礼的举动。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学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学缺陷之美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
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
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
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
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
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
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
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
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无心,无念,无意识。
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
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一是茶具的艺术美要能体现茶道尊祟白然、回归白然的宗旨。
二是茶具的艺术美要以实用为基础。
三是茶具是有生命力的,每一件茶具都是有来历的。
四是名茶具体现了名茶人的眼力。
五是茶具追求协调美。
日本茶道的仪式一般而言,代表日本文化的茶道,是指“抹茶道”而言的。
主要程序是:在举行茶道仪式时邀请的宾客中一定要有一位为正客。
要有一个茶道的主题。
选择好举行茶道的日期后如期举行。
进入茶室时主人跪在茶室的活动格子门前迎候,正客首先进入,其他宾客随后。
宾主相互鞠躬致礼后,宾客面对主人落座,正客坐在主人的左边。
而后主人回水屋取风炉、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此时众宾客可欣赏室内主人精心的布置及名人字画、插花等装饰、摆设。
主人取出有关器具后,跪在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
煮水期间,主人再次退回水屋,众宾客散往花园。
待主人把所有的器具备齐,并重新进入茶室,礼仪便正式开始。
主人将茶具擦拭一番,然后用茶勺从茶叶罐中取出约两勺半“抹茶”置于茶碗,注入沸水,并用茶笑搅拌碗中的茶水,直至起泡沫为止。
在整个点菜的过程中,动作要潇洒自如,宛若行云流水,日本人称“一叶扁舟顺流而下”。
敬茶时,主人左手撑托碗,有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扶持碗边,送往正客面前,跪着举起茶碗,与额平齐。
正客接过茶碗也举至额前表示感谢,随后放下,再举起并饮之。
饮茶时要求发出“喷喷”声,表示赞赏主人的茶好。
正客饮后,其余客人再一一依次传饮,最后递回主人。
饮茶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轮饮”,即全体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另一种为“单饮”,宾客每人单独饮一碗茶。
“轮饮”是干利休开创的,它更好地体现了茶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
在“轮饮”时,客人恭敬接茶致谢后,要用右手持碗,放在左手掌上,面对茶碗,将茶碗在自己眼前转动,细细赏玩茶碗的花纹质地,再慢慢品饮。
日本茶道文化基本介绍

日本茶道文化基本介绍推荐文章世界各国茶道的基本介绍热度:四川茶文化的基本介绍热度:四川茶文化的茶具介绍热度: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热度:武夷山茶道的基本介绍热度:日本茶道文化品茶是很讲究场所的,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基本介绍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又是日本人生活的规范,是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如今,有五百年历史的茶道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期。
茶室、茶亭遍及日本各地;茶室,茶会已成为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千姿百态的茶道具成为日本美的象征。
有关茶道文化的电影、电视片、美术展、著述比比皆是;从事茶道活动的人口达五百晚之多。
日本在经济上制造奇迹,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探求。
同时,日本为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
也积极的宣传自己的文化,日本人首先向外宣传的便是茶道。
茶道是我们了解日本文化,理解日本人的一条捷径。
但是,茶道对于外国人实在是一种难解的文化现象。
没有接触过茶道的人不理解茶道是理所当然的。
即使参观过茶道表演的人也入五里雾中,找不出说明它的合适语言。
茶道为什么难以理解?我试图将此归纳为三个原因:容括性、无形性、局限性。
茶道的内容是丰富的,她几乎将东方文化的所有内容都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茶室里。
在思想方面,它含有神仙思想、道教、阴阳道、儒教、神道等;在形式方面,它包括建筑、庭院、书画、雕刻、礼仪、插花、漆器、陶器、竹器、烹饪、缝纫等内容。
茶道被称为是应用化了的哲学,艺术化了的生活。
茶室中间展现的是一个活龙活现的“小东洋”。
由此,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定义。
而且,茶道是一种活的艺术,我们很难抓住它的形体。
茶道艺术是通过茶事来成立的,但茶事一完,一次艺术的创作就消失了。
研究茶道,我们不可能象鉴赏一副绘画那样静观和思索,我们必须随着茶事的进展去捕捉瞬间的现象。
但在瞬间与瞬间之间不仅留下了许多空隙,而且,我们常常会被那一个个细小的现象迷住,很难勾勒出茶事的全貌。
日本茶道礼仪

日本茶道礼仪在这样一个艺术化的饮茶氛围和漫长的饮茶历史中,以礼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日本茶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礼仪方式。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礼仪,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礼仪日本的茶道品茶非常讲究场所,他们不会随便在家中的一处地方品茶,一般都在特定的茶室中进行。
日本的茶室多起名为“某某庵”,比如千利休就曾创立过草庵茶室。
另外,茶室还有大小之分,一般以“四叠半”(大约为9平方米)为标准,大于“四叠半”的称之为广间;小于“四叠半”的称之为小间。
茶居室的中间设有陶质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日本人在接待宾客的时候,有一整套的饮茶规定和要求。
首先,主人会先让经过专门训练的茶师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规则煮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茶师将茶献给宾客时,宾客要恭敬地双手接茶并致谢,然后三转茶碗。
这之后客人才能轻品,然后慢饮,紧接着就需将茶碗奉还。
在整个品茶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轻盈优雅、端庄大方的姿态和动作。
饮茶完毕,按照习惯和礼仪,客人要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和赞美。
最后,客人离开时需向主人跪拜告别,主人则需热情相送,在整个品饮过程中,双方皆需坦诚相待。
日本的茶道品茶还分为“轮饮”和“单饮”两种形式。
所谓“轮饮”就是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单饮则是并可每人单独品尝一碗茶。
但不论是单饮还是轮饮,饮茶中的茶道规矩和品饮者对茶具的赏鉴与评价皆是必不可少的。
日本的茶道讲究遵循“四规”与“七则”。
四规指的是:“和、敬、清、寂”,这也是日本茶道的精髓所在。
”和、敬“是对主人和客人来讲的,指在品茶时,主人和客人必须具备的精神,态度和礼仪;”清、寂“则是对茶室和饮茶庭院来说的,是指在品茶时应保持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气氛。
”七则“也是日本茶道文化对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或是接待客人品茶时的要求和规定,具体指的是:提前备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应保持冬暖夏凉,室内要插花保持自然清新的美,遵守时间,备好雨具,时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学”发布: 2011-02-18 18:51 来源: 查看: 56 次日本茶道文化不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属性: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缺陷之美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
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
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
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
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
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
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
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
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茶道文化的七大美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一、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虽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论从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见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是釉没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
还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挂轴等茶道美术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齐划一的感觉,多是参差不齐。
这种带有缺陷的美,却常有深度的魅力。
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
单一的美。
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二、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
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比如,日本古来建筑中,神宫和茶室的建筑,虽然理念上都推崇简素之美,但神宫的简素和茶室的简素,却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素。
神宫的建筑是古朴、庄岩、静穆,京都的桂离宫,东京的明治神宫,选材上用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筑,则是简单、纯朴、寂静,选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简瓦搭成,诠释了一种脱离于寺院的俗世修心养性之愿望。
这两种简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学的美感。
茶庭中只有常绿树木而无花草,茶室中的挂画,也多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
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毫无精雕细刻,却有种稚拙笨朴的素美,令人入目难忘。
进入茶庭和茶室,举目所见,没有绚烂只有素雅,这种简单的素美的深处,蕴藏着枯淡的清寂之美。
三、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
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虽然一目所见,有种枯槁之状,但却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四、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
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
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
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
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
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
这和现代的一些所谓茶道新风完全不同。
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心的美,才是纯美。
五、幽玄之美
中国的古诗句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着相同的意境。
幽玄之古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
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
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
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
幽玄,不是阴暗沉郁之气氛,而是沉静中的寂落之美。
六、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
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
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短短的路径,而是一种更多象征意义上的回归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
进入茶室前的净水
洗手等动作,也是一种净心脱尘之举。
茶道追求的脱俗之美,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红尘,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暂的净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
所谓的脱俗,不是表象的脱离现实的生存规则,而是令人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畅顺地融入世道。
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
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规地行走尘路,便不易迷失本我,会走得更逍遥自在。
比如在茶席中聚会的开始前或结束后,禁忌高谈阔论地炫耀财富和摆弄学问之谈。
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
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七、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面对日常中的“我”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
茶道的开始和完了,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
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
窗外的风声雨声鸟声,室内的水沸滚动声和茶师手中竹刷的轻动做声,众静皆一动过程中的寂美,是红尘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觉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静之美,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