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合集下载

自然环境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路面结构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路面结构的影响自然环境中的降水、气温升降、水流的冲刷、阳光的照射等因素,对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均有很大的影响。

(一)水对路面的危害在各种自然因素中,水对路面的危害最大。

这种危害主要是通过水对路基和路床的强度和稳定性的损害,进而影响路面的强度和稳定。

再加上气温与水的共同作用,这种危害更为严重。

例如道路的冻胀和翻浆,就是这种共同作用的典型事例。

大暴雨及地表径流对路面产生冲击和洗刷的作用,会使碎石或级配砂石结构层产生剥落或冲毁现象。

当路面透水性高或路面存在裂缝时,水会从这些路面薄弱处侵入路面下基层,降低其承载力。

对于水温稳定性特别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水也会从路面接缝填封料损坏处,侵入基层,使其弹性模量下降,而造成水泥混凝土板的裂断。

当水侵入沥青路面时,易产生路面脱落、出坑、掰边或造成路面基层及路基弹性模量的下降,使柔性沥青路面产生纵向、横向裂缝,从而削弱了路面防止水侵入的能力。

(二)阳光与气温对路面的影响冰冻会使道路出现冻胀,破坏路基承托路面的承载力,当春融时,会造成路基路面的翻浆破坏。

阳光和气温会使沥青类路面在夏季高温时,因沥青变软而产生“壅包”、“路面搓板”及返油。

再加上大气中的氧化作用,会加速沥青化学组成的变化而老化,缩短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冬季沥青类路面也常因低温使沥青变脆,而形成早期龟裂。

车辆高速行驶对路面的要求汽车高速行驶需要在行车道上铺筑耐磨耗和抗冲击的路面。

为保证高速行车的舒适安全,该路面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稳定性,较高的平整度和抗滑性,并能保护自然环境。

(一)路面强度和刚度汽车在路面上行驶,通过车轮把垂直力和水平力传给路面。

此外,由于汽车发动机的机械震动和悬挂系统与车身的相对运动,路面还会受到车辆的震动力和冲击力作用。

车身后面还会产生真空吸力作用。

在前述各外力作用下,路面结构内会产生大小不同的压应力,接应力和剪应力。

要求路面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以抵抗前述各行车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应力,避免路面损坏。

天然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天然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天然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公路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然而,像地震、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重大的危害,也对公路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然灾害对公路建设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地震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地震是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球物理现象,它频繁地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网密集的地区。

特别是在建设公路这样的基础设施时,地震会给公路建设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地震对公路建设的影响首先表现出道路基础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土地沉降或土层塌陷可能导致基础沉降或地质滑坡,这对道路本身的灾后重建和日后的正常使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地震对桥梁和隧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桥梁和隧道的结构力学受到极大冲击,损坏严重,这将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因此,在公路建设时必须注重地震防治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经受地震的考验。

首先,对道路、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建设要注重地质勘探和设计实现,采取“避让、改线、增加支撑”等措施来降低地震影响。

其次,引入科学技术手段,采用新型钢筋混凝土、玻璃钢等材料增强桥梁结构的耐震性能。

二、山洪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山洪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山区土地退化等原因导致的山坡地质流动现象,它给公路建设带来的威胁要比其他自然灾害更直接和具体,同时对人类的安全和交通运输网络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山洪对公路建设的主要影响是造成路面塌方和河流、水库等水质暴涨,这会对公路的正常通行和车辆的行驶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在公路建设时必须认真考虑山洪的应对策略。

首先,对公路建设选址要慎重,避开可能受影响的山坡区域,采用横贯山谷、隧道穿越山势等方式,提高通行安全性。

其次,采用德国的“能量药理学”理论,对近几年进行山洪管理,严禁滥伐森林,以减缓土地退化,从而减小山洪发生的风险。

三、滑坡对公路建设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滑坡是地质环境的重要自然现象之一,它会导致公路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

影响交通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影响交通的因素及处理方法

影响交通的因素及处理方法交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各类活动、物流、旅游等产生的基础。

然而,交通运输的顺畅与否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可以是自然因素也可以是人工因素。

本文将探讨影响交通的主要因素及有效处理方法。

一、自然因素1. 天气因素天气是影响交通运输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由于恶劣的天气条件会导致路面湿滑、大雾弥漫、暴雨倾盆等情况,因此会给道路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困难。

比如,暴雨或者冰雹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道路易被淹没或者结冰,因此交通事故率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2. 自然灾害因素除了天气因素外,地震、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条件也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因素。

遭受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区域,道路和桥梁可能会遭受结构性损伤,车辆出行时也需要注意路况和行驶速度。

3. 环境因素不可避免的强烈的自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道路的耐用性和车辆的行驶能力。

比如,海滩的盐霜等环境因素会导致金属构件的生锈和损伤,建筑结构的破损等。

二、人工因素1. 道路施工交通道路建设和施工的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工期间可以造成道路的封锁、路面凸出、临时交通规则等。

为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在道路施工期间需要提前做好工期计划,合理规划交通运输路线,以及及时告知社会公众。

2. 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交通运输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即使是小的事故也会导致道路的拥堵,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进行。

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既有人的因素也有车辆和道路的因素,因此交通事故的预防需要由各方面共同努力,不仅要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起安全的驾驶文化,还需要加强对车辆和道路的维护。

3. 假日人流大假日旅游等会引发出现交通许多问题,车辆数量的增加,道路拥堵和交通瓶颈的出现,都会带来交通的混乱。

因此,除了应该加强机动车的管理,实施订单出行制度之外,还需要合理规划交通路线,消除交通拥堵和瓶颈。

三、有效处理方法1. 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道路和桥梁的维护,以及加快城市交通的发展。

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材料等等。

为了保障工程的质量,我们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控制措施。

首先,自然环境是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自然环境中,气候、天气等会影响道路施工进度和质量。

例如,下雨天气会使施工现场变得湿滑,给施工人员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会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

为此,我们可以加强现场排水,保持施工区域干燥,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来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施工质量。

其次,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作业,他们需要有一定的工程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规范和施工标准。

为此,我们可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术水平,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来监督施工人员的作业。

再次,施工材料也是影响市政道路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材料的质量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例如,使用质量不稳定的材料会影响工程的稳定性和强度,给后期使用带来一系列隐患。

为此,我们应该选择质量稳定、可靠性高的材料,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使用,同时加强材料的品质检验工作来保障施工质量。

总之,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考量和控制。

我们可以加强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选择优质的材料,随时保持施工区域的干燥、整洁,监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施工标准,从而确保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和安全。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影响
地理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水文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交通线路的影响环境保护与交通线路的可持续发展
contents
目录
地理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CATALOGUE
01
地势平坦,有利于建设公路和铁路,交通线路布局较为密集。
平原地区
地势起伏较大,建设难度高,交通线路相对稀疏。
河流的水位和流速对交通线路的安全和稳定性产生影响。在洪水季节,河流的水位可能会上涨,威胁到沿岸的交通线路。同时,急流和漩涡也可能对桥梁和河道的安全造成威胁。
河流的水位和流速
土壤地质结构
土壤地质结构对交通线路的基础建设产生影响。在软土、沙土或松土地区,基础建设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措施。
地下水状况
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状况可能对交通线路的基础稳定性造成影响。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的标高,以保持交通线路的安全稳定。
自然灾害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CATALOGUE
03
洪水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淹没、交通工具的损坏以及运营中断等方面。
总结词
洪水发生时,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位会迅速上涨,淹没周边的道路、桥梁和车站等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洪水还可能冲毁部分交通设施,导致交通中断。此外,洪水还可能造成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的损坏,影响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为了安全考虑,部分交通线路可能会暂时停运,导致运营中断。
山区
河流穿越地区需要建设桥梁和隧道,增加了建设难度和成本。
河流地区
冬季漫长且寒冷,路面易结冰,需要采取防滑措施。
严寒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高原地区
雨量充沛,湿度大,需要建设排水设施和保持路面干燥。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养护措施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养护措施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成因及养护措施高速公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运输网络,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高速公路的使用频率和车辆负荷的增加,路面病害逐渐变得普遍,并且给驾驶安全和行车舒适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了解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养护措施,对于确保公路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负荷:高速公路承载了大量的车辆和货物运输,承受了巨大的交通负荷。

长时间的车辆行驶和重载车辆的频繁通行会引起路面的磨损和疲劳,导致路面病害的出现。

2.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路面病害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如温度降低和降雨增加)会引起路面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从而导致路面冻胀和板结现象。

地震等地质灾害也可能引起路面破裂和坍塌。

3. 设计和施工质量:高速公路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

如果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如强度不足、厚度不均匀、缺乏排水系统等,都会导致路面出现裂缝、龟裂和坑洞等病害。

为了保护和维护高速公路的路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养护措施:1. 定期检查和维修:对高速公路路面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及时发现和修复各类病害,防止病害扩大和加剧。

及时修复路面裂缝、补充路面材料、重新铺设路面等。

2.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加强对高速公路建设的施工质量监管,确保设计和施工符合标准和规范,避免因设计和施工问题导致路面病害。

3. 做好排水系统的维护:合理设计和建设路面排水系统,确保雨水及时排除,防止积水和冻胀导致的路面病害。

定期维护和清理排水系统,保持正常、畅通的排水功能。

4. 增加路面抗压能力:根据实际负荷情况,在设计和施工中增加路面的抗压能力,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抗疲劳能力。

5. 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制度,进行养护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制定养护计划,明确养护任务和责任,合理使用养护资金。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的成因及养护措施是保证高速公路持续运行和安全运输的关键。

浅析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

浅析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

浅析沥青路面破坏及防护沥青路面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路面类型之一,具有施工方便、修补维护方便、噪声小等优点。

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沥青路面也面临着破坏的问题。

本文将从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分类、防护措施等方面,对沥青路面破坏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沥青路面破坏的原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沥青路面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要包括气候、温度、水文等,其中最显著的是气候变化。

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沥青路面易受紫外线影响而发生反应,导致变形、开裂等现象,同时,在夜间温度降低的时候,沥青路面还会出现温度差过大的情况,从而加剧了路面的破坏。

2. 车辆荷载车辆荷载是引起沥青路面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车辆质量和轴荷大小的不同,可能会对沥青路面产生负载,从而引起路面的弯曲和拉伸。

此外,车辆过载、超速、频繁刹车等行为也都会对沥青路面产生负面影响。

3. 路面施工和维修质量路面施工和维修过程中的失误也是造成沥青路面破坏的一个因素。

施工中,如果材料掺杂不均、温度控制不好、施工厚度不够等等就会导致路面出现裂缝甚至中心路面起拱。

维修中,如果是针对沥青路面的部分维修,那么维修区域与未维修区域的差异就会导致均匀度降低、裂缝增加等问题。

二、沥青路面的破坏分类1. 裂缝裂缝是沥青路面破坏的常见类型之一,一般是由于温度变化、车辆负载或材料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

裂缝分为平面裂缝、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其中纵向裂缝最常见。

2. 起拱沥青路面的另一种破坏类型是起拱,这是因为路面中心处的轴荷过大,沥青层的弯曲受力超过了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导致路面出现凸起和凹陷。

3. 沉降沉降是由于路基松弛或不均匀压实等因素导致的。

一般,沉降破坏的是沥青路面与基础结构的接缝部分。

4. 磨损由于车辆的长时间行驶、摩擦力等原因,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会出现磨损现象。

一般磨损比较明显的位置是弯道、路口和斑马线等部位。

三、沥青路面破坏的防护措施1. 前期施工在沥青路面的前期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防护性质好的建材,如防水型混凝土、路面基础的集料强度要求等,减少日后可能导致的路面问题。

自然区划对公路工程影响

自然区划对公路工程影响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计的要求
北部多年冻土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东南湿热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西南潮暖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二级区名(包括副区)
青藏高寒区中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主要自然病害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因素对路面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从气温和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对路面路基的影响及其原因,指出了自然环境的应对不当给路面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关键词:公路路面工程自然环境气温湿度影响应对方法
1 概述
路基路面结构直接裸露在大气之中,除直接承受车轮荷载作用外,还直接受水、温度、空气、阳光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它们既有促进路面成型、稳定等有利的方面,也有促使路面软化、破坏和影响施工的不利方面。

而且实践表明,很多路面受到的自然力的破坏比遭受所施加的车轮荷载的破坏力更为严重。

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刚度和强度随路面结构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有时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减。

而且它们的体积随路基路面结构内部温度和湿度的升降而引起膨胀和收缩。

同时它们的几何性质和物理性质随温度与湿度产生的变化,将使路基路基路面结构设计复杂化。

如果在设计和施工的时候把自然因素考虑在内,那么路基路面结构则在车轮荷载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将提前提前出现损坏,缩短路面的使用年限。

本文则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自然因素对路面路基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2 自然因素对路基路面的影响。

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

路面结构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随着周围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变化使路面材料的性质和状态发生相应的改变。

2.1 湿度对路面的影响
2.1.1湿度不断变化的主要因素
⑴大气降水和蒸发降水浸湿透水的路面并下渗而润湿路基,或者沿路面的裂缝渗入路基。

蒸发使水分从路基中逸出而促使路基趋于干燥。

⑵地面水地势低洼及排水不良的时候,积滞在路面附近的地面水通过渗漏和毛细润湿作用进入路基。

⑶地下水处于某一深度的地下水可以通过毛细润湿和渗透作用进入路基。

⑷温度当路基内沿深度出现较大温度坡差时,土中水分温度差影响下以液态或气态由热处向冷处移动,并积聚在(或凝结)在此处。

2.1.2 湿度变化对路面的影响。

湿度状况的变化是影响路面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路面中的水的影响与道路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季节、雨量、气温、蒸发条件及道路本身的排水能力等因素有关。

土基中的毛细水上升高度取决于路基土质和土基压实度。

路面渗水情况与路面面层类型和路面纵横向坡度有关。

地下水位的高低和地面滞水情况,也是影响路面湿度的重要原因。

显然,地下水位越高,地面滞水越多,路面越潮湿。

反之,路面则干燥。

为保证路面处于干燥状况,首先要保证土基不过分潮湿。

路面结构中,基、垫层材料在最佳含水量下压实可得到最大密实度,并有较高的力学强度。

含水量过大时,材料过分潮湿,其强度大大降低,变形也增大。

但如果含水量过小,材料颗粒之间由于缺乏水膜粘结作用,会发生松散;由于缺乏润滑作用,压实度不高,同样也不会有较高的力学强度。

沥青面层在水的作用下,沥青与石料的粘附力降低,导致石料与沥青剥落,从而使路面发生松散、坑槽等病害。

水对水泥混凝土面层影响不大,但对其下的土基与基、垫层的影响与柔性路面是一样的。

2.2温度对路面的影响。

2.2.1 决定路面温度的影响因素。

决定路面温度的影响硬是主要为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
⑴外部原因。

主要是气候条件,诸如太阳辐射、气温、风速、降水量和蒸发量等。

其中太阳辐射和气温是决定路面状况的两项最重要的因素。

射到路面的短波辐射热,一部分被路面反射,余下的部分则被路面所吸收而增加其温度。

大气和路面发出的长波辐射,构成了路面的再辐射,使路面放出部分热量,大气和路面的温度差异,引起了对流热的交换。

风的作用加强了对流,使路面丧失了部分热量。

降水和随后的蒸发都会显著地降低由日照增加的路面温度。

⑵内部因素。

则为路面各结构层的热传导率、热比容量和对辐射热的吸收能力等,热传导率是单位温度梯度条件下在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断面的热量,其值同材料的结构、孔隙率和湿度有关。

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产生单位温度变化时所需要的热量。

材料的热传导率或热容量越高,则产生的温度梯度越低。

2.2.2气温变化对路面的影响。

大气温度同样是影响路面结构强度的重要因素。

同一路面,在炎热的夏季和严寒的冬天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品质。

就是在一天内,路面的工作状态有是有差异的,因此应考虑气温对路面的影响。

气温变化将直接影响路面强度或内部应力的变化,因为气温的变化会导致路面本身的温度发生变化。

路面的温度还受地温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公路的绿化、建筑群与公路的距离等地影响。

在一般的情况下,气温升高,路面的温度亦升高;反之,路面温度降低。

2.2.3 温度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影响及其应对方法。

水泥混凝土路面受温差的影响,将产生体积变化。

在一年四季中由于温差所引起的体积变化如果受到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有时还能超过荷载产生的应力。

由四季变化引
起的混凝土板内的胀缩应力必须通过将混凝土路面划分成一定尺寸的版块来克服。

此外还应考虑由于沥青类路面昼夜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板顶与板低温差所产生的瞧去应力。

2.2.4 温度对沥青类路面的影响以。

沥青类路面材料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这种特性被称为温度稳定性。

它可以用来衡量路面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温度稳定性差得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候,强度显著降低。

由于沥青材料本身对温度非常敏感,因此沥青类路面对温度非常敏感。

由于温度的变化,沥青路面结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会发生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变化。

沥青路面结构的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的原因在于:温度升高后的混合材料中沥青稠密度降低,一部分吸附沥青转化为自由沥青,这些自由沥青在颗粒间起着润滑作用,从而使粘结力降低。

温度过低,对沥青路面也是不利的,此时虽然弹性模量很高,但变形能力却很小,容易发生脆裂。

3 应对自然因素的方法。

3.1对于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要在设计、施工前对该地的自然因素进行记录并考虑在其中。

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温度状况的预测、对公路路面温度场分析等等。

3.2沥青面层厚度对温度有消减作用。

沥青面层厚度对温度有消减作用,在沥青路面温度场分析中,弄清面层厚度与基础顶面温度波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根据基层材料的温缩性能状况来设计沥青面层厚度,基层温缩性小时,基层顶面允许的不开裂温度波幅可大些,而而面层厚度亦可小些,反之,基层温缩性较大的时,基层顶面允许的不开裂温度波幅应较小,从而面层厚度应设计大些,具体情况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路面材料性能来确定。

3.3抗冻层厚度的设计。

对于寒冷的地区,在道路设计时候要设计抗冻层。

抗冻层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按强度计算所确定的路面厚度H,可以计算出路基的容许冻深,则可按下式计算出路面的抗冻厚度:H抗冻=H道路—H土基
式中:H抗冻——路面抗冻厚度;
H道路——道路冻深;
H土基——路基容许冻深。

3.4其他基本设施:
⑴选择适良好的路基用土填筑路基,必要时对路基上层填土作稳定处理。

⑵适当提高路基,防止水分从侧面渗入或从地下水位上升进入路基工作范围。

⑶正确进行排水设计(包括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面结构以及地基的特殊排水)。

⑷必要时设置隔离层隔绝毛细水上升,设置隔温层减少路基冰冻深度和水分累积,设置
砂垫层以疏干路基。

以上各项技术措施的宗旨在于限制水分浸入路基,或使已浸入路基水分迅速排除,保持干燥,提高路基的整体强度与稳定性。

4 结束语(或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自然因素的破坏力很强,但是诸多试验和事实表明:只要在设计与施工中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

那么自然因素的诸多不利还是可以避免,甚至可以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 宋金华,张彩利,张雪华。

路基路面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邓学军。

路基路面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邓学均,黄晓明。

路面设计原理与方法[D].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战高峰,宋高宗。

公路路基路面工程[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