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人与永恒 周国平)

读书笔记书籍信息; 《人与永恒》周国平著作家出版社【摘抄】《人》10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
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
【感悟】细细咀嚼这番话,发现作者是一个很有自身主见、有自身独特想法的人。
他说他喜欢仰望星宿去不愿做星宿。
乍一看此番话会有种不明所以的感觉,但再细看几遍,我却悟到了一种特殊的感受。
作者大概是把“星宿”比喻成一种名人——一种高高在上、在众口传阅中完美无瑕、十全十美的人。
在我看来,完美一词只能用于追求而不能用于评价。
因此,我对完美的人存在一种比较怀疑甚至有一种厌恶的观点及感受吧。
歌德曾说过,“十全十美是上天的尺度,而要达到十全十美的这种愿望,则是人类的尺度。
”古语也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者自身也不愿成为那样的人,在他看来,一个拥有缺点的人才是一个更好的人,不,应该说那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类。
作者包容自己不足之处,是因为他懂得改善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好。
人无完人,我们只是简简单单的人类,弱点及不足是我们与生俱有。
我们并不用掩饰不足,恰恰相反的我们要勇于发现并改正。
这样的我们才能变得更强。
【摘抄】《真实》25也许,只有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露出破绽时,我们才得以一窥自己的真实面目。
【感悟】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不是因为它的用词有多华丽,句子有多优美,只是因为它的直白。
他赤裸裸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状态,在社会中的我们。
不过,当我们在嘲笑大人们在商场中、在官场上总是戴着一副面具掩饰自己虚伪的内心的同时,为什么不看一下自己,我们又何曾没有虚伪过,掩饰过。
由小时候的天真烂漫童言无忌,到现在话语学会了在脑海中自动过滤一遍再说出口的我们,在岁月的洗礼下也逐渐变得光滑。
或许我们童心仍在,天真尚存,但这些改变却是你所无法掩饰的。
但有人会认为,这种变化应该称之为进步,称之为成长,称之为成熟。
可我却觉得,这样的我们会越来越懂得人情世故,会在岁月中变成一个更虚伪的自己。
或许有一天,转过身来,看着漫漫人生长路,会突然发现我们已变成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

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5篇《人与永恒》一书记录了作者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正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索的人的头脑里。
下面给大家带来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经典书籍《人与永恒》的优秀读书笔记1提笔之前,我重温了一遍周国平先生的《人与永恒》。
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讨论尼采的同时,顺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
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
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
文字奇异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
呈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宽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宏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珍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心情大多是相像的:欢乐与哀痛,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
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头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惊。
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查找一路走,“生”在脚下连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
但我始终信任,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始终是不朽的传奇。
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
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
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
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遗忘,再牢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
人与永恒读书随笔

人与永恒读书随笔读书是我们学生的头等大事,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书是知识的宝库,读书的益处十分的多。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人与永恒读书随笔,希望对你有帮助。
今天,我要谈谈我读周国平先生的哲理随感集——《人与永恒》的一些所思所想。
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人与永恒》,乍看之下,有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这本书很好读。
这个”好读”是从书的结构形式上来说的,这本书不厚,大约260页,分为26个主题。
在每一主题又分为若干小节,每一小节里面大都是一句话或者一段话,短的不过十来字,长的也就一百来字,在当今这个社会发展变化飞快,人心浮躁,阅读也越来越”快餐化”的时代。
读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比较轻松容易;二是这本书有点意思。
这个”有点意思”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写这本书的作者有点意思。
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虽然研究的是哲学,但是天性不喜欢做深奥的学问或实际的事务,总是被一些例如生与死、爱与孤独等大而无当的问题所吸引和折磨,欲罢不能,六年里随手写下一些小杂感,每次写完就锁进抽屉,谁也不让看。
没想到这些小杂感最后汇总起来,就成了这本书。
其次,书的内容有点意思。
就像作者说的,”在世间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
在人类心目中,永恒又是最大的谜。
”而且,又由这人与永恒两个最大的谜,派生出了诸如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女人和男人、自然和生命等无穷的人生之谜。
上述这些”谜”都是你、我平时日常生活中都会面对、思考的问题,而且作者又赋予文字以自我生命的体验和灵动,读起来既非常亲切,又富于哲理,所以说”有点意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不过因为这本书很好读和有点意思,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好似读教科书或者专业书籍一般,那么严肃。
我们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边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躺在草坪上或者在乘坐飞机、火车等旅途中,百无聊赖时,打开这本书进行阅读;也还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阅读,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我则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坐在台灯明亮的书桌前,或者躺在温暖舒适的被窝里,安静用心地去阅读。
【笔记】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有感

【关键字】笔记《人与永恒》读书笔记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81页,但是,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去阅读它。
尽管,我最后将它读完了。
但是,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它。
然而,尽管在这片海滩上,我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但我仍愿不自量力地将我之所得展示在人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但是,我认为生是一种并不深刻的存在,而死才是生的终极。
试想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不息的,那么,生的一天,两天,甚至十年又因何而珍贵?正因为会死,人才穷其一生去创造价值,如此生才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死还成就了生的意义。
还曾在《人生哲理小品》这本书上看到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走向坟墓的过程。
”可见,死终究是人最后的归宿。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
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
”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
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
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
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
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
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
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
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
但是,就是不能释怀。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
”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
死,未必应该悲伤的。
它有时,只是按程序办事而已。
我们人赋予它各种惨白的情感,有时真是太自作多情了。
如果,我们豁达一点,心平气和一点,死不也是平常事么?其实,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总要谈论幸福与痛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夹杂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并且也是我们经历得最多的,不是平淡吗?白岩松也说,“我们的日子80%都是平淡的。
人与永恒读后感800字

人与永恒读后感800字《人与永恒》读后感最近读了《人与永恒》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超有智慧的朋友聊天,不过这个朋友总是说些让人深思的话,搞得我这脑袋里像有几只小蚂蚁在爬,痒痒的,忍不住一直琢磨。
书里对人性的探讨可太有趣了。
它说人啊,有时候善良得像个小天使,看到路边的流浪猫都想抱回家喂饱;可有时候又会冒出点小邪恶,比如会嫉妒同桌考试比自己分数高。
我就想起自己,有次帮邻居老奶奶提东西,心里那叫一个美,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大好人。
结果没过几天,因为朋友得到了我一直想要的限量版玩具,我就偷偷在心里嘀咕,这情绪变得比翻书还快,真是有点不好意思。
关于爱情的部分也让我直点头。
它说爱情就像一场甜蜜又危险的冒险。
两个人好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冒着粉色泡泡,一起吃个冰淇淋都像是在天堂。
可一旦吵架,就像暴风雨来临,恨不得把对方变成一只小老鼠,一脚踢开。
我爸妈就是这样,平时恩恩爱爱,可偶尔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我在旁边看着都觉得好笑又无奈。
还有对死亡的思考,这可有点沉重,但又不得不让人正视。
书里说死亡就像一扇神秘的大门,门后面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我就常常想,等我老了,头发花白,牙齿掉光,那时候面对死亡会不会害怕呢?会不会后悔自己没多吃点好吃的,没多去几个好玩的地方呢?读这本书,就像是拿着一面镜子,把自己照了个通透。
我发现自己有好多小毛病,也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以前觉得人生就是吃喝玩乐,现在才知道,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深刻的东西值得去思考。
这《人与永恒》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悄悄地在我心里种下了思考的种子。
它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琐碎日常,无论是开心的欢笑,还是难过的泪水,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并非绝对,而是在不断交织与转换。
对于生命的进程,从出生时的懵懂,到成长中的探索,再到面对未知的死亡,都需要我们以更坦然和智慧的态度去接纳。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让我这个原本稀里糊涂的人,开始慢慢走向对人与永恒的深入探寻之旅,而且我还挺乐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新奇的感悟呢。
读周国平《人与永恒》摘记+感想

读周国平《人与永恒》摘记+感想言行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真诚;心口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安宁;知行不一,使我们丢失的是自强。
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人生了病,会变得更有人情味一些。
一方面,与种种事务疏远了,功名心淡漠了,纵然是迫不得已,毕竟有了一种闲适的心境。
另一方面,病中寂寞,对亲友的思念更殷切了,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了。
疾病使人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了。
一天是很短的。
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
一生也是很短的。
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
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
目的只是手段,过程才是目的。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要依恋另一个生命,相依为命,结伴而行。
生命纯属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不属于另一个生命,像一阵风,无牵无挂。
幸福喜欢捉迷藏。
我们年轻时,它躲藏在未来,引诱我们前去寻找它。
曾几何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它错过,于是回过头来,又在记忆中寻找它。
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
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人人都在写自己的历史,但这历史缺乏细心的读者。
对于人生,我们无法想得太多太远。
那越过界限的思绪终于惘然不知所之,不得不收回来,满足于知道自己此刻还活着,对于今天和明天的时光作些实际的安排。
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或者说,当我们改变了对命运的态度,命运也随之潜移默化地改变。
因为命运和幸福一样,在你我心中,在你我的感受里。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
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周国平是中国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代表作之一,以随笔短语的形式阐述了他毕生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人生、美、超脱、幸福和痛苦、幽默、女人和男人、天才、婚姻、死、时间和永恒等26个话题,内容精辟而深刻,文字优美而富哲理。
本书是周国平的一本随感录。
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在于字字珠玑而又凝炼传神,就这个意义而言,周国平的随感少却了浓重的雕琢气,少却了老于世故的圆滑,处处呈现出单纯而练达、质朴而传神的精巧之美。
作者把自己十年来写的一些生活随笔都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文章关于爱情、生活、孤独、诗、生死等人生常遇到的问题,虽然作者是一位哲学博人,但是书中并没有艰深的哲学术语,相反都是浅白的词语,用生花之笔精雕细刻地写下了对人生的理解和困惑,也许其中就有你所想的!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命,痛苦,爱??周国平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他的这本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也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
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
正如在书中所说:“人是唯一能追问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
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
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返。
” 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后感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周国平,感觉他是个很深刻的人,读他的作品时仿佛在和一位睿智的哲人交流,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尚未达到,大部分是像在听讲座一样,听他把人生哲理回归自然生活,然后娓娓道来……《人与永恒》,字数不多,看完之后却有一种上了一个档次的感觉。
全书由12个小主题,分别是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艺术、诗、美、人生、幸福和痛苦、超脱、幽默,每个小主题下面有几十段文字,少则十来个字,多的也不过一两百个字,随感集嘛,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特真实的感觉。
围绕一个一个主题而已,有些话你可以不赞同,看看而已,权当了解作者的思想,有些话你很赞同,就多看一遍,吸进自己的大脑,带着这样的随意心情来读《人与永恒》,悠闲自在,受益匪浅!虽然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不太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我却无法否认作者给我们读者带来的那份宁静,甚至是份超然。
12个主题中,我最喜欢是“幸福与痛苦”。
一开始作者就说“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的确如此,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幸福与痛苦其实是很难说的清的,回望逝去的事情,无论是使人幸福的,还是令人痛苦的,无论它们曾经是如何地让我们激动不已或悲痛欲绝,隔了一段时间了,它们都归于美丽。
那时候我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和痛苦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得那么大。
原以为它们水火不容的,没想到它们水乳交融,幸福的回忆夹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
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人们的偏见,准确地说是没有深度的人们一味地追捧幸福,却又不明白什么是幸福,给幸福二字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幸福是因人而异的,而且,真正的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周国平说:“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快乐。
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总有感悟自己人生的能力;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提炼出自己的感悟,进而引人共鸣。
《人与永恒》,就是周老数十载光阴下的随想,并非有章可循,却总有那么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正好和你的过往、和你的思想碰撞在一起。
正是因为有着思想的启迪、碰撞,我想《人与永恒》绝对不是简单的格言集,而像是可以细细品尝的美酒,可以静静地去体味文字背后的体悟,对照自己的人生。
这样的话,周老写作的初衷估计就已经达到了。
我喜欢《人》当中的这么一段话,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就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
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周老在后文也提到了造物主的无聊,甚至说出:人的诞生,本身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议。
这么看来,感觉周老的人生观有些许消极,但试想,人对完美的执意追求本就是人作为高等生物的一个缺陷,人是该接受万物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弱点。
在《爱》中,周老对爱作出了这样的定义,爱就是对被爱者怀有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
在我看来,爱这么一个复杂的命题用哪一个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但能对爱在某方面的表现作出定义便已足矣。
在《感觉》中,周老用一系列的对比营造一种混沌感。
如我什么都不会忘记,世界将忘记一切;我生活在我的思想之中,那把我从中拉了出来的人,是我的救星,还是我的仇敌……正如感觉这一本体而言,本就没有一定的规律,世界万物总也有些许矛盾。
周老在这样的对比中总流露出丝丝对人生淡淡的无奈。
他用了忧伤、尴尬、不幸这些词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但他也并非一直在悲观中的漩涡中苦恼,他也试图在寻找那么一个,能让自己扎根的温暖的人,并且,他也终于找到了。
读《人与永恒》,有些句子确实索然无味,因为这样的随感之所以会引人深省就是因为有共鸣,不然就是纯粹的格言集了。
我还没到那种体味多数句子的境界,但偶尔翻阅一下,思考一下,岂不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陶冶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