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化学课程论述题-土壤有机碳和土壤酸化
西安交通大学17年3月课程考试《环境土壤学》作业考核试题

西安交通大学17年3月课程考试《环境土壤学》作业考核试题一、单选题(共30 道试题,共60 分。
)1. 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可按照植物体内的含量进行分类,氮肥属于()A. 全量元素B. 大量元素C. 中量元素D. 微量元素正确答案:2. 下列矿物中属于岩浆岩的岩石是()A. 花岗岩B. 砾岩C. 中英岩D. 片麻岩正确答案:3. 下列矿物中属于次生矿物的是()A. 角闪石B. 高岭石C. 白云石D. 斜长石正确答案:4. 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步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A. 相对不可再生性B. 数量的有限性C. 质量的可变性D. 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正确答案:5. 钙积阶段由于大部分C1和S已淋失,CMg、K、Na等元素大部分保留下来,所以母质往往呈()A. 中性反应B. 中至碱性反应C. 酸性反应D. 强酸性反应正确答案:6.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凝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理想的土壤结构体是()A. 粒状B. 团粒状C. 块状D. 片状正确答案:7. 土壤容重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A. 烘干土重B. 风干土重C. 湿土重D. 自然土重正确答案:8. 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原国家环保局()批准的。
A. 1985年B. 1995年C. 2000年D. 200年正确答案:9. 在土壤中,氮素的损失途径主要有()种A. 3B. 4C. 5D. 6正确答案:10. 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A. 气态水B. 固态水C. 膜状水D. 毛管水正确答案:11. 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他种阳离子从土壤胶粒表面代换下来的能力,下列交换能力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 Fe3+ Ca2+ K+B. K+ Ca2+ Fe3+C. Fe3+ K+ Ca2+D. Ca2+ Fe3+ K+正确答案:12. 通气透水性能好,保肥保水能力也好的土壤质地类型是()A. 石砾土B. 砂土C. 壤土D. 黏土正确答案:13. 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土壤生物是()A. 植物根系B. 土壤动物C. 土壤微生物D. 土壤昆虫正确答案:14. 土壤坚实以致妨碍根系生长的土壤容重最大值是()A. 土壤容重B. 极限容重C. 适宜容重D. 不适宜容重正确答案:15. 大孔隙多,但毛管空隙少,保肥保水性能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A. 石砾土B. 砂土C. 壤土D. 黏土正确答案:16. 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了解的中心环节。
土壤学真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共10分每题2分,对的在题号前划√,错的在题号前划×)1、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质大循环。
√2、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3、土壤液态水的流动是由于从一个土层到另一个土层中土壤水势的梯度而发生的流动的方向是较低的水势到较高的水势。
×4、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I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活性酸。
×潜性酸5、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高。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哪些?在多雨的自然条件下,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土壤及其母质的淋溶作用非常强烈,土壤溶液中的盐基离子易于随渗滤水向下移动。
这时溶液中的H+取代土壤胶体上的金属离子,而为土壤所吸附,使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氢饱和度增加,引起土壤酸化,在交换过程中,土壤溶液中H+可以由下述途径补给。
(1水的解离。
水的解离常数虽然很小,但由于H+离子被土壤吸附而使其解离平衡受到破坏,所以将有新的H+离子释放出来。
(2碳酸解离。
土壤中的碳酸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由植物根系、微生物呼吸以及有机质解离产生。
(3有机酸的解离土壤中各种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有草酸、柠檬酸等多种低分子有机酸,特别在通气不良及真菌活动下,有机酸可能积累很多。
(4土壤中AL+和H+解离。
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土壤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中致酸离子的含量。
(5酸性沉降。
一是通过气体扩散,使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称之为干沉降。
另一种是随降水夹带大气酸性物质到达地面,称之为湿沉降。
(6其他来源.农业生产上的施肥、灌溉措施也会影响土壤PH。
有机碳和ph的关系

有机碳和ph的关系
有机碳和 pH 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在土壤或水体的环境中。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土壤 pH 值影响有机碳的降解和稳定性:土壤的 pH 值会影响有机碳的
分解速率。
在不同 pH 条件下,微生物的活性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降解速度。
一般来说,酸性土壤通常会导致有机碳分解速率较慢,而中性或碱性土壤可能更有利于有机碳的稳定。
2.pH 对有机物的溶解度影响: pH 值对有机物质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
在不同 pH 条件下,有机物质(例如有机酸等)的溶解度会有所变化。
酸性环境下,有机物质通常更容易溶解,而在碱性条件下有机物质的溶解度可能较低。
3.pH 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土壤pH 值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有
影响,这些微生物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随着 pH 值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有机物质的降解和转化过程。
总的来说,pH 值是影响土壤或水体中有机碳行为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 pH 条件下,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溶解度和微生物活性都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着环境中有机碳的循环和稳定性。
土壤学真题及答案

、判断题(共10分每题2分,对的在题号前划”,错的在题号前划X)1、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地质大循环。
”2、土壤结构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3、土壤液态水的流动是由于从一个土层到另一个土层中土壤水势的梯度而发生的流动的方向是较低的水势到较高的水势。
X4、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I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活性酸。
X潜性酸5、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中的含量高。
” 二、简答题(20分每题10分)1、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哪些?在多雨的自然条件下,降水量大大超过蒸发量,土壤及其母质的淋溶作用非常强烈,土壤溶液中的盐基离子易于随渗滤水向下移动。
这时溶液中的H+取代土壤胶体上的金属离子,而为土壤所吸附,使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氢饱和度增加,引起土壤酸化,在交换过程中,土壤溶液中H+可以由下述途径补给。
(1水的解离。
水的解离常数虽然很小,但由于H+离子被土壤吸附而使其解离平衡受到破坏,所以将有新的H+离子释放出来。
(2碳酸解离。
土壤中的碳酸主要是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二氧化碳由植物根系、微生物呼吸以及有机质解离产生。
(3有机酸的解离土壤中各种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有草酸、柠檬酸等多种低分子有机酸,特别在通气不良及真菌活动下,有机酸可能积累很多。
(4 土壤中AL+和H+解离。
盐基饱和度与土壤的酸碱性有密切关系,土壤盐基饱和度的高低反映了土壤中致酸离子的含量。
(5酸性沉降。
一是通过气体扩散,使固体物质降落到地面,称之为干沉降。
另一种是随降水夹带大气酸性物质到达地面,称之为湿沉降。
(6其他来源.农业生产上的施肥、灌溉措施也会影响土壤PH。
2、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有哪些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对土壤养分供应、土壤结构、土壤生态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
最新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习题解答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一、名词解释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定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
2、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地壳中最先存在的,经风化作用后任然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未改变。
主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类、云母类、辉石、角闪石、橄榄石、方解石、赤铁矿、磁铁矿、磷灰石、黄铁矿等;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由原生矿物转化形成的新矿物,统称次生矿物。
包括各种简单的盐类(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游离硅酸、三氧化物(R2O3•XH2O);次生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
或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是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3、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通常用pH表示。
活性酸度的来源主要是CO2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还有施用的无机肥料中残留的无机酸,如硝酸、硫酸和磷酸等。
此外,由于大气污染形成的大气酸沉降,也会使土壤酸化,所以它也是土壤活性酸度的一个重要来源。
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的反映。
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其大小与土壤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有关。
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
二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
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
土壤胶体是H+和Al3+的贮存库,潜性酸度则是活性酸度的贮备,土壤的潜性酸度往往比活性酸度大得多,二者的比例,在砂土中约为1000;在有机质丰富的粘土中则可高达1×104—1×105。
土壤学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土壤学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 1标)准一、名词解释(共20 分,每题 2.0 分)1、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料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的最大量。
3、土壤缓冲性: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4、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百分比组合5、供肥容量:土壤全量养分的含量6、土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如吸附力、毛管力、重力等)的作用下,势(或自由能)的变化称为土水势。
或单位数量水可逆地等温地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作的有用功。
一般用Y表示。
7、C EC在一定PH值(pH=7)时,每千克干土所含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用cmol (M+)-Kg-1 来表示。
8、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类型沿经线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9、土壤淋溶系数(B值):指淋溶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与母质层钾钠氧化物与氧化铝的分子比的比值。
3 = (K20+Na2O /AI2O3 (淋溶层)/ (K20+Na2O /AI2O3 (母质层)10、土壤分类:选择土壤的某些性质和特征作为区分标准,将土壤群体中的个体进行分类或归类,形成类别或类型。
二、判断题(10 分,每题 1 分)1. X2.V3. . V4.V5.V6. x7. X8. X 9、X10、V三、简答题(共40分,每题8 分)1、简述粘质土壤的肥力特点(每点 1 分)粘质土壤颗粒细,小孔隙多;透性差;保蓄性好;有机质转化慢积累高;温度变幅小;耕性差;发老苗不发小苗;有害气体容易积累。
2、简述国际上土壤学发展中三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内容李比希的农业化学学派( 2.5分);法鲁的农业地质学派( 2.5分);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发生学派( 3 分)。
3、简述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每点2分)负电胶体上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溶液中阳离子发生的代换过程。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土壤肥力:土壤能够持续不断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肥、气、热,协调它们之间的矛盾及抵抗不良自然环境的能力。
2.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H2O、CO2、O2生物等作用下,矿物组成、结构、性质发生改变而形成的矿物。
3. 土壤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4.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百分数组合。
5. 土壤粘闭现象:土壤在压力和剪力共同作用下,土粒趋向紧密排列,通气孔隙大量减少,毛管及无效孔隙急剧增加,土壤通透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
6.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土壤含水量。
7. 土壤热容量: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的土壤每升高1℃所需热量。
8. 土壤比表面:单位质量土壤表面积的大小。
单位m2/g9. 盐基饱和度(BSp):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10. 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表现出来的酸度,用PH表示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有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无机营养型。
2.土壤矿质颗粒大小粒级由小到大划分为石砾、砂粒、粉砂粒、粘粒。
3.土壤中的不良结构体种类有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48分)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
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
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农化分析》B及答案【大学考试试题】

土壤农化分析-《土壤农化分析》B 及答案【大学考试试题】 《土壤农化分析》课程考试 B 卷 适用专业:、考试日期: 、 成绩: 试卷所需时间:120分钟、 闭卷、 试卷总分:100分一、名词解释:(将答案写在试卷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定容: 2.空白试验: 3.土壤中磷的有效性: 4.比色分析: 5.采样误差: 6. 缩二脲反应: 二、混合选择题:(把正确选择项的代码填写在其()中,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2分)。
1.下列器皿可以用来加热的是( )。
A 、试剂瓶 B 、烧杯 C 、容量瓶 D 、玛瑙器皿 2.土壤农化分析实验室用水,一般使用( )。
A 、二级水 B 、三级水 C 、一级水 D 、蒸馏水 3.土壤中下列( )成分的分析一般用新鲜样品。
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装订线A、铵态氮B、硝态氮C、有效锰D、亚铁离子4.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时消化温度一般控制在()范围。
A、400-4500CB、360-4100CC、280-3800CD、180-2600C5.长期沤水的土壤,其有机质的测定一般采用()分析方法为好。
A、重铬酸钾稀释热法B、重铬酸钾外加热法C、完全湿烧法 D干烧法.6.在采集样品时应遵循()的原则。
A、代表性B、对应性C、典型性D、适时性三、填空题:(将答案写在横线上方的空格处,本大题共14小题,每空0.5分,共计27分)。
1.土壤农化分析的内容包括、和分析三个方面,“A.R”代表试剂,“C.P”代表纯试剂。
我国的化学试剂标准分、和三种。
2.用钼蓝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磷时的干扰离子主要有、、。
用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土壤硝态氮时的主要干扰离子有、。
3.标准的开氏定氮法中消煮时所用的加速剂,按其效用不同为、和它们的作用分别为、和、。
4.土壤农化分析的误差主要来自于,其次才来于。
5.配制2000mg/LP2O5标准液500ml,需准确称取KH2PO4克 (K=39.1,P=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不同生态、耕作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成和性质特征
一、论述不同生态、耕作管理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含量、组成和性质特征。
土壤有机碳(SOC)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遗体、排泄物、分泌物及其部分分解产物和土壤腐殖质。
土壤有机碳量是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量以及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损失的平衡结果。
土壤有机碳量(1500Pg)约为陆地生物量碳(620Pg)的2.4倍,其动态平衡不仅直接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且其固存与排放对温室气体含量、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
然而,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态组成和转化有所差别。
(一)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物圈的主体,不仅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同时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
森林植被下,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为地表的凋落物。
因此,其表土层很薄,一般仅2~7 cm,此层中有机碳含量可达到368mg/kg,其下虽有一深厚的腐殖质层(约40~70cm),但其含量已较上层急剧减少。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来自于森林凋落物的分解补充与累积,是进入土壤中的植物残体量以及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损失量的平衡结果。
(二)草地生态系统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合成有机物质,植物枯死后凋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凋落物层进入土壤库,其中一部分凋落物经腐殖化作用,形成土壤有机碳固定在土壤中,这部分有机碳经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矿化作用,部分分解产物被植物再次利用,构成了生态系统内部碳的生物循环。
此外,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碳还有一部分通过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自养呼吸)、草原动物呼吸、凋落物层的异养呼吸以及土壤的呼吸代谢作用将碳以CO2的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构成了草地植被-土壤-大气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凋落物、土壤腐殖质构成了系统的三大碳库。
(三)湿地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
湿地作为一个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季节或常年积水、生长或栖息喜湿动植物和土壤发育潜育化3个基本特征。
湿地虽然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的很小部分,但在陆地碳库中却占有显著的份额。
据估算,湿地占了全球陆地碳库的12%~20%。
一旦有机物质沉积在湿地土壤表层或矿物土壤中,便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异养食物链的一部分,在土壤性质、水文和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下,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
土壤化学课程作业
响着湿地土壤的碳储存和碳通量。
储存在湿地土壤中的碳库规模决定于湿地植被类型、地貌背景、水文条件和干扰情况。
(四)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土壤有机碳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和活跃的碳库:一方面它是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对耕地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具有决定影响,另一方面农田土壤碳贮量约为142Pg(1Pg=1015g),接近全球陆地碳贮量的10%,对全球碳素循环的平衡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不仅指示着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改变,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深远影响。
1.施肥
总体来说长期施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主要原因一是施肥可改善土壤中的速效养分状况,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从而增加进入土壤的根系分泌物和有机残体数量;二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进而影响SOM生物降解过程。
但是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于土壤有机碳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
2.耕作
首先耕作强度的增加导致土壤中富含碳的大团聚体破坏加剧,形成大量有机碳含量相对较低的小团聚体和游离有机碳颗粒。
其次,耕作改变土壤小气候,直接影响到土壤微生物活性。
总之,土壤耕作会引起土壤侵蚀和土壤有机碳库的降低。
3.种植
长期定位试验说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进入土壤的作物残体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由于作物的产量不同,以根系分泌物、根系和地上部分残落物形式输入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也就不同。
同时,合理轮作还使土壤水稳性团粒数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明显好转,作物轮作对于不同颗粒有机碳也有显著影响。
二、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哪些?土壤酸化后可能对土壤产生哪些影响
二、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有哪些?土壤酸化后可能对土壤产生哪些影响?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中氢离子增加的过程或者说是土壤酸度由低变高的过程,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自然过程。
(一)土壤酸化的成因
土壤酸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土壤风化、生物活动等。
但实践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壤酸化的影响更大。
1.自然因素
自然酸化是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土壤中的盐基性离子本身就较易淋失,因此淋溶过程实质就等同于酸化过程。
另外,天然降雨中会有一些碳酸和硝酸,土壤中微生物与植物根系代谢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量的碳酸。
土壤有机质分解会带来少数有机酸和腐殖酸。
还有部分地区土壤中硫化铁矿物氧化会产生硫酸。
2.人为因素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为活动大大加速了土壤酸化的速率,主要包括酸雨和不当的农业措施等。
(1)酸雨
酸雨又称酸沉降,是指pH<5.6的大气降水,主要包括湿沉降(酸雨、酸雪、酸雾、酸霜)和干沉降(气体酸化性物)。
酸沉降主要由于现代生活工业中所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中产生的SO2、NO等含硫和氮的化合物,经扩散或重力作用等过程降落到地面。
(2)不当的农业措施
不当的农业措施包括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尤其是铵态氮肥、不当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连作和种植致酸作物等。
硫酸铵、氯化铵等生理酸性肥料导致土壤酸化的原理是铵根离子氧化后被作物吸收,致使土壤中氢离子和铝离子含量增加,土壤pH降低。
农作物生长结实过程中会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盐基离子,尤其是同一土壤常年种植单一作物,盐基离子长期通过秸秆和籽粒带走又得不到补充,致使土壤离子失衡和pH 降低。
这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连作及单作豆科植物时其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分泌一些酸性物质,导致土壤pH下降,随着时间的延长,酸化趋势也一并加剧。
(二)影响
土壤酸化导致土壤有毒金属离子活度增加,肥力降低,土壤结构变差,影响作物
土壤化学课程作业
生长发育,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及农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1.降低土壤pH值
土壤酸化必然造成土壤pH的下降,土壤pH的降低会打破许多原本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如产生大量分子态硫化氢,不仅对植物有毒,而且导致离子态硫化物浓度的降低。
土壤酸化后大量H+进入植物根细胞细胞质,使其pH下降,酶活性降低,生物自由基积累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引起细胞解体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破坏,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及品质。
2.降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
土壤中各种养分的转化与循环都离不开微生物和酶的催化作用。
然而,酸性土壤抑制了这些有专一效应的微生物和酶活性。
土壤酸化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使得嗜酸性细菌含量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破坏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作物减产。
3.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酸化土壤中铝毒对根系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当植物受到铝胁迫时,根尖和侧根变得短而坚硬,根伸长受到抑制铝进入细胞后短时间内与细胞壁上的负电荷结合,降低细胞壁的弹性,抑制细胞的膨胀和伸长,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染色体粘连,纺锤丝遭到破坏,最终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铝还能破坏膜脂的流动性及脂类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引起膜质过氧化伤害土壤酸化,影响作物对大量元素及有益中量元素的吸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等.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7):566-576.
高建峰,徐明芳,丁瑞芬,等.土壤酸化的原因,危害与治理对策分析[J].上海农业科技,2015,2:068.
郝秀芬.土壤酸化对蔬菜的危害[J].天津农林科技,2015(1):36-37.
姜勇,庄秋丽,梁文举.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07,26(2):278-285.
李江.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
李学斌,樊瑞霞,刘学东.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过程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11):1845-1851.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384-393.
仝川,曾从盛.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3):84-92.
佟小刚.长期施肥下我国典型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特征[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J].冰川冻土,2002,24(6):693-700.
王文娟,杨知建,徐华勤.我国土壤酸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54-56.
袁珍贵,杨晶,郭莉莉,等.酸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酸化土壤的主要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2015,5(7):51-55.
周国模,刘恩斌,佘光辉.森林土壤碳库研究方法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2):207-216.。